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確定性規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跨文化心理學中,不確定性迴避(英語:uncertainty avoidance)是指不同文化對未知和不確定情況的容忍程度[1]。它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模型中所論述的六個關鍵特徵或維度之一,旨在幫助人們衡量各國間的文化差異,並解釋為什麼一些觀念和商業實踐在某些國家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效[2]吉爾特·霍夫斯塔德曾指出:「這裏的根本問題在於,社會如何應對未來的不可知性:是應當盡力控制它,還是順其自然地讓它發生?」[1]

不確定性迴避的維度反映了社會中的個體在應對不確定性和未知時所採取的態度。具有較高不確定性迴避指數的國家,通常行為較為嚴格,個體也傾向於避免不傳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相反,具有較低不確定性迴避指數的社會則對不確定性持更為寬容的態度[2]。高不確定性迴避文化中的人們會努力減少未知和異常情況的發生,並通過制定規則、法律及規定來逐步推動變革。而在低不確定性迴避的文化中,人們更容易接受無序或變動的環境,並儘量減少對規則的依賴。生活在這些文化中的個體通常更務實,並且對變化有更高的容忍度[3]

不確定性迴避所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科技、法律和宗教。科技通過創新與發展,幫助應對自然帶來的不確定性;法律則通過設立規則,規避人們在行為上可能遇到的不確定性;宗教則接受人類無法避免的種種不確定性,個體通過信仰來應對這些困惑和不確定性[4]

關鍵概念

[編輯]

在不確定性規避方面,不同文化處於一個廣泛的範圍內。不確定性規避有三種類型:高、不高和中等不確定性規避。霍夫斯泰德的不確定性規避量表展示了人們在生活中希望減少任何明顯不確定性的需求[5]

高不確定性規避

[編輯]

有多種方式可以識別一個人是否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規避傾向。通常,以下幾種表現是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特徵:與他人互動時偏向使用正式的禮儀和方式、依賴明確的政策和程序、對變化表現出明顯的牴觸情緒,以及對非傳統或不符合常規的做法缺乏寬容。這些都是體現高不確定性規避的典型行為[2]

來自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的人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壓力和焦慮水平[4]。這些人高度重視控制,意味着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有固定的結構和規則,能夠幫助他們感到安心。嚴格的規則和規範幫助他們清晰地定義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方式。對於新觀念的產生,他們感到不安,通常只會冒那些自己已知並且成功率較高的風險[1]。在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中,年長者通常受到極高的尊敬,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畏懼感[4]。當孩子們被教育和傳授文化信仰時,他們是不能質疑這些信仰的[1]

在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社會中,人們可能會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感到害怕,甚至表現出仇外情緒[3]

高不確定性規避國家

[編輯]

一些高不確定性規避的國家包括芬蘭德國希臘危地馬拉日本墨西哥葡萄牙韓國[6]

低不確定規避

[編輯]

與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相比,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的人們展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他們在與他人互動時,通常更傾向於使用非正式的方式,而不是嚴格遵循正式的規則和程序。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依賴非正式的規範和行為來處理事務。此外,低不確定性規避的人對變革的抵抗較小,通常會更靈活地接受新變化[2]

來自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的人更能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傾向於讓事情自然發展,而不是過度規劃或控制。他們對規則的依賴性較低,認為規則並不總是必須遵循的約束。低不確定性規避的人也更願意質疑權威人物,認為有權表達不同的意見。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感較低。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中的年輕人通常也更容易受到尊重,在接受文化信仰教育時,他們不必立刻完全遵循這些信仰。當新觀念出現時,他們通常會保持開放態度,願意聽取並考慮新的想法[1]。來自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的人不會把不明確或模糊的情況視為潛在的麻煩或困擾。原創性被看作更為重要,通常會更受到重視,並且更有可能被採納[7]

此外,具有低不確定性規避的人與自己不同的人互動時也不會感到困難[3]

低不確定性規避國家

[編輯]

一些低不確定性規避的國家包括牙買加丹麥新加坡瑞典愛爾蘭[6]

適度不確定性規避

[編輯]

適度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的人群介於高不確定性規避和低不確定性規避之間,他們既有高規避群體的一些特徵,也有低規避群體的一些特徵。適度不確定性規避的人主要生活在美國加拿大[1]

風險

[編輯]

不確定性規避常常被誤認為是與風險規避相關的。然而,實際上,不確定性規避指數並不直接涉及對風險的規避。它更關注的是社會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習慣和慣例,以及人們在這些交流中感到舒適和安全的方式[8]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McCornack, Steven; Ortiz, Joseph. Choices & Connec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2nd. Bedford/St. Martin's. 2017. ISBN 9781319043520. 
  2. ^ 2.0 2.1 2.2 2.3 Hofstede, Geert. National Culture. Hofstede Insights. [2025-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8). 
  3. ^ 3.0 3.1 3.2 Hofstede, Geert. 10 minutes with Geert Hofstede on Uncertainty Avoidance 01032015. Youtube. 2015-03-07 [2017-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4. ^ 4.0 4.1 4.2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 79–123. 
  5. ^ Krys, Kuba; Hansen, Karolina; Xing, Cai; Szarota, Piotr; Yang, Miao-miao. Do Only Fools Smile at Stranger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Perception of Intelligence of Smiling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4, 45 (2): 314–321. ISSN 0022-0221. S2CID 145344182. doi:10.1177/0022022113513922 (英語). 
  6. ^ 6.0 6.1 Anbari, F.; Khilkhanova, E.; Romanova, M.; Umpleby, S.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ANAGING INTERNATIONAL PROJECTS. 2003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7. ^ Adair, Wendi L.; Xiong, Tracy X. How Chinese and Caucasian Canadians Conceptualize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8, 49 (2): 223–238. ISSN 0022-0221. S2CID 149267350. doi:10.1177/0022022117713153 (英語). 
  8. ^ The 6D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 Geert Hofstede. 2016-02-01 [2025-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30). 

進一步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