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JuneAugust/IJNACL
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列表收錄了所有大日本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建造、改裝完成並服役或者計劃建造、改裝的航空母艦。
。
載機量 | 所載飛機的數量和類型 |
---|---|
排水量 | 作戰時船舶滿載排水量[a] |
推進器 |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和可以提供的最高航速 |
服役 |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 |
龍骨敷設 |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
下水日期 | 艦隻下水的日期 |
交付日期 | 艦隻完成建造或者交付使用的日期 |
結局 |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
艦隊航空母艦
[編輯]天城級
[編輯]天城級(天城型)是20世紀20年代初,大日本帝國海軍計劃作為八八艦隊的一部分而建造的四艘戰列巡洋艦。這些幾艘軍艦被命名為「天城」號、「赤城」號、「愛宕」號和「高雄」號。天城級的設計本質上原是土佐級戰列艦的加長版,但水線裝甲帶和甲板裝甲更輕薄,推進系統也更強大,次級武器布置也有所改進,最高時速可達30 節(56 公里/小時;35 英里/小時)。
然而各國於1922年共同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日本海軍所施加的限制阻止了這一級艦隻按設計計劃完工。但是該條約允許部分已經在建造中的艦體被改裝為航空母艦。因此在建的「赤城號」和「天城」號都加入了改建工程。然而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對「天城」號的艦體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壞,以至於該艦的改建工程被迫放棄。「赤城」號由此成為被完成重建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機動部隊的一部分,在參加過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之後最終在中途島海戰中沉沒。
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赤城號 | 60架[2]
1941年時: 72架飛機[3] |
設計標準:26900噸
公試:34364噸 改造後標準:36500噸 公試:41300噸[4] |
設計:
4具螺旋槳,8台技本式蒸汽輪機,11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8座呂號艦本式煤油混燒鍋爐,131200馬力,航速32.1節[2]「31.0節」[5] 改造後: |
1920年12月6日[4] | 1925年4月22日[4] | 1927年3月25日[4] | 1942年6月5日[6] | 1942年9月25日[7] | 30°30′N 178°08′W / 30.500°N 178.133°W[6] | 263[6] | 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海戰中被美軍俯衝轟炸機重創,第二天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6] |
天城號 | 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8] | 1920年12月6日[8][b] | — | — | — | — |
加賀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加賀號 | 1928年:
60架[10] 1935年: 90架[10] 1941年: 75架飛機[11] |
第一次改裝:
26,900公噸(26,475長噸)[12] 第二次改裝: 42,541公噸(41,869長噸)[13] |
第一次改裝:
4具螺旋槳,12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布朗-柯蒂斯式蒸汽渦輪機,26.7節(49.4公里每小時;30.7英里每小時),91,000匹指示馬力(68,000千瓦特)[12] 第二次改裝: 4具螺旋槳,8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2台布朗-柯蒂斯式蒸汽渦輪機和2台艦本式渦輪機,28.3節(52.4公里每小時;32.6英里每小時),127,400匹指示馬力(95,000千瓦特)[13] |
1920年7月19日[14] | 1921年11月17日[14] | 1928年3月31日[14] | 1942年6月5日[15] | 1942年8月10日[15] | 中途島 | 811[16] | 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到俯衝轟炸機的破壞導致主汽油庫着火爆炸,後來被萩風號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16] |
G6型
[編輯]G6型
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70架飛機[17] | 12,000公噸(11,810長噸)[17] | 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8座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功率16000軸馬力,航速33.3節[18] | — | — | — | — | — | — | — |
蒼龍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蒼龍號 | 建成時:
73架[19] 1941年: 64架飛機[20] |
