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從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從一
出生742年
唐朝
逝世785年11月4日
唐朝
職業唐朝官員

劉從一(742年—785年11月4日),字從一[1]中國唐朝官員唐德宗年間為宰相

家世[編輯]

劉從一生於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他的家族自高祖父中書侍郎劉林甫開始數代為官,曾伯祖劉祥道唐高宗宰相,劉祥道子劉景先為唐高宗年間及高宗妻武太后(後史稱武則天)為兒子唐中宗唐睿宗攝政期間為宰相。[2]

唐代宗年間[編輯]

劉從一年輕時中進士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中宏詞,授秘書省校書郎,補渭南尉,為官員常袞所推重。十二年(777年),常袞為宰相,遷劉從一為監察御史[2]不久,劉從一因母去世而離職丁憂[3]

唐德宗年間[編輯]

劉從一服喪期滿後,皇帝已是唐德宗,最有權的宰相是盧杞。因盧杞舉薦,劉從一被超遷為侍御史。數月後,因親戚也做了御史,按親戚避嫌的規定,他被除刑部員外郎。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德宗認為派去對抗李希烈的軍隊需要一位元帥統籌行動,以皇子普王李誼[4]充討伐李希烈的荊襄江西等道都元帥,劉從一得李誼表遷為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元帥判官。[2][3][5][6]

但在李誼離開長安前,十月,在長安待命征伐李希烈及其他軍閥涇原軍士兵在未能得到自認為應得的賞賜後兵變。德宗逃到奉天,劉從一等多名官員隨駕。[7]涇原軍擁戴太尉朱泚為首,朱泚不久建立秦國稱帝,與德宗相爭。德宗在奉天,於十月超拜當時為守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元帥判官、賜緋魚袋的劉從一為守刑部侍郎,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紫金魚袋,與蕭復姜公輔一同拜相。[8][9][10][11]劉從一、姜公輔原本的官職都不高,僅因一些言語和謀劃合德宗意就被拜為宰相,而才能遠在他們之上的考功郎中陸贄則因朋黨、同僚排擠及直言犯上,雖恩遇很隆重,也久久不得拜相。[12][13][14]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認為蕭復輕視自己,命蕭復為山南東、西、荊湖、淮南、江西、鄂岳、浙江東、西、福建、嶺南等道宣慰、安撫使,其實是疏遠他,劉從一及朝士上奏請留蕭復,未果。德宗對考功郎中陸贄說懷疑蕭復不肯出發而指使官員們上奏。陸贄上奏為蕭復辯解,說如果蕭復想留下,劉從一不會附會;如果蕭復有所請求,劉從一不會隱瞞;若劉從一心懷奸邪,則蕭復不應當被懷疑。[15]蕭復曾派奏事官李充勸德宗幸江陵,但德宗下聖旨表示不懂其意,又懷疑李充非純良,讓中使馬欽緒把蕭復表文和聖旨給陸贄看,說自己曾問劉從一,劉從一也很驚怪不明事由。陸贄上表為蕭復辯解。[16]三月,德宗逃到梁州,六月,改劉從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17]又加集賢殿大學士、修史。德宗待劉從一很好,但劉從一沒有其他才能,只是明哲保身遠離罪責,不能匡正朝政。[2]當月,大將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李晟滅朱泚政權,使德宗得以重返長安。德宗下詔賜時任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劉從一子孫一人五品正員官。[18]十一月,剛宣慰南方諸鎮歸來的蕭復在與劉從一和其他宰相李勉盧翰一同面聖退朝後單獨留下推薦曾對抗鳳翔李楚琳變軍的鳳翔軍官隴右營田判官韋皋取代曾在德宗出奔期間歸順李希烈的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德宗同意,派中使馬欽緒告知劉從一,要他與蕭復商議「早朝所奏之事」而不讓李勉、盧翰知道。當時劉、李、盧剛回到中書省,馬欽緒對劉從一作揖耳語。但劉從一秘密去見蕭復言明來意、問其「早朝所奏之事」是何事後,蕭復為此吃驚,認為此事瞞着李勉、盧翰不妥,說:「唐堯虞舜對官員進行黜陟,官員和百姓都同意。如果李、盧不堪為相,則罷免之。他們已在相位,朝廷政事如何能不與之同議而唯獨隱瞞這一件事!這最是當今行政的大弊端,早朝時主上已有這話,我蕭復已當面說了不可,沒想到聖意還是如此。我蕭復不是不想與公一起上奏以行此事,但怕這成為後事的先例,才不敢告訴公我奏議的內容。」也就沒告訴劉從一自己所奏何事。劉從一上奏,德宗不悅,蕭復知道自己失寵,稱病辭職。[19]貞元元年(785年)正月,德宗試圖提拔因造成朱泚之叛被貶的盧杞為饒州刺史,奉命草詔的給事中袁高反對,但盧翰和劉從一害怕自己被罷黜,不支持他,不悅,另外命舍人寫詔書。袁高只得與幾位下級同僚一同反對德宗的決定,最終使德宗改變主意。[20][21][22][23]

八月,劉從一得病,朝廷為此徵召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張延賞代為中書侍郎。[24]劉從一又因病重請辭,上疏六次才於九月獲准,[9]戶部尚書。次日,薨。[8]輟朝三日,贈太子太傅[2][3][25],累贈司空,諡曰敬[26]

家庭[編輯]

五世祖:劉矜,兗州刺史[27]

高祖:劉林甫,中書侍郎、樂平男[27]

