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Maruko2111/瑪格麗特·麥克弗森·格蘭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格麗特·麥克弗森·格蘭特
A photograph of Margaret Macpherson Grant, wearing a white shirt and a necklace
出生瑪格麗特·麥克弗森·格蘭特
(1834-04-27)1834年4月27日
加比蒂, 阿伯勞爾郊區, 班夫郡, 蘇格蘭
逝世1877年4月14日(1877歲—04—14)(42歲)
阿伯勞爾宅邸, 莫里, 蘇格蘭
別名瑪格麗特·戈登·麥克弗森·格蘭特
活躍時期1854–1877
知名於資助 聖瑪格麗特教堂, 阿伯勞爾 和一家孤兒院
家族格蘭特氏族

瑪格麗特·麥克弗森·格蘭特(英語:Margaret Macpherson Grant,1834年4月27日—1877年4月14日),蘇格蘭女性繼承人和慈善家。她出生於阿伯勞爾教區,之後在漢普郡上學,父親是當地一名外科醫生。1852年,她的哥哥在印度去世,她因此成為家中的獨女。兩年後,她繼承了舅舅亞歷山大·格蘭特(Alexander Grant)的財產。亞歷山大·格蘭特出生於阿伯勞爾,是種植園主和商人,此前在牙買加發跡。

麥克弗森·格蘭特在阿伯勞爾宅邸定居,該別墅是威廉·羅伯遜(William Robertson)為她的舅舅建造的。她的生活方式與那個時代的女性不同,其着裝也被當時的報紙稱為「男子氣」。1864年,她與夏洛特·坦普爾(Charlotte Temple)在倫敦相識,之後與其締結了某種婚姻形式。麥克弗森·格蘭特向慈善企業,特別是與蘇格蘭聖公會相關的企業慷慨捐贈。她資助建立了一家孤兒院(現為阿伯勞爾兒童保育信託基金),並在阿伯勞爾建立了聖瑪格麗特聖公會教堂。她嗜酒如命,雖然朋友和家人都勸她戒酒,但她總會再次酗酒。

她一生中曾立下幾份遺囑,要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坦普爾,但在坦普爾離開她嫁給一個男人後不久,麥克弗森·格蘭特就撤銷了她的遺囑;五個月後,她沒有留下任何遺囑便去世了,享年四十二歲。被剝奪了繼承權的坦普爾提起訴訟,但法院裁定格蘭特的大部分財產應歸她的堂兄弟所有,雖然她很可能並不認識他們。

早年生活及家庭[編輯]

瑪格麗特·麥克弗森·格蘭特的父母亞歷山大·麥克弗森(Alexander Macpherson)和安妮(本姓為格蘭特)住在班夫郡[1]阿伯勞爾教區的加比蒂。她的父親是莫里[2] [3]的外科醫生,而她的母親則來自當地頗具影響力的格蘭特家族,因此被認為所嫁之人的社會地位[3][4]並不如她。麥克弗森夫婦於1825年4月30日結婚,[2]並於1828年有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亞歷山大·格蘭特·麥克弗森;[5]瑪格麗特·麥克弗森·格蘭特(原名瑪格麗特·戈登·麥克弗森)則出生於1834年4月27日。麥克弗森·格蘭特十幾歲的時候在倫敦北部的漢普斯特德上學,她和女性教育作家和活動家瑪麗·安·斯托達特(Mary Anna Stodart)是同學。1852年,她的哥哥在印度去世,麥克弗森·格蘭特則成為了家中獨女。[1]

