唐云山
唐云山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01年 |
逝世 | 1977年(75—76岁)![]() |
籍贯 | 广东肇庆 |
国籍 | ![]() ![]() ![]() |
政党 | ![]() |
职业 | 军人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 |
军衔 | ![]() |
参战 | 国民革命军北伐 |
经历
|
唐云山(1901年—1977年),别名民山,中央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三期毕业,中华民国军事人物,中华民国国军中将。
生平
[编辑]籍贯广东肇庆,从小父亲虽然从商,但家中其实并不富裕,于是唐只有国民小学和初级中学毕业就停止继续就学,并加入李福林麾下部队,曾于李福林的东路讨贼军第三军中担任副官。后来也由李福林与和练炳章介绍下在民国十一年(1922)11月加入国民党,并在1924年春由李福林保荐投考中央军校,同年5月入学成为第一期学生,分发至第四队学习。唐的初期军旅生涯与李福林的赏识有着密切关系。
民国十三年(1924)底,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唐云山编入黄埔教导团作战序列。唐云山虽参与了国民革命军北伐战役,但没有显著战功,但是在北伐期间他一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系统中任官,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第5团第8连连长,在民国十六年(1927)担任过第一军麾下之国民革命军第20师独立团少校参谋。北伐战争结束后,在军队撤裁计划下第一军缩编,唐云山转任由国民革命军第22师缩编之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旅副旅长[1]。民国十八年(1929)蒋冯战争前夕,第1师进行编制重整,第2旅被“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1旅,唐云山续任第1旅上校副旅长。
温州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和警卫师二团团长,1928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旅旅长,中原大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开始整顿各独立旅战力状态,由于独立第15旅战力状况完成而决定保留,并在民国二十年(1931)4月10日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33旅,少将旅长职务由唐云山续任,驻扎于湖北省,并配合进行对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边界的大别山红军根据地进行清剿作战。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下旬,独33旅授命转移至江西省投入对中国共产党战争,1932年12月唐云山兼任江西省安庆警备司令,率领独立第33旅参与第一次国共内战。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8月第五次江西剿共战争的前夕,前孙殿英系统的国民革命军第80师在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设防时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重创,师长李思愬遭撤职,80师师长由唐云山兼任;由于该战役使80师损失过重,军委会在同年8月29日指示独立第33旅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93师,唐云山出任93师师长,并解任其80师师长职务,该师师长由副师长陈明仁接替。
在1934年江西剿共战争胜利,并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中央苏区,开始长征,93师被任命为对共军追击部队。在民国二十四(1935)年2月追击至贵州省的第二次赤水战役时,93师遭到重创,因此战败唐云山遭到撤职,同时遭到惩处的还包括该师参谋长胡素,不过没有影响其在同年4月授阶陆军少将之进程。
唐云山遭撤职后,在该年转入陆军大学,为正则班第十三期,在陆军大学就读至民国二十六(1937)12月毕业,故未率领部队参与抗战初期的一系列大型会战,毕业后先任第三军司令部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组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军委会进行一系列整军与扩军计划,同年3月,国民革命军预备第三师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52师,唐云山接替冷欣,出任该师少将师长,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运用,投入武汉会战,于南浔铁路一带进行作战。
1940年任第八十六军副军长,1941年9月任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参与浙赣战役。
1947年任黄百韬第七兵团副司令,2月参与莱芜战役,1948年5月任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参谋长,9月晋升为陆军中将,参与辽沈会战,10月16日范汉杰在锦州战役中被俘,11月部队在锦州遭解放军全歼,唐只身由葫芦岛向南突围成功,徐蚌会战时唐任第十四编练司令部副司令,指挥第二十五、四十四、六十三、六十四、一百军,1949年1月徐蚌会战失败黄百韬自戕后,唐转进福州并调任福州警备司令,9月转进台湾,1977年于台北病逝,享年76岁。
- ^ 于凭远, 罗冷梅编纂,胡宗南上将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4年9月1日),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