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緬甸關係
![]()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緬甸 |
---|---|
代表機構 | |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 | 緬甸駐華大使館 |
代表 | |
大使 馬珈 | 大使 吳丁貌瑞[1] |
中緬關係(緬甸語:မြန်မာ-တရုတ်ပြည်သူ့သမ္မတနိုင်ငံဆက်ဆံရေး)是指中國與緬甸之間的雙邊外交關係。中國和緬甸的雙邊關係十分活躍。這種關係經常被描述為「胞波」關係(緬甸語:ပေါက်ဖော်),基於緬甸語中表示親屬的詞語,暗示兩國之間特殊的不對稱義務。[2][3][4]
總體而言,中國與緬甸軍政府和民選政府都保持着良好的關係。近年來,由於中國涉嫌支持緬甸境內的叛亂分子,中國與緬甸現政府(軍政府)的雙邊關係出現問題。[5][6]近年來,由於緬華叛軍與緬甸政府軍在中緬邊境附近持續發生衝突,中緬關係的問題日益凸顯。[7]
歷史
[編輯]三國
[編輯]元朝
[編輯]1277年至1287年間,元帝國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而引發的戰爭。戰爭以元軍勝利、元軍佔領蒲甘城後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
明朝
[編輯]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將沐英出擊雲南擊敗忠於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勢力後,沐英被封作黔國公世鎮雲南,明軍將雲南納入版圖。
同時明廷在雲南「外圍」設有六個鬆散的土司宣慰司,即孟養宣慰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宣慰司(即緬甸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宣慰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裏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老撾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撾境內)。這些宣慰司在公元1446年形成三宣六慰,即南甸、干崖、隴川三宣撫司,和車裏、緬甸、木邦、八百、孟養、老撾六慰。
1531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北部全境,此時又不斷進攻明朝土司。1566年,吞併了八百、老撾和車裏。萬曆初年,又攻佔了木邦、蠻莫、隴川、孟養等司,至此「三宣六慰」全部落入東吁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並加強了邊區的防守。除雲南境內的車裏外的六慰都已為東吁所有。
南明與清朝
[編輯]1659年,南明永曆帝為了逃避清軍,流亡緬甸,永曆十五年夏曆十二月初三日後被送交吳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遭縊死。1762年至1769年,清朝與緬甸貢榜王朝於今中國雲南以及緬甸撣邦、克欽邦等地激戰,結果是雙方簽訂和約,清軍退回雲南。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抗日戰爭
[編輯]![]() 中華民國 |
![]() 英屬緬甸 |
---|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英屬緬甸,同年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依照協定求助由中華民國組建遠征軍協防緬甸,遠征軍司令長由羅卓英擔任(而後史迪威的壓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長官),由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當時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1944年4月,國民政府決定再次從雲南派出遠征軍,同年5月11日夜,衛立煌指揮的16個師的中國遠征軍開始渡過怒江,收復滇西之旅。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至1950年代
[編輯]![]() 中華民國 |
![]() 緬甸聯邦 |
---|
1949年末,第二次國共內戰趨於結束,1950年,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李彌率部撤往緬甸、老撾、泰國三不管交界地,於中國雲南附近的佤邦地區帶領雲南反共救國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期間段希文受李彌邀請前往該地助戰。1951年,在韓戰爆發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將美國提供的美製武器運往緬甸,支援李彌武裝使其得以控制緬甸北部地區。1953年,韓戰結束,緬甸與老撾在蘇聯支持下,分別在聯合國大會中抗議中華民國入侵領土,美國向台灣施壓,要求蔣介石下令撤軍。聯合國與泰國政府達成協議,提供難民營給泰北孤軍。因為缺少後援,段希文率領第5軍三千餘名官軍,由緬甸金三角,撤退至泰國北部清萊府美斯樂地區,成為泰緬孤軍。1954年,蔣介石下令泰北國軍撤回台灣,但雲南省黨部書記長李先庚暗中轉達蔣中正總統密令,要求段希文與其部屬留在泰北。
政治關係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緬甸聯邦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緬甸聯邦 |
---|