麥克弗森·格蘭特的舅舅亞歷山大·格蘭特出生於阿伯勞爾教區的德拉姆弗瑞奇農場,[6]之後去了牙買加從事種植業和商業,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 他是奴隸主,同時也是牙買加立法機關的成員。 目前還不確定他何時回的英國,但據說他直到19世紀20年代初都待在倫敦。[1][7] 1829年,他回到了阿伯勞爾參加他父親的葬禮。[8][9] 1833年廢除奴隸制,格蘭特由於其奴隸和其他商業資產的損失,[1]通過政府補償奴隸主計劃獲得賠償超過24,000英鎊[a][7]他委託建築師威廉·羅伯遜打造阿伯勞爾宅邸,該建築於1838年建成。[7] 他還計劃購買他出生的農場。[6] 阿伯勞爾宅邸成為他的官邸,[7] 不過關於他是否真的住在那裡尚存在疑問。[11] 同時,他還作為西印度群島商人在倫敦打理生意。[7]

亞歷山大·格蘭特曾與亞歷山大·唐納森(Alexander Donaldson)和亞歷山大·湯姆森(Alexander Thomson)一起在牙買加開展業務。[12]由於這三位房東不在當地,他們的莊園事務由京斯頓當地律師團隊管理,並由住在種植園的簿記員和監工協助。[13]唐納森於1807年去世,湯姆森於1818年去世。他們去世後,這一安排在解決他們的遺產債務方面引起了問題,引發了繼承人間多年的訴訟。[14]由於莊園的收入不足以償還債務和應計利息,格蘭特隨即決定出售種植園。[15]牙買加的受託人約翰·米克(John Meek)和約瑟夫·格林(Joseph Green)提出反對,並無視高等衡平法院頒布的售出命令。[16]直到2016年,這些訴訟才得以完全解決,[17]而此時亞歷山大·格蘭特已經過世,其財產歸麥克弗森·格蘭特所有。[1]

成年生活[編輯]

繼承資產[編輯]

A photograph of the north face of Aberlour House, with a flight of stone steps leading to the house in the foreground

1854年,亞歷山大·格蘭特去世後,時年二十歲的麥克弗森·格蘭特繼承了他大部分的財產,其中包括阿伯勞爾宅邸以及他在蘇格蘭和牙買加的莊園,總價值達30萬英鎊。 [b] [1] [7]他留下了一份協議:只要麥克弗森·格蘭特在他去世時年滿20歲,她就能獲得20,500英鎊的現金[c],1,500英鎊的年金, [d]還有幾件珠寶和個人財產。 [18]麥克弗森·格蘭特所繼承的牙買加種植園包括布蘭普頓·布萊恩 (Brampton Bryan)、布萊恩城堡 (Bryan Castle)、費爾菲爾德 (Fairfield)、洛·雷頓 (Low Layton)、奧蘭治河 (Orange River)、奧蘭治谷 (Orange Vale) 以及絕倫 (Nonsuch) 和團結 (Unity) 莊園的權益。 [19][20] 與所有農業問題一樣,莊園的產量受經濟狀況變化的影響。 [21] [22] [23]1780年,奧蘭治谷建成, [24]當時其主要收入來源是咖啡作物,在1813年之前[25],其收入都以出售或租賃奴隸勞工為輔。1850年後,主要作物從咖啡種植變成飼養和銷售牛。到1856年,莊園開始銷售西班牙甜椒和酸橙,直到1863年才停止生產。[26]麥克弗森·格蘭特繼承該種植園時,它的經濟狀況已每況愈下, [27]銷售牛已成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 [21]

亞歷山大·格蘭特在遺囑表明,他希望麥克弗森·格蘭特沿用格蘭特這個姓氏。於是,她的父親就代表她向皇室申請,希望批准她將格蘭特增加到自己的名字中,並使用格蘭特家族和麥克弗森家族的聯合紋章。1854年6月獲得皇室批准。[28]麥克弗森·格蘭特搬進了阿伯勞爾宅邸,並立即開展了對這座建築的修葺和擴建工作。為此,她聘請了羅伯遜的侄子們里德,他們在1841年羅伯遜去世後繼續在埃爾金執業[7] [29] [30] [31]他們在一些房間造了凸窗,以擴大使用面積,為新的宴會廳騰出空間,並在主入口處打造了車寄[29]麥克弗森·格蘭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捕撈鮭魚和旅行上,將牙買加莊園的管理權交給了她的埃爾金代理人米爾恩公司 (Milne & Co)。 [3] [32]她還在遺囑中規定,將所有財產留給她資助的蘇格蘭聖公會[3] [33]

