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剛果民主共和國—以色列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剛果民主共和國—以色列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剛果民主共和國

以色列
代表機構
位於特拉維夫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大使館位於金薩莎的以色列大使館

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後,薩伊共和國(即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前稱)與大多數曾經承認以色列的非洲國家一樣決定與以色列斷交。然而與多數非洲國家不同的是,扎伊爾於20世紀80年代初恢復了與以色列的外交關係。[1]

2020年3月,剛果總統費利克斯·齊塞克迪宣布他打算任命一名駐以色列大使(此前剛果民主共和國一直派一名代辦駐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設立一個經濟部門。[2]

歷史

[編輯]

早期關係

[編輯]
1962年,國家元首約瑟夫·卡薩武布伊扎克·本-茲維在利奧波德維爾(金沙薩)會晤

兩國元首首次會晤於1962年8月舉行,當時以色列總統伊扎克·本-茲維前往利奧波德維爾(現金沙薩)並會見了剛果(金)總統約瑟夫·卡薩武布。[3]

莫布杜總統任期內(1965年至1997年)

[編輯]

在1973年10月贖罪日戰爭爆發後,時任總統莫布杜決定與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並宣稱「以色列一直是我國忠實的朋友」,但他不得不斷絕外交關係: 「人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但不能選擇自己的兄弟」。然而扎伊爾後來成為首個(1982年)重新與以色列恢復外交關係的非洲國家,隨後利比里亞於1983年恢復外交關係,科特迪瓦喀麥隆於1986年恢復外交關係,多哥則在1987年恢復外交關係。[1]

在外交關係恢復期間,莫布杜與以色列國防部長阿里埃勒·沙龍(時任梅納赫姆·貝京內閣成員)簽署了一項軍事協議,以訓練並裝備其總統衛隊。[4]沙龍還通過莫布杜會見了乍得總統侯賽因·哈布雷,以色列隨後在1983年向乍得國民武裝部隊運送了一批高射炮,而當時正值乍得—利比亞衝突時期。[5]

以色列於1994年繼續向扎伊爾提供援助,簽署了價值5000萬美元的合同,並派遣約40名以色列軍事顧問前往金沙薩。[4]

當代關係

[編輯]

2019年6月,2001年至2018年擔任剛果總統的約瑟夫·卡比拉被指控招募前摩薩德特工監視其對手。[6]

2020年3月,自2019年1月起擔任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的費利克斯·齊塞克迪前往美國,出席由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主辦的年度會議。他在會上宣布剛果(金)與以色列將恢復最高層級的外交關係,並計劃任命一位駐以色列大使。在此之前,剛果(金)在以色列已連續二十年僅由臨時代辦代表。[2]

齊塞克迪還宣布,剛果(金)將在西耶路撒冷開設駐以色列大使館的新商務處(大使館本身仍將設於特拉維夫),並表示支持由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提出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計劃。該聲明在剛果(金)國內引發爭議,因為該和平計劃被國際社會廣泛認為對巴勒斯坦人極為不利,且已遭到非洲聯盟的拒絕,而齊塞克迪於2021年出任非盟輪值主席。[2]

在回應2023年哈馬斯主導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時,齊塞克迪對巴勒斯坦抵抗組織針對以色列的攻擊行為予以譴責。[7]

合作領域

[編輯]

人道主義合作

[編輯]

以色列非政府組織「非洲2030」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成立,其既定目標是保護生態環境和對抗營養不良。[8]

丹·格特勒事件

[編輯]

以色列商人丹·格特勒自1997年以來常駐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剛果礦產資源(包括鑽石、銅和鈷)的主要出口商之一。據稱其在該國的地位源於時任總統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授予的壟斷權,作為一項包含來自以色列的資金補償與武器供應的協議的一部分。[9][10]自此以來,多家非政府組織與外國政府指控格特勒掠奪剛果(金)資源、涉及腐敗行為。[11]「非洲進步小組」於2013年指出,格特勒通過其參與的礦業許可交易使剛果(金)損失了約14億美元的財政收入。[10]因長期嚴重侵犯人權,美國財政部於2017年對丹·格特勒及其他14人實施制裁。[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Le retour d'Israël sur la scène diplomatique africaine. Franceinfo. 2015-10-05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6) (法語). .
  2. ^ 2.0 2.1 2.2 Congo et Israël : une reprise de la coopération bilatérale sur fond de polémique. Radio-Canada. 2020-03-05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法語). 
  3. ^ LE PRÉSIDENT BEN ZVI en visite privée à Léopoldville. Le Monde.fr. 1962-08-10 [2020-05-27] (法語). 
  4. ^ 4.0 4.1 Kinshasa aurait engagé des Israëliens. Le Soir. 1997-02-05 [202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2) (法語). 
  5. ^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de Habré : Israël pactise avec le diable (4/5) – Jeune Afrique. JeuneAfrique.com. 2015-07-20 [202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法語). 
  6. ^ Joseph Kabila accusé d'avoir recruté des anciens du Mossad pour espionner l'opposition. France 24. 2019-06-10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9) (法語). 
  7. ^ Kenya, Rwanda,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back Israel's genocidal assault on Palestinians in Gaza.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2023-10-15 [2025-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1) (英語). 
  8. ^ Congo: une ONG israélienne engagée pour la protection du gorille de Grauer en danger d'extinction. www.i24news.tv. 2020-02-25 [2025-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3) (法語). 
  9. ^ Dan Gertler - the man at the centre of DR Congo corruption allegations. 2021-03-23 [2025-05-01]. 
  10. ^ 10.0 10.1 Nahmad, Ezra. Le retour conquérant d'Israël en Afrique. Orient XXI. 2017-09-19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4) (法語). 
  11. ^ " Panama papers " : Dan Gertler, roi du Congo et de l'offshore. Le Monde.fr. 2016-04-07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5) (法語). 
  12. ^ Yahya Jammeh et Dan Gertler visés par des sanctions du Trésor américain – Jeune Afrique. JeuneAfrique.com. 2017-12-21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08)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