18,500公噸(18,208長噸)[21] | 4具螺旋槳,齒輪傳動渦輪機[21],34.898節(64.631公里每小時;40.160英里每小時)[22],152,483匹指示馬力(113,707千瓦特)[22] | 1934年11月20日[22] | 1935年12月23日[22] | 1937年12月29日[22] | 1942年6月4日[20] | 1942年8月10日[23] | 30°38′N 179°13′W / 30.633°N 179.217°W[23] | 718[24][25] | 1942年6月5日,在中途島海戰中被美軍俯衝轟炸機擊沉。[20][26] |
飛龍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飛龍號 | 63架飛機(1941年時)[20] | 設計標準:
17,300公噸(17,027長噸) 海試: 20,165公噸(19,847長噸)[27] |
34.5節(63.9公里每小時;39.7英里每小時),153,000匹指示馬力(114,000千瓦特)[27] | 1936年7月8日[27] | 1937年11月15日[27] | 1937年7月5日[27] | 1942年6月5日[28] | 1942年9月25日[28] | 中途島 | 418[28] | 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到俯衝轟炸機的破壞,後來被卷雲號驅逐艦所發射的魚雷擊沉[28] |
翔鶴級
[編輯]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兩艘20世紀30年代後期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航空母艦。兩艦都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不久就完工,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航空母艦。除了中途島海戰,這兩艘軍艦參加了太平洋戰爭的每一次重大的海上軍事行動,這其中包括襲擊珍珠港、印度洋突襲、珊瑚海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翔鶴號 | 84架飛機[29] | 32,105公噸(31,598長噸)[30][31] | 4具螺旋槳,8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齒輪驅動蒸汽渦輪機[32][33],34.2節(63.3公里每小時;39.4英里每小時),160,000匹指示馬力(120,000千瓦特)[33] | 1937年12月12日[34] | 1939年6月1日[35] | 1941年8月8日[35] | 1944年6月19日[29] | 1945年8月31日[29] | 11°40′N 137°40′E / 11.667°N 137.667°E[36] | 1263[36] | 美國菲律賓海海戰棘鰭號潛艇發射魚雷。[37] |
瑞鶴號 | 84架飛機[29] | 4具螺旋槳,8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齒輪驅動蒸汽渦輪機[32][33],34.58節(64.04公里每小時;39.79英里每小時),168,100匹指示馬力(125,400千瓦特)[33] | 1938年5月25日[34] | 1939年11月27日[35] | 1941年9月25日[35] | 1944年10月25日[29] | 19°20′N 125°15′E / 19.333°N 125.250°E[29] | 843[29] | 在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海軍第38特遣部隊飛機擊沉。[29] |
大鳳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大鳳號 | 19架烈風式艦載戰鬥機(含1架候補)、36架流星式艦載攻擊機、6架彩雲式艦載偵察機)[38][18] | 標準:29300噸
公試:34200噸[39] 滿載:37270噸[40] |
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8座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功率16000軸馬力,航速33.3節[18] | 1941年7月10日[18] | 1943年4月7日[18] | 1944年3月7日[18] | 1944年6月19日[38] | 1945年8月26日[41] | 12°05′N 138°12′E / 12.083°N 138.200°E[41] | 1,650[41] | 在菲律賓海海戰中被美國海軍大青花魚號潛艇的魚雷擊中,之後引發艦內油氣混合物爆炸沉沒。[41] |
雲龍級
[編輯]規劃建造15艘,實際開建了6艘[42]
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備註 | ||||
雲龍號 | 65架飛機[43] | 22,400公噸(22,046長噸)[43]引用錯誤:<ref> 標籤中沒有內容
|
4具螺旋槳,8台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鍋爐驅動4具艦本式高中低壓蒸汽輪機,34.0節,152000馬力[43] | 1942年8月1日[44] | 1943年9月25日[44] | 1944年8月6日[44] | 1944年12月19日[43] | 1945年2月20日[45] | 東海 | 1,240[45] | 美軍紅魚號潛艇發射魚雷擊沉[45] |
天城號 | 65架飛機[43] | 設計標準:17480噸
公試:20450噸[46] |
4具螺旋槳,8台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鍋爐驅動4具艦本式渦輪機,34.0節,152000馬力[46] | 1942年10月1日[47] | 1943年10月15日[47] | 1944年8月10日[47] | 1945年7月27日[43] | 1945年10月[47] | 吳港[43] | — | 在1945年7月24日到27日的吳港空襲中被擊沉[43],1947年7月31日打撈出水後拆解[47] |
葛城號 | 53架[48] | 設計標準:17150噸
公試:20200噸[48] |
