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호인본/sandbox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俘的命運因戰俘公約的遵守與否而大不相同,這取決於戰區和俘虜的行為。戰爭期間,約有 3500 萬士兵投降,其中許多人被關押在戰俘營。大多數戰俘是在歐洲戰場被俘的。約有 14% 的人(即 500 萬人)在囚禁期間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納粹德國因戰俘數量過多而釋放了許多戰俘,但其中一些被用作強制勞工。隨着戰爭的進展,戰俘成為戰略資產,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強制勞工,或被視為獲得對等待遇的重要籌碼。戰爭結束後的幾年內,大多數戰俘都被遣返回國,但仍有明顯的例外,軸心國戰俘一直被關押在中國和蘇聯的集中營中,直到 1950 年代。

東線太平洋戰區的死亡率異常高,暴行、強迫勞動和飢餓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軸心國俘虜的蘇聯和中國戰俘以及蘇聯手中的德國戰俘​(英語。西方盟軍對軸心國戰俘的待遇很好,而蘇聯對軸心國戰俘的待遇則非常苛刻。西方盟軍戰俘的待遇通常比其他大多數交戰國要好,儘管日本人對他們的待遇很苛刻。

包括紐倫堡審判在內的戰後審判起訴了違反戰俘待遇的行為,但公眾對此類罪行的認識要晚得多,尤其是在德國,而在日本和蘇聯,這個問題仍然基本被忽視。二戰戰俘在流行文化中被選擇性地描述,西方媒體經常通過《大逃亡》等逃亡故事將其浪漫化,而軸心國和蘇聯對待戰俘等更嚴酷的現實仍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歷史

[編輯]
指南針行動期間被盟軍俘虜的意大利士兵(1941 年)

大多數戰俘被俘後,都在戰俘營中度過戰爭。戰爭初期,德國占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關押的戰俘數量之多令德國措手不及。出於這個原因以及政治原因,德國假釋釋放了許多戰俘(尤其是士兵)(結果,德國釋放了所有荷蘭人、丹麥人[1]、所有佛蘭芒比利時人、所有希臘人、十分之九的波蘭人和近三分之一的法國戰俘;但有些人,例如波蘭人,幾乎立即被強行徵召為勞工[2][1]。後來,戰俘變得很有價值,被當作對方戰俘得到良好待遇的保證,或直接用於艱苦(強迫)勞動。少數戰俘通過戰俘交換進行交換,主要是意大利與德國以及西方盟國之間(約 6,000 名意大利戰俘、14,000 名德國戰俘和 12,400 名盟軍戰俘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交換)。[2]

大多數戰俘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獲釋[1]。在大多數地方,他們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但主要的例外包括法國和蘇聯,法國社會「寧願忘記他們」,而蘇聯則對他們歧視頗多[1]。二戰最後一批戰俘是 1956 年從蘇聯集中營釋放的德國人和日本人;一些日本人被關押在中國,直到 1964 年[1][3]。也有少數例外,例如安德拉什·托馬 (András Toma)的故事,他被認為是最後一批獲釋的二戰戰俘,2000 年人們發現他住在俄羅斯一家 精神病院,被捕 56 年後才被送回匈牙利[1][4]

戰俘人數

[編輯]
"戰俘俘虜證", 一份與美國戰俘有關的文件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西蒙·麥肯齊 (Simon MacKenzie)觀察到,「由於許多交戰國的記錄不準確或無法獲得,因此幾乎不可能獲得 [二戰] 戰俘的確切數字」[2]。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整個國家都投降(例如比利時),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未陣亡的士兵在戰鬥中的某個時刻被俘,但許多人很快就被非正式釋放;而其他人則被監禁多年。不同的估計可能將所有此類群體都算作戰俘,也可能不算[1][5]。同樣,在戰爭結束時投降後被關押的德國和日本士兵通常不被歸類為戰俘(參見日本投降人員、解除武裝的敵軍和投降的敵軍人員)。[2][6][7]

