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虛空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虛空梵語आकाश羅馬化:ākāśa),佛學術語,梵語原指稱天空,後成為自然哲學中原子論的關鍵概念,指純粹的空間,在其中可以容納各種色法

梵語中的迦迦那gagana),也譯作虛空,又音譯作哦哦曩誐誐那等。

概論[編輯]

佛敎認為虛空的特性是沒有阻礙性,也不是物體, 而且能夠容納色法在其中[1]。《品類足論》將其列為無為法[2]

四大種再加空界[3]、識界,被合稱為六界説一切有部認為,空界不是虛空[4],其他教派有關於五大種的學説,即四大種加上虛空,部派佛教認為虛空不是大種,虛空與四大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種」的含義: 無增無減、無損無益、無興無衰,非先業異熟而生[5]

虛空是否實有法 這個問題在部派佛教教內一直是辯論的話題之一。

佛敎的一些信奉者認為如果虛空是指能夠容納所有物質的事物,那麼它就是一個容器,而容器是一種實體,如果任何實體都必定被空間容納 這個説法是正確的,那麼既然虛空是實體,就必須被更大的空間容納才得以留存在此,這樣虛空便需要依賴外緣來維持現狀,故此, 虛空不是無為法,而是有為法

其他宗教的觀點[編輯]

羅教[編輯]

羅教的開創者羅清把虛空等同於,他在其作品《苦功悟道卷》中宣稱虛空是比無生老母更為真實的空性,能生天地萬物,是常存自在的本原、眾生不變的自性和他們終極的歸宿等等。然而,早在羅教興起 數百年前的公元八世紀印傳佛教除饉商地嘚瓦論師在其著作《入菩薩行論》中就已經批駁了空間能夠產生諸法 這個説法,他聲稱原因是空間缺乏運動[6],此外, 在大乘佛教教義中,空與虛空是不同的概念。一些佛敎徒對羅清所提出的這個説法提出了批駁意見[7]

作為數量單位[編輯]

虛空中文數字中的數量單位,相當於10-20,出自清代的《御製數理精蘊》,化用自佛教術語,日常生活中幾乎未用到。中文數字中對應1020的單位是,因此虛空也可以表示為垓分之一。

科學家的看法[編輯]

量子力學家認為空間其實不是某種以神奇的方式容納所有物質的場所,而是一種由量子所構成的,這與很多古典物理學家對於空間的看法十分不同[8]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
  2. ^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無為云何?謂三無為。一虛空,二非擇滅,三擇滅。……虛空云何?謂體空虛。寬曠無礙,不障色行。」
  3. ^ 大毘婆沙論》:「問:空界云何?答:
    • 如契經說:『有眼穴(chidda)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邊空,有通飲食處空,有貯飲食處空,有棄飲食處空,有諸支節毛孔等空。』是名空界。
    • 阿毘達磨作如是說:云何空界?謂:隣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隣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窓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
    • 有作是說:此文應言,云何空界?謂:隣難除色。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有情數,二者、難除,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非情,牆壁樹等,而施設故,名隣難除色。
    • 舊對法者、及此國師俱說:空界,處處皆有,謂:骨、肉、筋、脈、皮、血、身分,晝、夜、明、闇、形、顯等處,皆有此色。
    問:緣空界色,眼識生不?有說:緣此眼識不生,謂:空界色,雖眼識境,而此眼識,畢竟不生。復有說者:緣空界色,眼識亦生。問:若爾,何故見不明了?答:此空界色,晝為明所覆,夜為闇所覆故,眼雖見,而不明了。」
    俱舍論》:「諸有門窓,及口鼻等,內外竅隙(chidra),名為空界(ākāsa-dhātu),如是竅隙,云何應知?
    • 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隣阿伽(agha-sāmantaka)色。
    • 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隣,是故說名,隣阿伽色。
    • 有說:阿伽(agha),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餘礙相隣,是故說名,隣阿伽色。」
  4. ^ 大毘婆沙論》:「問:虛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問:若爾,虛空有何作用?答:虛空無為,無有作用,然此能與種種空界,作近增上緣;彼種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作近增上緣;彼種種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作近增上緣;彼有對造色,能與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緣。若無虛空,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
  5. ^ 大毘婆沙論》:「有說為止外道所說,謂:外道說大種有五,即前四及虛空,今但說四,明虛空非大種。問:何故虛空不立大種?尊者世友作是釋言:以虛空無大種相故,謂:有增有減,是大種相,無增無減,是虛空相;有損有益,是大種相,無損無益,是虛空相;有興有衰,是大種相,無興無衰,是虛空相,是故虛空不立大種。尊者妙音作如是釋:虛空、大種,其相各異,謂:有情身中,所有大種,多是先業異熟所生,虛空體無異熟生義,由此虛空不立大種。大德說曰:虛空雖大,而體非種,不能生故,餘有為法,雖能為種,而體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虛空不立大種。為止如是外道所執,及顯自宗,故作斯論。」
  6. ^ Dargyay, Eva K. "The Concept of a 'Creator God' in Tantric Buddhism".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ume 8, 1985, Number 1.
  7. ^ 陳兵. 〈論附佛外道〉. [2018-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1). 附佛外道經書中水平最高、最近禪語,曾被蘭風和尚評頌的『五部六冊』,大略以未有天地之前的『不動虛空』為當人自性、諸佛法身。《苦功悟道卷》載,羅祖自言他參禪時,蒙『老真空發大慈悲,從西南放道白光,攝照我身,夢中攝省』,方得『心地開通』。『老真空』實際上是人格化的神明,又稱『無極聖祖』,後來更被進一步神格化。羅祖還反對淨土信仰,混同儒釋道,鼓吹『三教原來只一般』。從宗門正見看,此乃錯認光影,墮於憶想空,其所見『真空』並非佛法所言緣起性空、本來空性,乃外道見解。當時高僧蓮池大師及紫柏真可弟子密藏道開,曾予批駁,斥其『假正助邪,誑嚇聾瞽』。附佛外道教人的修煉功夫,往往須賭咒盟誓方得其傳,其實不過雜糅釋道修持法之皮毛,不得釋道之真髓,如黃天教實以丹道誘人,然所傳並非真正丹道,有些道門雖亦念阿彌陀佛,而不依淨宗正旨。附佛外道還往往編造一些政治世變方面的預言讖記以煽惑人心。總之,附佛外道的教義終歸以背離佛法正道、『心遊道外』為實質。 
  8. ^ 杜. 在这个世界,时间和空间会消失吗?. 費油的時光機. 2024-01-25 [2024-06-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