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羅·巴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羅·巴齊
出生Carlo Bazzi
1875年
都靈意大利
逝世1947年
米蘭意大利
國籍意大利
教育程度布雷拉美術學院
職業畫家
風格現實主義

卡羅·巴齊意大利語Carlo Bazzi,1875年—1947年),意大利著名畫家,是科瓦亞和巴齊藝術玻璃工作室 (意大利語Vetreria Corvaya e Bazzi) 的創始人之一,出生於意大利都靈

他的作品由意大利商業銀行收藏,後該銀行被兼併,也就是今天的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1]

卡羅·巴 製作了米蘭大教堂的一些藝術玻璃,其中包括立面上的玻璃,其過濾的光線與色彩的色調相結合,為大教堂賦予了獨特的氛圍。

風格

[編輯]
Giuseppe Bertini和 卡洛·巴齊,聖卡洛鮑羅梅奧,位於米蘭大教堂正面的玻璃花窗。

在卡洛·巴齊(意大利語Carlo Bazzi) 的作品中,對現實進行細緻渲染的特徵清晰地顯現出來,這源於藝術家長期以來的成功細密畫家行為,他在布料上,然後在藝術玻璃窗上。

卡洛·巴齊(意大利語Carlo Bazzi) 從年輕時就參加紡織課程,與Bernocchi紡織廠合作,並致力於在米蘭Legnano設計面料,為意大利時尚的初步研究做出貢獻。後來,他在米蘭的布雷拉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學習繪畫,在朱塞佩·貝爾蒂尼意大利語Giuseppe Bertini)(自1851年起擔任布雷拉學院玻璃教授)和韋斯帕西亞諾·比尼亞米意大利語Vespasiano Bignami) 的指導下專攻繪畫。他是斯特凡諾·貝爾薩尼意大利語Stefano Bersani) 的藝術研究夥伴,與他一起在科莫湖、高山和海上進行了「en plein air」繪畫。 他參加了1894年的米蘭博覽會,隨後在1900年的布雷拉三年展上展出了他的作品《斯普盧加的日出》,被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巴齊有許多學生受到他的影響,其中包括阿里戈·帕尼薩里意大利語Arrigo Parnisari)。 1905年,他與薩爾瓦托雷·科爾瓦亞意大利語Salvatore Corvaya) 共同創立了科爾瓦亞與巴齊玻璃廠(Vetreria Corvaya e Bazzi),用於製作他自己設計的藝術玻璃。他的繪畫作品現藏於意大利商業銀行(Banca Commerciale Italiana)的收藏中,後來被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Banca Intesa Sanpaolo)收購,目前保存在米蘭斯卡拉廣場博物館(Museo di Piazza Scala Gallerie d』Italia)。

卡洛·巴齊 的作品展現出明顯的特點,即對現實進行精細描繪,這一特點源自他長期從事的成功細密畫家活動,包括在布料玻璃藝術上的工作。

藝術評價

[編輯]

卡洛·巴齊被當代評論界重新評價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倫巴第風景畫最嚴謹和最具一致性的表現者之一。他的繪畫植根於自然主義傳統,受到布雷拉美術學院體系的影響,以對光線的控制、色調探索和內斂的氛圍描寫而聞名,尤其擅長描繪湖泊風景和倫巴第地區的鄉村景致。

遠離先鋒派的實驗性語言,卡洛·巴齊發展出一種內省且抒情的繪畫風格,其藝術氣質接近歐金尼奧·吉尼奧斯弗朗切斯科·菲利皮尼卡洛·克雷西尼等意大利風景畫大師。他的作品近年來逐步受到重新關注,尤其是在對意大利地區畫派重新評估的語境下,強調風景作為倫理與詩意的視覺表現。

他的一些大型、簽名明確並有確切年代的布面油畫如今被認為具有高度的博物館藝術收藏價值,也逐漸引起國際藝術市場的關注。

批評性評價

[編輯]

Carlo Bazzi 現今被評論界重新評價為 倫巴第風景畫19 世紀末20 世紀上半葉 期間最嚴謹且最具一致性的詮釋者之一。他的繪畫植根於 自然主義 傳統,深受 布雷拉美術學院 體系影響,以對 光線 的精準控制、對 色調 的深入探索,以及具有私密感的 景觀 氛圍而聞名,尤其擅長描繪 湖區倫巴第鄉村 的景致。

遠離 先鋒派 的實驗性語言,Carlo Bazzi 構建出一種審慎而抒情的繪畫風格,在感性表達上與 Eugenio GignousFrancesco FilippiniCarlo Cressini 等畫家相呼應。他的作品近年來隨着對 意大利地區畫派 的重新評估而逐步被重新發現,尤其是在對風景畫中倫理與詩意維度的重視下。

他署名且標明日期的部分大型 布面油畫 現被認為具有重要的 博物館收藏 價值,並逐漸受到 國際藝術市場 的更多關注。

參與展覽

[編輯]

展出博物館

[編輯]

巴齊藝術玻璃作品

[編輯]
Carlo Bazzi 和 Giuseppe Bertini,位於米蘭波爾迪·佩佐利博物館的玻璃窗(1851年)。

作品展示

[編輯]

創作藝術品列表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L'Ottocento, www.progettocultura.intesasanpaolo.com, 2017]
  2. ^ Dizionario illustratori pittori e incisori italiani moderniIII ediz. Milano, [[Agostino Mario Comanducci]]. [2018-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3. ^ Accademia di Brera, Quarta esposizione triennale: 1900 ; catalogo ufficiale ; Milano, (Palazzo di Brera), 190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 Agostino Mario Comanducci, Pittori Italiani dell'Ottocento, 米蘭, 1934
  • Agostino Mario Comanducci, Dizionario illustratori pittori e incisori italiani moderni, II ediz. 米蘭, 1945
  • Agostino Mario Comanducci, Dizionario illustratori pittori e incisori italiani moderni, III ediz. 米蘭, 1962
  • H. Vollmer, Kunslerlex, 1953
  • Guido Cesura, Il Lago Maggiore in un secolo di pittura 1840/1940, Istituto Geografico De Agostini, Novara, 1978
  • Raffaele De Grada, Il Novocento a Palazzo Isimbardi, Palazzo Isimbardi (Milan, Italy), Vita Firenza, 1988
  • Paola Slavich, Ospedale maggiore/Cà granda: Ritratti moderni, 1987
  • Vincenzo Vicario, Giuseppe Bertini: il grande maestro dell'Ottocento a Brera nel primo centenario della morte : 11 dicembre 1825-24 novembre 1898, Grafica GM, 1997
  • L'Illustrazione italiana, Edizioni 1-15, Editore Garzanti, 1938
  • Le industrie artistiche italiane, Volumi 1-3, Italy. Ministero di agricoltura, industria e commercio, 1909
  • La Chimica e l'industria, Volume 6, Società di chimica industriale, Milan, Società chimica italiana, Associazione italiana di chimica, Rome, Federazione nazionale fascista degli industriali dei prodotti chimici, 1924 (Medaglia d'oro di secondo grado)
  • Il Laboratorio dei Bragaglia 1911/1932, Loggetta Lombardesca (Ravenna, Italy), Essegi, 1986
  • Rosa Barovier Mentasti, Tra creatività e progettazione: il vetro italiano a Milano 1906-1968, Electa, 1998
  • Fulvio Roiter, Guido Lopez, Art nouveau in Milan, Edizioni CELIP, 1993
  • Carlo Carrà, L'arte decorativa contemporanea alla prima biennale internazionale di Monza, Alpes, 19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