麥肯齊引用了德國歷史學家庫爾特·W·波墨(Kurt W. Böhme)在 20 世紀 60 年代估計的 3500 萬數字 [ Wikidata ]。[2]麥肯齊認為這個估計是保守的,並在最近的著作中重複使用(例如2010 年代中期克里斯蒂安·格拉赫(Christian Gerlach )的著作)[8]​​。  鮑勃·摩爾(Bob Moore)在其專注於歐洲戰場的專著中給出了「超過 2000 萬」的估計,他認為這個數字被戰後投降的軸心國軍隊人數誇大了。

因此,按國家、原籍國或被捕人數估計也可能有所不同。[2]關於國籍,一些估計包括:

按原產國劃分:

  • 所有戰區俘虜的美軍戰俘:103,918 [9](占總數的 2%[9] )。其中,95,532 人被德軍俘虜,21,580 [10] -26,943 被日軍俘虜。
  • 英國和英聯邦在各個戰場俘獲的戰俘共計:353,941[9](占總數的 9%[9] );其中包括至少 15,000 名落入德國和意大利手中的英屬印度軍隊的印度士兵[1]。 其中,142,319[9]  -169,000 [1]被德國和意大利俘虜。1943 年中期,意大利關押了 70,000 名英國士兵(其中約 40,000 為英國士兵,其餘來自英聯邦領土)。[1]日本關押了 21,000[9]  -21,726[10] 澳大利亞人、50,016[9] [10]英國人、1,691 加拿大人、至少 60,000 [3]印度人和 121 新西蘭人戰俘。
  • 比利時人:600,000-650,000 的比利時軍隊大部分被德國人俘虜;225,000 人被送往戰俘營,其餘人被釋放。一年內,108,000名弗蘭德比利時人也被釋放。[5][1]
  • 中國戰俘:總數不詳[8],但據估計,在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1945 年)期間,每年都有「數萬人」被俘。[11]
  • 丹麥戰俘:德國入侵丹麥後,德國迅速俘虜了丹麥軍隊,但丹麥人很快就被釋放。1943 年,約 10,000 名丹麥士兵再次被捕並被關押在德國,但大多數人很快又被釋放。[1]
  • 荷蘭戰俘:德國入侵荷蘭後,德國迅速俘虜了荷蘭軍隊(約 30 萬名士兵),丹麥人則很快被釋放。然而,在後來的幾次德國行動中,有超過 10,000 人被拘留。在戰爭的各個階段,一小部分來自自由荷蘭軍隊的士兵也被俘虜到德國成為戰俘。[1] 37,000名荷蘭殖民帝國軍隊的士兵被日本人關押。[10]
  • 菲律賓戰俘:被日本關押:至少 60,000 人[3]
  • 芬蘭戰俘:蘇聯關押的人數:冬季戰爭[12]期間為900人;繼續戰爭[12]期間為2377人[13]
  • 法國戰俘:被德國關押:估計在法國淪陷後有 1,500,000[9]、15 1、800,000[14] 到1900000[1],其中包括約 100,000 名殖民輔助軍人[1]。 1945 年 3 月日本在法屬印度支那發動政變後,有 15,000 人(12,000 名法國人和 3,000 名殖民
  • 輔助軍人)被日本短暫關押。[3][15][16]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德國戰俘(1943 年 2 月)
    (February 1943)]]
  • 德國戰俘:被美國關押:總計 11,000,000 人(其中 1,600,000 人被美國俘虜,2,400,000 人[17]被英國俘虜)。[17]美國境內有 425,000 人;[18]英國和英聯邦境內有 400,000 多人;[19]截至 1945 年 4 月 30 日,西方國家關押着 280 萬人[20](戰後數月內關押人數接近 700 萬人[21]);蘇聯關押着約 3,000,000 人[22]。少數人被短暫關押在法國,直至法國淪陷[1]。68500人被移交給自由法國,作為人質,以防止軸心國處決自由法國和法國抵抗運動成員;隨着戰爭的進展,這一數字顯著增長至 20 多萬人。[1]