4具螺旋槳,8台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鍋爐驅動4具艦本式渦輪機,32.0節,104000馬力[48] | 1942年12月8日[49] | 1944年1月19日[49] | 1944年10月15日[49] | — | 1945年10月20日[49] | — | — | 1946年12月22日到1947年11月30日期間拆解[49] |
笠置號
(5004號) |
1943年4月14日[50] | 1944年10月19日[50] | (1945年6月)[51] | — | — | — | — | 1945年4月1日停工,1946年9月1日至1947年12月拆解[50] | |||
5005號艦 | — | — | — | [52] | |||||||
阿蘇 | 20,100公噸(19,783長噸)[53] | 4具螺旋槳,8台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鍋爐驅動4具艦本式渦輪機,32.0節,104000馬力[54] | 1943年6月8日[54] | 1944年11月11日[54] | (1945年9月)[51] | — | — | — | — | 1944年11月9日停工,1945年7月作為靶艦被擊中沉底,1946年12月20日被打撈出水,在12月21日到1947年4月26日間拆解[54] | |
生駒 | 22,005公噸(21,657長噸)[55] | 1943年7月5日[56] | 1944年11月17日[56] | (1945年10月)[51] | — | — | — | — | 1944年11月9日停工,1946年6月4日到1947年3月10日拆解[56] | ||
鞍馬 | (1943年11月)[51] | — | (1945年12月)[51] | 1944年5月5日取消計劃。[57] | |||||||
5009號艦 | (1943年7月)[51] | — | (1946年3月)[51] | 1943年8月11日取消計劃。[58] | |||||||
5010號艦 | (1944年4月)[51] | — | (1946年9月)[51] | ||||||||
5011號艦 | (1944年6月)[51] | — | (1946年9月)[51] | ||||||||
5012號艦 | (1944年6月)[51] | — | (1946年9月)[51] | ||||||||
5013號艦 | (1944年6月)[51] | — | (1947年3月)[51] | ||||||||
5014號艦 | (1944年10月)[51] | — | (1947年9月)[51] | ||||||||
5015號艦 | (1945年1月)[51] | — | (1948年3月)[51] |
信濃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信濃號 | 47架飛機[59] | 71,890公噸(70,755長噸)[60] | 4具螺旋槳,12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8台艦本式高中低壓減速齒輪蒸汽渦輪機[59],27節(50公里每小時;31英里每小時),153,000匹指示馬力(114,000千瓦特)[60] | 1940年5月4日[61] | 1944年10月5日[62][c] | 1944年11月19日[59] | 1944年11月29日[59] | 1945年8月31日[63] | 潮岬灣東南48公里[64] | 1,435[65] | 被美國海軍射水魚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65] |
G14型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取消原因 | ||||
— |
改大鳳型
[編輯]艦名
(建造代號)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取消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取消原因 | ||||
5021 | 61架[66] | 35,800公噸(35,235長噸)[66] | 4具螺旋槳,8台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部艦本式高中低壓齒輪蒸汽渦輪機,33.3節(61.7公里每小時;38.3英里每小時),160,000匹指示馬力(120,000千瓦特)[67] | (1944年到1945年)[66] | — | (1947年到1948年)[66] | 1943年6月[66] | — | 讓位於建造難度更低的中型航母[66] | ||
5022 | |||||||||||
5023 | |||||||||||
5024 | |||||||||||
5025 |
G18型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取消原因 | ||||
2具螺旋槳,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80,000匹指示馬力(60,000千瓦特)[68] | — |
輕型航空母艦
[編輯]鳳翔
[編輯]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從設計階段就被規劃為航空母艦而最終建成的軍艦,也是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艦[69]。日本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入實戰的飛機是水上飛機。彼時作為同盟國的英國,在同一時期成功地讓陸上飛機從海上艦上起飛[70],並且將裝有能夠支持飛機起飛和着陸用的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技術實用化[71]。儘管日本海軍一開始就對英國海軍的航空母艦項目十分關注,但在自行建造航空母艦的嘗試中卻發現存在技術上的困難。隨着日方向英國申請派遣航空技術使團,1921年英國向日本派遣了以威廉·福布斯·森皮爾為首的軍事顧問團,指導日方再航空母艦建造中最核心的航母甲板建造技術[72]。與此同時,日本海軍還通過三菱以飛機設計工程師的名義僱傭了英國退役空軍軍官弗雷德里克·拉特蘭,將航空母艦着艦技術傳授給日軍飛行員。由此可見,鳳翔號的建成與操控技術均有來自英國方面的協助。
建造之初的鳳翔號採用三根煙囪可以放倒的式樣,為了加強艦體穩定性採用了當時的新技術須式防擺穩定陀螺儀[73]。由於採用的是全通式飛行甲板,2門8cm高射炮採用了可以收入甲板的設計。甲板上最早設有一個小型艦島,但由於後期搭載大型飛機所帶來的飛行甲板寬度受限以及舷側起重機使用受到妨礙,1924年在進行飛行甲板水平化改造時將艦島和起重機拆除。新的艦橋功能由前機庫最前端的兩側取而代之[74]。
