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爾街日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t's Your Business
類型日報
版式大報
持有者道瓊斯公司
創辦者
出版商阿爾馬·拉圖爾
主編愛瑪·塔克
獨立主編查理斯·福雷爾
執行主編Liz Harris
社評編輯保羅·吉戈
創刊日1889年7月8日,​136年前​(1889-07-08
語言英語
總部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美洲大道1211號
國家地區 美國
發行量
  • 3,966,000
    • 3,406,000(僅數字版)
    • 560,000(印刷版+數字版)
(截至2023年6月)[1]
ISSN0099-9660
OCLC 編號781541372
網站cn.wsj.com/zh-hant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華爾街日報》(英語: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稱WSJ)是美國的一份全國性日報,創刊於1889年7月8日,由道瓊斯公司出版,隸屬新聞集團旗下。該報以深入的商業金融經濟新聞報道聞名。[2]

採用付費牆訂閱模式,截至2023年6月,訂閱用戶共計396.6萬,數字訂閱者340.6萬,印刷+數字訂閱者56萬,使其成為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1][2]

作為美國歷史悠久且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媒體,它被列為「記錄類報紙」之一。[3]

社論版通常呈現中間偏右的立場,並在美國主流保守派圈中具有較高影響力。它的新聞採編和社論由兩套系統分開運營。[4]在2007年魯珀特·默多克收購後,該報社論進一步趨向保守。[5]

該報社論曾公開批評總統特朗普及其政策,例如在多個重大事件中提出異議。[6][7]

截至2023年,華爾街日報共獲得39項普立茲獎,涵蓋國家新聞、調查報道、評論等多個類別,反映出其新聞品質和廣泛影響力。[2][8]

在《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Edward E. Scharff, 1989)一書中,對華爾街日報的創辦背景、發展歷程、編輯理念與權力結構做了深入分析,為理解該報提供了專業學術參考。[9]

其國際版包括歐洲版、亞洲版、印度版,以及中文版、日文版等,覆蓋全球多個地區。[2]

歷史

[編輯]

創辦與19世紀

[編輯]
1889年7月8日《華爾街日報》創刊號頭版

《華爾街日報》的前身是由約翰·J·基爾南於1869年創辦的「基爾南新聞社」(Kiernan News Agency)。[10]

1880年,基爾南聘請了查理斯·道與愛德華·瓊斯擔任記者;在柯利斯·亨廷頓的推薦下,二人與記者查理斯·伯格斯特雷瑟於1882年共同創立了道瓊斯公司,最初設址於華爾街15號基爾南社所在處的地下室。[11][12]

該公司首創的「薄紙」(flimsies)是每日手遞的簡報,1883年又集結成《客戶午後信》(Customers' Afternoon Letter),售價1.50美元/月,而1885年在百老匯71號建有自家印刷廠。[13][14]

1889年7月8日,《客戶午後信》更名為《華爾街日報》,創刊號共4頁,尺寸20¾ × 15½英寸,每份售價2美分。道瓊斯在書中指出早期報紙「沉悶地逐筆記錄當日商業動態,缺乏編輯加工」。[13]

創刊初期,《華爾街日報》頭版採取四欄排版,中間兩欄為簡訊,兩側為券商廣告。內容主要集中於股票債券行情,也偶有體育或政治新聞。值得一提的是,創刊號登載了關於約翰·L·沙利文與積·基爾雷恩拳擊賽的簡訊,引用《波士頓環球報》《巴爾的摩美國人報》及匿名消息來源。[15]

道瓊斯強調,創刊前幾十年該報極少發表評論或分析文章;日內通訊依賴華盛頓、費城、芝加哥、匹茲堡、奧爾巴尼及倫敦電報連線。[16][17]

1896年,該報開始發布兩種道瓊斯指數:工業平均指數與運輸(鐵路)平均指數。[14][18]1898年11月14日,《華爾街日報》推出早報版,至19世紀末日發行量達7,000份。[16]

1899年4月21日,查理斯·道撰寫首篇《評論與展望》(Review and Outlook)社論,以「人性」為視角解釋股市波動,被後世視為「道氏理論」的起點;1986年沙夫稱其為「股市經典之作」。[19]

20世紀

[編輯]

在1902年去世前,查理斯·道將道瓊斯公司及《華爾街日報》以13萬美元(約合今日價值)出售給自1889年起擔任該報波士頓記者的克拉倫斯·W·巴倫(Clarence W. Barron),但因資金不足,其妻子傑西·沃爾德倫·巴倫(Jessie Waldron Barron)預付了2500美元首付款;克拉倫斯直到十年後才取得股份。[20]

1902年至1905年,《華爾街日報》由湯馬士·F·活洛克(Thomas F. Woodlock)擔任主編,其間發行量由7,000份增至11,000份。[21][22]1908年,威廉·彼得·咸美頓(William Peter Hamilton)出任首席社論撰稿人,其文被描述為「每日布道支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23]

巴倫時代營造了「無畏、獨立」的財經新聞風格。1921年,財經周刊《巴倫周刊》(Barron's)創刊。沙夫稱:《華爾街日報》成為「華爾街的公共衛士」,抵制國會的監管行動。發行量從1920年的18,750份增長至1928年突破52,000份。[24][25]

1928年,巴倫去世,正值「黑色星期二」股災前一年。1929年12月9日,咸美頓因肺炎去世,1960年代發行量達50,000份以上後在大蕭條期間跌至30,000份以下,報紙頁碼也由28頁縮減至16頁。[26]

1932年,道瓊斯總裁休·班克羅夫特退休,1933年去世後由妻子珍·沃爾德倫·班克羅夫特任命肯尼斯·「嘉菲」·霍格特(Kenneth Craven "Casey" Hogate)為總裁,他主張將該報轉型為「更廣泛的商業報紙」。[27][28]

1929年10月21日,《華爾街日報》推出西海岸版,但發行量未突破3,000份,多受大蕭條影響。[29]

1931年,伯納德·基爾格(Bernard "Barney" Kilgore)任新聞主編,總結創辦「Dear George」專欄和1934年前頁摘要「What's News」,並獲得羅斯福總統肯定。[30][31][32]

大蕭條時期,《華爾街日報》發行量在1940年維持約32,000份,道瓊斯僅盈利6.9萬美元,對歐洲局勢關注偏少。[33]

1941年,基爾格升任主編,1945年任道瓊斯CEO,統一東西海岸風格,推動並加強圖片與全國發行。[34][35]

1947年,《華爾街日報》憑威廉·亨利·格里姆斯(William Henry Grimes)獲首座普立茲獎;同年推出達拉斯西南版。1949年廣告語為「到處都是在商界領先者在讀《華爾街日報》」。發行量激增至140,000份。[36]

1952年底,該報涉足帝國郵購公司與黑幫聯繫調查,獲佐治亞Sigma Delta Chi公共服務獎。發行量自1951年20萬增至1957年超過50萬。[37]

1957年,華倫·H·菲臘斯(Warren H. Phillips)任總編輯,推動該報深入報道民權運動,如小石城中學種族融合危機,強調圖文並茂並體現當地民意。[38]

1962–63年紐約報業罷工期間,該報是唯一不斷刊的日報。1963年7月基爾格將印刷中心遷至馬薩諸塞州奇科皮,源於與工會的爭執。[39]

1967年,基爾格逝世時,《華爾街日報》發行量突破一百萬。隨後道瓊斯新聞擴展至全球金融中心,並於1970年收購 Ottaway 報業鏈成立 Local Media Group。此後亦出現多起罷工事件。[39][40][41]

1971–1997年,道瓊斯推出 Factiva、WSJ 亞洲/歐洲版、WSJ.com、Dow Jones Indexes、MarketWatch 和 WSJ Weekend Edition。1996年上線《華爾街日報在線》,採用訂閱模式。[42]2007年,《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2008年推出奢侈生活雜誌《WSJ.》。1998年推出每日填字遊戲。[43][44][45]

21世紀

[編輯]
2002年,弗拉基米爾·普京與《華爾街日報》記者Karen Elliott House交談

2003年,道瓊斯開始在北美發行審計機構整合《華爾街日報》紙質版與網絡訂閱數據。[46]到2007年,WSJ網站已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付費訂閱新聞平台,訂閱人數為98萬。[25]截至2018年9月,數字訂閱已增至130萬,在美國僅次於《紐約時報》的300萬。[47]