1950年代,中緬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於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都曾訪緬。緬甸吳奈溫主席、吳山友總統和吳貌貌卡總理等也多次訪華。[8]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代表與緬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劃定兩國邊界。[9]
文化大革命期間
[編輯]1960年代緬甸出現大量排華活動。[10]
文化大革命後
[編輯]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及緬甸關係恢復。1988年緬甸失去蘇聯經濟援助,同年鎮壓8888民主運動遭美國等西方國家實行經濟制裁,國際陷入孤立,中國對緬甸實行軍事及經濟援助。
現代
[編輯]2011年5月,緬甸總統登盛訪華,中國與緬甸決定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11]。2015年6月,由昂山素姬率領的全國民主聯盟代表團訪問中國。
2020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緬甸。習近平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訪問緬甸以來[12],另一位訪問緬甸的中國領導人,也是2020年習近平首次外出訪問[13][14]。習近平訪問緬甸時與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會面,兩人同意加強緬甸軍方同中國軍方往來,維護好共同正當權益,共同推動中緬命運共同體建設[15]。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了政變,拘禁了國務資政昂山素姬、總統溫敏等全國民主聯盟的領導人。為了回應緬甸的軍事政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舉行緊急會議,譴責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要求軍方釋放被羈押的人士,及尋求讓緬甸回歸民主的解決方法。[16][17]但最終安理會沒有發佈聯合聲明,原因是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要求將草案轉交各自的政府審核。[18][19]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並拒絕支持該聲明[20]。
2023年10月以來,中國與緬甸軍政府啟動清理緬甸電信網絡詐騙涉案人員的聯合行動,同年10月27日,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之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組織其他武裝勢力發動1027行動,並與緬甸軍政府展開軍事衝突,期間中方對果敢四大家族之一的明學昌家族發出懸賞令,最終將該家族的明國平、明菊蘭、明珍珍三人抓獲,明學昌本人則在緬方抓捕期間畏罪自殺。2025年1月,演員王星自泰國被誘拐至緬甸苗瓦迪事件不斷發酵,中國與緬甸、老撾、泰國等國就打擊緬甸東部電詐事宜達成一致。
經貿關係
[編輯]貿易
[編輯]和中緬政治關係一樣,1954年中緬經濟關係也發生了變化。1954年4月22日,中緬簽訂了第一個經濟貿易協定,有效期為三年。根據協定,中國向緬甸出口煤炭、絲綢、絲織物、棉織物、紙張、農具、輕工產品、工藝品、搪瓷、瓷器、罐頭食品、茶葉、香煙等商品。緬甸向中國出口大米及其製品、豆粕、礦產、木材、橡膠、棉花等商品。1954年11月3日,雙方簽訂了緬甸大米與中國商品的貨物互換議定書和中國購買15萬長噸緬甸大米的合同。[11]
1988年之前,中緬之間的貿易幾乎停擺。[21]1988年國際經濟制裁實施後,直至1995年,中緬貿易額每年都以25%的速度增長,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有所下降。[21]
2019年,中緬雙邊貿易額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2.8%,其中中國出口額為123.1億美元,同比增長16.7%,進口額為63.9億美元,同比增長36.4%。中國對緬甸主要出口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紡織品、摩托車配件和化工產品等,從緬甸主要進口原木、鋸材、農產品和礦產品等。為擴大從緬甸的進口,中國先後兩次宣佈單方面向緬甸共計220個對華出口產品提供特惠關稅待遇[22]。2022年起,緬甸在與中國的跨境貿易中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23]。
中國認為,與緬甸的跨境貿易是其與西南較小鄰國貿易往來最成功的典範。[21]緬甸是中國西南邊境國家中與中國交通網絡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24]
自2024年12月1日起,中國取消了對從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且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所有國家(包括緬甸)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25]
投資
[編輯]緬甸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26](p. 211) 昂山素姬國務資政2018年牽頭成立了緬甸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領導委員會並親任主席[11]。為了減少對馬六甲海峽航運的依賴,中國修建了從孟加拉灣通往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26](p. 211) 正在升級改造的皎漂深水港為這些管道提供了連接,也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提供了門戶。[27](p. 67)