與夏洛特·坦普爾的故事[編輯]

1864年,在倫敦旅行期間,麥克弗森·格蘭特與夏洛特·坦普爾成為了朋友。夏洛特·坦普爾是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的女兒,時年22歲。威廉·坦普爾是一位地主,也是前任威爾特郡高級警長。同年晚些時候,坦普爾拜訪了麥克弗森·格蘭特,並同她一起在阿伯勞爾待到1865年春天。[3] [34] [35]坦普爾離開幾周後,麥克弗森·格蘭特回到倫敦,兩人舊情復燃。麥克弗森·格蘭特也熟悉了坦普爾的社交圈。不久之後,麥克弗森·格蘭特請求坦普爾的父母允許他們的女兒與她一起定居在阿伯勞爾,作為回報,她承諾讓坦普爾成為她遺產的繼承人。坦普爾的父母一開始並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麥克弗森·格蘭特立即去找她在倫敦的律師,起草了一份新的遺囑,表示她的遺產不再像她之前所希望的那樣歸聖公會教堂所有,而是在她有孩子的前提下歸她自己的孩子所有;如果她去世時沒有孩子,她的財產將遺贈給一位名叫瑪格麗特·戈登(Margaret Gordon)的姑媽,而如果戈登已經去世,遺產將歸坦普爾所有。 [33]然後,她來到了坦普爾身邊,坦普爾當時在律師事務所外的一輛馬車裡。格蘭特遞給她一支筆,說道:「你知道我做了什麼嗎?我要讓你成為我的繼承人,這就是我用的筆,留着它吧!」 [3] [33]

麥克弗森·格蘭特和坦普爾回到阿伯勞爾宅邸居住,大部分時間花在了田野運動和飼養牲畜上。報紙刊登了他們的射擊探險和在農業展覽中參加牲畜比賽的故事。 [1]麥克弗森·格蘭特積極支持了多項慈善事業,尤其是涉及教會的慈善事業。 [1] [3] 1882年,《馬里省歷史》刊登了一篇關於她們的風流韻事的報道,她與坦普爾的關係被描述為類似於婚姻的狀態:麥克弗森·格蘭特將一枚戒指戴在坦普爾左手的無名指上。而且坦普爾還提到,在寫給麥克弗森·格蘭特的信中,她將自己稱為「妻子」。這種生活方式在當時是不尋常的,被當地媒體描述為「非常愚蠢的行為」。 [3] [36]當時的報紙對麥克弗森·格蘭特的評價為「性格剛強」,形容她「外表非常男性化,衣着也很有男子氣概」。 [3]歷史學家雷切爾·朗(Rachel Lang)表示,她的財富和慈善捐款為她提供了「相當高的社會自由度」,並讓她被社會接納。 [1] [3]

