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薩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薩藏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海拔3,650米,拉薩河流經此地,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拉薩氣候適宜,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在此發展出豐富的文化。吐蕃帝國時期,拉薩曾作為都城。近現代以來,拉薩成為西藏各種社會政治鬥爭的中心。

上古[編輯]

據考古學家證明,遠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拉薩地區就已形成比較穩定的定居點——曲貢村遺址。該遺址位於拉薩市北郊,南距市區僅5公里,主要分佈在曲貢村和西藏軍區總醫院北面的山坡下端。遺址範圍東西約150米,南北約30米,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遺址中發現窖穴、灰坑,還出土雙肩石鏟、石磨盤,表明這裏曾經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古代拉薩人的重要定居地之一。陶片和磨製石器、玉器等,說明當時已有專門技術;少量網墜、骨骸以及灰坑中出土的大量獸骨,說明當時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勞動分工。曲貢村遺址大約處在占代村落的階段,為後來拉薩城的誕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中古[編輯]

六世紀後半葉,松贊干布的祖父達布聶塞在今山南雅隆河流域一帶發展為一股強大的勢力,與此同時,在拉薩河流域墨竹工卡的止貢一帶,亦有以達甲沃為首的—支勢力,拉薩北部的澎波又有以赤邦松為首的一支勢力。由於達甲沃的暴政不得人心,最終被赤邦松打敗,赤邦松控制了整個拉薩河流域。

約六世紀末七世紀韌,崛起於山南—帶的雅隆部落,勢力擴張到拉薩北部。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倫贊統治時,在娘、韋、嫩等家族的配合下,攻入赤邦松的堡寨,佔領了拉薩地區。此後不久,松贊干布繼位。松贊干布是西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被稱作「驍勇多英略」,在拉薩城的歷史上亦很有地位。為了鞏固和發展新建立起來的政權,避開以前地方上的各種的貴族豪酋勢力的干擾,他決定將根據地從山南移到拉薩。約633年,松贊干布在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帝國。

遷都前的拉薩是一片沼澤荒蕪;松贊干布遷都以後,造宮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薩城市雛形。大昭寺就是這一時期建造的。據傳說建寺期間有山羊負土填湖。藏語中羊叫「惹」,土為「薩」,大昭寺建成後就叫做「惹薩」。由於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築,人們便以『惹薩」作為以大昭寺為中心的城市名。漢文史籍把『惹薩」一般譯為「邏婆「、「邏些」。隨着佛教的興盛,人們把這個城市視作聖地、「拉薩」的名字就是這時出現並沿用至今。

松贊干布曾向唐太宗請求和親被拒絕,在派軍隊入侵唐帝國後,唐太宗終於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今日的拉薩仍有相關古蹟,他們的許多塑像被供奉在各個寺廟。822年,唐朝使臣劉元鼎等入藏,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大相尚綺心兒會盟於拉薩東郊,在大昭寺刻了石碑。

松贊干布之後的歷代贊普擴建拉薩,使之日趨完善。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弘揚佛法,在拉薩等地修建了許多寺院。赤松德贊繼位後,進一步禁苯興佛,鞏固佛教的地位,維修和擴建拉薩大昭寺。同時在帕邦卡和扎葉巴等地建造不少修道處,並給寺院分配子戶。隨着吐善領土的擴張和對外交流的發展,商業活動漸漸頻繁,形成了某些重要的商業聚集點,拉薩作為都城所在地,自然也就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在整個吐善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赤松德贊時還在拉薩南郊的熱馬崗修築了傑德噶瓊寺,在拉薩西南吉曲河東岸修建了溫江島宮。

赤松德贊逝世後,熱巴巾贊普(約815—838年在位)繼續把拉薩視作弘揚佛法的中心。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大昭寺四周佛殿的擴建,即東西兩處的噶鹿和木鹿佛殿(今只存木廢殿);南部興建了噶瓦和噶巴沃兩個佛殿;西部建了止康和正康塔馬二殿。在拉薩西南桑浦河谷外,吉曲河東岸的俄樣多之地新建了一座名叫柏麥扎西格培的大寺院。

八世紀末葉,吐蕃社會持續動盪,在拉薩及周邊地區先後發生了朗達瑪滅佛臣民大反叛的重大事件。贊普朗達瑪在838年繼位後,採取和他的前任贊普全然不同的政策,下令封閉吐蕃境內全部佛寺,強迫所有僧侶還俗,焚毀一切佛教經典 。這些措施激起了在吐蕃社會勢力龐大的佛教組織的強烈反對,842年,朗達瑪在大昭寺被僧人貝吉多吉刺殺,從此,強大一時的吐蕃帝國瀕臨崩潰。

