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
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工廠分解過濾車間舊址 | |
---|---|
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44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45年 |
編號 | 5-23 |
認定時間 | 2020年9月3日 |
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是一家曾存在於滿洲國奉天市(今瀋陽市)的特殊化學公司。該公司以其奉天工廠而聞名,該工廠是味精等發酵產品的生產基地[1]。戰後,其奉天工廠被國民政府接收,最終演變為瀋陽紅梅味精廠。如今,工廠原址的一部分,特別是其分解過濾車間舊址,已被列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並成為「紅梅1939文化創意園」的核心部分。
歷史沿革
[編輯]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
[編輯]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建立與味之素的母公司鈴木商店在滿洲的業務擴張緊密相關。自1914年起,味之素產品便開始在中國東北地區構建了銷售網絡,並沿着南滿鐵路沿線逐步滲透市場[3]。1939年3月,鈴木商店分別在滿洲國的核心城市奉天成立了專門的銷售法人——南滿味之素販賣,以便於同滿洲各地的特約經銷商進行交易,從而規避了因複雜的關稅和流通政策可能帶來的經營風險。1939年4月,奉天工廠在鐵西區破土動工,旨在建立一個從原料處理到成品精製的一體化生產設施。同年6月,為了運營該工廠,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成立[3]。1941年,奉天工廠正式完工投產,佔地約合26400平方米,設計月產能約560噸[4]。在奉天工廠建設期間,味之素在滿洲地區實際上同時運營着另一個生產類似產品的企業——東州大連的昭和工業社。因此,在1941年奉天工廠投產後,味之素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大連和奉天擁有了兩家業務重疊的子公司[3]。隨着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的戰時經濟管制日趨嚴厲,各類生產資料(尤其是原料和燃料)變得極度稀缺。滿洲國政府作為日本的傀儡政權,其經濟政策完全服務於日本的戰爭需求。滿洲國政府認為,在物資緊張的情況下,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兩家「同一資本、同一業種」的公司是一種浪費,不利於戰時生產效率的最大化。為此,滿洲國政府向味之素總部提出了強烈的合併要求。於是1943年,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正式合併了昭和工業社在大連的味精製造工廠 [4]。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敗局已定。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開始着手處理善後事宜。公司將庫存的產品全部售出,並將所得資金用於支付中國籍員工的退職金和日本籍員工的遣散費及生活津貼[3][4]。
遼寧省營農產化學工廠
[編輯]1945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軍隊進駐瀋陽,並成立了東北行營物資統一接收委員會。委員會的農林組正式接收了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工廠。奉天工廠被接收後,除少數核心技術人員因協助國民政府方面恢復生產而被要求暫時留任外,大部分人員於1946年被遣返回日本。留下的技術人員在完成技術交接後,也於1947年11月全部返回日本[3][4]。1946年4月24日,國民政府東北物資統一接收委員會正式將其定名為遼寧省營農產化學工廠,由遼寧省公用事業管理處管轄。然而,國民政府的控制時間非常短暫。1948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瀋陽,工廠隨即由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林部接收[5]。
瀋陽味精廠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接收的工業資產進行整合、改造並將其納入國家計劃經濟體系,工廠也經歷了頻繁更名與管理權變更,最終定名為瀋陽味精廠(紅梅集團)[5]。
奉天工廠
[編輯]滿洲農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工廠建築具有重要的技術史價值。工廠廠房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工業建築從傳統的木結構向現代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過渡時期的典型代表[6]。這種結構上的轉變,反映了當時國際上先進的工業建築技術開始被引入中國東北地區,對於研究該區域的建築技術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實物例證意義。在工廠的眾多建築中,現今作為工業遺產文物受到保護的核心部分是分解過濾車間舊址[2]。車間保存下來的建築形態,為研究20世紀上半葉發酵工業的生產流程和技術水平提供了的物證。
參考文獻
[編輯]- ^ 渡辺 好章. わが国際マーケティング発達史の要因分析研究[VII] (PDF). 城西大學経済経営紀要 (城西大學). 1987-12-20, 8 (2): 51–63 [2020-10-24]. ISSN 0386-694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7) (日語).
- ^ 2.0 2.1 沈政發 [2020] 19號文件《瀋陽市人民政府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 ^ 3.0 3.1 3.2 3.3 3.4 海外における諸工場の推移と販売機構の整理 (PDF).
- ^ 4.0 4.1 4.2 4.3 峰毅. 中華人民共和国に継承された満洲化学工業 (PDF). 東京大學大學院経済學研究科.
- ^ 5.0 5.1 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辽宁省志·轻工业志.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5: 281. ISBN 7-80722-100-3.
- ^ 張曉雲. 名城保护工作中城市更新规划与土地政策. 中國城市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