19世紀60年代末,麥克弗森·格蘭特重度依賴酒精。她曾戒酒過一段時間,但是最後又再次酗酒。坦普爾曾鼓勵她戒酒,試圖阻止她因酗酒而引起公眾醜聞。麥克弗森·格蘭特的父親也勸說她少喝酒。1870年,在她的父親搬進阿伯勞爾宅邸時,她沒再喝酒,但在1871年4月,她的父親去世後,她再次酗酒。 [1] [3]姑媽瑪格麗特·戈登早在1866年已經去世,而在麥克弗森·格蘭特的父親去世後,她認為有必要重組自己的事務。 1872年5月31日,她讓她的倫敦律師團隊準備了一份新遺囑,將她的遺產留給她自己的孩子(前提是她在去世時有孩子);如果她沒有孩子,她的遺產將歸坦普爾及其繼承人所有。她的蘇格蘭律師團警告她,這份英格蘭文件可能不符合蘇格蘭法律制度的要求。由於擔心自己的遺囑可能會具有爭議,她指示她的律師團相互溝通達成一致意見,以消除爭議。1873年3月8日,吉布森-克雷格公司(Gibson-Craig & Co)制定了另一份遺囑,將她的全部遺產留給信託公司,並且規定坦普爾繼承其遺產,如果麥克弗森·格蘭特的任何一個孩子對這項安排提出異議,即向坦普爾支付遺產中的20,000英鎊[e]。麥克弗森·格蘭特還表明,她的繼承人應持有阿伯勞爾·格蘭特的名字和紋章。 [4]

慈善事業[編輯]

麥克弗森·格蘭特繼續資助蘇格蘭聖公會。她為印威內斯大教堂提供管風琴,該大教堂由建築師亞歷山大·羅斯(Alexander Ross)於1866年至1869年期間建造,[1]並且在1874年,她向卡農·查爾斯·朱普(Canon Charles Jupp)承諾興建一所帶有教堂和學校的孤兒院,以此勸其來阿伯勞爾當她的私人牧師。 1875年,孤兒院建成,交由朱普管理。 直到新建築完工,孤兒院都開在小屋內。1875年,[37]亞歷山大·羅斯開始設計孤兒院及其小教堂,這座小教堂後來被稱為聖瑪格麗特教堂。[38]

坦普爾的婚姻[編輯]

1875年某天,英國皇家海軍[39]退役指揮官哈里·法爾·耶特曼(Harry Farr Yeatman)來到了阿伯勞爾。目前尚不清楚他抵達的確切時間,但當年八月《倫敦旗幟報》有一篇報道稱他在麥克弗森·格蘭特的領土上打獵並大獲成功。 [3] [40]第二年十二月,他和坦普爾訂婚了。麥克弗森·格蘭特對這次訂婚的反應十分複雜:她時而表現得很積極,主動提出讓他們在阿伯勞爾宅邸舉行婚禮;但她也對坦普爾即將離開她的事實感到痛苦。 [3] 1875年12月11日,麥克弗森·格蘭特身陷火海,被人從阿伯勞爾宅邸救出,但起火原因至今不明。 [3] [11] [32]她的思緒變得越來越混亂—有時她認為她從大火中救出了她的僕人,而有時則認為自己的頭部受傷。 [32]

1876年2月8日,耶特曼和坦普爾在倫敦伊頓廣場的聖彼得教堂舉行了婚禮。 [41]結婚前不久,坦普爾寫信給麥克弗森·格蘭特代理人的合伙人西蒙·基爾,要求他不要再直接將銷售賬目交給麥克弗森·格蘭特,而是交給其在愛丁堡的律師法爾科納先生。基爾對這一新安排不滿意,並且認為坦普爾干涉了他的事務,因此起草了一份撤銷契約,取消麥克弗森·格蘭特現有的遺囑。1876年11月,他帶着契約來到了阿伯勞爾,麥克弗森·格蘭特簽署了這份契約,從而撤銷了坦普爾(現為耶特曼)對她的財產所提出的任何主張。 [32]坦普爾離開後,麥克弗森·格蘭特開始精神不振,重度依賴酒精,據雷切爾·朗所說,她正「精神病發作」。 [3] 麥克弗森·格蘭特於1877年4月14日去世,生前身體部分癱瘓。在她去世前,孤兒院和教堂已經竣工,此時距離她四十三歲生日還有兩周。 [3] [34]她死後被安葬在阿伯勞爾教堂庭院中的她為父母的墳墓修建的墓道里。 [42]

遺產[編輯]