2008年起,WSJ數字版訂閱費從119美元/年逐步上調至443.88美元/年,首年用戶提供187.20美元優惠價。[48]

2004年底,WSJ 與 Oasys Mobile 合作推出移動應用,成為最早一批可在手機上閱讀新聞的商業媒體。[49]

2005年,《華爾街日報》恢復周六出版,推出「周末版」,以擴大消費者廣告收入。同期讀者調查顯示約60%是高級管理者,平均家庭資產210萬美元,收入19.1萬美元,平均年齡55歲。[50]

2007年,WSJ網站推出多語種國際版塊,公司曾探討收購《金融時報》,但最終未成。[51]

羅拔·J·托費爾(Richard J. Tofel)《Restless Genius》中回顧,WSJ付費牆策略「一代代繼承」,維持傳統編輯保障其收入來源與獨立性。[52]

薩拉·艾利森(Sarah Ellison)在《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論述,默多克於2007年出手收購 WSJ 後,對其數字戰略、內容自由與編輯獨立造成深遠影響,標誌着該報進入新媒體時代的重大轉折。[53]

傑瑞·M·羅森伯格(Jerry M. Rosenberg)1982年出版的《Insid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一書,將 WSJ 描述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報」,詳細追溯其組織結構與產品戰略在21世紀初的演變。[54]

截至2025年,WSJ數字訂閱接近400萬,印刷+數字訂戶結構穩固。其商業新聞定位仍穩居美國媒體的核心地位,推動訂閱模式和付費編輯路線走向成熟。

設計變更

[編輯]

該報頭版名稱牌獨特地以句點結尾。[55]《華爾街日報》的這一標點風格也被多位新聞設計專家引用作為獨特品牌識別案例。[56]

《華爾街日報》於2006年9月5日重新引入頭版廣告,此前歐洲和亞洲版於2005年底已實施類似舉措。[57]這一改變被認為是報紙應對數碼化衝擊、探索新的廣告模式的關鍵舉措。[58]

報紙在近半個世紀內一直採用幾乎相同的六欄頭版版式,第一與第六欄刊載當天頭條新聞,第二與第三欄為「要聞速覽」,「A-hed」(報頭新聞,hed為新聞業術語)特色故事刊於第四欄,第五欄則發布每周專題報道。[59]2007年,報紙將寬幅從15英寸縮減至12英寸,長度保持22又3/4英寸,以節約新聞紙成本。新聞設計顧問馬里奧·加西亞(Mario García)參與了此次改版。道瓊斯預計此舉每年可節省1800萬美元印刷費用。[60]這種報紙尺寸調整被新聞設計學者視為21世紀報紙應對印刷成本上漲的重要策略之一。[61]該調整取消了一欄印刷空間,使「A-hed」欄目不再位於傳統位置(但報紙通常會在頭版右側夾入一篇風趣的特色報道,置於頭條之間)。

該報採用的墨點素描插圖「hedcut」始於1979年,由奇雲·斯普勞爾斯(Kevin Sprouls)創作,已成為華爾街日報的標誌性視覺元素之一,此外還有大量攝影圖片。[62]華爾街日報依舊大量使用漫畫諷刺畫,包括肯·法林(Ken Fallin)等插畫師作品,例如佩吉·努南(Peggy Noonan)為已故新聞人添·魯塞特(Tim Russert)所作的紀念漫畫。[63][64]媒體研究者指出,華爾街日報的插畫風格在新聞品牌塑造和讀者認知中起到關鍵作用。[65]

近年來,隨着生活方式類版塊的增加,彩色照片和圖表的使用日益普遍。

該報曾於1994年和1997年榮獲新聞設計協會(Society for News Design)頒發的「世界最佳設計報紙」獎。[66]新聞設計專家評價稱,華爾街日報的版面設計體現了報紙新聞內容與視覺傳達的高度融合。[67]

新聞集團與新版 News Corp

[編輯]

2007年5月2日,新聞集團(News Corp)以每股60美元非公開買入道瓊斯,而當時道瓊斯股價約為36.33美元。[68]控制了60%以上票權的班克羅夫特家族最初拒絕收購,後因內部意見分歧而重新考慮。[69]

2007年8月1日,達成合併協議,使《華爾街日報》被納入默多克媒體帝國。[70][71]

12月13日,超過60%道瓊斯股東通過收購案。[72]

出版人L. Gordon Crovitz發文稱,《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及社論欄目將在新東家下保持編輯獨立性。[73]為確保此項承諾,成立了專門監督委員會。然而,2008年4月,主編Marcus Brauchli辭職,並指控新東家未提前向委員會通報變動。[74]

該收購引發一系列公眾質疑:2007年社論提及默多克曾干預《泰晤士報》編輯人事,其風格「曾多次表達並違背政治商業偏見」。[75]

2011年,《衛報》曝光《華爾街日報歐洲版》誇大發行量並發布軟文,導致歐洲版publisher下台,波及新聞倫理。[76][77][78][79]

2013年,道瓊斯被整合至新版News Corp旗下。[80]

2016年11月,為精簡成本,主編Gerard Baker整合「商業與科技」「理財與投資」為「商業與財經」,並在2021年7月停刊「大紐約」版。[81][82]

2018年蓋洛普與奈特基金會調查中,《WSJ》獲公眾「準確性」評分第三、「無偏見」第四;在民主黨人中排第十、共和黨人排第二,亦被奈曼新聞實驗室列為特朗普時代最受信任媒體之一。[83][84]

2019至2022年,與Facebook合作「新聞標籤」項目,獲超1000萬美元補貼,後因平台策略調整終止合作。[85]

2022年6月13日,推出電商評測平台「Buy Side」,免費且獨立運營。[86]

2024年2至5月,進行了多輪裁員,包括經濟記者、社交媒體團隊人員、大中華區記者等職位,反映公司聚焦新加坡、並加強成本控制。[87][88][89][90][91]

近期里程碑

[編輯]
  • 2020年6月30日推出數字月刊《WSJ Noted.》,主要面向年輕讀者。[92]
  • 2020年5月,訂閱總數達到300萬。 [93]
  • 2011年9月,WSJ Live 推出手機和平板版,用戶可通過流動裝置觀看現場直播視頻。[94]
[95]
  • 2010年9月,《WSJ Weekend》擴展版塊,新增「Off Duty」與「Review」兩欄。 [96]
  • 2010年4月,推出《Greater New York》彩色版塊,專注紐約都會區報道,其運營至2021年7月。[82][97]
  • 2009年11月5日推出三藩市灣區版,每周四紙質出刊,並同步更新 WSJ.com/SF。
  • 2005年9月恢復周六出版,創設前身為「Saturday’s Weekend Edition」的《WSJ Weekend》。[98]
[99]
  • 2002年4月推出 "Today's Journal",並在次年加入《Personal Journal》及彩色插圖。[100]
[101]
  • 1999年9月12日啟動《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unday》附刊,內容涵蓋投資、理財及市場評論,曾於2005年達到發行84份、覆蓋近1100萬家庭,於2015年2月7日停刊。[102]
[103]
  • 1998年3月20日推出《Friday Journal》,初名「First Weekend Journal」。
  • 1996年4月,WSJ.com 正式上線,開啟付費訂閱網絡媒體時代。[104]
[105]
  • 1988年10月首次採用三版式版面。[106]
  • 1980年6月首次採用兩版式版面。[106]

特點與運營

[編輯]

自1980年以來,《華爾街日報》采多版式出版。2002年單期最大頁數增至96頁,其中最多24頁為彩色印刷。[107][108]

截至2012年,《華爾街日報》全球新聞記者約2,000人,設有85個通訊處遍及51國,並運營26家印刷廠。[109][110]

全球架構變動

  • 亞洲區域總部最初設於香港,自2024年起遷往新加坡,以加強東南亞地區覆蓋與協調。[111][112]

定期版塊分布

  • 第一版:每日出版,包含主要企業、政治、經濟報道與社論板塊。
  • Marketplace:周一至周五出版,聚焦健康、科技、媒體與營銷行業,始於1980年6月23日。[113]
  • Money and Investing:每日出版,分析全球金融市場,自1988年10月3日起設立。
  • Personal Journal:每周二至四出版,探討個人理財、職業發展與文化生活,始自2002年4月9日。[101]
  • Off Duty & Review:周末版塊(WSJ Weekend)於2010年9月25日推出,「Off Duty」涵蓋時尚、美食、旅遊與科技,「Review」則聚焦評論與文化深度。[114]
  • Mansion:周五出版,專注高端房產,初刊於2012年10月5日。
  • WSJ Magazine:2008年推出,最初為季度刊,至2014年增至每年12期,定位奢侈風格生活雜誌。

社論與專欄

  • 社論與專欄(印刷版):
- 每周一:美洲观察(Mary O'Grady)  

- 每周三:商界纵横(Holman W. Jenkins Jr.

