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列格·洛西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列格·洛西克
1975年
出生1915年12月4日儒略曆11月21日]
俄羅斯帝國斯摩棱斯克省亞爾采沃
逝世2012年8月20日(2012歲—08—20)(96歲)
 俄羅斯莫斯科
效命 蘇聯
服役年份1935年-1992年
軍銜裝甲兵元帥(1975年)
統率近衛步兵第24軍(1954年-1956年)
合成第6集團軍(1958年-1964年)
遠東軍區(1967年-1969年)
參與戰爭蘇芬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
蘇聯英雄 (1944年頒授)
四級祖國功勳勳章
朱可夫勳章 軍功勳章 (俄羅斯聯邦) 榮譽勳章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十月革命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三級蘇沃洛夫勳章 衛國戰爭勳章
衛國戰爭勳章 紅星勳章 紅星勳章 二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
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 戰功獎章 守衛蘇聯國界有功獎章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獎章
保衛基輔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三十週年獎章
莫斯科建城八百五十周年獎章 攻克柯尼斯堡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老兵獎章
開墾處女地獎章 蘇維埃陸軍海軍三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四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六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七十周年獎章
指揮官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

奧列格·亞歷山德羅維奇·洛西克(俄語: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Лосик,1915年12月4日—2012年8月20日),蘇聯軍事領導人,蘇聯英雄(1944年)。裝甲兵元帥(1975年)。1969年至1987年擔任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院長。

早年[編輯]

1915年冬生於俄羅斯帝國斯摩棱斯克省亞爾采沃(現俄羅斯聯邦斯摩棱斯克州亞爾采沃)。他的父母原為維爾納省一所鄉村學校的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撤至斯摩棱斯克省。十月革命後不久,奧列格的父親參加紅軍,1919年在內戰期間不幸陣亡,當時奧列格年僅4歲,後隨母親生活,經常搬家[1]。1931年畢業於斯拉維揚斯克中學。1933年入機械廠車間工作,任共青團支部書記。

1935年加入蘇聯紅軍,進入薩拉托夫坦克學校,接受T-26BT坦克訓練[2]。1938年10月後,歷任列寧格勒軍區獨立輕型坦克第11旅訓練排排長、副連長。1939年10月,任獨立輕型坦克第35旅第112營副參謀長,參加蘇芬戰爭,獲紅星勳章1枚[1]。1940年9月,任某坦克訓練連連長。1941年1月,任獨立輕型坦克第35旅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同年4月,任基輔特別軍區坦克第43師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同年加入聯共(布)

戰時[編輯]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赴前線,先後在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頓河方面軍西部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作戰。

1941年9月,任西南方面軍坦克第10旅司令部助理偵察參謀。1942年4月,任副偵察參謀。1942年8月轉至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任旅參謀長。在烏克蘭的杜布諾盧茨克和布羅迪與敵軍展開大規模坦克會戰。同時參加基輔蘇梅-哈爾科夫保衛戰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2]

1942年12月轉至頓河方面軍,任副旅長。因戰役損失,坦克第10旅在坦波夫進行修整改組。1943年3月,任獨立坦克第119團團長[1]。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同年8月解放葉利尼亞葉利尼亞-多羅戈布日戰役)。同年12月,任近衛坦克第4旅旅長,參加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6月,轉至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1944年7月2日率領近衛坦克第4旅攻破敵軍在戈羅季謝的防線,3日凌晨3時成功攻入並解放明斯克。1944年7月4日獲蘇聯英雄榮譽稱號[3]。隨後率旅成功強渡別列津納河尼曼河,與其他兵團共同解放考那斯。突破了敵在東普魯士的堅固防禦。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初,參加貢賓嫩-戈烏達普和東普魯士的軍事進攻行動[1]

1945年2月,任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近衛裝甲第2旅旅長。1945年3月進入紅軍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5月轉入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同年12月畢業。

戰後[編輯]

1946年5月,任列寧格勒軍區近衛坦克第2師參謀長。1947年9月,任蘇軍駐德集群近衛坦克第12師參謀長。1948年12月進入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深造。1951年畢業後,任蘇軍北方集群近衛機械化步兵第26師師長(駐波蘭)。1954年5月,任白俄羅斯軍區機械化第7集團軍裝甲坦克兵副主任。同年8月,任敖德薩軍區近衛步兵第24軍軍長。

1956年11月至1958年5月,在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作戰系任教。1958年6月,任北部軍區合成第6集團軍司令。1964年6月,任遠東軍區第一副司令,1967年5月升任司令。

1960年代末的中蘇交惡時期,洛西克指揮蘇軍在遠東海岸進行實戰演習[4],1969年3月參與珍寶島武裝衝突

1969年5月,調任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院長,1972年晉升教授,1975年4月29日晉升裝甲兵元帥。在他的領導下,該學院成立指揮與控制系,並將計算機以及其他新型技術應用至作戰訓練。他力所能及的幫助學員和幹部消除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1]

1987年1月轉入蘇聯國防部總監察組,任監察員兼軍事顧問。1992年5月退役。

2012年8月20日逝世,葬於特羅耶庫羅夫公墓[5]

榮譽[編輯]

獲列寧勳章2枚,紅旗勳章4枚,3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2枚,一級衛國戰爭勳章2枚,二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1枚,獎章多枚[6]

1987年獲明斯克市榮譽市民和斯拉維揚斯克市榮譽市民稱號。

軍銜[編輯]

奧列格·洛西克與孫女伊琳娜(1981年)

家庭[編輯]

妻子:加林娜·達維多夫娜·洛西克(1917年6月26日-1993年1月21日),育有2兒(尤里、亞歷山大)1女(塔季揚娜)。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Лариса Кучерова. Свет звезды маршала Лосика. 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 2010-05-08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0) (俄語). 
  2. ^ 2.0 2.1 Александр Бондаренко. Маршал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Лосик: «На Т-34 мы побеждали и «Пантер», и «Тигров». 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 2005-12-03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俄語). 
  3. ^ Новые улицы назвали в честь героев войны, хутора и деревни.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2014-08-08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俄語). 
  4. ^ 警告苏修叛徒集团. 人民日報. 1969-01-23: 5. 
  5. ^ 洛西克之墓. 莫斯科墓葬.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6. ^ 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Лосик. Биография.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12-08-20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俄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