  • 希臘戰俘:希臘投降後,約 430,000 名希臘軍隊士兵被宣布為戰俘,但幾乎所有士兵都立即獲釋。一些希臘人加入了盟軍在中東的希臘武裝部隊;估計有 2,000 人隨後被俘虜並被視為英國輔助部隊。[1]
  • 匈牙利戰俘:約 280,000 名戰俘被蘇聯關押
  • 意大利戰俘:意大利投降前意大利戰俘人數估計為 700,000[23]。其中:蘇聯關押:65,000。 154,000 人被關押在英國到戰爭結束時,已有 400,000 人被英國關押在不同地點[1][1]最初有少數人被送往美國,後來超過 50,000 人[1];另有被送往英聯邦各個地方(如印度、澳大利亞、南非和肯尼亞)。[1] 1940 年希意戰爭期間,希臘人俘虜了近 20,000 人,甚至更多[1]。 1943 年,15,000 人被移交給自由法國;後來,這個數字增加到 35,000 多人[1]。意大利投降後,新的意大利戰俘人數估計為 1,300,000 人;大多數人(大約100 萬人)在意大利投降後被德國人拘禁; 德國人不承認他們是戰俘。一小部分意大利戰俘被日本人拘禁。有估計稱,到 1945 年戰爭結束時,仍有約 100 萬名意大利戰俘被關押在各個俘虜國手中。戰爭初期,英國還俘虜了「數千名」意大利殖民軍;這些戰俘被評估為軍事價值不大,隨後便被迅速釋放。
  • 日本戰俘:西方盟國關押了 35,000-50,000 人;日本投降後,蘇聯關押了560,000-760,000 人
  • 挪威戰俘德國入侵挪威後,德國迅速俘虜了挪威軍隊,但挪威人很快就被釋放。1943 年約有 1,500 人被捕;約有 1,000 人被關押至戰爭結束。在整個戰爭期間,少數為盟軍而戰的挪威人也偶爾被俘。
  • 波蘭戰俘:入侵波蘭後所有戰俘:估計數字在 650,000  -1 039 800 之間,較低的估計數字基於關押在戰俘營的士兵人數,較高的估計數字則基於被拘留的所有士兵以及類似群體(例如警察)(許多人很快被釋放)。其中:420,000-694,000 人被德國關押(許多人很快被釋放,然後被迫成為強制勞工 ),蘇聯入侵波蘭後關押了125,000、 190,000 或 452 500 人。隨着波蘭在戰爭後期組建了幾支流亡軍隊,更多的波蘭士兵在戰爭中被俘;例如,法國淪陷後有 60,000 人被俘。華沙起義後,15,000 名被拘留的波蘭游擊隊員被認定為戰俘並被遣送到戰俘營。
    蘇聯入侵波蘭後紅軍俘虜的波蘭戰俘(1939 年)
  • 蘇聯關押的羅馬尼亞戰俘:10 萬至 25 萬人
  • 蘇聯戰俘: 芬蘭關押:64,000;德國關押:5,700,000  -6,200,000;羅馬尼亞關押:91,000 一小部分(幾十名)戰俘在 1939 年哈薩克斯坦邊境衝突後被日本關押(但那時蘇聯尚未參加二戰)。
    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營房前,飢餓、憔悴的蘇聯戰俘
  • 南斯拉夫戰俘:大約一半的南斯拉夫軍隊被德國人俘虜,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後不久,約有 35 萬名南斯拉夫戰俘被俘;然而,其中大約一半的人幾乎立即被釋放(不過,大多數人在不久之後被迫成為勞工)。不久之後,德國釋放了更多的囚犯,只留下了塞爾維亞人(約 130,000 人)。由於南斯拉夫的內鬥,超過 100,000 名反對勝利的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員在戰爭快結束時被對手拘留。