由於她簽署了撤銷契約,但沒有立下新的遺囑,麥克弗森·格蘭特去世時沒有留下任何遺囑。 [3] [43]她的受託人福爾科納(Falconer)先生認為,遺產應歸她的堂兄弟所有:來自塔蘭的詹姆斯·普羅克特(James Proctor)、來自班科里的瑪格麗特·普羅克特(Margaret Proctor)和來自萊尼的亞歷克斯·普羅克特(Alex Proctor)。 [4]隨後,在蘇格蘭最高民事法院第二庭中,耶特曼夫婦的律師弗雷澤(Fraser)先生辯稱,麥克弗森·格蘭特是在基爾的脅迫下簽署撤銷契約的,因為他知道她的健康狀況不佳,因此遺產應該如之前所定歸耶特曼夫人所有。 [44]他進一步辯稱,麥克弗森·格蘭特不太可能希望把遺產交給普羅克特家族,因為她可能從未見過他們,而且他們是她的堂兄弟;她的財產是由她的舅舅賺來的,而她的舅舅對她的父親從來沒有好感。 [45]弗雷澤發表初步陳述後,雙方律師顧問均退庭私下討論此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談判,他們回到法庭,主持該案的檢察總長宣布雙方已就條款達成一致。 [32]遺產將移交給普羅克特家族,耶特曼夫人將獲得10,000英鎊的和解金。 [f] [46]她還將獲得屬於麥克弗森·格蘭特的一塊金表和一枚鑽石胸針,其價值將從和解金中抵扣。 [47] 1882年的一份法庭案件記錄記載道,該案件的結案使公眾無法「全面了解這一段稀奇的、有趣且有啟發性的浪漫故事」。 [46]

後續事件[編輯]

A photograph of St Margaret's Church, surrounded by trees, with a grass field in the foreground
聖瑪格麗特教堂, 麥克弗森·格蘭特所建

耶特曼夫婦搬到了多塞特郡,育有一個兒子,也叫哈里·法爾·耶特曼,他於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35]中陣亡,時年 37歲。 多塞特郡斯特明斯特牛頓的聖巴拿巴教堂為他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48]

格蘭特家族的另一位成員,韋斯特埃爾奇斯的詹姆斯·威廉·格蘭特(James William Grant)的兒子威廉·格蘭特(William Grant)(1809年-1877年)出資繼續建造孤兒院及其聖瑪格麗特教堂。他於1877年去世,[49] [50]留下了8,000英鎊的遺產[g]以支付其完工費用。 [37]聖瑪格麗特教堂於1879年11月23日竣工,[51] [49] [52]教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開展了擴建和修葺工作,已被評為A 類保護建築,並且仍然被用作宗教場所[53]該孤兒院逐漸成為蘇格蘭第二大兒童之家, [54]一直運營到1967年。該建築現已被拆除,只留下教堂附近紀念花園中的鐘樓。 [37] [55]管理孤兒院的慈善機構繼續以阿伯勞爾兒童保育信託基金的名義運作。 [37] [52]

普羅克特家族無力承擔維護莊園的費用,將它賣給了《蘇格蘭人報》的所有者約翰·里奇·芬德利(John Ritchie Findlay)。芬德利擴大了他在該地區的土地持有量,他還是一位仁慈的地主,致力於改善佃農的生活條件。 [56] 1898年,他在莊園去世。 [57] 沃克斯短餅公司修復了阿伯勞爾宅邸作為他們的總部。 [58]

注釋[編輯]

