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加洛斯球場

羅蘭·加洛斯球場 | |
---|---|
![]() 2022年的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場 | |
![]() | |
位置 | 法國巴黎十六區 |
公共交通 | 奧特伊門站 ![]() ![]() 米歇爾-安熱-莫利托站 ![]() ![]() ![]() |
座位數 | 15,000 (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場) 10,068 (蘇珊·朗格倫球場) 5,000 (施蒙娜·馬修球場) |
表面 | 泥地 (詳見正文) |
啟用 | 1928 |
客戶 | |

羅蘭·加洛斯球場(Stade Roland-Garros)坐落在巴黎西郊,是四大滿貫賽事之一法國網球公開賽的比賽場地,每年5月底至6月初都會在此進行全球最高水準的泥地網球的決戰。球場的名字是為了紀念法國民族英雄羅蘭·加洛斯。
球場始建於1928年,於1999年進行重大重建,共有23個比賽場地,主要場地及容量包括:
- 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場(中央球場,Court Philippe-Chatrier):15,059人
- 蘇珊·朗格倫球場(Court Suzanne-Lenglen):10,076人
- 施蒙娜·馬修球場(Court Simonne-Mathieu):5,000人
場內並設有由法國網球聯會管理的網球博物館(Tenniseum)。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網球與拳擊比賽在此舉行。
場地表面
[編輯]雖然羅蘭·加洛斯球場的表面被認為是「泥地」,但實際上是以白色石灰岩鋪設,並在其上覆蓋着數毫米厚的紅色磚粉。在3英寸(7.6厘米)厚的多孔石灰岩層下面是6英寸(15厘米)厚的火山岩,然後是3英尺(91厘米)厚的沙子,所有這些都坐落在混凝土板上。用滾筒把碎磚壓在石灰岩表面,而後淋水。這個過程重複多次,直到一層薄而緻密的表層覆蓋每個球場。
碎磚的深度足以留下腳印和球痕,但不會造成球場變得鬆軟或濕滑。在比賽期間,工作人員會在比賽前和每盤比賽之間用拖曳矩形鏈條來平整場地表面。紅色磚粉會根據需要補充(在大型比賽中每天補充)。[1]
1928年,天然泥地球場面臨着嚴重排水不良問題,當時即便是短時間的降雨,球場往往在兩到三天內都無法使用。而石灰岩/碎磚表面則被視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先進方案,石灰岩/碎磚的組合最初是在英國開發,[2]此後又開發了許多其他的合成泥地表面。這些材料鋪設的球場與天然泥地球場的打球感覺非常相似,都被歸類為「泥地球場」。
近一個世紀以來幾乎不再有「真正」的泥地球場,世界各地各種「泥地」表面的成分差異解釋了它們在比賽特性上的巨大差異。雲露絲·威廉絲曾說過:「所有的泥地球場都不一樣。沒有一個是相同的。羅蘭·加洛斯是最好的。」[1]
球場介紹
[編輯]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場
[編輯]

