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蓋奧克泰佩戰役

座標38°09′28″N 57°57′59″E / 38.15778°N 57.96639°E / 38.15778; 57.966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蓋奧克泰佩戰役
俄羅斯入侵中亞地區的一部分
日期1880年12月—1881年1月
地點38°09′28″N 57°57′59″E / 38.15778°N 57.96639°E / 38.15778; 57.96639
結果 俄軍勝利
參戰方
 俄羅斯帝國 阿哈爾帖克土庫曼人
指揮官與領導者
米哈伊爾·斯科別列夫 奧韋茲穆拉特·杜克馬謝爾達爾
兵力
7,100人[1]
72門炮
堡壘中共20,000到25,000人,約8,000條槍,沒有火炮[1]
傷亡與損失

268人死亡

669人受傷[2]
軍民15,000人以上死亡
最多估計為15萬人死亡[3][4]

第二次蓋奧克泰佩戰役(土庫曼語:Gökdepe urşy,俄語:Геоктепин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俄方稱為阿哈爾帖克遠征(俄語:Ахал-текинск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是1880年到1881年俄羅斯入侵中亞地區期間侵略阿哈爾帖克土庫曼人的主要戰役,俄軍擊敗了了阿哈爾帖克土庫曼人,控制了現在土庫曼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幾乎完成了俄羅斯對中亞的征服

行軍和圍困[編輯]

第二次蓋奧克泰佩戰役在土庫曼的位置
阿什哈巴德
阿什哈巴德
克拉斯諾沃茨克
克拉斯諾沃茨克
奇基什利亞爾
奇基什利亞爾
梅爾夫
梅爾夫
潘傑德
潘傑德
蓋奧克泰佩
蓋奧克泰佩
巴米
巴米
克孜勒阿爾瓦特
克孜勒阿爾瓦特
查特
查特
科嘉凱勒
科嘉凱勒
布哈拉
布哈拉
希瓦
希瓦
第二次蓋奧克泰佩戰役
* 藍色為俄軍要塞; 黃色是其他汗國
* 克佩特山脈從阿什哈巴德綿延向西北的克拉斯諾沃茨克

蓋奧克泰佩地區是阿哈爾綠洲的一部分,從克佩特山脈流下的溪流支持該地區發展了灌溉農業。這場戰鬥爆發的地點也被稱為鄧吉爾泰佩(Denghil-Tepe或Dangil Teppe)。有分析認為,鄧吉爾泰佩是帖克人堡壘的名稱,而蓋奧克泰佩(Geok Tepe,土庫曼語中含義為「藍山)泛指這周圍的地區。帖克人的堡壘佔地2.6平方公里,泥牆高3米厚5.5米,牆外壕溝深1.2米。[5]

1879年俄軍在此被擊敗,後又開始計劃新戰役,因為阿哈爾省是一片綠洲,被數百公里半沙漠地形包圍,故備戰要點在增加補給。1880年3月,米哈伊爾·斯科別列夫被任命掌管外裏海地區軍務。他採用了上次蓋奧克泰佩戰役中拉扎列夫中將的最初計劃,緩慢進軍大規模推進,但他沒有選擇按原計劃在科嘉凱勒(Khoja Kale)建立補給基地,而選擇了克佩特山脈北側的巴米(Bami),吸取上次戰役經驗放棄猛攻要塞,準備徐徐圖之圍攻蓋奧克泰佩[5]

斯科別列夫於5月抵達奇基什利亞爾(Chikishlyar),沿阿特列克河(Atrek)和蘇姆巴爾河(Sumbar)穿過沙漠進軍。6月11日他佔領了巴米(Bami),由於缺乏駱駝運輸,補給基地建設進程緩慢。[5]

