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湘陵園

座標30°39′02″N 104°02′43″E / 30.65042°N 104.04541°E / 30.65042; 104.0454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湘陵園
四川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
時代民國
編號338
登錄2007年6月1日

劉湘陵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東臨成都武侯祠,為川軍將領劉湘之墓園。建於1941年,佔地130畝,由建築大師楊廷寶主持設計。1953年與武侯祠合為南郊公園,1974年武侯祠從南郊公園分出,2003年起南郊公園由武侯祠博物館管理,劉湘陵園又稱為武侯祠博物館西區。

1981年4月4日,南郊公園被公佈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1日,劉湘陵園被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編輯]

1938年1月20日,劉湘在漢口逝世,同年2月靈柩運回成都,並選定武侯祠西側牆外的一片良田營建墓園[2][3]。墓園由楊廷寶主持設計,基泰工程司監造,華西興業公司承建。耗資140餘萬元,1939年1月20日開工,1941年冬主體工程完工。[4][5]此後繼續進行栽培樹木、修建荷花池、鐫刻紀念詩文等工作。但因資金緊缺,至1949年成都解放之時僅完成栽培樹木一項。劉湘墓園自選定墓址至1949年,由墓園管理委員會管理,有專門的警衛部隊守衛,不准外人進入。[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墓園被成都軍區後勤部第四油庫佔用。1953年8月,油庫遷走,成都市人民政府出資2.5億元舊幣,由市文化局對劉湘墓園及武侯祠進行整修,合為南郊公園並對外開放。[6][7][3]對劉湘墓園的房屋、牆垣、道路進行了整修,並大量栽培花木,為減少墓園氣氛,還鏟去了劉湘墓的封土,塗削了如牌坊門上的「劉故上將墓園」一類匾額,薦馨堂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則作展廳和辦公室之用[3]

1964年,成都市園林局成立,南郊公園成為成都市園林局下屬單位[8]。1966年「文革」開始後,8月20日起,四川大學成都工學院西南民族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及市一中等校的紅衛兵持鋤頭、鋼釺來挖劉湘墓,但因劉湘墓是鋼混結構,一時未能挖開;23日晚,從城建部門調來四部吊車,吊起石板,拉斷鋼筋,才得以進入墓室,次日開棺後焚毀了劉湘遺體;當時一位公園工作人員在打掃時偷偷收集了劉湘的骨殖,埋藏於園內[3]

1972年,重新隸屬市文化局[8]。1974年,南郊公園與武侯祠各自成立管理機構,統一售票,收入平分[7]。1973年,將劉湘墓台前的石獅移至旌忠門前,並在墓台上建展覽室[3]。1974-1976年,徵地11.08畝,並擴建人工湖。1984年,改為單獨售票。[7]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劉湘得到正面評價,劉湘墓也開始得到保護。1985年,在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重修劉湘墓,尋回骨殖,盒裝後埋於水泥塔中(水泥塔建於原墳台上),並在塔前立墓碑。[3]1986年,公園建成設施豐富的兒童樂園[7]。1989年,再次交由成都市園林局管理[8],同年維修東、西廂房,擴建人工湖,改建茶社,至此公園總面積達7.93公頃[7]

1999年,為支持武侯祠擴建,與其重畫邊界[9]。2003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南郊公園併入武侯祠博物館[6],此後牌坊門及薦馨殿掛上了「成都武侯祠」的牌子,對歷史原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壞[10]

建築[編輯]

劉湘墓園坐北朝南,佔地130畝,佈局仿中山陵[11],中軸線長400餘米,目前自南向北依次為牌坊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墓冢,薦馨堂前有東西配殿。[12][3]