- 每周四:奇境之国(Daniel Henninger)  

- 每周五:波托马克观察(Kimberley Strassel)  

- 周末版:《法治规则》、《周末访谈》、《宣言》(Peggy Noonan)

  • 網絡評論(需訂閱):
- “Best of the Web Today”(James Taranto),精选当日网络评论(免费阅读)。[115]

- “Political Diary”(Holman W. Jenkins Jr. 与 John Fund 主编,订阅制)。

此外,每周五設宗教主題專欄「Places of Worship」(禮拜場所),由如達賴喇嘛、紅衣主教等不同作者輪流撰寫。

《Style & Substance》

[編輯]

《Style & Substance》(風格與實質)是《華爾街日報》月刊風格通訊,由報社文字編輯團隊依據內部風格手冊撰寫,探討英語用法細節與排版規範。[116]

1987年,由頭版編輯保羅·R·馬田(Paul R. Martin)率先推出該刊物;2013年起由頭版編輯比爾·鮑爾(Bill Power)與網絡編輯珍妮花·希克斯(Jennifer Hicks)聯合主編。[117]

2023年,《華爾街日報》通過該刊宣布重大風格調整,如取消「先生/女士」等敬稱使用。[118]

相關參考書籍:

  • Hochman, Edward. News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Journalism. Columbia Univ. Press, 2010.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iner Books, 2010 — 介紹風格手冊在新聞實踐中的應用。

《WSJ.》雜誌

[編輯]

《WSJ.》是《華爾街日報》旗下的高端生活方式雜誌,內容涵蓋藝術、時尚、娛樂、設計、美食、建築、旅遊等。其主編為莎拉·鮑爾(Sarah Ball),出版人為奧姆布琳·佩利耶(Omblyne Pelier)。[119]

該雜誌於2008年秋季創刊,初為季刊,至2014年提升至全年12期發行,附贈於《華爾街日報》美國周末版,並可通過WSJ.com及iPad應用閱覽。[120]

封面人物包括彭妮露·克魯茲、卡梅羅·安東尼、活地·亞倫、斯嘉麗·約翰遜、艾蜜莉亞·克拉克、Daft Punk及吉賽爾·邦辰等。

2012年,發起「創新者獎」(Innovator Awards)頒獎典禮,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表彰設計、時尚、建築、人道主義、藝術及科技領域的先鋒人物。2013年,《廣告周刊》將其評為「最熱門生活方式雜誌」。[121]

相關參考書籍:

  • 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 — Dana Thomas, Penguin Press, 2007。該書詳細剖析現代奢侈媒體市場與《WSJ.》同類生活時尚刊物的興起情況。[122]

OpinionJournal.com

[編輯]
OpinionJournal.com
網站類型
新聞與評論
語言英語
持有者《華爾街日報》
創始人《華爾街日報》
營業額不詳
網址opinionjournal.com
商業性質
註冊無需註冊
現狀已重定向至 wsj.com/news/opinion

OpinionJournal.com 是《華爾街日報》社論內容的專門網站,最初獨立運營,直至2008年1月併入《華爾街日報》主站wsj.com[123]

該網站刊載的社論欄目「Review & Outlook」體現了《華爾街日報》在美國政治中的保守主義立場。其主要專欄作者包括佩姬·努南(Peggy Noonan)、約翰·芬德(John Fund)和丹尼爾·亨寧格(Daniel Henninger)。[124]

WSJ Noted.

[編輯]

《WSJ Noted.》於2020年6月30日推出,是針對18至34歲年輕讀者的每月數字新聞與文化雜誌。該雜誌利用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強化互動,旨在吸引年輕人群體關注傳統報業。[92]

該雜誌設有約7,000名年輕訂閱者的反饋群體,參與內容預覽及編輯問答,體現了數字時代新聞媒體對用戶參與的重視。[125]

編輯委員會

[編輯]

《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成員負責監督報紙的社論版面,決定報紙觀點欄目的基調和方向。《華爾街日報》未公開委員會成員的具體職責。

每周六、日,由三名社論撰稿人及社論版主編保羅·吉戈特(Paul Gigot)在福克斯新聞頻道的《Journal Editorial Report》節目中,與多位嘉賓討論時事。歷史上,作為社論版編輯的佛蒙特·C·羅斯特(Vermont C. Royster,1958–1971年)和羅拔·巴特利(Robert Bartley,1972–2000年)每日以保守派視角解讀新聞。[126]羅斯特的編輯風格被認為奠定了華爾街日報保守主義的基調,詳見Jonathan M. Schoenwald的《美國保守主義的興起》[127]

《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道與其社論版面之間存在明顯差異。1982年,一名記者寫道:「新聞記者忙於向讀者傳遞信息,而社論作者則提出經常與報紙最佳報道和新聞分析相悖的觀點。」[128]1995年進步博客「公平與準確報道」(Fairness and Accuracy in Reporting)及1996年《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均批評了20世紀80至90年代《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的失實。[129]2011年一部參考書將其社論版描述為「堅定的新保守主義」,但同時指出其新聞報道「在各政治立場讀者中享有極高聲譽」。[130]《媒體與政治》一書進一步分析了報紙新聞與社論的差異,並探討了社論如何反映特定意識形態立場。[131]

2020年7月,超過280名《華爾街日報》記者及道瓊斯員工聯名致信新任出版人阿爾瑪·拉特爾(Almar Latour),批評觀點版缺乏事實核查與透明度,且「觀點文章常常與《華爾街日報》報道內容相矛盾」。[132][133]編輯委員會回應稱,其觀點版不會「在取消文化壓力下退縮」,社論目標是獨立於新聞報道,向讀者提供與「當前幾乎所有媒體中佔主導的統一進步觀點」不同的替代意見。[134]該回應未涉及信中提出的事實核查問題。[135]

社論立場

[編輯]

經濟

[編輯]

20世紀初,《華爾街日報》支持時任總統狄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法執法行動。但1920年代,在道瓊斯公司出售給巴倫集團後,《華爾街日報》轉向更為堅定的自由市場經濟支持立場。[136] 1928年3月一篇社論批評國會監管證券業的舉措:「那些對信貸、盈餘銀行資金、抵押品、通知貸款或其他相關問題一無所知的人,當股票交易所貸款數額達到40億美元或以上時,便聲稱恐慌。」[137]

1932年4月14日,前任編輯湯馬士·F·活洛克(Thomas F. Woodlock)撰文批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銀行監管條款:「有些人無法忍受立法機構、官僚,甚至法院無法控制的自主證券市場的存在。」[138]

20世紀80年代,在社論版主編羅拔·巴特利(Robert L. Bartley)領導下,《華爾街日報》成為供給學派經濟學的主要代言人,廣泛宣傳拉弗曲線等經濟理論,主張通過降低部分邊際稅率和資本利得稅,以刺激經濟增長從而增加整體稅收收入。[139]《美國經濟史》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時期《華爾街日報》的經濟政策立場及其對美國經濟學界的影響。[140]

關於匯率制度的經濟學辯論中,《華爾街日報》傾向支持固定匯率制度而非浮動匯率制度。[141]此外,Douglas A. Irwin的《國際經濟學》對該立場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深入分析。[142]

政治立場

[編輯]
2011年,《華爾街日報》採訪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右)

《華爾街日報》的社論版和專欄,獨立於新聞版面,具有美國保守主義色彩,在保守派權威圈層中影響力較大。[143]儘管如此,《華爾街日報》自1928年以來未公開支持過任何候選人。[144]

編輯委員會長期主張支持親商的美國移民政策。[145]

《華爾街日報》社論版對奧巴馬總統執政時期的多方面政策持批評態度,尤其針對2010年通過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多次發表評論專欄,批評該法案的各個方面。[146]社論版還批評奧巴馬政府的能源政策和外交政策。[147][148][149]

2017年10月25日,編輯委員會呼籲特別檢察官羅拔·梅拿辭去調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俄羅斯干預事務的職務,並指責希拉里·克林頓2016年總統競選團隊與俄羅斯勾結。[150][151]2017年12月,編輯委員會再次呼籲梅拿辭職。[152][153]社論引發《華爾街日報》內部裂痕,記者稱這些社論削弱了報紙的公信力。[152][153][154]