中國正在向緬甸提供大量援助,幫助其發展工業和基礎設施,並希望成為開發緬甸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的主要受益者。[28]也是緬甸改擴建實兌海港項目的主要合作夥伴之一,並獲得了開發和開採若開邦天然氣儲備的權利。[29]中國為緬甸建設大壩、橋樑、道路、港口以及工業項目提供了貸款和信貸、經濟援助和投資。[30][29]
能源
[編輯]
包括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在內的中企在緬甸水力發電、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以及其他資源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31](p. 18) 中國公司參與了從緬甸若開邦到中國雲南省的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28]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緬甸油田和煉油廠升級改造、產品共享等方面簽訂了重要合同。[29]中石油正在建設一條從若開邦沿海的A-1 Shwe油田通往雲南的主要天然氣管道,將獲取和開採約2.88至3.56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29][32]擬建的中緬石油管道位於緬甸西海岸,可能使中國能夠繞過馬六甲海峽,從中東進口石油。[29][28]但還有一些人對中國的石油項目仍表示抗議。[33]

2011年10月初,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對伊洛瓦底江上價值36億美元的密松水電站的投資遭遇阻礙,因為緬甸政府因當地居民擔心該水電站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以及預期效益而暫停了建設。[34][35] 當地居民表示,規劃過程中缺乏社區反饋。[35]中國政府表示,緬甸將獲得54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共享利潤和免費電力。[35]儘管如此,該項目危及的是中國在該國的巨額財務利益,同時也給中國在該國的其他大型項目帶來風險。[35]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表示,僅五個村需要搬遷,共計2146人。該公司為受影響的村民提供了兩層樓房、21英寸電視機和10萬緬元的援助金。[35]
礦產
[編輯]緬甸不僅是中國銅礦的主要供應國,也是高科技設備所需稀土金屬的主要供應國。中國70%以上的生產配額(35.5噸)來自緬甸(2020年)。儘管在2021年初軍事政變後,採礦生產繼續穩步發展(許多礦山歸軍政府成員所有),但物流問題阻礙了對中國的出口,導致供應減少(尤其是鏑和鋱),並導致全球價格上漲。[36]
農業
[編輯]2000年,雲南省政府為緬甸設立罌粟替代發展項目。[37](p. 93)雲南省為中國企業在緬甸種植橡膠和香蕉等經濟作物提供補貼,並允許這些作物免關稅進口到中國。[37](pp. 93-94) 儘管該項目減少了緬甸的罌粟種植,但由於大部分經濟利益流向了中國企業,因此反響褒貶不一。[37](p. 94)自2012年以來,中國企業擴大在緬甸的業務,種植熱帶水果和西瓜等反季節水果。[37](p. 92)
2020年1月習近平訪問緬甸期間,中緬雙方簽署了《關於屠宰牛檢驗和衛生認證的協議》,允許緬甸向中國出口牛肉。[37](p. 87)
2022年1月,緬甸與中國簽署了《生物安全衛生與植物檢疫議定書》,允許緬甸合法試行向中國出口玉米。[37](p. 85)
軍事關係
[編輯]中國是緬甸最重要的軍援提供國,保持着廣泛的戰略和軍事合作。[30]自1989年以來,中國向緬甸提供了戰鬥機、裝甲車和海軍艦艇,並為緬甸陸軍、空軍和海軍人員提供培訓。[30]憑藉着緬甸的港口和海軍設施,中國可以在孟加拉灣、更廣泛的印度洋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獲得戰略影響力。[30][29][32]中國還在孟加拉灣的皎漂開發了一個深水港。[38][32]一些消息來源聲稱,中國還在距印度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18公里的大科科島建造了一座85米長的碼頭、海軍設施以及主要偵察和電子情報系統。[39]但如今,島上情報系統的建設已被視為假消息,印度武裝部隊最近也否認了這些系統的存在。[40]中國協助在印度東部最大城市和港口加爾各答附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港實兌建設海軍基地。[39]中國政府還資助修建連接仰光和實兌的公路,提供從中國南部到印度洋的最短路線。[來源請求]
近年來,中國表現出缺乏支持緬甸政府的意願,並試圖穩定緬甸的政治局勢。[28]
近年來,緬甸開始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和商業關係,緬甸與印度有漫長的陸地邊界,並瀕臨孟加拉灣。緬甸與印度加強貿易和軍事合作,發展與日本和東盟的雙邊關係,表明緬甸的外交政策正在轉變,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30]然而,截至2018年,與中國對緬甸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相比,印度對緬甸的影響力仍然有限。[41][頁碼請求]
2023年11月28日,三艘中國軍艦抵達仰光,與緬甸海軍進行聯合演習。[42]
佤邦
[編輯]緬甸境內佤邦的自治政體是一個戰略問題。[31](pp. 134–138)中國方面的分析認為,佤邦可以成為販毒等混亂局面的緩衝區,但佤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而不是放大此類風險。[31](pp. 134–135)一個佤邦地區也許有助於中國與緬甸打交道,但如果衝突爆發擾亂了該地區的「一帶一路」項目,那就無濟於事。[31](pp. 134–135)