按捕獲國家/地區劃分:

  • 英國和英聯邦關押的戰俘人數:40 萬德國人(大部分在加拿大諾曼底登陸前為 4-5 人;該數字也用於表示「在英國關押的德國人」的數量;一些也被轉移到美國看管)到戰爭結束時,德國人有 2,400,000 人); 40 萬意大利人(至少有 154,000 人關押在英國或英聯邦領土,例如印度、澳大利亞、南非和肯尼亞),以及少量日軍(西方盟軍控制了 35,000-50,000 人)。英國手中的德軍包括 1,200 名荷蘭士兵,這些士兵於 1940 年被荷蘭俘虜,並在德國占領荷蘭之前撤離到英國。
  • 德國關押的戰俘人數估計為 11,000,000 人(其中約 6,000,000 人為蘇聯人,5,000,000 人為非蘇聯人)
  • 到 1943 年中期,意大利控制了 80,000 名盟軍士兵(其中約 42,000 名英國士兵和 26,000 名英聯邦士兵)
    被日本俘虜的澳大利亞和荷蘭士兵(泰國塔爾索,1943 年)
  • 日本關押的戰俘人數估計為32萬至35萬。其中約13.2萬人來自西方同盟國(英聯邦、荷蘭和美國)。
  • 美國關押的戰俘人數:425,000 名德國人(在美國領土內),到戰爭結束時,已達到 1,600,000 名以及少量的意大利和日本軍隊(西方盟軍關押了 35,000-50,000 人)
  • 蘇聯關押的戰俘人數:約 3,000,000 名德國人 65,000 名意大利人 100,000-250,000 名羅馬尼亞人以及 560,000 至 760,000 名日本人(日本投降後被拘留)

戰爭法

[編輯]
德國博物館重建的法國戰俘宿舍

雖然大多數主要交戰國都簽署了 1907 年《海牙公約》和 1929 年《日內瓦戰俘公約》,但軸心國蘇聯卻或多或少地忽視了這些公約的規定。(蘇聯沒有簽署《日內瓦公約》,而日本簽署但未批准)。

待遇

[編輯]

主條目: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俘營列表

前XB 戰俘營的營房

戰俘的待遇因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有些戰俘在被捕後幾乎立即被釋放或被殺害。許多人最終被關進戰俘營。雙方的戰俘都受到了大量宣傳,包括試圖招募一些戰俘為對方作戰。

紅十字會的支持對於改善營地條件和補充戰俘經常不足的口糧和其他必需品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軸心國管理的營地中。

虐待戰俘已被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臭名昭著的戰爭罪行」

死亡率和暴行

[編輯]

另請參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對戰俘犯下的暴行德國對戰俘犯下的暴行德國對波蘭戰俘犯下的暴行以及德國對蘇聯戰俘犯下的暴行

澳大利亞人倫納德·西夫利特(Leonard Siffleet ) 在新幾內亞被日軍俘虜,在他被斬首前幾秒拍攝了照片(1943 年 10 月 24 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俘的死亡率高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俘的死亡率。克里斯蒂安·格拉赫 (Christian Gerlach)將此解釋為「戰俘人數更多、供應問題更多、出於政治動機的斷食、苦役和直接暴力」,包括種族主義

西線戰場的戰俘處境最輕鬆,東線戰場亞洲及太平洋戰場的戰俘處境則要糟糕得多。在西線戰場,雙方(尤其是主要交戰國——德國、意大利和西方盟國)一般都按照《日內瓦公約》對待對方,而在東線戰場,該公約基本被無視。在亞洲及太平洋戰場,盟軍尊重該公約,人道地對待日本戰俘,但日本人卻沒有這樣做。

大約 14%(約 500 萬人,不包括中國戰俘)在囚禁期間死亡。 德國的蘇聯戰俘(死亡人數約 300 萬人)以及蘇聯境內的軸心國和德國戰俘(死亡人數約 100 萬人,占蘇聯境內所有軸心國戰俘的 1.5%)是受害者最多的國家。西方盟國也有虐待戰俘的例子,不過規模要小得多。在盟國中,繼蘇聯之後,法國對待戰俘的記錄最差。德國對待西方盟軍戰俘比東線戰俘(尤其是蘇聯戰俘)好得多。亞洲和太平洋戰線的戰俘處境同樣艱難,日本對待戰俘(西方、中國、印度、菲律賓等)非常嚴厲。加拿大戰俘營被公認為整個戰爭中最舒適的戰俘營之一。

後果

[編輯]

大規模囚禁的經歷被描述為二戰敘事的核心,也是數百萬受其影響的士兵及其親屬形成性心理體驗。戰後,大多數戰俘被遣返,在不同國家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在一些國家,他們被譽為歸國英雄或被尊為受害者;在另一些國家,他們被忽視或受到歧視。