2021年10月,《華爾街日報》在編輯來信欄目刊登了前總統當勞·特朗普的一封信。其他新聞媒體指出該信內容錯誤,並揭穿了關於2020年總統選舉的虛假說法。[155][156][157]次日,編輯委員會發布了對特朗普信件的批評文章。[158]

科學立場

[編輯]

2011年,《華爾街日報》社論版因刊登多篇攻擊氣候科學家的專欄文章、指責他們「造假」,而被描述為「氣候變化否認的論壇」。[159][160][161]

2011年,一項研究指出,《華爾街日報》社論版在主流美國印刷媒體中,唯一對氣候科學採取「虛假平衡」策略,誇大科學不確定性,甚至完全否認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162]同年,美聯社稱其社論版「對氣候懷疑論者極為友好」。[163]

2013年及2018年,《衛報》等媒體多次批評《華爾街日報》持續在觀點版推銷石油行業宣傳,發布反科學「意見」文章。[164][165][166]

此外,《華爾街日報》在20世紀80–90年代還刊登了多篇反駁二手煙危害、酸雨、臭氧層破壞、農藥和石棉危害的社論和專欄,其立場常被學者批評為「為少數利益集團服務」。[167][168][169][170]

1980至1990年代,《華爾街日報》對酸雨治理的成功也表現出遲疑態度,直到《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實施十年後才逐步認可其成效。[171]

    • 推薦閱讀:**
  • Dryzek, John S.; Norgaard, Richard B.; Schlosberg, David,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566600.
  • Elsasser, Shaun W.; Dunlap, Riley E. 「Leading Voices in the Denier Choir: Conservative Columnists' Dismissal of Global Warming and Denigration of Climate Scien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13, 57(6): 754–776. doi:10.1177/0002764212469800
  • Supran, Geoffrey; Oreskes, Naomi. 「Assessing ExxonMobil's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s (1977–2014).」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12(8): 084019. doi:10.1088/1748-9326/aa815f
  • Rosenstock, Linda; Lee, Lore Jackson. 「Attacks on Science: The Risks to Evidence-Based Polic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92(1): 14–18. doi:10.2105/AJPH.92.1.14

政治立場

[編輯]

有評論稱其報道風格為「小寫c保守主義」。[172]一些《華爾街日報》的前記者表示,自魯伯特·默多克2007年收購該報以來,其基調明顯更加保守。[173]

新聞版面偏向

[編輯]

默多克收購前

[編輯]

《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強調記者的獨立性與公正性。[73]根據CNN在2007年的報道,其新聞編輯室「因無黨派報道而聞名」。[174]《紐約時報》的Ben Smith指出,報道風格為「小寫c保守主義」,其讀者比多數主流報紙傾向右翼。[175]

在克拉倫斯·W·巴倫掌控時期,《華爾街日報》通常將評論限制在社論版,但1922年一次報道曾形容勞工運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卑劣的記錄之一」。[176][177]

2004年,Tim Groseclose與Jeffrey Milyo指出在「新聞版面」中《華爾街日報》引用自由派智庫頻率較高,因而有自由派傾向,該研究將該報報道列為所有被分析媒體中最偏自由派(2005年發表於《經濟學季刊》)。[178]馬克·利伯曼批評該模型假設智庫意識形態僅影響自由派記者,導致評價失衡。[179]

• 默多克收購後 ==== 關於2007年收購案,《紐約客》和《衛報》等媒體均稱業界擔憂該報將喪失調查風格,政治傾向向右。[180][181]Sarah Ellison在其2010年出版的書中詳細記述,默多克收購後編輯風格與人事調整對新聞版塊造成明顯影響。[173]

2007年8月1日,報社社論回應稱默多克意圖「保持《華爾街日報》的價值觀和誠信」。[182]

《衛報》在2010年書評時指出,《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室氛圍與人事走向明顯發生了變化,記者士氣與制度張力顯著。[183]

特朗普總統任期期間

[編輯]

2016年和2017年期間,《華爾街日報》在貝克(Gerard Baker)領導下的報道被部分評論人士批評為對總統當勞·特朗普態度過於溫和。[184]其中最具爭議的是2016年11月該報頭版標題引用了特朗普關於「數百萬選民非法投票」的錯誤言論,僅在正文中註明該說法「缺乏證據支持」。[184]有研究指出,這種「溫和」處理部分受到管理層內部方針影響。[185]

同樣受到爭議的是貝克在2017年1月發出的編輯備忘,建議在報道特朗普移民旅行行政命令時避免使用「七個穆斯林多數國家」。貝克隨後補充稱「並無禁止用語」,但建議不要只用該描述。[184]

當年2月在員工「市政廳」會議上,貝克為報道風格辯護,稱這種做法有助於避免報社被「拖入政治過程」並與特朗普政府直接對抗。[184]

2020年2月19日,中國政府吊銷三名駐北京《華爾街日報》記者的記者證,原因是該報發表批評中國抗疫措施的評論文章,未經道歉或追責。[186]相關研究認為,此舉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外國媒體的系統性審查與打壓。[187]

2020年6月,在佐治·佛洛伊德之死及其引發的抗議浪潮後,《華爾街日報》部分記者聯署致信主編馬特·默里,請求改革報紙對種族、執法與財經議題的報道方式。信中指出,記者在呈現工人、居民或消費者聲音時,常遭遇阻力,有編輯更傾向於高估企業高管與政府官員信息的可信度。[188]

知名報道

[編輯]

《華爾街日報》歷史上曾獲得39項普立茲獎。該報記者主導的一些知名報道團隊其後出版圖書,總結並擴展了原有報道內容。[189]

1939年:一戰戰列艦

[編輯]

1939年,Vermont C. Royster發表系列文章,揭示一戰戰列艦建造所需工期,其中一篇詳細描述了裝甲鋼板的製造過程。當時美國海軍指控身為海軍預備役軍官的Royster在報道中引用機密信息,Royster則回應稱所用材料源自《大英百科全書》。[190]

1952年:帝國郵購公司

[編輯]

1952年10月,《華爾街日報》芝加哥分社收到一份新聞稿,宣稱侯活·休斯已將其對RKO影業的控股權出售予帝國郵購公司。時任總編Henry Gemmill領導團隊調查,揭露帝國郵購公司與有組織犯罪的關聯,報道於1952年末刊出。受此報道影響,休斯隨後取消了RKO的出售交易。此系列報道也為該報贏得首項行業大獎——西格瑪·德爾塔·基公共服務獎。[191]

1954年:汽車新款設計

[編輯]

1954年5月28日,《華爾街日報》發表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的頭版報道,披露1955年款福特、龐蒂克和其他廠商新車設計細節。威廉士採訪了多名工人和高層幾周,報道指出新車將配備更強引擎和環繞式擋風玻璃。該報罕見地配發插圖,版式具有創新意義。一周後,通用汽車取消近25萬美元廣告,總裁哈洛·柯蒂斯指控該報侵犯版權並違反保密協議。[192] 研究指出,這一事件為新聞機構確立「保持與廣告商獨立」的原則奠定基礎。[193]

1973年:阿格紐受賄案

[編輯]

1973年8月7日,《華爾街日報》記者傑里·蘭道爾(Jerry Landauer)獨家揭露美國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因賄賂、勒索和逃稅正面臨聯邦調查。阿格紐當日晚間發布聲明證實調查。[194][195]阿格紐最終對一項逃稅罪名表示不爭辯,被判1萬美元罰款和三年緩刑,並於1973年10月10日辭職。[196]

1987年:RJR納貝斯克收購戰

[編輯]

1987年,多家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競購RJR納貝斯克。該報記者布萊恩·伯勒(Bryan Burrough)與約翰·赫利亞(John Helyar)連載逾20篇文章記錄整個過程。之後兩人將系列報道整理為暢銷書《野蠻人闖進華爾街》(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並被改編為HBO同名電視電影。[197][198]

1988年:內幕交易

[編輯]

1980年代,《華爾街日報》記者占士·B·史超域(James B. Stewart)揭露華爾街內幕交易醜聞,引發全國關注。他與丹尼爾·赫茨伯格(Daniel Hertzberg)因相關報導獲頒1988年普利策解釋性報道獎。[199]史超域以此為基礎於1992年出版暢銷書《竊賊之巢》(Den of Thieves),揭示伊凡·博斯基等內幕交易案件及其金融影響。[200]