為遏制販毒風險,中國邊防警察、武警、公安、解放軍等部門多次開展邊境禁毒聯合執法行動。[31]
為應對疾病風險,中國向佤邦衛生部門提供了培訓和醫療設備。[31](p. 135)
簽證
[編輯]

兩國國民皆須申請簽證方可入境對方國家。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可以電子簽證的方式入境緬甸,觀光簽證停留最多28天、商務簽證停留最多70天。持觀光或商務簽證可於仰光國際機場、內比都國際機場、曼德勒國際機場,以及6個陸地邊境檢查站入境。若因探親等其他需要赴緬甸,仍須辦理紙本簽證。經緬甸轉機,宜先向鄰近的緬甸駐外大使館申辦過境簽證,可停留24小時。[43]自2015年5月28日起,包括緬甸在內的東盟10國旅遊團(2人及以上),由廣西桂林市旅遊主管部門資質審定的旅遊社組織接待,從桂林機場口岸整團入出境,可免辦簽證在桂林市行政區停留不超過6日。
交通
[編輯]航空
[編輯]客運
[編輯]兩國有直航班機,雙邊航班來往的城市如下:
![]() |
![]() |
---|---|
北京首都 | 仰光(中國國際航空) |
上海浦東 | 仰光(中國東方航空) |
廣州白雲 | 仰光(中國南方航空、緬甸國際航空) |
昆明長水 | 仰光(中國東方航空、緬甸國家航空) 曼德勒(中國東方航空) |
德宏芒市 | 曼德勒(瑞麗航空) |
鐵路
[編輯]中緬鐵路尚在規劃中
外交代表機構
[編輯]
註釋
[編輯]-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4-02-02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paukphaw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Testament to "Pauk-phaw" Friendship. 2022-08-29 [202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英語).
- ^ Yue, Ricky Wai-Kay. Sino-Myanmar Relations: Is Pauk-Phaw Pragmatic or Rhetor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 2014-05-04, 13 (2): 264–289. ISSN 1533-9114. S2CID 144335156. doi:10.1080/15339114.2014.926805 (英語).
- ^ DAVID BREWSTER. How China, India and Bangladesh could be drawn into Myanmar's conflict. Lowy Institute. 8 November 2022 [202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4) (英語).
- ^ China condemns Myanmar border violence. Reuters. 13 May 2018 [17 Febr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February 2019).
- ^ Lt Gen Prakash Katoch. Myanmar Aflame. Indian Defence Review . 2023-12-04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6) (美國英語).
China has ties with the Brotherhood Alliance and would probably arm and train some of the refugees; to employ them asymmetrically against Myanmar. This would increase China’s clout in Myanmar. But because of the spate of refugees, China also initiated combat training activities along its border with Myanmar on November 25; using armoured vehicles, artillery firing and troop exercises. [...] Yangon recently witnessed anti-China protests (allow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supporting armed groups in Myanmar.
- ^ 中缅关系概况. [2014-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1).
- ^ 廖福特,陳靜瑜,譚道經,城田千枝子,譚國安,許文堂,褚廷福,楊聰榮,Rafendi Djamin,湯熙勇,郭美芬,劉蕭翔,王國璋,張應龍,查重傳、吳威志. 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 臺灣臺北: 華僑協會總會. 2014年7月.
- ^ 1967年6月緬甸排華. [2015-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11.0 11.1 11.2 中缅关系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2020-05-18 [2023-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 ^ 李克强总理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缅甸进行正式访问.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习近平访缅声势浩大 成果有限. 美國之音. [2020-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9).