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拆解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拆解原因 | ||||
鳳翔 | 竣工時 | 7,470英噸(7,590公噸)[78]
9,494英噸(9,646公噸)[79] 1938年3月;10,797英噸(10,970公噸)[80] |
2具螺旋槳,4座煤重油混合燃料水管鍋爐驅動2台帕森斯式齒輪傳動渦輪機,26.66節(49.37公里每小時;30.68英里每小時)[81],31,117匹指示馬力(23,204千瓦特)[81] | 1920年12月16日[82][78] | 1921年11月13日[83][78] | 1922年12月27日[84][78] |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1日[85] | 1945年10月5日[86] | — | — | — |
龍驤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龍驤號 | 40架飛機(1941年時)[87] | 建成時:12,732公噸(12,531長噸)
1941年:13,650公噸(13,434長噸)[88] |
2具螺旋槳,6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水管鍋爐驅動2台艦本式齒輪傳動渦輪機,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65,000匹指示馬力(48,000千瓦特)[88] | 1929年11月26日[89] | 1931年4月2日[90] | 1933年5月9日[90] | 1942年8月24日[87] | 1942年11月10日[91] | 所羅門群島 | 120[91] | 1942年8月24日在東所羅門海戰中被美軍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擊沉[87][92] |
瑞鳳級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作為潛水母艦) |
下水日期
(作為潛水母艦) |
交付日期
(作為航母)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瑞鳳號 | 30架飛機(1944年時)[93] | 13,100公噸(12,893長噸)[94] | 2具螺旋槳,6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鍋爐驅動2台艦本式齒輪傳動渦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95] | 1935年6月20日[96] | 1936年6月19日[96] | 1940年12月27日[96] | 1944年10月25日[93] | 1944年12月20日[97] | 19°20′N 125°15′E / 19.333°N 125.250°E[98] | 215[98] | 在恩加諾角海戰中被美國海軍第38特遣部隊飛機擊沉。[99] |
祥鳳號 | 30架飛機(1944年時)[93] | 2具螺旋槳,4座艦本式重油專燒燃料鍋爐驅動2台艦本式齒輪傳動渦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94] | 1934年12月3日[100] | 1935年6月1日[100] | 1941年12月22日[100][d] | 1942年5月7日[93] | 1942年5月20日[101] | 10°29′S 152°55′E / 10.483°S 152.917°E[102] | 631[102] | 在珊瑚海戰役中被俯衝轟炸機擊沉。[102] |
龍鳳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作為潛水母艦) |
下水日期
(作為潛水母艦) |
交付日期
(作為航母) |
拆解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拆解原因 | ||||
龍鳳 | 31架[103] | 1939年作為潛水母艦:
14,400公噸(14,173長噸)[104] 1942年改造為航母: 16,700公噸(16,436長噸)[105] |
1939年:
2具螺旋槳,2座呂號艦本式鍋爐,4部11號10型柴油發動機,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13,000匹指示馬力(9,700千瓦特)[104] 1942年: 2具螺旋槳,4座呂號艦本式鍋爐,2部艦本式渦輪機,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105] |
1933年4月12日[106] | 1933年11月16日[106] | 1942年11月28日[105][107] | 1946年4月[108] | 1945年11月30日[107][109] | — | — | 在1945年3月19日的吳港大空襲中受重創後不再修復,直至戰後[110] |
飛鷹級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飛鷹號 | 53架飛機[111] | 27,500公噸(27,066長噸)[112] | 2具螺旋槳,6座川崎拉蒙特式強制循環鍋爐,2部川崎式全齒輪渦輪機,25.5節(47.2公里每小時;29.3英里每小時),56,250匹指示馬力(41,950千瓦特)[113] | 1939年11月30日[114] | 1941年6月24日[111] | 1942年7月31日[111] | 1944年6月20日[111] | 1944年11月10日[115] | 15°30′N 133°50′E / 15.500°N 133.833°E[115] | 250[115] | 在菲律賓海海戰中被美軍魚雷攻擊機擊沉[115] |