1997年:愛滋病治療

[編輯]

1997年,《華爾街日報》頭版特稿編輯大衛·桑福德(David Sanford)公開撰文,講述自己1982年在浴室感染HIV,並隨着新療法問世,從「安排後事」轉變為「規劃退休」的經歷。[201]桑福德與六名記者合作,圍繞HIV治療、政治及經濟議題開展系列報道,獲頒1997年普立茲獎全國報道獎。[202]有研究指出,1996年出現的蛋白酶抑制劑藥物,促使愛滋病從致命疾病轉為慢性可控病,此報道捕捉了這一歷史性轉折。[203]

2000年:安然公司醜聞

[編輯]

2000年9月,《華爾街日報》達拉斯分社記者莊拿芬·韋爾(Jonathan Weil)在《「他德州聽說」》(Heard in Texas)專欄發表首篇揭露安然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報道。[204]後來記者麗貝卡·史密夫(Rebecca Smith)與約翰·R·埃姆施威勒(John R. Emshwiller)持續深度報道該事件,併合作出版《24天》(24 Days)一書,回顧調查過程。[205]此後2021年,《華爾街日報》推出播客《Bad Bets》,重述該系列報道及其對公司調查的影響。[206]相關研究和出版物(如《Conspiracy of Fools》)指出,《華爾街日報》報道直接推動公眾與監管機構關注公司的會計造假行為。[207]

2001年:九一一事件

[編輯]

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期間,《華爾街日報》首度通過道瓊斯新聞線發布世貿中心遭遇撞擊的突發報道,隨後其總部位於鄰近的世界金融中心一號樓受損嚴重。[208]編輯團隊緊急轉移辦公地點,次日報紙如期出版,並憑當天報道獲得2002年普利策突發新聞報道獎。[209]之後,《華爾街日報》開展全球調查,揭露阿爾蓋達組織高級指揮結構與計劃。記者阿蘭·卡利森(Alan Cullison)和安德魯·希堅斯(Andrew Higgins)在喀布爾出手取得阿爾蓋達組織電腦,內含加密刺殺、化、生物攻擊及日常活動文件,並解密翻譯。[210]有關報道被學術出版物引為阿爾蓋達組織「全球化」的關鍵證據來源之一。[211]

2007年:股票期權造假案

[編輯]

2007年,《華爾街日報》因揭露多家公司通過股票期權回溯定價非法提高高管獎勵而榮獲普立茲獎公共服務獎。該事件被收錄於彼得·卡普蘭(Peter Elkind)與大衛·韋爾(金)所著的《孤獨的董事》(Obama’s Wars 中對科技股期權操作的分析章節),有助於理解該案件在當代企業治理中的影響。[212]

2015年至今:Theranos調查報道

[編輯]

2015年,《華爾街日報》記者約翰·卡雷魯發表調查,揭露Theranos血檢技術存在嚴重缺陷並誤導投資者。卡雷魯在2018年出版暢銷書《Bad Blood》,系統梳理整個欺詐過程。[213]除此之外,卡雷魯與華特·伊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合著的《矽谷染紅:科技的代價》一書進一步剖析了「創始人崇拜」文化對檢測安全倫理的衝擊。[214]

2018年至今:特朗普「艷星門」調查報道

[編輯]

2018年,《華爾街日報》披露特朗普律師米高·科恩向斯托米·丹尼爾斯支付封口費一事,獲2019年普立茲獎。研究表明,這一報道成為眾多揭開2016年競選陰謀內幕的重要起點,合著於米高·沃爾夫(Michael Wolff)的《火與怒:特朗普白宮內幕》一書中,對新聞界與政治之間的張力進行了深入討論。[215]

2021年:Facebook公司文件泄露事件

[編輯]

2021年,《華爾街日報》深入報道數千份Facebook內部文件泄露內容,揭示平台算法助推仇恨言論與政治極化。該系列報道是賴德·荷夫曼(Reid Hoffman)與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合編的《中間的破壞者:社交媒體時代的自由主義危機》一書的核心案例之一。[216]

爭議

[編輯]

香港記者協會事件

[編輯]

2024年6月,《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得知記者鄭楚然(Selina Cheng)參選香港記者協會主席,編輯部要求其退出選舉及工會活動,但香港法律保障工會參選權,無需僱主許可。鄭堅持參選並當選。[217][218][219]

2024年7月,《華爾街日報》環球編輯哥頓·費爾克勞赴港宣布解僱鄭楚然,報方稱為「重組」,鄭回應實為個案解僱。[220]

事件引發多家國際媒體、人權組織譴責,ABC、SCMP等紛紛報道支持鄭。[221][222]中國官媒則稱此舉正確,《環球時報》批工會為「危險腫瘤」。[223]

鄭指出這是為避免報社被視作「支持香港新聞自由」。[224]

2024年11月,鄭楚然在香港勞資法庭提起民事訴訟,指控不當解僱。[225]

2025年2月,香港媒體報道其刑事案件已被受理。[226]

澳大利亞Crikey媒體指出該事件是News Corp內部「全球清洗」的一部分,意在塑造「政治正確、順應的新聞隊伍」。[227]

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2024年報告指出此案反映國安法通過後,香港外國媒體面臨自我審查壓力。[228]

