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伯愷(1894年—1949年12月7日)[1],原名楊詢,字道融四川省營山縣小蓬鄉楊家壩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四川支部宣傳部長。後被軍統殺害,是成都十二橋慘案遇難者之一。

生平[編輯]

1917年,楊伯愷到上海學習,後入北京法文專修館學習。1919年3月,他隨首批勤工儉學學生自上海法國。1921年,他參加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等人領導的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運動。1922年6月,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任團支部書記,不久便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3月,他回到上海,正逢五卅運動爆發,他接連在中共中央所辦的《熱血日報》上發表文章,痛斥帝國主義。1925年秋,中共黨組織派他回四川幫助吳玉章重慶中法大學,並任中共重慶地委教育委員會委員。1926年3月2日,他的家鄉創建了四川省第一個中共領導的縣級農會營山縣農民協會。其間,他還籌建了中共營山支部。1927年3月31日,楊伯愷到重慶參加了中共重慶地委舉行的「反」群眾大會。大會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鎮壓,釀成三三一慘案,楊伯愷的頭部也受了傷。此後,中共重慶地委和中共四川省委黨部均遭破壞,他遂到武漢尋找中共黨組織。1927年4月,他到漢口,被中共黨組織派到漢口的一所中學當教師。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事變。不久,他被中共黨組織通知離開任教的中學到廣州。他和妻子危淑元到上海後,得知廣州蘇維埃政府已撤離廣州,遂留在上海,在中共滬東區委領導下繼續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離開上海南京八路軍辦事處葉劍英,聽取了葉劍英對他回四川工作的看法。此後他到武漢,在安排好妻子和孩子先回四川後,自己和學生陳同生山西川軍進行統戰工作。1937年冬,他們到達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營山人)所駐的山西省洪洞縣,使鄧錫侯願意和八路軍一起抗戰。1937年末,他到成都,此後他在文化教育界以及川軍上層人士中進行統戰工作。他還應成都協進中學校長、川軍將領陳離之請,出任該中學教務主任,使該校辦成了「第二陝北公學」。

1944年,他幫助張瀾成都創立中國民主同盟四川省支部,並且以個人名義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四川支部宣傳部長。1942年起,他任《華西日報》主筆,不斷撰寫文章宣傳民主。1945年5月《華西日報》被查封。1946年5月,他創辦了《民眾時報》,任總經理兼主筆。不到3個月,該報被勒令停刊。他遂辦《青年園地》和《時代文摘》,繼續發表文章。

1947年6月2日凌晨,在六二大逮捕中,國民黨特務逮捕了楊伯愷,並將他關入位於成都將軍衙門四川省特種委員會(簡稱「省特委」)監獄。1949年12月7日,他和其他三十多人一起被軍統密令屠殺於成都十二橋,史稱成都十二橋慘案。楊伯愷時年55歲。

家庭[編輯]

註釋[編輯]

  1. ^ 川大記憶——楊伯愷烈士作生於1892年12月16日。惟其他各書均作生於1894年。且該文內也稱其去世時55歲。

參考文獻[編輯]

  • 川大記憶——楊伯愷烈士,四川大學,2011-06-20
  • 張小曼,周昭坎,中國民主同盟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0頁
  • 成都年鑑,成都:成都出版社,1989年,第43頁
  • 安息吧,勇士:成都十二橋烈士簡介,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