隼鷹號 | 58架[114] | 基準排水量24,140英トン[116] | 2具螺旋槳,6座三菱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2部三菱佐利式全齒輪渦輪機,25.68節(47.56公里每小時;29.55英里每小時)[e],56,250匹指示馬力(41,950千瓦特)[113] | 1939年3月20日[118] | 1941年6月26日[118] | 1942年5月3日[118] | — | 1945年11月30日[119] | — | — | 1947年8月因修復難度巨大而被拆毀[120] |
大鷹級
[編輯]為了彌補因《華盛頓條約》限制造成的航母數量不足,帝國海軍從1934年起開始從民間商船中選擇可以改裝為航母的預備用船隻[121]。最後選定了日本郵船公司計劃開建的新田丸型客貨輪「新田丸」、「春日丸」和「八幡丸」三艘船[121]。
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大鷹號 | 27架飛機[122] | 20,000公噸(19,684長噸)[122] | 2具螺旋槳,4座三菱式重油專燒鍋爐,2部三菱帕森斯式高低壓蒸汽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25,200匹指示馬力(18,800千瓦特)[123] | 1940年1月6日[124] | 1940年9月19日[125] | 1941年9月2日[125] | 1944年8月18日[122] | 1944年10月10日[126] | 18°16′N 120°20′E / 18.267°N 120.333°E[126] | 700[126] | 呂宋島波利瑙角附近,被美國潛艇紅石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126] |
雲鷹號 | 27架飛機[122] | 1938年12月14日[127] | 1939年10月31日[125] | 1942年5月31日[125] | 1944年9月17日[122] | 1944年11月10日[126] | 19°18′N 116°26′E / 19.300°N 116.433°E[126] | 270[126] | 被美國海軍石首魚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126] | ||
沖鷹號 | 27架飛機[122] | 1938年5月9日[128] | 1939年5月20日[125] | 1942年11月25日[125] | 1943年12月4日[122] | 1944年2月5日[126] | 八丈島東南[122]32°37′N 143°39′E / 32.617°N 143.650°E[126] | 1250[126] | 美國海軍潛艇旗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126] |
海鷹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作為商船) |
下水日期
(作為商船) |
交付日期
(作為航母) |
拆解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海鷹 | 24架[129] | 16,700公噸(16,436長噸)[130] | 2具螺旋槳,4座呂號艦本式鍋爐,2部艦本式渦輪機,23節(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130] | 1938年2月2日[131][f] | 1938年12月9日[131] | 1943年11月23日[131] | 1946年9月至1948年1月[132] | 1945年11月20日[132] | — |
神鷹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神鷹號 | 33架飛機[133] | 20,900公噸(20,570長噸)[134] | 2具螺旋槳,2座呂號艦本式鍋爐,2部AEG電氣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26,000匹指示馬力(19,000千瓦特)[134] | 1934年[133] | 1934年12月14日[135] | 1943年12月15日[133] | 1944年11月17日[133] | 1945年1月10日[136] | 東海 | 1100[136] | 美國鰍魚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136] |
千歲級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作為水上飛機母艦) |
下水日期
(作為水上飛機母艦) |
交付日期
(改造為航母) |
沉沒日期 | 除籍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沉船原因 | ||||
千歲號 | 30架飛機[137] | 14,400公噸(14,173長噸)[138] | 2具螺旋槳,4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驅動2台艦本式11號X型十缸柴油機和2台艦本式高低壓蒸汽輪機,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56,800匹指示馬力(42,400千瓦特)[137] | 1934年11月26日[139] | 1936年11月29日[139] | 1943年8月1日[137] | 1944年10月25日[137] | 1944年12月20日[140] | 19°20′N 126°20′E / 19.333°N 126.333°E[141] | 468[141] | 在恩加諾海戰中被美軍魚雷轟炸機擊沉 |
千代田號 | 30架飛機[137] | 1936年12月14日[142] | 1937年11月19日[142] | 1943年12月21日[137] | 1944年10月25日[137] | 18°37′N 126°45′E / 18.617°N 126.750°E[141] | 1,470 | 在恩加諾海戰中被美國軍艦聖達菲號、莫比爾號、「威奇塔」號和「新奧爾良」號擊沉。 |
商船航空母艦
[編輯]伊吹號
[編輯]艦名 | 載機量
(計劃) |
排水量
(計劃) |
推進器
(計劃) |
服役歷史 | 結局 | ||||||
---|---|---|---|---|---|---|---|---|---|---|---|
龍骨敷設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停工日期 | 拆解日期 | 位置 | 傷亡人數 | 停工原因 | ||||