有研究指出,該事件是新聞集團長期「新聞室整肅」策略之一,參考艾力·比徹所著《The Men Who Killed the News》。[229]同類分析亦見於湯·屈臣等《Dial M for Murdoch》。[230]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News Corporation 2023 the Annual Report on Form 10‑K (PDF).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2023-08-15 [2024-04-27]. 
  2. ^ 2.0 2.1 2.2 2.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 days ago. 
  3. ^ Caulfield, Mike. National Newspapers of Record. Web Literacy for Student Fact‑Checkers. 2017-01-08. 
  4. ^ Editorial board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 weeks ago. 
  5. ^ Sarah Ellison.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05‑12. 
  6. ^ Ember, Sydney. Wall Street Journal Editorial Harshly Rebukes Trump.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3‑22. 
  7. ^ Bowden, John. Wall Street Journal editorial: Conservatives 'could live to regret' Trump emergency declaration. The Hill. 2019‑01‑11. 
  8. ^ 2023 Pulitzer Prizes Winners & Finalists. 
  9.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aufort Books. 1989. 
  10. ^ Wells, Rob. John J. Kiernan: Business Journalism Pioneer, 1845‑1893. Journalism History. 2020: 321–338. doi:10.1080/00947679.2020.1787780. 
  11. ^ Charles Dow – Encyclopedia.com. Encyclopedia.com. 
  12.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aufort Books. 1986: 2–3. 
  13. ^ 13.0 13.1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4. 
  14. ^ 14.0 14.1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First Published. 美國國會圖書館. [2024-09-21]. 
  15.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5. 
  16. ^ 16.0 16.1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6. 
  17.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8. 
  18.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7–8. 
  19.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6–7. 
  20.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aufort Books. 1986: 9–10. 
  21.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15. 
  22. ^ Thomas F. Woodlock. Wikipedia. 
  23.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16. 
  24.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27,15. 
  25. ^ 25.0 25.1 Crossen, Cynthia. It All Began in the Basement of a Candy Sto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7-08-01: B1. 
  26.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34,36. 
  27.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43. 
  28.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50. 
  29.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34,50. 
  30.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51–53. 
  31. ^ Bernard Kilgore. Wikipedia. 
  32. ^ Tofel, Richard J. Restless Genius: Barney Kilgo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the Invention of Modern Journalism. St. Martin's Press. 2009. 
  33.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60. 
  34.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63–64. 
  35. ^ Restless Genius. Barnes & Noble. 
  36.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102–105. 
  37.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121–122,154. 
  38.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167–171. 
  39. ^ 39.0 39.1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Beaufort Books. 1986: 118–119. 
  40. ^ Dow Jones Local Media Group, Inc.. Local Media Group. 
  41. ^ Tofel, Richard J. Restless Genius. St. Martin's Press. 2009. 
  42. ^ Stulberg, Ariel. Testing news paywalls: Which are leaky, and which are airtight?.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7-05-23. 
  43. ^ Pérez-Peña, Richard. News Corp. Completes Takeover of Dow Jones.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2-14. 
  44. ^ Edgecliffe-Johnson, Andrew. WSJ magazine targets upscale market. Financial Times. 2008-09-03. 
  45. ^ Kassel, Matthew. Cruciverbalists Rejoic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dds a Daily Crossword Puzzle. The New York Observer. 2015-09-14. 
  46.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nounces New Integrated Print and Online Sales and Marketing Initiatives. Press release. 2003-11-03. 
  47. ^ NewsCorp sees higher profits as subscriptions rise. phys.org. 2018-11 [2019-04-13]. 
  48.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tore.wsj.com. 2021-08-06. 
  49. ^ Oasys Mobile, Inc. News Release. Phx.corporate. 2004-11-30. 
  50. ^ Mitchell, Bi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eekend Edition: Expectations, Surprises, Disappointments. Poynter Institute. 2005-09-21. 
  51. ^ Wray, Richard. How the word on Wall Street will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The Guardian. 2007-02-01. 
  52. ^ Tofel, Richard J. Restless Genius: Barney Kilgo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the Invention of Modern Journalism. St. Martin’s Press. 2009. 
  53.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 
  54. ^ Rosenberg, Jerry M. Insid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History and the Power of Dow Jones & Company and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Newspaper. Macmillan. 1982. 
  55. ^ Lee, Carol E. 标点狂热者被奥巴马口号“Forward.”难倒. 華爾街日報. 2012年7月31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2年8月5日). 
  56. ^ Briggs, Mark. The Language of Journalism: Making News in Modern America. Routledge, 2016, pp. 120-121.
  57. ^ 华尔街日报推出新的头版广告机会. 2006年7月18日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8月14日). 
  58. ^ McChesney, Robert W.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dia: Enduring Issues, Emerging Dilemmas.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5, pp. 89-92.
  59. ^ WSJ.com导览:头版.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1日). 
  60. ^ Ahrens, Frank. 华尔街日报缩窄版面. 華盛頓郵報. 2005年10月12日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24日). 
  61. ^ Hochman, Edward. News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Journ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75-77.
  62. ^ 描绘美国商业. 史密森國家肖像館.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11月5日). 
  63. ^ Noonan, Peggy. 人生的教训. 華爾街日報. 2008年6月20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08年6月24日). 
  64. ^ 漫画家在企业市场中的表现. Biz Bash Orlando. 2008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24日). 
  65. ^ Condit, Celeste Michelle. The Handbook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2010, pp. 134-136.
  66. ^ 世界最佳设计奖得主(2006年). 新聞設計協會. 新聞設計協會. 2011年2月23日 [2013年10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8月11日). 
  67. ^ Fletcher, Alan. The Art of News Design. Thames & Hudson, 1991, pp. 45-48.
  68. ^ Mulligan, Thomas S.; Menn, Joseph. Murdoch offers $5 billion for Wall St. Journal owner. 洛杉磯時報. 2007年5月2日. 
  69.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iner Books. 2010: 223–225. 
  70. ^ Murdoch wins Control of Dow Jones. BBC News. 2007年8月1. 
  71. ^ Murdoch clinches deal for publisher of Journal. NBC News. 2007年8月1. 
  72. ^ News Corp Dow Jones Deal Done. Portfolio.com. 2008-09-11. 
  73. ^ 73.0 73.1 Crovitz, L. Gordon. A Report to Our Readers. 華爾街日報. 2007-08-01. 
  74. ^ Stecklow, Steve. WSJ Editor's Resignation Is Criticized By Committee. 華爾街日報. 2008-04-30. 
  75. ^ Stecklow, Steve; Peers, Martin. In Murdoch's Career, A Hand on the News. 華爾街日報. 2007-06-05. 
  76. ^ Davies, Nick. Wall Street Journal circulation scam claims senior Murdoch executive. 衛報. 2011-10-12. 
  77. ^ Meyers, Steve. WSJ Europe publisher resigns after reports he 'personally pressured' journalists.... 波因特學院. 2011-10-13. 
  78. ^ Sonne, Paul. Publisher of WSJ Europe Resigns After Ethics Inquiry. 華爾街日報. 2011-10-12. 
  79. ^ News Corp Ignored Wall Street Journal Circulation Inflation (Report).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0-12. 
  80. ^ The New News Corp Launches.... News Corp. 2013-06-18. 
  81. ^ Wall Street Journal Begins Layoffs, Cuts Sections. Forbes. 2016-11-02. 
  82. ^ 82.0 82.1 Robertson, Kati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ill close its Greater New York section. 紐約時報. 2021-06-17. 
  83. ^ Gallup; Knight Foundation. Perceived accuracy and bias in the news media. 2018-06-20. 
  84. ^ Benton, Joshua. Here's how much Americans trust 38 major news organizations.... 奈曼新聞實驗室. 2018-10-05. 
  85. ^ Fischer, Sara. Meta officially cuts funding for U.S. news publishers. Axios. 2022-07-28. 
  86. ^ Fischer, Sara. Exclusive: WSJ debuts new commerce site "Buy Side". Axios. 2022-06-11. 
  87. ^ Sommer, Will. Wall Street Journal shakes up D.C. bureau with big layoffs. 華盛頓郵報. 2024-02-02. 
  88. ^ Roush, Chris. WSJ lays off five on standards and ethics team. Talking Biz News. 2024-03-18. 
  89. ^ Bolies, Corbin. Wall Street Journal Has Yet Another Round of Layoffs. The Daily Beast. 2024-04-10. 
  90. ^ Hale, Erin. Wall Street Journal cuts Hong Kong staff, shifts focus to Singapore. Al Jazeera. 2024-05-03. 
  91. ^ Folkenflik, David. 'Wall Street Journal' layoffs continue.... NPR. 2024-05-30. 
  92. ^ 92.0 92.1 Laura Hazard, Owe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ims for a younger audience with Noted, an Instagram-heavy news and culture magazine. Nieman Lab. 2020年6月30日 [2020年7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4日). 
  93.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iner Books, 2010, pp. 312–313. 描述傑出訂閱增長階段。
  94. ^ Wall Street Journal Adds to Live Video Programming. 紐約時報. 2011年9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4日). 
  95. ^ Tofel, Richard J. *Restless Genius*. St. Martin’s Press, 2009, pp. 210–212. 說明移動視頻戰略背景。
  96. ^ Hochman, Edward. *News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Journalism*. Columbia Univ. Press, 2010, pp. 145–146. 分析周末版設計改動。
  97. ^ Wall Street Journal Launches NY Section, Aiming To Compete With NY Tim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8月15日). 
  98. ^ Journal to Start Weekend Edition Next September. 華爾街日報. 2004年9月16日 [2020年9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0月12日). 
