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BRAAAM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RAAAM(A的數量不固定,可以用小寫字母書寫)[1]是一段低沉而又響亮的音效,在2010年代動作類電影預告片中得到普及。有說法認為這段音效起源於2010年的電影《潛行凶間》,不過這種說法目前存在爭議。

描述[編輯]

視覺化的BRAAAM音效

BRAAAM是一段低沉但響亮的音效,可以通過銅管樂器來發出,不過有時也可以通過鋼琴發出。《荷里活報道》的資深作家塞思·阿布拉莫維奇稱這一音效像是「打了雄性激素霧號聲,給人一種末世般的莊嚴感。」[2]紀錄片《樂譜》(Score)的監製稱這一音效是「現代預告片的主要元素,這一聲音通常被用於對重要出場事物的特寫。」[3]文學學者阿德里安·多布則稱這一音效是「身着彈力連體褲的人處於德拉克洛瓦式畫面時發出的聲響,正如荷里活所決定的那樣。眾所周知,當預告片結束並黑幕淡出時,就會發出這樣的聲響。」[4]此外多布還認為BRAAAM音效與20世紀70年代大片配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大片的配樂先是通過現實世界中的聲音給觀眾提供現實的氛圍,而後逐步過渡到虛構世界的氛圍。而BRAAAM音效則讓觀眾感到震撼,和現實世界的聲音直接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4]

起源[編輯]

The sound, really, is that I put a piano in the middle of a church and I put a book on the pedal, and these brass players would basically play into the resonance of the piano. And then I added a bit of electronic nonsense.
漢斯·森瑪,在接受《Vulture》採訪時所說的原文[5]

BRAAAM音效的起源目前存在爭議。很多人認為這一音效起源於《潛行凶間》這部電影,不過很多該電影的製作人都表示這部電影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潛行凶間》創作這段音效的漢斯·森瑪表示,他的創作目的是按照劇本的要求提供一段「低沉、響亮且猶如遠方號角的聲音。」[6]他還表示這段聲音是在教堂中用銅管樂器和踩下踏板的鋼琴共同演奏的,在此基礎上他還添加了一些電子雜音。[6]

《潛行凶間》的第一個預告片是由邁克·扎林、戴夫·羅森塔爾與勞里·布朗合作完成的,當時他們採用了地鐵執行時發出的以及各種擬聲音效來適配預告片中的場景。邁克·扎林還被要求按照以落畫面來創作配音:「先把手埋在沙土中,然後將手向上抬升,接下來手突然出現在眼前。」對於這一要求,羅森塔爾提議扎林採用「能讓整個房間變清爽」的聲音,布朗則提議扎林採用「黃銅邊框的鳴響聲」。[7]根據扎林的說法,這一音效的創作啟發了他在第二個紀錄片中採用BRAAAM音效的想法。不過最終配音採用了季默所創的音效,該音效是基於艾迪特·皮雅芙的作品《我無怨無悔》的慢放版創作的。儘管這一音效在情節推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扎林指責季默在接受《Vulture》採訪時搶了太多的功勞。[8][9][7]季默後來告訴紀錄片《樂譜》的監製,其他很多電影將BRAAAM音效只是用於場景之間的過度,但《潛行凶間》的創新之處在於將其應用於敘事。[3]

扎克·海姆西在為《潛行凶間》第三個紀錄片配樂時將BRAAAM的合成號角聲加入了進去,這一聲音由於其嘹亮的音量而在互聯網上受到了廣泛好評。海姆西並未吹噓自己是這段音效的原創,不過他認為將這段音效用作音樂的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一大創新。[10]

儘管現在普遍認為《潛行凶間》是這段音效最初的普及者,但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電影皆使用了這段音效。扎林指出2007年電影《變形金剛》採用了這段音效,而阿布拉莫維奇則指出2009年電影《D-9異形禁區》也採用了這段音效。[10][7]在海姆西看來這段音效的創作不是單獨某個人的功勞,而是舊音樂裝置更新換代的結果。[10]博比·古姆在很多預告片的製作中皆採用了BRAAAM音效,他告訴《荷里活報道》,儘管這一音效自《潛行凶間》以來已經被用濫了,但其作為戰鬥的號召依舊頗具穿透力。[10]

普及[編輯]

根據影評網站獨立一線在2013年的說法,BRAAAM音效在各大電影預告片中無處不在,並且和音樂與電影原聲一樣極具辨識度。[7]由於這一音效已經成為了很多動作類電影配樂的藍本,因此季默在一開始時並不喜歡它。[11]除《潛行凶間》以外,在預告片中使用了BRAAAM音效的電影還有《變形金剛:黑月降臨》(2011年)、《普羅米修斯》(2012年)、《復仇者聯盟》(2012年)、《超級戰艦:異形海戰》(2012年)、《極樂帝國2154》(2013年)、《地球末日戰》(2013年)、《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2013年)、《傑克:巨魔獵人》(2013年)、《義勇群英:毒蛇反擊戰》(2013年)、《悍戰太平洋》(2013年)[12]、《末日先鋒:戰甲飛車》(2015年)、《職業特工隊:叛逆帝國》(2015年)以及《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2016年)。[10]

自BRAAAM的戲仿文化成為潮流以來,很多電影監製在其作品中對這一音效進行了改編及套用。例如在《侏羅紀世界》(2015年)的預告片中,就包含以BRAAAM音效為藍本所創作的恐龍叫聲音效。[10]

參考文獻[編輯]

  1. ^ Davis, Edward. BRAAAM! 10 Trailers That Use & Abuse The 'Inception' BRAAAM!. IndieWire. 2013-04-12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英語). 
  2. ^ Abramovitch, Seth. 'Braaams' for Beginners: How a Horn Sound Ate Hollywoo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5-05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美國英語). 
  3. ^ 3.0 3.1 Composer Hans Zimmer Never Meant To Make Movie Trailer "Braams" A Thing. Score. Epicleff Media. 2017-04-04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英語). 
  4. ^ 4.0 4.1 Daub, Adrian. "BRAAAM!": The Sound that Invaded the Hollywood Soundtrack. Longreads. 2016-12-08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美國英語). 
  5. ^ Kyle, Buchanan. Hans Zimmer Tells Juicy Stories About the Classic Films He's Scored. 2013-11-05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6. ^ 6.0 6.1 Buchanan, Kyle. Hans Zimmer Tells Juicy Stories About the Classic Films He's Scored. Vulture.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美國英語). 
  7. ^ 7.0 7.1 7.2 7.3 Jagernauth, Kevin. Who Really Created The 'Inception' BRAAAM? Composer Mike Zarin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IndieWire. 2013-11-13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英語). 
  8. ^ Michaels, Sean. Inception soundtrack created entirely from Edith Piaf song. The Guardian. 2010-07-29 [2023-03-24].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英國英語). 
  9. ^ Daub, Adrian. "BRAAAM!": The Sound that Invaded the Hollywood Soundtrack. Longreads. 2016-12-08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美國英語).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Abramovitch, Seth. 'Braaams' for Beginners: How a Horn Sound Ate Hollywoo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5-05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美國英語). 
  11. ^ Buchanan, Kyle. Hans Zimmer Tells Juicy Stories About the Classic Films He's Scored. Vulture.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美國英語). 
  12. ^ Davis, Edward. BRAAAM! 10 Trailers That Use & Abuse The 'Inception' BRAAAM!. IndieWire. 2013-04-12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