伊吹 | 29到31架[143] | 15,300公噸(15,058長噸)[143] | 2具螺旋槳,4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2部艦本式齒輪渦輪機,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72,000匹指示馬力(54,000千瓦特)[143] | 1942年4月24日[144] | 1943年5月21日[144] | — | 1945年3月16日[145] | 1946年11月22日至1947年8月1日[145] | — | — | 二戰後期建造物資不足[146] |
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引文
[編輯]- ^ Gröner,第ix頁
- ^ 2.0 2.1 2.2 曹曉光 2015,第225頁
- ^ 叢丕 & VOL.1,第30頁
- ^ 4.0 4.1 4.2 4.3 4.4 劉怡,第261頁
- ^ 5.0 5.1 5.2 劉怡 2010,第52頁
- ^ 6.0 6.1 6.2 6.3 叢丕 & VOL.1,第29頁
- ^ 曹曉光 2015,第238頁
- ^ 8.0 8.1 曹曉光 2015,第220頁
- ^ 橫須賀海軍工廠史(3) et al.,第249頁
- ^ 10.0 10.1 曹曉光 2015,第175頁
- ^ 叢丕 & VOL.1,第42頁
- ^ 12.0 12.1 曹曉光 2015,第169頁
- ^ 13.0 13.1 曹曉光 2015,第177頁
- ^ 14.0 14.1 14.2 曹曉光 2015,第168頁
- ^ 15.0 15.1 15.2 叢丕 & VOL.1,第46頁
- ^ 16.0 16.1 曹曉光 2015,第185頁
- ^ 17.0 17.1 曹曉光 2015,第89頁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劉怡,第300頁
- ^ 曹曉光 2015,第91頁
- ^ 20.0 20.1 20.2 20.3 叢丕 & VOL.1,第102頁
- ^ 21.0 21.1 曹曉光 2015,第90頁
- ^ 22.0 22.1 22.2 22.3 22.4 曹曉光 2015,第93頁
- ^ 23.0 23.1 叢丕 & VOL.1,第106頁
- ^ 叢丕 & VOL.1,第106頁
- ^ 曹曉光 2015,第100頁
- ^ 曹曉光 2015,第98-100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曹曉光 2015,第103頁
- ^ 28.0 28.1 28.2 28.3 28.4 叢丕 & VOL.1,第107頁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叢丕 & VOL.1,第64頁
- ^ 叢丕 & VOL.1,第64頁
- ^ 曹曉光 2015,第132頁
- ^ 32.0 32.1 曹曉光 2015,第132頁
- ^ 33.0 33.1 33.2 33.3 叢丕 & VOL.1,第53頁
- ^ 34.0 34.1 Lengerer, p. 93
- ^ 35.0 35.1 35.2 35.3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51
- ^ 36.0 36.1 叢丕 & VOL.1,第63頁
- ^ 叢丕 & VOL.1,第62頁
- ^ 38.0 38.1 叢丕 & VOL.1,第74頁
- ^ 劉怡,第299頁
- ^ 曹曉光 2015,第118頁
- ^ 41.0 41.1 41.2 41.3 叢丕 & VOL.1,第76頁
- ^ 劉怡 2010,第101頁
-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叢丕 & VOL.1,第129頁
- ^ 44.0 44.1 44.2 曹曉光 2015,第292頁
- ^ 45.0 45.1 45.2 45.3 叢丕 & VOL.1,第130頁
- ^ 46.0 46.1 曹曉光 2015,第295頁
- ^ 47.0 47.1 47.2 47.3 47.4 曹曉光 2015,第294頁
- ^ 48.0 48.1 48.2 曹曉光 2015,第298頁
- ^ 49.0 49.1 49.2 49.3 49.4 曹曉光 2015,第299頁
- ^ 50.0 50.1 50.2 曹曉光 2015,第300頁
- ^ 51.00 51.01 51.02 51.03 51.04 51.05 51.06 51.07 51.08 51.09 51.10 51.11 51.12 51.13 51.14 51.15 51.16 51.17 51.18 Senshi Sōsho Vol.88 (1975), p.18
- ^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第265頁
- ^ 劉怡 2010,第104頁
- ^ 54.0 54.1 54.2 54.3 曹曉光 2015,第301頁
- ^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 et al.,第1599頁
- ^ 56.0 56.1 56.2 曹曉光 2015,第302頁
- ^ Senshi Sōsho Vol.88 (1975), p.95
- ^ Senshi Sōsho Vol.88 (1975), p.71–74
- ^ 59.0 59.1 59.2 59.3 59.4 叢丕 & VOL.1,第87頁
- ^ 60.0 60.1 曹曉光 2015,第194頁
- ^ 曹曉光 2015,第191頁
- ^ 曹曉光 2015,第201頁
- ^ 叢丕 & VOL.1,第89頁
- ^ 曹曉光 2015,第204頁
- ^ 65.0 65.1 65.2 叢丕 & VOL.1,第89頁
- ^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叢丕 & VOL.1,第79頁
- ^ #日本海軍全艦艇史主要艦艇要目表p.44。
- ^ 千藤三千造 1952,第130頁
- ^ 別冊歴史読本永久保存版空母機動部隊 & 1940 141
- ^ マッキンタイヤー、空母 1985,第11-16頁第一次大戦で艦載機の初陣
- ^ マッキンタイヤー、空母 1985,第16-22頁空母の先駆をなした「フューリアス」
- ^ マッキンタイヤー、空母 1985,第34頁.