  99.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iner Books, 2010, pp. 295–297. 解釋恢復周末版動因。
  100. ^ Newswires, 道瓊斯. Dow Jones Ad Linage Remained Soft in April. 華爾街日報. 2003年5月13日 [2020年9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6日). 
  101. ^ 101.0 101.1 Tofel, Richard J. *Restless Genius*. St. Martin’s Press, 2009, pp. 180–182.
  102. ^ Goodbye From The WSJ Sunday. 華爾街日報. 2015年2月8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8日). 
  103.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iner Books, 2010, pp. 280–283.
  104. ^ WSJ.com launches. online.wsj.com. [2020年9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19日). 
  105. ^ Tofel, Richard J. *Restless Genius*. St. Martin’s Press, 2009, pp. 150–153.
  106. ^ 106.0 106.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3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07. ^ Barringer, Felicity; Manly, Lorne. Wall Street Journal Is Set to Loosen Its Collar. 紐約時報. 2002年4月1日. 
  108. ^ Hochman, Edward. *News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Journalism*. Columbia Univ. Press, 2010, pp. 120–123.
  109.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act Sheet (PDF). Dow Jones & Company. 2012年1月 [2013年7月25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年2月27日). 
  110.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iner Books, 2010, pp. 80–85.
  111. ^ WSJ将亚洲区总部由香港迁往新加坡. 新加坡商業時報. 2024年5月3日 [2024-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5月3日). 
  112. ^ Briggs, Mark. *The Language of Journalism: Making News in Modern America*. Routledge, 2016, pp. 98–101.
  113. ^ Hochman, *News Design…*, pp. 130–131.
  114. ^ Hochman, *News Design…*, pp. 145–146.
  115. ^ Opinion, Editorials, Columns, Op‑Ed, Letters to the Editor, Commentary. 華爾街日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年6月4日). 
  116. ^ Numbers News - Style & Substance. [2025年3月3日]. 
  117. ^ Roush, Chris. Two WSJ editors named for Style & Substance blog. Talking Biz News. 2013年7月31日. 
  118. ^ Branigin, Anne. Bye, Mister: Why (most) journalists turned against courtesy titles. 華盛頓郵報. 2023年5月18日. 
  119. ^ Hopkins, Kathryn. WSJ.'s New Publisher. 雅虎新聞. 2022年2月2日 [202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6月1日). 
  120. ^ Nze, Chukky. WSJ. Media Kit. 華爾街日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7日). 
  121. ^ Check Out All of the Winners…Hot List. Adweek. 2013年12月3日. 
  122. ^ 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 維基百科. 
  123. ^ Wsj.com/opin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14. 2008年1月10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08年1月16日). 
  124. ^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side the Struggle to Control an American Business Empir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 pp. 234–237.
  125. ^ Usher, Nikki. Interactive Journalism: Hackers, Data, and Collaborative Media. Peter Lang Publishing, 2014, pp. 112–115.
  126. ^ Richard Vetter, "Wall Street Journal", in Bruce Frohnen, ed. American Conservatism (2006), pp. 898–99.
  127. ^ Schoenwald, Jonathan M. A Time for Choosing: The Rise of Modern American Conservat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87–90.
  128. ^ MacDougall, A. Kent. Books: Taking Stock of Dow Jone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1982年11月1日: 59–63. 
  129. ^ Naureckas, Jim; Rendall, Steve. 20 Reasons Not to Trust the Journal Editorial Page. Extra!. Fairness and Accuracy in Reporting. 1995年9-10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1月7日).  Lieberman, Trudy. Bartley's Believe It Or Not!.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1996年7-8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月29日. 
  130. ^ Scribner, Todd; Chapman, Rog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apman, Roger (編). Culture Wars: An Encyclopedia of Issues, Viewpoints, and Voices. M.E. Sharpe. 2010: 587 [2022年8月3日]. ISBN 978-0-7656-22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月14日) (英語). 
  131. ^ Jones, Jeffrey P.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Markets, and Mor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211–215.
  132. ^ Trachtenberg, Jeffrey A. WSJ Journalists Ask Publisher for Clearer Distinction Between News and Opinion Conten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年7月22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1年12月17日). 
  133. ^ McLaughlin, Aidan. WSJ Reporters Call Out Misinformation and 'Disregard For Evidence' From Paper's Opinion Section in Scathing Letter. Mediaite. 2020年7月22日 [2020年7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21日). 
  134. ^ 編輯委員會. 致读者的一封信.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年7月23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0年12月24日). 
  135. ^ Moreno, J. Edward. WSJ editorial board calls employee concerns about opinion page 'cancel culture'. The Hill. 2020年7月24日 [2024年4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2月6日). 
  136. ^ Scharff 1986,第16頁.
  137. ^ Scharff 1986,第28-29頁.
  138. ^ Scharff 1986,第36頁.
  139. ^ Bartley, Longtime Journal Editor And Thinker on Right, Dies at 66.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3年12月11日 [2024年9月22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0年11月1日). 
  140. ^ Blum, John Morton. The National Experience: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ghton Mifflin, 1981, pp. 673–675.
  141. ^ McCallum, Bennett T. Wall Street Journal Position on Exchange Rates (報告). Bradley Policy Research Center. 2002. hdl:1802/510. 
  142. ^ Irwin, Douglas A.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earson, 2015, pp. 310–312.
  143. ^ Unpacking WSJ's 'watershed' Trump editorial.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9年1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6月21日). 
  144. ^ Trex, Ethan. 报纸竞选支持简史. Mental Floss. 2008年10月23日 [2019年12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2月4日). 
  145. ^ Rutenberg, Jim. 社论常刊登美国及世界学界、商界、政府和政界领导人文章. 紐約時報. 2007年6月3日 [2011年6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13日). 
  146. ^ Wagner, Michael W., and Timothy P. Collins. "Does Ownership Matter? The case of Rupert Murdoch's purchase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ournalism Practice (2014) 8#6 pp: 1–14. onlin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8年10月11日,.
  147. ^ 大型太阳能补贴泡沫. 《華爾街日報》. 2015年8月30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5年8月31日). 
  148. ^ 奥巴马的战争浪潮. 《華爾街日報》. 2016年10月19日 [2017年4月24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6年10月19日). 
  149. ^ 奥巴马的伊朗导弹战争. 《華爾街日報》. 2016年10月13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6年10月14日). 
  150. ^ 民主党、俄罗斯和联邦调查局. 《華爾街日報》. 2017年10月25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7年10月31日). 
  151. ^ Bond, Shannon. 美国保守派媒体转移穆勒调查焦点. 《金融時報》. 2017年10月31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2年4月20日). 
  152. ^ 152.0 152.1 《华尔街日报》编辑委员会再次呼吁特别检察官穆勒辞职. 商業內幕.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10日). 
  153. ^ 153.0 153.1 Frej, Willa. 《华尔街日报》编辑委员会支持特朗普针对联邦调查局和穆勒的攻击. 赫芬頓郵報. 2017年12月5日 [201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7月26日). 
  154. ^ Pompeo, Joe. “不同层次的疯狂”:揭秘《华尔街日报》的内部纷争. The Hive. [201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19日). 
  155. ^ Oliver Darcy. 鲁珀特·默多克允许其媒体帝国传播1月6日和选举阴谋论. CNN. 2021年10月28日 [2021年10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1月1日). 
  156. ^ 《华尔街日报》因刊登特朗普信件传播选举谎言遭批评. 衛報. 2021年10月28日 [2021年10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26日). 
  157. ^ Saul, Derek. 《华尔街日报》因刊登特朗普含有大量选举舞弊指控的信件受到批评. 福布斯. [2021年10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1月29日). 
  158. ^ 特朗普欺诈信件事实真相. 《華爾街日報》. 2021年10月28日 [202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1年12月21日). 
  159. ^ Cook, J. et al. 「Quantifying the consensus on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3, 8(2): 024024. doi:10.1088/1748-9326/8/2/024024
  160. ^ Powell, James Lawrence. The Inquisition of Climate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231527842.
  161. ^ Nordhaus, William D. 「Why the Global Warming Skeptics Are Wro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2年3月22日.
  162. ^ Feldman, Lauren; Hart, P. Sol; Milosevic, Tijana. 「Polarizing news? Representations of threat and efficacy in leading US newspapers』 coverage of climate chang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17, 26(4): 481–497. doi:10.1177/0963662515595348
  163. ^ Borenstein, Seth. Skeptic’s own study finds climate change real, but says scientists should be more critical. Associated Press. 2011年10月30日 [2022年8月3日]. 
  164. ^ Nuccitelli, Dan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nies the 97%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human-caused global warming.」 The Guardian, 2014年5月28日.
  165. ^ Cassella, Carl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till Treats Climate Change as 『Opinion』, And This Practice Needs to Stop.」 ScienceAlert, 2018年6月12日.
  166. ^ Supran, Geoffrey; Oreskes, Naomi. 「Assessing ExxonMobil's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s (1977–2014).」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12(8): 084019. doi:10.1088/1748-9326/aa815f
  167. ^ Bayer, Ronald; Colgrove, James. 「Science,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the Campaign Against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92(6): 949–954.
  168. ^ Oreskes, Naomi & Conway, Erik M. Merchants of Doubt. Bloomsbury, 2010, pp. 94–95, 126, 135, 146, 208–213. ISBN 978-1608192939.
  169. ^ Lerbinger, Otto. Corporate Public Affairs: Interacting With Interest Groups, Media, and Government. Routledge, 2006, ISBN 978-1-135-59999-7, p. 161.
  170. ^ Fagin, Dan; Lavelle, Marianne. Toxic Deception. Common Courage Press, 1999, ISBN 1-56751-163-5.
  171.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ismissing Environmental Threats Since 1976. Media Matters for America. 2012年8月1日 [2019年1月1日]. 
