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霞
楊集祥 | |
---|---|
![]() | |
個人資料 | |
字 | 飛霞 |
別名 | 太虛(別號) |
出生 | 1881年![]() |
逝世 | 1961年4月10日![]() | (79—80歲)
國籍 | ![]() ![]() ![]() ![]() |
親屬 | 楊增新(堂親) |
楊集祥(1881年—1961年4月10日),字飛霞,以字行,別號太虛。雲南蒙自人。清朝舉人,民國後曾任伊犁鎮守使兼副都統。民國初年軍事將領[1][2]。
自幼隨父親經營中藥店,後以行醫為業。他還練武術,入私塾,曾中秀才。後入雲南兩級師範學堂。畢業後、先入鐵路工程技術學校學習,1905年10月官費保送日本留學,先入日本陸軍振武學校完成預備學業,繼入日本陸軍聯隊輜重兵大隊實習。在日本期間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等人,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準備和留學日本的同學一同回國舉行反清起義,但遭泄密,留日學費被清政府停發,乃輟學。孫中山遂出資將其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軍事。1906年6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1907年11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輜重兵科畢業。1910年,回到中國廣州[1][2]。嗣經陸軍部統一複試,考取上等,被賜陸軍輜重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5],歷任駐鄂輜重兵隊班長、隊官,武昌講武堂學生隊總隊長。
1911年,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潛往香港,後赴馬來亞、菲律賓等地為革命籌款。此後,經日本到武昌,任講武堂學生隊總隊長。後來學生隊擴編為第三旅,任旅長。此後,在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中參與軍機[1][2]。
辛亥革命後,任湖北陸軍步兵混成旅旅長。1912年(民國元年)任臨時大總統中將宣慰使,赴新疆宣慰。因新疆都督楊增新是其堂兄,故此後留在新疆。1913年(民國2年)5月8日,署新疆都督府參謀長[6],同年5月16日,授陸軍步兵少校[7],同年11月7日,任伊犂宣慰使[8]。1914年(民國3年)2月6日,署伊犁鎮守使兼副都統[9],同年2月8日,署伊犁鎮鎮守使[10],同年2月12日,派辦理各旗營及蒙哈事宜[11],同年4月8日,授陸軍少將[12]。1915年(民國4年)12月23日,特封一等男[13]。1916年(民國5年)10月21日,授陸軍中將[14]。
在伊犁鎮守使任內,他成立了講武堂,並在綏定、伊寧、霍城等縣設小學,將伊犁學生送到北京學習。他還在伊犁勘探並開發煤礦,還親自下礦慰問礦工。被蘇俄驅逐的幾萬名白軍逃到伊犁、塔爾巴哈台的中俄邊境地區,被楊氏率兵制服,並將其安置於伊犁、塔城,令其開荒種地[1][2]。
民國10年(1922年)1月22日,懇請辭去伊犁鎮守使一職[15]。後在迪化當道士[16]。在新疆期間,迪化百姓譽為:「文有樊耀南,武有楊飛霞」[17]。
1933年離開新疆返回內地,入湖南衡山拜師學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雲南昆明以行醫為業。1948年初回到蒙自。同年七、八月間,在家中遭到駐芷村保安二團一營營長率部劫掠。1949年初,又到昆明[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雲南省人民政府安排,任雲南省政協委員、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並加入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任雲南省民革委員會委員。1950年代初,托其子將位於烏魯木齊市南大街的私人住宅出售,所得款項一部分作為抗美援朝捐款,一部分捐給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進行市政建設。1960年,被其孫接到新疆居住。[1][2]1961年4月10日,因病在新疆烏魯木齊逝世,享年80歲。[1][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 2.0 2.1 2.2 2.3 2.4 2.5 2.6 烏魯木齊文史資料3,烏魯木齊: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78頁
- ^ 「楊集祥」,《中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2013.12,第258頁
- ^ 「楊飛霞傳略」,金國珍記述整理,《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22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07,第23頁
- ^ 「十月十一日奉上諭,驗放陸軍部遊學畢業生,……考列上等之……蕭祖康、陳其善、焦純禮、江雋、楊集祥、徐定清、劉乃勳、吳炳元均著賞給陸軍輜重兵科舉人並授協軍校……,該部知道欽此」,《宣統元年上諭檔》第428月429頁
- ^ 《政府公報》第361號
- ^ 《政府公報》第369號
- ^ 《政府公報》第544號
- ^ 《政府公報》第630號
- ^ 《政府公報》第632號
- ^ 《政府公報》第636號
- ^ 《政府公報》第690號
- ^ 《政府公報》第1304號
- ^ 《政府公報》第287號
- ^ 《政府公報》第1768號
- ^ 田子渝, 劉德軍主編,中國近代軍閥史詞典,檔案出版社,1989年,第248頁
- ^ [郭勝利:〈新疆「七七政變」真相述考〉, 2011-03-07,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