857年,吐蕃邦金洛平民發動起義,同時以拉薩為中心的衛如地區兩大家族盧氏和巴氏因為利益關係發生嚴重衝突,發生了長期的戰爭。起義軍利用他們火併的時機,侵入吐蕃帝國的中心地帶。平民起義持續了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吐蕃社會終於在起義風暴中徹底瓦解。此後數百年,吐蕃分裂為許多部,拉薩的地位急劇下降,許多歷史建築毀於戰亂。

近古[編輯]

分裂割據的後期,拉薩地區多次發生魯悔、巴、惹、征四集團間的戰爭。1160年,在拉薩、雅隆澎波一帶,四集團互相攻殺。連續不斷的戰爭,不但給拉薩地區藏民的生命財產和農牧業生產帶來很大危害,還燒毀了大昭寺、小昭寺的一部分,損失嚴重。此後不久蔡巴喝舉於拉薩一帶崛起,逐步取代了其它地方勢力在拉薩的地位。

蔡巴喝舉由於有背後的噶氏家族支持,因而它既是西藏佛教後期影響很大的教派,又是影響極強的地方勢力,一度稱雄於拉薩—帶。1239年,蔡巴噶舉派派使臣到蒙古地區展開外交,忽必烈賜蔡巴莊園屬民3700戶。13世紀中葉,元朝劃分衛藏十干萬戶,蔡巴被歸為3個萬戶之一。蔡巴萬戶作為拉薩一代的重要勢力,在拉薩發展的歷史中起過重大作用,也有過不少建樹。它不但建有蔡巴寺、貢唐寺,而且蔡巴噶舉的創始人向·尊珠扎巴、他的門徒和歷代蔡巴萬戶長還長期悉心管理着大昭寺,並多次對大昭寺進行整修。還曾組織力量疏通水道、加固河堤,一度使城市得以復興。

1409年,著名的黃教始祖宗喀巴在拉薩創立了第一次祈願大法會。同年他在拉薩以東的旺古山上興建了格魯派的第一座大寺院——甘丹寺,黃教寺院得到發展。1416年,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貝丹在大貴族柳梧·南喀桑布的資助下,在拉薩西郊約10公里外的地方修建了哲蚌寺,1419年,宗喀巴的另一個弟子降青曲吉在拉薩北郊修建了色拉寺

格魯派以這三座大寺為基地,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大約16世紀初,宗喀巴大弟子吉尊·喜繞憎格專門研習密宗,在拉薩建立了密宗學院即下密院。後來貢嘎頓珠又在密宗學院的上部另建了上密院,形成著名的上、下密院。在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喜繞僧格還先後在色拉寺山上的色拉群丹處、蔡公堂,達孜縣的德欽桑昂卡爾,墨竹工卡縣的吉米次和彭波竹結等拉薩郊區繼續修建了一些類似的寺院。從此,拉薩佛教興盛不已。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在蒙古固始汗的武力扶植下,建立起甘丹頗章地方政權,並把首府建在拉薩,拉薩再度作為西藏的政治權力中心而復興和繁榮起來。

五世達頗為了鞏固已獲得的政教合一的統治,擴大格魯派的影響,從1645年開始重建布達拉宮:由第巴索朗熱登主持,向全藏區宣佈復修布達拉宮的差役令,動員全藏各地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興土木,清朝皇帝專門派了114名漢族和滿族工匠進藏參加此項工程,尼泊爾也派了一些工匠援助。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於1648年建成白宮,五世達賴便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1682年五世達賴死後,「又有代辦事務之桑結嘉木磋,修立寨」,1693年整個宮殿竣工,是年藏曆四月二十日,拉薩城裏舉行了隆重的布達拉宮落成典禮,並於官前立一無字碑紀念。

五世達賴和第司·桑結嘉措還對拉薩城裏的一些著名寺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尤其是大昭寺的改造和擴建對拉薩城而的復興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將大昭寺的神殿底部兩層及後世擴建的三層所有住房全部改成佛殿, —樓由7個佛殿增加到18個,二樓也增加到十多個佛殿,加上三樓的擴建,佛殿總數比吐蕃時期多了幾倍。同時,在大昭寺的頂部增建了4個角樓佛殿,增添了部分金頂,並為房頂四周的桂柳牆鑲嵌了金銅。

公元17世紀,西藏政權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拉薩城的發展。以大昭寺為中心形成的八廓銜兩旁陸續建起了一大批政府僧俗官員的官府,還有旅館、商店、民房等建築。這樣,拉薩市區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面延伸,不斷擴大,西至琉璃橋,東至清真寺,南至日松貢布(現七一農機廠),北到木鹿寺(現話劇團),居民也隨之增加,到清代嘉慶年間。拉薩市居民已有5000餘戶、上萬人口。

