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呂桑反應堆

座標46°41′34.16″N 6°49′36.81″E / 46.6928222°N 6.8268917°E / 46.6928222; 6.82689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呂桑反應堆
呂桑反應堆的控制室,1968年4月
地圖
全稱Versuchsatomkraftwerk Lucens
國家/地區瑞士
位置沃州呂桑
坐標46°41′34.16″N 6°49′36.81″E / 46.6928222°N 6.8268917°E / 46.6928222; 6.8268917
現況decommissioned
始建日期1962年4月1日 (1962-04-01)
啟用日期1968年5月10日 (1968-05-10)
退役日期1969年3月3日 (1969-03-03)
核電站
反應堆類型重水反應堆((PHWR
反應堆供應商Thermatom
燃料類型Low enriched uranium
冷卻來源Carbon dioxide
發電概況
退役單位1 x 6 MW[1]
額定容量6
網站
www.ensi.ch/fr/themes/centrale-nucleaire-lucens
Suffered a nuclear accident on 21 January 1969, leading to a partial core meltdown and massive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呂桑反應堆(英語:Lucens reactor)位於瑞士呂桑,是一座30兆瓦熱能的實驗用反應堆。使用二氧化碳為冷卻劑,重水中子減速劑。此反應堆在1968年1月29日連結到電網,但1969年的1月21日因受損的燃料和不成熟的設計,發生了冷卻劑流失事故和爆炸,造成部份爐心熔毀,反應堆中有大量的核反應物污染[1] [2]

堆芯熔毀

[編輯]

該設施原計劃運行至1969年底,但在1969年1月21日啟動過程中發生核電站冷卻劑喪失事故英語Loss-of-coolant accident,導致堆芯部分熔毀,洞穴空間遭受放射性污染,隨後被永久封閉。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1990年頒布的《國際核事件分級表》標準,此次事件被評定為4級"具有局部影響的事故"。[3]

事故起因是停堆期間水汽在部分鎂合金燃料元件部件表面凝結引發腐蝕,腐蝕產物在燃料通道內堆積。其中一條垂直燃料通道被嚴重堵塞,阻礙了二氧化碳冷卻劑流動,導致鎂合金包殼熔化並進一步阻塞通道。溫度持續升高使金屬鈾燃料接觸冷卻劑,最終在二氧化碳環境中發生燃燒。燃燒的燃料組件因過熱彎曲使壓力管破裂,二氧化碳冷卻劑由此泄漏出反應堆。

儘管反應堆洞穴遭受嚴重污染,但工作人員與公眾均未受到輻射傷害。洞穴經過去污處理,反應堆在隨後幾年被逐步拆除。該設施於1988年正式退役,末批放射性廢物於2003年清運完畢。殘餘廢料目前封存在混凝土填充的反應堆內,暫無移除計劃。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LUCENS – Reactor Details. IAEA Power Reacto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2016-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2. ^ Hewitt, Geoffrey F.; Collier, John G. Introduction to Nuclear Power. 2000. 
  3. ^ Ha-Duong, Minh; Journé, Venance. Calculating nuclear accident probabilities from empirical frequencies. Environment Systems and Decisions. 14 May 2014, 34 (2): 249–258. Bibcode:2014EnvSD..34..249H. ISSN 2194-5403. S2CID 8507107. doi:10.1007/s10669-014-9499-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