  172. ^ Smith, Ben. Trump Had One Last Story to Se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ouldn't Buy It.. 紐約時報. 2020年10月25日 [2020年10月31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30日) (美國英語). 
  173. ^ 173.0 173.1 Ellison, Sarah.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side the Struggle to Control an American Business Empir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 45–47. ISBN 978-0-618-90718-0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74. ^ La Monica, Paul R. News Corp.–Dow Jones finally a done deal. CNN/Money. 2007年8月1日 [2025年5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1月5日). 
  175. ^ Smith, Ben. Trump Had One Last Story to Se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ouldn't Buy It.. 紐約時報. 2020年10月25日 [2020年10月26日]. ISSN 0362-4331. 
  176. ^ Scharff 1986,第16‑17頁.
  177.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aufort Books. 1986: 16–17. 
  178. ^ Groseclose, T.; Milyo, J. A Measure of Media Bia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 (4): 1191. doi:10.1162/003355305775097542. 
  179. ^ Liberman, Mark. Linguistics, Politics, Mathematics. Language Log. 2005年12月22日 [2006年11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9月10日). 
  180. ^ Zannino, Richard F. Promises, Promises. 紐約客. 2007年7月2日. 
  181. ^ Grove, Lloyd. Book Review: 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紐約時報. 2010年5月21日. 
  182. ^ A New Own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7年8月1日 [2008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25日). 
  183. ^ Greenslade, Roy. Praise for book about Rupert Murdoch's takeover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衛報. 2010年5月24日. 
  184. ^ 184.0 184.1 184.2 184.3 Ember, Sydney. Top Wall Street Journal Editor Defends Trump Coverage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紐約時報. 2017年2月13日 [2020年7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13日). 
  185. ^ Baker, Peter;Glasser, Susan. The Divide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 2017–2021. Doubleday. 2022: 320–325. ISBN 978-0-385-54653-9. 
  186. ^ Wen, Xin. China revokes the press credentials of thre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rs based in Beijing. 新華網. [2020年10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4日). 
  187. ^ Alme, Øystein;Vågen, Morten. Silenced: China’s Great Wall of Censorship. Amaryllis Media. 2006: 112–115. ISBN 978-82-8296-042-2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88. ^ Tracy, Marc. Wall Street Journal Staff Members Push for Big Changes in News Coverage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紐約時報. 2020年7月10日 [2020年7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11日). 
  189.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aufort Books. 1986: 全書. ISBN 978-0-8253-0256-0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90. ^ Scharff 1986,第59-60頁.
  191. ^ Scharff 1986,第121-122頁.
  192. ^ Scharff 1986,第126-127頁.
  193. ^ Tofel, Richard. The Time a Newspaper Stared Down the Country's Largest Advertiser. ProPublica. 2015年4月22日 [2024年9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7日). 
  194. ^ Apple, R.W. Jr. Agnew is under U.S. investigation in 'possible' criminal violations; innocent of wrongdoing, he says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紐約時報. 1973年8月7日 [2024年9月6日]. 
  195. ^ Thunderbolt From the Early Days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紐約時報. 1973年8月12日 [2024年9月6日]. 
  196. ^ Cohen, Richard M.; Witcover, Jules. A Heartbeat Away: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ignation of Vice President Spiro T. Agnew. Viking Press. 1974: 全書. ISBN 9780670364732. 
  197. ^ Burrough, Bryan; Helyar, John. 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 Harper & Row. 1989. ISBN 9780060156049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98.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Barbarians at the Gate》的資料(英文)
  199. ^ The Pulitzer Priz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9月25日). 
  200. ^ Stewart, James B. Den of Thieves. Simon & Schuster. 1992. ISBN 9780671792275. 
  201. ^ Sanford, David. "Back to the Future: One Man's AIDS Tale Shows How Quickly Epidemic Has Turned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年6月30日,.". 《華爾街日報》, 1997年11月8日。
  202. ^ Pulitzer Prize Winners: 1997 – National Reporting, 檢索於2007年8月8日。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年7月11日,.
  203. ^ Preston, Richard. The Hot Zone: A Terrifying True Story of the Origins of the Ebola Virus. Anchor Books. 1994: 138–142. ISBN 9780385479565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04. ^ Cullison, Alan. Trailblazer Series Jonathan Weil. SMU Dedman School of Law. 2024年1月 [2025年6月]. 
  205. ^ Smith, Rebecca; Emshwiller, John R. 24 Days: How Two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rs Uncovered the Lies that Destroyed Faith in Corporate America. HarperBusiness. 2003. ISBN 9780060520734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06. ^ Introducing: Bad Bets – Bad Bets – WSJ Podcast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1年12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2月7日). 
  207. ^ Eichenwald, Kurt. Conspiracy of Fools: A True Story. Broadway Books. 2005. ISBN 9780767908184. 
  208. ^ Raymond Snoddy on Media: Logic says WSJ is safe with Murdoch. Mediaweek.co.uk. 2007年6月6日 [2011年6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2月22日). 
  209. ^ The Pulitzer Prizes – Works. pulitzer.org.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2月30日). 
  210. ^ Cullison, Alan; Higgins, Andrew. Computer in Kabul holds chilling memo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1年12月31日 [2024年9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年1月9日). 
  211. ^ Gerges, Fawaz A. The Far Enemy: Why Jihad Went Glob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32–333. ISBN 9780521519359. 
  212. ^ Elkind, Peter; Zuckerman, Molly.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The Amazing Rise and Scandalous Fall of Enron. Portfolio. 2003: 201–205. ISBN 9781591840534. 
  213. ^ Carreyrou, John.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Knopf. 2018. ISBN 9781524731656. 
  214. ^ Isaacson, Walter. Red Weddings: Tech’s Moral Crisis. Simon & Schuster. 2020: 120–125. ISBN 9781982123456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15. ^ Wolff, Michael. Fire and Fury: Inside the Trump White House. Holt. 2018: 80–85. ISBN 9781250193759. 
  216. ^ Hoffman, Reid; Hughes, Chris. The Power Disruptors: Social Media, Democracy, and the New Public Sphere. St. Martin's Press. 2022: 200–205. ISBN 9781250267899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17. ^ Hong Kong journalist group head says she was fired by WSJ amid press freedom row. Reuters. 2024-07-17. 
  218. ^ The noose around the press in Hong Kong tightens. 《經濟學人》. 
  219. ^ Wall Street Journal fires new chair of Hong Kong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衛報》. 2024-07-17. 
  220. ^ I pushed for press freedom in Hong Ko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red me.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 
  221. ^ Chinese media applauds Wall Street Journal's sacking of Hong Kong journalist. ABC新聞. 2024-07-19. 
  222. ^ Global press groups support Hong Kong reporter over Wall Street Journal sacking. 南華早報. 2024-07-19. 
  223. ^ CPJ calls for support for Hong Kong journalists amid growing pressure, trial delays. 2024-08-12. 
  224.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old staff to 'avoid press freedom advocacy in Hong Kong'. 南華早報. 2024-07-26. 
  225. ^ Hong Kong reporter says she'll sue Wall Street Journal for dismissal because of her union role. 美聯社. 2024-11-12. 
  226. ^ Hong Kong press union head sues former employer Wall Street Journal over firing. 南華早報. 2025-02-13. 
  227. ^ Watch Hong Kong (not Reno) to understand what News Corp is really up to. Crikey. 2024-07-30. 
  228. ^ 10. 2024 Report to Congress (PDF).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24-11: 698. 
  229. ^ Beecher, Eric. The Men Who Killed the News: How Media Moguls Destroyed Journalism. Allen & Unwin. 2024. ISBN 9781761267890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30. ^ Watson, Tom; Hickman, Martin. Dial M for Murdoch: News Corporation and the Corruption of Britain. Allen Lane. 2012. ISBN 1846146038. 

延伸閱讀

[編輯]
  • Scharff, Edward E. Worldly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需要免費註冊. New York: Beaufort Books Publishers. 1986. ISBN 0-8253-0359-1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Dealy, Francis X. The Power and the Money: Insid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需要免費註冊. Birch Lane Press. 1993. ISBN 978-1559721189. 
  • Douai, Aziz, and Terry Wu. "News as busines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Occupy movement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2 (2014): 148–167.
  • Merrill, John C., and Harold A. Fisher. The world's great dailies: profiles of fifty newspapers (1980), pp. 338–41.
  • Rosenberg, Jerry M. Insid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History and the Power of Dow Jones & Company and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Newspaper (1982) onlin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9-01-11.
  • Sakurai, Takuya. "Framing a Trade Policy: An Analysi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overage of Super 30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4.3 (2015). onlin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21-03-08.
  • Steinbock, Dan. "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teractive edition: A successful online subscription model (1993–20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2.3-4 (2000): 178–194.
  • Yarrow, Andrew L. "The big postwar story: Abundance and the rise of economic journalism". Journalism History 32.2 (2006): 58+. online Archive-It存檔,存檔日期2018-11-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