1727年,清廷在拉薩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衙門,並派遣辦事大臣和幫辦大醫二人常駐拉薩,督辦西藏事務。據文獻記載,最初的駐藏大臣衙門設在大昭寺東北,後來在珠爾墨特那木扎勒叛亂中,衙門行署被焚毀。動亂平息後,在拉薩城南魯布大門西部建築了新的大臣衙門。從乾隆時期形成的作品《拉薩畫卷》可以看出,衙門行署有兩座院落,前院東西開門,門前四根旗杆,掛有黃色旗幟。門樓為歇山頂。院落里的建築皆為漢族建築形式,為拉薩市增添一座不同風格的特殊建築。

1788年和1791年,尼泊爾境內的廓爾喀族先後兩次入侵西藏,清政府曾派大將軍福康安入藏,驅走了廓爾喀軍隊,於1793年在布達拉宮以西約里許的巴瑪日小山崗上(又稱磨盤山)建一座關帝廟(藏民誤稱格薩爾拉康)。

自從拉薩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古城拉薩再度成為西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後,越來越多的西藏貴族為了追求 豪華舒適的生活。離開世代居住的莊園,移居拉薩。其中包括歷代達賴的家人和親屬,他們在城裏修建公館,而且在拉薩河沿岸及四郊興建起不少風景優美的林卡別墅,這些宮殿和林卡分市於八廓街周圍和拉薩城的東南西北四郊。其中位於市達拉宮四面約2公里處的羅布林卡七世達賴之後歷代達賴的夏宮,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後經每世達賴不同程度的擴建,逐漸形成佔地360萬平方米,擁有大小房間400多套的著名大園林。

7世紀以後,藏區各地的商人和中國內地漢、回等各族商人到拉薩經商,也有的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商人來到拉薩經商定居,使拉薩逐漸變成了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國際市場和全藏區的重要商貿中心。四川召嘯和青海等地的回族商人、康巴商人以及一些外國商人,每年12月至來年3月抵拉薩,卸貨交易,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和手工業產品,促進了拉薩城裏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但城市與農村、城市統治階級與農村農民之間的對立關係阻礙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和大量人口城市化的發展,使拉薩城一直作為行政和宗教的中心而存在,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有大規模的建築和集中的財富,並聚集着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人才,但它始終沒有發展成以現代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生產性城市。

近代[編輯]

1890年,中國同英國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1904年,拉薩遭到英國入侵。1924年,一些親英軍官試圖政變,被告發,十三世達賴罷免了為首的藏軍總司令擦絨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編輯]

解放軍進藏初期,拉薩地區經濟落後,交通,物資,資金和技術力量都不發達。中央人民政府從內地派了一批批工人教師醫生工程技術人員進藏,修建了電站醫院學校郵電銀行辦公樓住宅等建築。1954年12月川藏公路(2416公里)和青藏公路(2100公里)在拉薩會合通車,改善了物資運輸問題,結束了長期以來近乎與世隔絕的局面。中央派出西北、西南醫療隊和中央民族衛生工作大隊進藏,並於1952年建成了拉薩人民醫院(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前身),1957年新建門診樓,改變了拉薩缺醫少藥的局面。

1952-1953年,西藏軍區幹校學員在仲吉林年孜仲林卡帕拉林卡修建學校。這是後來西藏大學的雛形。1952年初,中共西藏工委與駐藏部隊決定籌建拉薩小學,經籌備於1952年8月正式建立,達賴喇嘛的副經師赤江·洛桑益西任第一校長。1956年9月1日建立了拉薩中學,招收新生200多人,達賴喇嘛任名譽校長。

1955午冬天,從市內大昭寺通往西郊羅布林卡的碎石馬路修成,路邊形成了新市區。1956年12月,拉薩復修了裝機容量660千瓦的奪底溝水電站,接着又建成了拉薩東郊納金水電站,初步滿足了拉薩市用電要求。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8年間建設的地方工程還有拉薩水電站拉薩制氧廠拉薩鐵工廠拉薩汽車修配廠西藏軍區汽車修配廠等。

1964年區、市兩級人民政府組成了市政建設指揮部,在一年內突擊修築了布達拉宮周圍的6條主要道路,即宇拓路(當時稱「人民路」)、康昂東路娘熱南路金珠東路朵森格南路北京西路。與此同時,西藏革命展覽館西藏勞動人民文化宮等建成。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西藏勞動人民文化官召開。當時還首次修築了兩公里的排水管溝。長達536米的鋼筋混凝土拉薩大橋建成,拉薩貢嘎機場也建成通航。到1965年底拉薩的城市道路骨架已初步形成,拉薩新城從此初具規模,新城區比老城擴大了3倍。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