  • 神道碑:原位於大門外約80米處,為漢白玉石碑,篆書「故陸軍上將劉諱湘神道銘」,龔澤博書,1965年被農民搗毀。[3][4]
  • 牌坊門:即墓園大門,四柱三門,面闊18米,通高10米。4個柱基寬1米、高2米,其上為4根方形石柱,柱頂為圓形,有浮雕。正中兩石柱略高。石柱與石樑採用穿斗結構。最初掛「劉故上將墓園」匾,建立南郊公園後曾掛有「南郊公園」匾。[13][4]
  • 旌忠門:又稱紀功坊,俗稱三洞門,與大門相距400米,面闊18米,進深5米,通高10米,建築面積114平方米。正面開3個拱形門洞,中央門洞高約5米,寬3約米多,兩側門洞稍小,兩側面又各開有一門洞貫穿東西。正中屋頂為單檐懸山式,兩側為歇山式。門前的兩座石獅原位於墳台之上,1973年移至此處。旌忠門正面原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永念忠勛」匾,背面原有蔣介石所題「颯爽猶存」匾。[4][13][14]
  • 碑亭:原有兩座,一為方形,內立《國葬令》碑,一為多邊形,內立《褒揚令》碑。兩碑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頒發,餘興公劉東父書。《褒揚令》碑亭在「文革」中被拆除,今僅存《國葬令》碑亭,且碑已不存。[3]《國葬令》碑亭平面呈四方形,寬8米,四面開門,重檐四角攢尖頂。[4]
  • 紀念銅像:位於碑亭後,今已不存。為劉湘立姿銅像,因身體比例不當,後由劉舊部郭文欽捐資,雕塑家劉開渠重塑,1947年1月完成。[4]
  • 薦馨殿:或稱薦馨堂,為墓園中最大建築,用於祭奠,內原有劉湘畫像及各式紀念物。五開間,面闊30米,進深19米,通高20.9米。[13][4]
  • 東西配殿:五開間,面闊24.1米,進深10.8米,高8.2米。[15]
  • 墓冢:位於薦馨殿後,平台高1.5米,寬45米、深18米。1985年立墓碑,通高3米,左款楷書「抗日戰爭時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陸軍一級上將」,正中隸書「劉湘之墓」,右款楷書「公元一九八五年立」。平台前端東側有小門可進入墓室。[4][13]

參考文獻[編輯]

  1. ^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川府函〔2007〕114號)
  2. ^ 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成都市志·文物志.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00: 161–162. ISBN 7-80543-898-6.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成都市武侯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刘湘墓园今昔谈——从刘湘之死说起(梁玉文). 武侯文史集萃.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264–270. ISBN 7-220-05234-0.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四川文物志·下册. 成都: 巴蜀書社. 2005: 1534–1536. ISBN 7-80659-773-5. 
  5. ^ 楊蘊成. 刘湘墓园补遗. 四川文物. 1994, (6): 2. 
  6. ^ 6.0 6.1 何紅英. 刘湘墓沿革简记. 文史雜誌. 2005, (5): 12-13. 
  7. ^ 7.0 7.1 7.2 7.3 7.4 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成都市志·园林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76–79. ISBN 7-220-04101-2. 
  8. ^ 8.0 8.1 8.2 邱雅欣; 張珏娟. 武侯祠南郊公园整合走“三国”路线. 四川日報. 2003-12-09. 
  9. ^ 張麗君; 何紅英. 成都武侯祠近十年建设发展概述. 四川文物. 2001, (5): 36-42. 
  10. ^ 程剛 主編. 南郊公园易名说——兼谈刘湘墓园之争(王增辉). 四川房地产年鉴·2012. 2012: 348–349. 
  11. ^ 張鎛著.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1: 44. ISBN 978-7-5618-3825-9. 
  12. ^ 劉湘陵園簡介
  13. ^ 13.0 13.1 13.2 13.3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名胜词典(精编本).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 1032. ISBN 7-5326-0710-0. 
  14. ^ 旌忠門簡介
  15. ^ 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武侯年鉴·2010. 新華出版社. 2010: 200. ISBN 978-7-5011-9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