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朴澤亞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朴澤亞陶

眾議院
扎亞爾·索 在2016年
眾議院議員
任期
2016年2月1日—2021年2月1日
前任Sandar Min英語Sandar Min
選區Zabuthiri Township英語Zabuthiri Township
眾議院
任期
2012年5月2日—2016年1月29日
前任丁昂敏烏
繼任Tun Thit
選區Pobbathiri Township英語Pobbathiri Township
個人資料
出生(1981-03-26)1981年3月26日
 緬甸仰光
逝世2022年7月23日(2022歲—07—23)(41歲)
 緬甸永盛監獄
死因死刑
政黨全國民主聯盟
學歷Basic Education High School No. 6 Botataung英語Basic Education High School No. 6 Botataung
母校Yadanabon University英語Yadanabon University

朴澤亞陶 (緬甸語ဇေယျာသော် [zèjà θɔ̀], 1981年3月26日—2022年7月23日)是緬甸政治人物和嘻哈音樂藝術家,曾擔任緬甸議會下議院眾議院議員。2021年11月,朴澤亞陶因創作的歌曲歌詞中含有反政府內容而被國家管理委員會逮捕。 [1]

2022年1月被判處死刑。[2] 2022年7月23日,朴澤亞陶被處決。 [3]

生平[編輯]

朴澤亞陶生於緬甸仰光,其父為學校校長,其母為牙醫。1999年時,朴澤亞陶正就讀於曼德勒藥學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Pharmacy, Mandalay, 2003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2000年,朴澤亞陶所在的樂隊Acid發行了緬甸有史以來第一張嘻哈專輯。 [4][5]該樂隊發表的歌曲中含有批評緬甸當局的內容。[6][7][4]

朴澤亞陶也是Generation Wave英語Generation Wave的四位創始成員之一,這是一個反對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組織。 [4][4][4][8][9][10]2008年3月12日,朴澤亞陶在仰光的一家餐館被捕。[8]

朴澤亞陶在審訊期間遭到毆打。[11] 2008年11月20日,朴澤亞陶[8]被判處五年徒刑。[12][11]他又被指持有外幣而被加判一年監禁。[11]

2011年5月17日,朴澤亞陶獲釋。[8][13]

朴澤亞陶也是全國民主聯盟的成員。在2012年緬甸議會補選中,他當選緬甸眾議院議員。[14]

2015年緬甸議會選舉中,朴澤亞陶連任眾議院議員。

2021年11月,朴澤亞陶被國家管理委員會逮捕。[來源請求] 2022年1月,朴澤亞陶被判處死刑。2022年7月23日,朴澤亞陶被處決。 [15]

反應[編輯]

德國政府強烈譴責緬甸當局處決朴澤亞陶。[16]2022年7月28日,七大工業國組織外長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緬甸軍政府處決朴澤亞陶。 [17]

參考文獻[編輯]

  1. ^ Myanmar, Unlock the Prison Doors! (PDF). Amnesty International. [17 April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4-29). 
  2. ^ Myanmar: Junta Vows to Enforce Death Sentences. Human Rights Watch. 7 June 2022 [10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英語). 
  3. ^ Activist, Ex-Lawmaker Among Detainees Executed in Myanmar. Time.com. [25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4. ^ 4.0 4.1 4.2 4.3 4.4 Alex Elgee. Another Birthday behind Bars. The Irrawaddy. 26 March 2010 [7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5). 
  5. ^ Joseph Allchin. Fresh blood for a new decade. 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 30 December 2009 [8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6. ^ Junta imprisons Yan Yan Chan. thefirstpost.co.uk. 18 April 2008 [8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7. ^ Burma jails comedian for 45 years. The Independent. 22 November 2008 [12 May 2011].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7 May 2022). 
  8. ^ 8.0 8.1 8.2 8.3 AAPP Case No. 0062 (PDF). 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 [7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6-21). 
  9. ^ Rambo Draws World's Attention to Forgotten Crisis in Burma. Burma Campaign UK. 12 February 2008 [7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10. ^ Thomas Bell. Banned Rambo film hot property in Burma. The Telegraph. 18 February 2008 [7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3). 
  11. ^ 11.0 11.1 11.2 MYANMAR: Hip-Hop Artist and Student Activist Jailed for Peaceful Protest (PDF). 國際特赦組織. [8 May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4-29). 
  12. ^ 5 Generation Wave activists sentenced. Mizzima News. 20 November 2008 [8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9). 
  13. ^ ပြည်သူ့ နာကျင်၊ခံစားမှုကို အနုပညာဖန်တီးချင်တယ်. မဇ္ဈိမသတင်းဌာန. 29 July 2011 [7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緬甸語). 
  14. ^ Generation Wave Celebrates 6th Anniversary. 伊洛瓦底. 10 October 2013 [8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7). 
  15. ^ Helen Regan; Rhea Mogul. Myanmar junta executes leading democracy activists. Cnn.com. [25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16. ^ Auswärtiges Amt – Bundesregierung verurteilt erste Hinrichtungen in Myanmar seit mehr als drei Jahrzehnten. Deutschlandfunk.de. [25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17. ^ 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the Myanmar Military Junta's Execution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3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