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Medalofdead/工作區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聚光器」2P
Конденсатор-2П
[description
概觀
類型 自走炮
代號 2A3
服役 1957年
退役 1960年
生產 基洛夫工廠
產量 4輛
主要用戶 蘇聯陸軍
衍生自 T-10重型坦克
技術數據
乘員 7人
長度 20米(65英尺7英寸)
闊度 3.08米(10英尺1英寸)
高度 5.75米(18英尺10英寸)
重量 64噸
引擎 V-12-6B柴油發動機
功率 740.2匹馬力(552.0千瓦特)
馬力重量比 11.56匹/噸
懸掛系統 扭杆懸掛英語Torsion bar suspension
速度 30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 200公里
裝甲及武器裝備
裝甲
主要武器 406.4毫米(16.00英寸)SM-54火炮
無備彈
輔助武器

「聚光器」2P自走炮(俄語:«Конденсатор-2П»GRAU編號2A3,設計代號271工程)是蘇聯於1955年設計的一種以T-10坦克為底盤的406毫米(16.0英寸)重型自走炮。它和同時研發的2B1 奧卡河自走炮均為蘇聯抗衡美國核火炮的產物,但不切實際的設計嚴重限制了其實用價值。在更先進的戰術彈道導彈出現後,「聚光器」很快便落後於時代,於1960年代終止研發,僅生產四輛樣車。

開發歷史[編輯]

1952年,美國成功試射M65核火炮英語M65 atomic cannon,可將口徑280毫米(11英寸)、1.5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發射至約30千米遠。次年,美軍原子師英語Pentomic就將裝備M65的核炮兵部署於西德,一旦形成戰鬥力,將對華約戰爭方案中的裝甲衝擊構成巨大威脅。作為回應,蘇聯也於1954年開始自行核火炮的研製工作。按照要求,該自走炮應具備傳統彈頭和核彈頭發射能力,摧毀至少25千米外的軍事或工業目標。主炮口徑定為406毫米(16.0英寸),這是當時蘇聯核工程技術水平下核炮彈尺寸的極限。新型自走炮的設計代號定為「271工程」,為保密需要,蘇聯為其取了「聚光器」的綽號。火炮研發由第221火炮兵工廠俄語Титан-Баррикады負責,配套車體則交由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的特別設計局。

1957年,第一輛「聚光器」自走炮從基洛夫工廠下線,並在列寧格勒附近的中央火炮試驗場俄語Ржевский_полигон進行射擊試驗。結果令人擔憂,由於巨大的後坐力,一系列嚴重的缺陷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包括:

  1. 變速箱從車體中脫位。
  2. 駐退器不足以吸收所有後坐力。每次開炮車輛都會後退數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