- ^ 三句谚语看习近平2020新年首访续写中缅“胞波”情. 人民網. [2020-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9).
- ^ 唐斕. 习近平会见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 新華網. 2020-01-18 [202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中文).
- ^ UNSC takes no action on coup in Myanmar. Gulf Today. 2021-02-03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 ^ AFP; jt. UN Security Council searches for unity on Myanmar. Channel News Asia. 2021-02-02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英語).
- ^ AL JAZEERA AND NEWS AGENCIES. Security Council fails to agree statement condemning Myanmar coup. Al Jazeera. 2021-02-03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英語).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has failed to agree on a joint statement condemning Monday’s coup in Myanmar, after a two hour long emergency meeting failed to secure the support of China, a key Myanmar ally and a veto-holding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council.
- ^ AP. UN Security Council takes no action on Myanmar coup. Euronews. 2021-02-03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英語).
- ^ Myanmar coup: China blocks UN condemnation as protest grows. BBC News. 2021-02-03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英語).
- ^ 21.0 21.1 21.2 Singh, Swaran. China Engages Its Southwest Frontiers. The new great game : China and South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era of reform. Thomas Finga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156. ISBN 978-0-8047-9764-1. OCLC 939553543.
- ^ 中国同缅甸的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5).
- ^ 强化与中国关系 缅甸试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5).
- ^ Singh, Swaran. China Engages Its Southwest Neighbors. The new great game : China and South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era of reform. Thomas Finga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8047-9764-1. OCLC 939553543.
- ^ China sharpens edge in global trade with zero-tariff deal for developing worl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4-10-29 [2024-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30) (英語).
- ^ 26.0 26.1 Gerstl, Alfred. China in its Immediate Neighborhood. Kironska, Kristina; Turscanyi, Richard Q. (編). Contemporary China: a New Superpower?. Routledge. 2023. ISBN 978-1-03-239508-1.
- ^ Curtis, Simon; Klaus, Ian. The Belt and Road City: Geopolitics, Urbanization, and China's Search for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4. ISBN 9780300266900.
- ^ 28.0 28.1 28.2 28.3 Chinese dilemma over Burma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5 June 2020. (25 September 2007). BBC. Accessed 30 May 2008.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LG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30.0 30.1 30.2 30.3 30.4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AV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3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32.0 32.1 32.2 India and China compete for Burma's resource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 June 2020. (21 August 2006). World Politics Review. Accessed 30 May 2008.
- ^ Perlez, Jane; Feng, Bree. Under Pressure, China Measures Its Impact in Myanmar. The New York Times. 18 May 2013 [26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December 2016).
- ^ Guo Aibing. China Power Investment Says Myanmar Dam Halt Is 'Bewildering'. Bloomberg. 4 October 2011 [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5 November 2013).
- ^ 35.0 35.1 35.2 35.3 35.4 Jonathan Watts. China angry over Myanmar's decision to suspend work on £2.3bn dam. The Guardian (London). 4 October 2011 [11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8 March 2016).
- ^ "Myanmar rare earths heading toward China encounter shipment obstacles amid upheav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Retrieved 27 October 2021.
-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Han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Lintner, Bertil. The Costliest Pearl: China's Struggle for India's Oce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April 2019: 35–61 [2025-01-30]. ISBN 978-1-78738-23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30) (英語).
- ^ 39.0 39.1 Tony Allison. Myanmar shows India the road to Southeast Asia (21 February 2001). AsiaTimes. Accessed 30 May 2008.
- ^ Chinese Whispers: The Great Coco Island Mystery. www2.irrawaddy.org. [18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3 March 2011).
- ^ Stokke, Kristian; Vakulchuk, Roman and Indra Overland (2018) Myanmar: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8 July 2020.. Norweg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UPI). Report commissioned by the Norweg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 中国海军舰艇抵达缅甸进行联合演习. Radio Free Asia. 2023-11-28 [2023-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9) (中文).
- ^ 缅甸. cs.mfa.gov.cn. [2024-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1).
- ^ 緬甸駐香港總領事館. 緬甸駐香港領事館. [2021-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共和國大使館官方網站(簡體中文)(英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官方網站(簡體中文)(英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經貿之窗官方網站(簡體中文)
- 緬甸駐華大使館官方網站(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