曾祖:劉應道,吏部郎中[27]

祖父:劉令植,給事中、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贈太子太傅,謚曰憲[26]

父親:劉孺之,汝州刺史、京兆少尹,贈工部侍郎[3][26]

夫人[編輯]

子女[編輯]

  • 劉義玄(773年—?),大理評事、大理少卿、太府少卿、太子詹事,密、眉、彭、洋四州刺史。夫人河南元氏,泗州刺史元洪女;繼室崔氏,鄭州中牟縣尉清河崔絢女[26]
    • 劉尚質(816年-867年),以門蔭調補太常寺太祝,歷右口衛倉曹參軍、三原縣尉、硤石縣令[26]
    • 劉尚贊,鄉貢進士[29]
  • 崔儆所生二子一女,皆早夭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

  1. ^ 《唐故正議大夫守戶部尚書贈太子太傅廣平劉公墓志銘並序》
  2. ^ 2.0 2.1 2.2 2.3 2.4 《新唐書》卷一百零六
  3. ^ 3.0 3.1 3.2 3.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五
  4. ^ 李誼實為德宗侄,是德宗弟昭靖太子李邈之子,為德宗所養,命為皇子。見《舊唐書》卷一百五十《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
  5.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
  6. ^ 《新唐書》卷八十二
  7.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中
  8. ^ 8.0 8.1 《舊唐書》卷一十二
  9. ^ 9.0 9.1 《新唐書》卷七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
  11. ^ 陸贄《蕭復劉從一姜公輔平章事制》
  12. ^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九
  13.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七
  1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
  1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九
  16. ^ 《興元論解蕭復狀》
  17. ^ 陸贄《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
  18. ^ 陸贄《平淮西後宴賞諸軍將士放歸本道詔》
  19. ^ 《新唐書》卷一百零一
  20. ^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五
  21.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三
  22. ^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
  2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一
  24.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
  2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唐故陝州硤石縣令劉府君墓誌銘並序》:公諱尚質,字達夫,廣平易陽人。趙敬肅王生陰城思侯蒼,蒼之子孫/家於陰城,故爲郡人也。我漢祖提三尺劍,奄有天下。易暴以仁,福流/萬祀。故子孫世有顯德,蟬聯珪組,煥乎史諜。公之四代祖諱令植,/皇朝給事中、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贈太子太傅,謚曰憲公。曾祖諱/孺之,皇汝州刺史、京兆少尹,贈工部侍郎。祖從一,皇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司空,謚曰敬公。顯考義玄,皇大理少卿、太府/少卿、太子詹事,密、眉、彭、洋四郡刺史。洎德宗西幸,相國侍/鑾,毗贊萬機,忠烈冠古。著之實録,永播休光。惟詹事府君克肖/清規,文行兼茂。歷名卿,理劇郡,令望丕績,垂之無窮。由是粹和明懿,/□德有所屬焉。公始弱冠,以門蔭調補太常寺太祝。秩滿,補右/□口衛倉曹參軍、三原縣尉、硤石縣令。居官蒞事,政績洽聞。公出/於河南元氏,外王父諱洪,皇泗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繼親清河崔/夫人,我之姨也。外祖諱絢,皇進士及第,鄭州中牟縣尉。公與予/越在卯,情無間然,切切怡怡,如友如悌。嗚呼,公雖門進,嘗志於/文口□口直行,楊震之清慎,汲黯之方直,無以過也。嘗謂克展宏才,/奮發口代,而壽纔及於中年,位不登於半刺,何哉?嗚呼!/公以咸通七年十初月廿八日,寢疾終於三原別墅,享年五十有二。/越八年正月廿八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洪原鄉曹趙里,/先,禮也。孤子慤、隱、邈,號天遣疏,致其理命。
  27. ^ 27.0 27.1 27.2 《新唐書》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宰相世系一(劉氏)
  28. ^ 《大唐京兆府渭南縣尉劉從一妻清河崔氏墓誌銘並序》:大曆十一年八月五日,京兆府渭南縣尉劉從一妻崔氏暴/疾,終於上都靖恭里之私第,春秋廿。夫黨失聲,慈姑/爲慟。越旬有七日,窆於萬年縣洪原鄉之少陵原,劉氏之/先,禮也。夫人諱儆,字景,清河東武城人。曾祖中書舍人、國/子司業融。祖禮部尚書翹。父水部員外郎、渠州刺史異。家爲/儒宗,世有令德。夫人渠州府君第三女也。服先聖之內則,佩/母師之明訓,夙懋柔德,幼而成人。年十有四,歸於劉氏。女工/有素,婦事無違,兼愛敬以奉姑,資禮義以正夫,信不自/欺,和無物忤。門壼之外,人無閒言;閨房之中,禮合其度。余家/尚儒素,尤敦簡儉,夫人入門知訓,宗族以睦,雖藜羹裘,忻/忻如也。從夫事姑,始終七年,口無違言,貌無慍色,能不/自伐,善畏人知。人或見譽,惕若負謗,改其不及,若自天性。當/婦人女子之事,有賢人君子之行,萊妻鴻妻,方之或細。天假/其德,不假其年,桃李方春,副坼爲患。斯人而夭,善者惑之。生/三男一女,存者一男而已。哀哀孤胤,年始四齡,夙稟貽訓,惠/如有受。
  29. ^ 《唐故陝州硤石縣令劉府君墓誌銘並序》親弟鄉貢進士尚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