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場建於1928年,是羅蘭·加洛斯球場的核心「中央球場」。在2019年翻新後,可容納15,225名觀眾。[3]2001年,為紀念長期擔任法國網球聯合會 (FFT)主席並幫助網球在1988年恢復為夏季奧運比賽項目的菲利普·沙特里耶而更名。[4]
四個主要的觀眾看台以「四劍客」——布魯尼翁、博特拉、科切特和拉科斯特命名,以紀念他們在台維斯盃上的成功,促使了球場的建設。[5]作為進一步的致敬,每年頒發給法網男子單打的冠軍獎盃稱為火槍手盃。[6]
在2018年賽事結束後,球場除地基外被徹底拆除並重建更為陡峭的看台,在2019年賽前完工。[7]可伸縮的屋頂和泛光燈則在2020年錦標賽啟用,該屆由於COVID-19疫情而推遲到9月舉行。[8][9]
蘇珊·朗格倫球場
[編輯]
蘇珊·朗格倫球場建於1994年,最初被稱為「A球場」,是可容納10,068名觀眾的第二大球場。[10]該球場以女子網壇第一位真正的明星、被稱為法國網壇的「女神」(La Divine)和「偉大女士」(La Grand Dame)的蘇珊·朗格倫命名。她在1914至1926年間贏得了31個大滿貫賽事冠軍(包括6個法網和6個溫網冠軍),並在1920年安特衛普贏得兩枚奧運金牌。球場東側隧道入口上方矗立着一尊由意大利雕塑家維托·通吉亞尼創作的朗格倫青銅淺浮雕。每年頒發給法網女子單打冠軍的獎盃命名為蘇珊·朗格倫盃。
球場擁有第一個地下灌溉系統,用於控制球場表面的濕度。[6]一個覆蓋球場的可伸縮屋頂在2024年巴黎奧運前安裝完畢,[11]於5月26日在法網首日正式啟用。由兩個尺寸為100米乘以20米的側面結構和一塊白色帆布組成,可在15分鐘內關閉。屋頂的靈感來自蘇珊·朗格倫的百褶裙,結構上還安裝了光伏板。
1994年,為紀念在該年去世的20世紀40年代法國冠軍馬塞爾·貝爾納,連接沙特里耶球場和朗格倫球場之間的走道被命名為馬塞爾·貝爾納大道。[6]
施蒙娜·馬修球場
[編輯]
新的5000席第三比賽場地於2019年3月在奧特伊溫室花園建成,[12][13]取代被拆除的1號球場。[14]該球場以施蒙娜·馬修命名,她是1938年和1939年的女單冠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15]球場建在地平面以下四米處,四周環繞着溫室。
1號球場
[編輯]
1號球場擁有3800個座位,因其圓形形狀而被稱為「鬥牛場」,2019年拆除前曾是第三個比賽場地。建築師讓·洛維拉是前法國青少年冠軍,他的設計與稜角分明的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場形成鮮明對比。鬥牛場建於1980年,由於其規模相對較小,觀眾席貼近球場,因此深受認真觀看網球比賽的球迷的喜愛。[16]一個不尋常的設計特點是它的媒體席位於南側底線後方的球場層的第一排。[17]
1號球場也是幾場令人難忘的法網冷門賽果的發生地,例如1997年非種子選手古斯塔沃·古爾頓在第三圈戰勝了5號種子、前冠軍托馬斯·梅士達,最終獲得了他的首個法網冠軍(生涯共獲得了三個法網冠軍);[18]以及1993年3號種子選手加布里埃拉·沙芭天妮在八強賽在6-1、5-1領先兩盤,且手握五個賽點的情況下輸給了瑪麗·喬·費爾南德斯。[19]這裏也是馬拉特·沙芬在2004年對陣費利克斯·曼蒂利亞時著名的「脫褲子」比賽的發生地。[20]
1號球場在2019年賽事結束後展開拆除,原先的位置另建成火槍手廣場,觀眾可以在廣場收看即時比賽轉播。[15][21]
交通
[編輯]最近羅蘭·加洛斯球場的地鐵站為奧特伊門站(10號線)和米歇爾-安熱-莫利托站(9號線和10號線),兩站分別位於球場的北方和東南方。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Branch, John. Some Rouge Dresses Up Courts at Roland Garros. The New York Times. 28 May 2010 [11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0).
- ^ Lavallee, Andrew R. Clay Courts: What Are They Anyway?. XSports.com. [2015-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7).
- ^ French Open in numbers. Reuters. 25 September 2020 [28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1).
- ^ Philippe-Chatrier Court. Roland-Garros. [2015-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 ^ A Visit to Roland Garros. Colleen's Pa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2010-08-16.
- ^ 6.0 6.1 6.2 Stade Roland Garros Venues. rolandgarros.com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 June 2010. Retrieved 2010-08-17.
- ^ Roland Garros renovation entering 'money time' before French Open. France 24. 21 February 2019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 ^ French Open lights up as another tradition dies. tennishead.net. 21 September 2020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 ^ Christopher Clarey. New for This Pandemic French Open: Fall Weather and L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27 September 2020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 ^ Event Guide / Map and Direction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 June 2010. Roland Garros – French Open
- ^ Michael Houston. Court Suzanne Lenglen in Paris to receive cover for new roof in time for 2024 Olympics. Inside The Games. 3 January 2023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4).
- ^ Eric Bruna. Roland-Garros : découvrez le nouveau court Simonne-Mathieu. Le Parisien. 21 March 2019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法語).
- ^ Paul Myers. French Open courts glory of Simonne Mathieu.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19 April 2019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 ^ Eric Le Mitouard. Roland-Garros : le court des serres est prêt pour le prochain tournoi. Le Parisien. 7 February 2019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30) (法語).
- ^ 15.0 15.1 Court Simonne-Mathieu stunning new addition to Roland Garros
. The Independent. 2019-05-26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May 2022) (英語).
- ^ Tignor, Steve (27 May 2010): Nothing Compares to Tennis in the Bullring. NBC Sport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 July 2010. Retrieved 2010-08-17.
- ^ Clarey, Christopher "At Roland Garros, an Olé! for the Bullr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Times, 29 May 2010
- ^ Robin Finn. Sampras and Muster Exit in Paris. The New York Times. 31 May 1997 [2015-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 ^ Fernandez Turns Rout into Rousing Comeback (2 June 1993). New York Ti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2010-08-19.
- ^ Safin on mooning crowd: 'What's bad about it?. ESPN. 29 May 2004 [2015-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Steve Tignor. Au revoir, Court 1: memorializing Roland Garros' exhilarating bullring. Tennis.com. 5 June 2018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1).
外部連結
[編輯]- 法國網球博物館(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