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乃朗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乃朗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གནས་ནང་དགོན་པ
威利轉寫Gnas nang dgon pa
國際音標
THLnénang gönpa
位於楚布寺下面的乃朗寺所在的山溝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噶瑪噶舉派
建築詳情
建立者扎巴僧格
開山時間1333年
地圖
地圖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乃朗寺
地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古榮鄉
分類古建築
時代公元1333年
編號5-28
認定時間2009年11月19日

乃朗寺藏語稱「乃朗貢巴」(藏語གནས་ནང་དགོན་པ威利轉寫Gnas nang dgon pa),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古榮鄉,是一座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院。[1]

簡介[編輯]

乃朗寺,漢語又譯「乃囊寺」、「奈囊寺」,位於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境內,堆龍德慶縣駐地以西的楚布寺東面。乃朗寺由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活佛(即夏瑪巴)第一輩扎巴僧格於1333年創建。該寺原來是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的主寺,後來變為紅帽系中的旁支巴吾活佛的主寺。[2]

扎巴僧格(1283年-1349年),意為「名獅」,是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即噶瑪巴)第三世活佛讓瓊多傑的得意弟子,因為曾獲元朝帝室成員贈與一頂紅帽,其傳承遂稱「噶瑪噶舉紅帽系」。因他誕生在有利于波地方夏氏家族的旺古支族中,故他又被稱作「旺古熱巴」。13歲時,他拜至尊柯瓦的弟子洛哲扎巴為師,接受優波塞戒。17歲時,他從上師益西僧格出家為僧,聽講《俱生》、《覺莫捨生法初生要義》,經過修習生起特別的溫火,故人稱「章谷熱巴」 (意為「章火單衣師」)。26歲時,拜楚布寺讓瓊多傑為師,依止軌範師楚仁學習《密集灌頂》教法,依止索南僧格學得「五大灌頂法」,依止鄔瑪巴學得《勝,工樂》與《喜金剛》灌頂法。後來,他師從喇曲巴·絳央釋迦循洛哲聰科上師學習《慈氏五論》、《量決定論》等等噶舉派教法,通曉《般若波羅蜜多經》。30歲時,他向上師讓瓊多傑學得《六法導釋》。後來,他赴前藏,向絳生嘉耶學得《六支瑜伽導釋》,向譯師羅哲丹巴學得《勝義念修法》和《成就法海》。1333 年(藏曆第五繞迥之水雞年),扎巴僧格創建乃朗寺。自此,乃朗寺成為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的主寺。讓瓊多傑在北京時,曾致信讓扎巴僧格去住持德欽登寺,但扎巴僧格沒有遵師命,仍常住乃朗寺。扎巴僧格有許多弟子,其中以雅第班欽(1299年-1378年)最有名。雅第班欽曾創建了一座名為「艾瓦木」的寺廟。[2]

乃朗寺原為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活佛(夏瑪巴)的坐床處。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將洛扎拉隆寺強逼改宗格魯派,為安置拉隆寺的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的旁支「巴吾活佛」,才分出乃朗寺作為巴吾活佛的世代坐床處。[2]

《番僧派源考》記載:前輩乃朗倉呼圖克圖,名祖拉克嘉木磋(另有說法認為卻旺倫珠為第一輩),在楚爾普爾本底隆地方出生,年63歲圓寂。二輩乃朗倉呼圖克圖,名祖拉克滾都桑布,在洛扎克地方出生,年35歲圓寂。三輩乃朗倉呼圖克圖,名成烈嘉木磋,在後藏所屬嚨地方出生,年18歲圓寂。四輩乃朗倉呼圖克圖,名祖拉湍珠布,在曲水澤雅地方出生,年18歲圓寂。五輩乃朗倉呼圖克圖,名祖拉克嘎瓦(即祖拉陳瓦,另有說法認為他是第二世巴吾活佛(舊譯「巴俄活佛」)),在德爾格溫堆地方出生,年63歲圓寂。另據《西藏歷史文化辭典》載,祖拉陳瓦(1503年-1566年)為知名歷史學家,出生後不久便被確認為噶瑪噶舉派乃朗寺巴吾活佛的轉世靈童,後來師從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噶瑪巴)第八世活佛彌覺多吉學習佛法。他經過十年學習,終成通曉大小五明的高僧。他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八行論大疏、歷算數學論、佛教史等等,其中歷史學名著《賢者喜宴》最著名。自祖拉陳瓦開始,巴吾活佛系統改以洛扎的拉隆寺作為主寺。五世達賴時,將拉隆寺改為格魯派寺院,巴吾活佛系統被迫重新以乃朗寺作為主寺。[2]

改革開放後,乃朗寺重新成為巴吾活佛的主寺,為喇嘛寺。[3]

2011年2月20日,中共拉薩市委副書記、拉薩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旦巴,在中共拉薩市委統戰部、拉薩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有關領導的陪同下,代表中共拉薩市委、拉薩市人大、拉薩市人民政府、拉薩市政協看望了色拉寺桑洛康參的第七世熱振活佛達隆寺夏仲活佛、乃朗寺的巴吾活佛[3]

2012年5月29日,中共拉薩市委副書記、拉薩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旦巴,在中共拉薩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達娃,拉薩市副市長計明南加,中共堆龍德慶縣委主要領導人的陪同之下,到堆龍德慶縣看望了第十一世巴吾活佛。[1]

乃朗日追[編輯]

乃朗日追原是一座尼姑寺,屬於格魯派,為色拉寺的屬寺。據說被視為空行母的尼姑Jetsün(或Khachö)Dröldor Wangmo(藏語{{{1}}}威利轉寫Rje btsureen nam mkha' spyod sgrol rdor dbang mo)創建了該尼姑寺。該尼姑寺在這第一位尼姑及其轉世者在世的時期獲得了很大發展,但其後該寺因尼姑不再轉世而衰落。此後,該寺歸屬卡多日追。第三世卡多活佛Khardo Rikdzin Chökyi Dorjé(藏語{{{1}}}威利轉寫Mkhar rdo sku phreng gsum pa rigs' dzin chos kyi rdo rje)將該寺作為他的退居之地,並且重建了尼姑寺。隨後,在十三世達賴的指揮下,1930年該寺的尼姑與乃古東日追的喇嘛對換,乃古東日追成了尼姑寺,而乃朗日追成了喇嘛寺。[4][5]

1959年之後,該寺被關閉,並成為一片廢墟。改革開放後,一些原來乃朗日追的尼姑以及其中一位尼姑的年長的父親一起回到該寺,在該寺舊址上搭小棚修行。[4]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洛桑旦巴赴堆龙德庆县亲切看望慰问十一世巴吾活佛. 中國西藏新聞網. 2012-05-31 [201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8). 
  2. ^ 2.0 2.1 2.2 2.3 乃朗寺. 中國西藏網. 2013-08-10 [201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3. ^ 3.0 3.1 洛桑旦巴看望热振活佛、夏仲活佛和巴吾活佛 带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中國拉薩. 2011-02-21 [201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6). 
  4. ^ 4.0 4.1 Nenang Nunnery (Gnas nang dgon pa). History. The Tibetan and Himalayan Library. [201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5. ^ 乃古东日追:山谷里的世外桃源. 中國網. 2012-04-23 [201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