7月,斯科別列夫派人武裝偵察蓋奧克泰佩。到12月上半月,人員補給到位,斯科別列夫出動佔領了蓋奧克泰佩以西幾公里處的一個堡壘,將其改名為「薩穆爾」。12月27日,庫羅帕特金率領5個連隊援軍,從希瓦出發穿越沙漠抵達戰場。到月底,斯科別列夫擁有4020名步兵、750名騎兵以及大炮、火箭火箭彈、幾挺機槍,還有用於通信的日光儀。俄軍認為這一地區有約40,000帖克人。1881年1月1日,斯科別列夫為控制供水佔領蓋奧克泰佩要塞南部的揚吉卡拉(Yanghi-Kala),第二天選擇要塞東南角作為攻擊點,次日將主要營地轉移到揚吉卡拉(Yanghi-Kala)。1月4日至8日,第一條戰線在堡壘約600米外建成,開始第二條戰線的建設。為了保護建設,一支分隊被派去佔領一個北部的棱堡,彼得魯舍維奇將軍在攻進棱堡大門後被殺。帖克人於9日、11日和16日出動進攻,行動頗具成果,但戰死了許多士兵。俄軍為應對帖克人出動,兩次向北移動營地。俄軍只有足夠的人來在東南角守住攻城線,帖克人有機會從堡壘北側進出。1月18日,俄軍開始在堡壘東南側佈置炸藥。1月20日炮兵在南面護牆轟開缺口,但很快被帖克人修復。1月23日,俄軍炸藥佈置完工,共布下炸藥約1200千克。[5]

戰鬥[編輯]

堡壘的廢墟

1月24日7時,俄軍開始攻擊。一方面為了奪取棱壘,俄軍佯攻西側吸引火力;一方面所有大炮同時開火,南面的轟擊重新打開了護牆的突破口,科澤爾科夫帶領八個連隊進入南部突破口;東南方向,俄軍佈置的炸藥於11時20分爆炸,在護牆上製造了43米長的缺口,庫羅帕特金帶領十一個半連隊攻入突破口,成功佔領護牆。由於突破口太小,俄軍在南部受阻,等到後續部隊跟進後才攻破護牆,側翼也被俄軍用登城梯拿下。兩方面俄軍聯合起來,按照指示開始鞏固戰國。同時,西側俄軍也登上了護牆。眼見戰場態勢有利,斯科別列夫下令全面推進。到了下午,堡壘西北角的小山也被攻佔,帖克人只得越過北牆逃跑。俄軍騎兵持續追擊了16公里,直到夜幕降臨時才收兵。[5]

後果[編輯]

在最後戰鬥的一天中,斯科別列夫報告有59人陣亡,304人受傷,85人受輕傷。整個一月份,俄軍5,000人中傷亡1108人[6],消耗了287,314發子彈、5,864發炮彈和224枚火箭彈,數以千計的運輸駱駝在戰役期間死亡。帖克人傷亡約20,000人。斯科別列夫在報告最後寫道:「要塞被佔領後,我們發現有6,500具屍體被掩埋,在追擊過程中擊殺有8,000人。」在前一頁他寫道:「在龍騎兵和哥薩克騎兵的追殺中……被殺男女共達8,000人。」[5]

1月30日,俄軍東南向行軍45公里,佔領了當時尚不發達的阿什哈巴德。由於損失慘重供應不足,他們無法走得更遠。因為有過度屠殺平民之嫌,斯科別列夫被免職。1881年5月6日,俄羅斯帝國宣佈建立外裏海州,由高加索總督管轄。9月,俄羅斯與波斯簽署了阿哈爾條約,正式將阿特列克河(Atrek)作為邊界。俄軍之後又於1884年奪取了梅爾夫,1885年推進向潘傑德,征服了土庫曼斯坦地區。[5]

20世紀90年代,土庫曼人為紀念蓋奧克泰佩圍城戰和土庫曼抵抗者建造了一座清真寺,也為這場戰鬥設立全國哀悼日。帖克人蓋奧克泰佩戰役的抵抗精神經常被認為是土庫曼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7]

延伸閱讀[編輯]

來源[編輯]

  1. ^ 1.0 1.1 Pierce, Richard A. Russian Central Asia, 1867-1917: A Study in Colonial Ru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0: 41–42 [2015-10-18]. Geok tepe. 
  2. ^ Marvin, Charles. Merv: The Queen of the World. W.H. Allen. 1881: 400 [2015-10-18]. Geok tepe. 
  3. ^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Tony Jaques, page 389, 2007
  4. ^ Asian History Module-based Learning, Ongsotto, et al., page180, 200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Skobelev, Mikhail. Siege and Assault of Denghil-Tepe (official report). 1881. 
  6. ^ An Indian Officer. Chapter XVI. Russia's March towards India. 1894. 
  7. ^ Turkmenistan, MaryLee Knowlton, page 30,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