  1.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33年的24,0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2.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57年的300,0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3.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57年的20,0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4.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57年的1,5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5.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73年的20,0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6.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87年的10,0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7. ^ 根據衡量通貨膨脹的零售價格指數計算,1882年的8,000英鎊約等於2024年的2,400,000英鎊。[10]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Lang 2016.
  2. ^ 2.0 2.1 Edinburgh Magazine 182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Lang 2014.
  4. ^ 4.0 4.1 4.2 Shaw & Gordon 1882,第177頁.
  5. ^ 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1828.
  6. ^ 6.0 6.1 Thomson 1902,第72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16.
  8. ^ The Bradford Observer 1854.
  9. ^ Jervise 1875,第332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見英國零售價指數英語Retail Price Index,數據來自Clark, Gregory. The Annual RPI and Average Earnings for Britain, 1209 to Present (New Series). MeasuringWorth. 2017 [2022-06-11]. 
  11. ^ 11.0 11.1 Historic Environment Scotland 1972.
  12. ^ Saunders 2004,第62–65頁.
  13. ^ Saunders 2004,第69頁.
  14. ^ Saunders 2004,第65頁.
  15. ^ Saunders 2004,第65–66頁.
  16. ^ Saunders 2004,第65, 71頁.
  17. ^ Saunders 2004,第66頁.
  18. ^ Grant 1854,第2–4頁.
  19. ^ Grant 1854,第2頁.
  20. ^ "Brampton Bryan Estate" 1835"Bryan Castle Estate" 1835The London Gazette 1820,第1558頁;"Lowlayton Estate" 1835"Orange River Estate" 1837"Orange Vale Plantation" 1835"Nonsuch and Unity" 1836.
  21. ^ 21.0 21.1 Saunders 2004,第77頁.
  22. ^ "Bryan Castle Estate" 1832.
  23. ^ "Orange Vale Plantation" 1839.
  24. ^ Saunders 2004,第67頁.
  25. ^ Saunders 2004,第60頁.
  26. ^ Saunders 2004,第76頁.
  27. ^ Saunders 2004,第61頁.
  28. ^ The Edinburgh Gazette 1854.
  29. ^ 29.0 29.1 Historic Environment Scotland 2007a.
  30. ^ Cant 1993,第219頁.
  31. ^ Walker & Woodworth 2015,第507–509頁.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Shaw & Gordon 1882,第178頁.
  33. ^ 33.0 33.1 33.2 Shaw & Gordon 1882,第176頁.
  34. ^ 34.0 34.1 Shaw & Gordon 1882,第175頁.
  35. ^ 35.0 35.1 Winchester College 2019.
  36. ^ Shaw & Gordon 1882,第181頁.
  37. ^ 37.0 37.1 37.2 37.3 Aberlour Child Care Trust 2019.
  38. ^ Glasgow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2016.
  39. ^ Shaw & Gordon 1882,第174頁.
  40. ^ Evening Standard 1875,第3頁.
  41. ^ The Pall Mall Gazette 1876,第3頁.
  42. ^ Shaw & Gordon 1882,第183頁.
  43. ^ Shaw & Gordon 1882,第174–175頁.
  44. ^ Shaw & Gordon 1882,第178–179頁.
  45. ^ Shaw & Gordon 1882,第177–178頁.
  46. ^ 46.0 46.1 Shaw & Gordon 1882,第180頁.
  47. ^ Shaw & Gordon 1882,第179頁.
  48. ^ War Memorials Trust 2017.
  49. ^ 49.0 49.1 BillionGraves 2018.
  50. ^ The Glasgow Herald 1877,第3頁.
  51. ^ 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1809.
  52. ^ 52.0 52.1 Historic Environment Scotland 2007b.
  53. ^ Historic Environment Scotland 1976.
  54. ^ Higginbotham 2002.
  55. ^ McKean 1987,第159頁.
  56. ^ Thomson 1902,第73頁.
  57. ^ Chisholm 1911,第354頁.
  58. ^ Walkers Shortbread 2019.

來源[編輯]


[[Category:19世纪英国慈善家]] [[Category:LGBT女性人物]] [[Category:莫里人]] [[Category:1877年逝世]] [[Category:1834年出生]] [[Category: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Category:使用了via參數的subscription required模板]] [[Category:包含ODNB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 [[Category:引用自1911年大英百科全书并包含维基文库引用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