- ^ Milanovich 2008,第15頁
- ^ 『軍艦メカ3 日本の空母』1981、p.93。
- ^ #海軍艦艇史3p.330、「航空母艦、水上機母艦、潛水母艦、水雷母艦要目」。
- ^ #日本海軍の航空母艦p.142、「巻末資料:航空母艦関係 飛行機定數」。
- ^ 77.0 77.1 #日本の航空母艦パーフェクトガイドpp.180-193、「月別・海軍外戦部隊飛行機定數」古峰文三/編。
- ^ 78.0 78.1 78.2 78.3 #艦船要目公表範囲(昭和12年12月1日)
- ^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p.230。
- ^ #戦史叢書海軍軍戦備(1)付表第四その一 「昭和十三年三月調艦艇要目等一覧表 その一 軍艦、駆逐艦」。
- ^ 81.0 81.1 曹曉光 2015,第62頁
- ^ #軍艦鳳鵬翔製造一件 (1)畫像28による。橫廠工第一五號ノ一一七「特○○起工ノ件 株式會社○○○○○ヘ委託製造中ノ特務○鳳翔ハ左記時日ニ於テ龍骨據付○了セリ 大正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午後三時半 右報告ス」。
- ^ #軍艦鳳鵬翔製造一件 (2)畫像10。
- ^ #軍艦鳳鵬翔製造一件 (2)畫像44。
- ^ 劉怡 2010,第47頁
- ^ #寫真日本の軍艦第3巻p.27、落合康夫「航空母艦『鳳翔』行動年表」。
- ^ 87.0 87.1 87.2 叢丕 & VOL.1,第156頁
- ^ 88.0 88.1 曹曉光 2015,第78頁
- ^ 曹曉光 2015,第84頁
- ^ 90.0 90.1 曹曉光 2015,第85頁
- ^ 91.0 91.1 91.2 叢丕 & VOL.1,第163頁
- ^ 曹曉光 2015,第76頁
- ^ 93.0 93.1 93.2 93.3 叢丕 & VOL.1,第172頁
- ^ 94.0 94.1 劉怡 2010,第69頁
- ^ 曹曉光 2015,第241-242頁
- ^ 96.0 96.1 96.2 曹曉光 2015,第249頁
- ^ #寫真日本の軍艦第4巻p.106、伊達久「『航空母艦』(祥鳳、瑞鳳、龍鳳、千歳、千代田、信濃、伊吹、大鷹、雲鷹、沖鷹、神鷹、海鷹)行動年表」
- ^ 98.0 98.1 叢丕 & VOL.1,第175頁
- ^ 99.0 99.1 劉怡 2010,第69頁
- ^ 100.0 100.1 100.2 曹曉光 2015,第244頁
- ^ 曹曉光 2015,第246頁
- ^ 102.0 102.1 102.2 叢丕 & VOL.1,第174頁
- ^ 曹曉光 2015,第211頁
- ^ 104.0 104.1 曹曉光 2015,第208頁
- ^ 105.0 105.1 105.2 曹曉光 2015,第209頁
- ^ 106.0 106.1 曹曉光 2015,第207頁
- ^ 107.0 107.1 劉怡 2010,第71頁
- ^ 叢丕 & VOL.1,第187頁
- ^ 曹曉光 2015,第213頁
- ^ 劉怡 2010,第70頁
- ^ 111.0 111.1 111.2 111.3 叢丕 & VOL.1,第119頁
- ^ 曹曉光 2015,第264頁
- ^ 113.0 113.1 曹曉光 2015,第264-265頁
- ^ 114.0 114.1 曹曉光 2015,第265頁
- ^ 115.0 115.1 115.2 115.3 叢丕 & VOL.1,第118頁
- ^ 「航空母艦 一般計畫要領書 附現狀調査」p.3。
- ^ 劉怡 2010,第83頁
- ^ 118.0 118.1 118.2 #昭和造船史1pp.780-781
- ^ 寫真日本の軍艦第4巻p.42、落合康夫「航空母艦『隼鷹』行動年表」
- ^ 叢丕 & VOL.1,第120頁
- ^ 121.0 121.1 劉怡 2010,第84頁
- ^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122.5 122.6 122.7 叢丕 & VOL.2,第13頁
- ^ 叢丕 & VOL.2,第10頁
- ^ Kasuga Maru (4048210). 美麗華船舶索引. [2017-04-11].
- ^ 125.0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Sturton, p. 185
- ^ 126.00 126.01 126.02 126.03 126.04 126.05 126.06 126.07 126.08 126.09 126.10 126.11 叢丕 & VOL.2,第17頁
- ^ Yawata Maru (4047477). 美麗華船舶索引. [11 April 2017].
- ^ Nitta Maru (4046813). 美麗華船舶索引. [11 April 2017].
- ^ 129.0 129.1 劉怡 2010,第92頁
- ^ 130.0 130.1 曹曉光 2015,第273頁
- ^ 131.0 131.1 131.2 叢丕 & VOL.2,第24頁
- ^ 132.0 132.1 叢丕 & VOL.2,第25頁
- ^ 133.0 133.1 133.2 133.3 叢丕 & VOL.2,第34頁
- ^ 134.0 134.1 曹曉光 2015,第271頁
- ^ 叢丕 & VOL.2,第30頁
- ^ 136.0 136.1 136.2 136.3 叢丕 & VOL.2,第35頁
- ^ 137.0 137.1 137.2 137.3 137.4 137.5 137.6 叢丕 & VOL.1,第192頁
- ^ 曹曉光 2015,第252頁
- ^ 139.0 139.1 曹曉光 2015,第253頁
- ^ 叢丕 & VOL.1,第194頁
- ^ 141.0 141.1 141.2 叢丕 & VOL.1,第194頁
- ^ 142.0 142.1 曹曉光 2015,第256頁
- ^ 143.0 143.1 143.2 曹曉光 2015,第216頁
- ^ 144.0 144.1 曹曉光 2015,第214頁
- ^ 145.0 145.1 曹曉光 2015,第215頁
- ^ 曹曉光 2015,第214-21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Chesneau, Roger.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1914 to the Present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London: Brockhampton Press. 1998: 288. ISBN 1-86019-875-9 (英語).
