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南海會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有為故居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西城區米市胡同43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51
認定時間1984年5月24日

北京南海會館,是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同鄉在北京的會館,位於西城區米市胡同43號[1]

歷史

[編輯]

北京南海會館原為董邦達董誥父子的故宅,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南海籍人士購置,供來京應考的士子居住。整座會館共有13個院落,190間房屋,規模宏大。院西觀海堂鐫刻15方蘇軾書寫的詩歌帖石,名為《觀海堂蘇帖》。1828年,京都種痘公局在南海會館設立。

康有為故居位於南海會館花廳院中,因院內有七棵槐樹,又稱七樹堂。北房為書房,船形,名為「汗漫舫」。西房為臥室。清光緒八年(1882年)、1888年、1895年,康有為三次進京應試,都在此居住,最後一次進京,在此居住三年,建立「強學會」和「保國會」,創辦《萬國公報》,籌劃變法維新,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流亡海外[2]

1984年5月24日,康有為故居公布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編號3-51[1]

然而被公布為文保單位後,康有為故居仍然年久失修,2005年更險些因電線老化被燒毀[3]。2012年兩會召開前,該院落被曝破敗不堪,面臨拆遷風險,引起該年3月全國政協文藝界別委員聯組討論會與會人員的注意,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甚至為此專門請假查看情況,列席會議的國家文物局時任局長勵小捷亦在會場外電話聯繫北京市文物局負責人,得到「不存在要拆的情況,還要整體保護」的回應[4]。同年4月24日,康有為故居所處區域的開發商北京中信房地產有限公司表示,康有為故居的七間房中,開發商已騰退五間,另外兩間房因住戶尚未騰退,仍在做工作[5]。截至2016年1月,康有為故居已騰退完畢[6],但截至2018年仍然地處待建的工地中,未啟動修繕,佛山市南海區文聯主席、南海區政協委員吳彪華與南海區政協行政科副科長鄒永榆為此聯名向全國政協提交《儘快對北京康有為故居實施實質性的保護修繕》建議[7][8]。康有為故居修繕方案二次審核於2022年10月19日獲北京市文物局批覆[9]

2025年5月25日,修繕完畢的康有為故居作為北京中海大吉巷商業街區的一部分對公眾開放[10]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