- Fontenoy, Paul E.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ir Impact.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6. ISBN 1-85109-573-X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0-87021-913-8 (英語).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101-0 (英語).
- Greger, Rene. German Seaplane and Aircraft Carriers in Both World Wars.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Naval Records Club, Inc.). 1964, I (1–12): 87–91. OCLC 29828398 (英語).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英語).
- Milanovich, Kathrin. Hôshô: The First Aircraft Carrier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08. London: Conway. 2008: 9–25. ISBN 978-1-84486-062-3 (英語).
- Reynolds, Clark G. Hitler's Flattop: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Proceedings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January 1967. OCLC 847977635 (英語).
- Schenk, Peter. German Aircraft Carrier Developments.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2008, 45 (2): 129–158. ISSN 0043-0374. OCLC 1647131 (英語).
- Shirokorad, Alexander. Флот, который уничтожил Хрущёв (Flot, kotoryi unichtozhil Khruschev. AST publishers. 2004. ISBN 5-9602-0027-9 (俄語).
- Weir, Gary. Building the Kaiser's Nav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2. ISBN 1-55750-929-8 (英語).
- Whitley, M.J. Warship 33, Vol IX: Graf Zeppelin, Part 2.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Ltd. 1985. ISBN 0870219847 (英語).
- 叢丕 (編). 旧日本陆海军航空母舰全集 VOL.1. 戰艦 (《戰艦》雜誌社). 2009-09. ISBN 9771671640017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ISSN 1671-1645 (中文(中國大陸)). - 叢丕 (編). 旧日本陆海军航空母舰全集 VOL.2. 戰艦 (《戰艦》雜誌社). 2009-09. ISBN 9771671640017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ISSN 1671-1645 (中文(中國大陸)). - 劉怡. 二战航母全览 第1版.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12: 348–395 [2020-01-31]. ISBN 9787307073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中文(中國大陸)).
- 劉怡.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艇全览. 經典戰史回眸·兵器系列 第1版.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07. ISBN 978-7-307-07708-9. OCLC 886149948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 王子午; 許濤. 世界航空母舰全览.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3-10-01: 171–180 [2020-01-31]. ISBN 9787510706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中國大陸)).
- 王義山; 俞東海. 世界航空母舰图鉴 第1版.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7-03: 270 [2020-01-31]. ISBN 9787506533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中國大陸)).
- 俞東海; 王義山. 近代航空母舰图集 第1版. 海洋出版社. 1992-09: 156 [2020-01-31]. ISBN 9787502726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中國大陸)).
- 曹曉光. 日本百年航母.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15-01. ISBN 978-7-5166-1321-4. OCLC 917720548 (中文(中國大陸)).
- 沼風. 旧日本海军舰船1870-1945 (VOL. 1). 陳叔陽. 重慶: 電腦版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0-04. ISBN 9787894762993 (中文(中國大陸)).
- リチャード・F・ニューカム/田中至(訳). 硫黄島 太平洋戦争死闘記. 光人社NF文庫. 1996. ISBN 4-7698-2113-1 (日語).
- 奧本剛. 日本陸軍の航空母艦 : 舟艇母船から護衛空母まで The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大日本絵畫. 2011. ISBN 978-4-499-23052-0. OCLC 727706467 (日語).
- 空母機動部隊―太平洋で激突した日米機動部隊の軌跡. 別冊歴史読本永久保存版―戦記シリーズ. 新人物往來社. 2004-02. ISBN 4-404-03072-X. OCLC 675244949 (日語).
- 橫須賀海軍工廠/編 (編). 横須賀海軍工廠史(3). 明治百年史叢書 第331巻. 原書房. 1983-08 [1935]. ISBN 4-562-01380-X (日語).
- 牧野茂、福井靜夫 (編).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 今日の話題社. 1987-05. ISBN 4-87565-205-4.
- 雑誌『丸』編集部/編 (編). 写真日本の軍艦 第4巻 空母II. 光人社. 1989-10. ISBN 4-7698-0454-7.
- 軍艦メカ3 日本の空母. 丸スペシャル特別増刊號 (潮書房). 1981年.
- 千藤三千造 (編). 造艦技術の全貌. 興洋社. 1952-07 [1935] (日語).
- 福井靜夫. Shashin Nihon Kaigun zenkanteishi = Japanese naval vessels, 1869-1945 : Fukui Shizuo collection. 写真日本海軍全艦艇史 第1版. 東京: Besuto Serāzu. 1995. ISBN 4-584-17054-1. OCLC 34025588.
延伸閱讀
[編輯]- 房兵. 大国航母(第2部)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2-03 [2020-01-31]. ISBN 978-7-5107-049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