審判

[編輯]
最高指揮部審判法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被指控犯有針對戰俘罪行的德國人的審判在蘇聯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在紐倫堡審判中(特別是在最高指揮官審判期間),許多德國針對戰俘的罪行被裁定直接違反了戰爭法(特別是日內瓦公約海牙公約)。在那次審判中受審的幾乎所有德國高級指揮官都被判犯有針對戰俘的罪行。

儘管進行了審判,但德國公眾直到 90 年代末才意識到其正規軍(德意志國防軍)犯下的戰爭罪行(參見清白的德意志國防軍神話)。犯有針對戰俘罪行的日本士兵也受到審判(例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橫濱戰爭罪行審判)。日本對日軍針對戰俘所犯罪行的認識仍然很差;這個話題在該國大多被忽視或掩蓋。

賠償

[編輯]

戰後,和平協議規定以補償(賠償金)的形式向盟軍戰俘進行戰爭賠償,並由軸心國支付。這項規定是在軸心國非法(從國際法角度來看)將戰俘用作強迫勞工的背景下做出的。然而,由於擬定索賠人名單和資金籌集等問題,賠償付款被拖延了數年甚至數十年;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一些關於賠償不足的索賠要求仍在法庭上討論,特別是關於日本關押的戰俘。蘇聯戰俘和來自蘇聯勢力範圍國家的戰俘也被拒絕提供大量賠償,部分原因是冷戰背景下的談判失敗。

在流行文化中

[編輯]

大眾文化中對二戰戰俘的形象是經過嚴格篩選的,被盟軍勝利的故事所掩蓋(在這些故事中,戰俘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甚至被視為叛徒,就像蘇聯一樣),並且受到冷戰敘事的驅動。

二戰戰俘的故事因電影《木馬》(1950 年)、《阿爾伯特皇家海軍》(1953 年)、《科爾迪茨的故事》(1955 年)、《衝向天空》(1956 年)和「也許最著名的」(摩爾認為)大逃亡 (1963 年)等媒體而廣為流傳。這些電影也使戰俘越獄的概念廣為人知,給人一種誤解,認為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現象。

日本對盟軍戰俘的殘酷虐待在西方臭名昭著,至今仍廣為人知;然而,在日本,這一事件大多被忽視或掩蓋。同樣,正如馬克·埃德勒 (Mark Edele ) 所指出的,在蘇聯,「任何聲稱光榮的紅軍可能犯下戰爭罪行的說法都被斥為誹謗敵人的宣傳」。在現代俄羅斯,否認發生過此類罪行的情況仍然很常見,這個問題在俄羅斯仍存在政治爭議,在俄羅斯研究這一主題也很困難。

歷史研究

[編輯]

據稱,現代史學界對這一主題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不過也有例外。例如,在西德,政府成立了德國戰俘史科學委員會(通常稱為馬什克委員會,以其主席埃里希·馬什克命名),該委員會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共收集到 22 卷。

按國家和地區

[編輯]

所有地區

[編輯]

西線

[編輯]

東線戰線

[編輯]

亞洲和太平洋陣線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Bob, Moore,. Prisoners of War: Europe: 1939-1956. OUP Academic. 2022-05-05 [2025-05-09]. doi:10.1093/o (英語). 
  2. ^ 2.0 2.1 2.2 2.3 2.4 2.5 MacKenzie, S. P. Th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94-09, 66 (3) [2025-05-09]. ISSN 0022-2801. doi:10.1086/244883. 
  3. ^ 3.0 3.1 3.2 3.3 Kovner, Sarah. Prisoners of the Empire: Inside Japanese POW Cam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fDwDwAAQBAJ. 2020-09-15 [2025-05-09]. ISBN 978-0-674-73761-7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4. ^ BBC News | EUROPE | Hungarian POW identified. news.bbc.co.uk. [2025-05-09]. 
  5. ^ 5.0 5.1 Werner, Warmbrunn,. 1940-1944年德国对比利时的占领. 美國: 美國大學研究(第一版,新版). 2012. ISBN 978-1-4539-0997-3. 
  6. ^ Kratoska, Paul H. The Thailand-Burma Railway, 1942-1946: Voluntary accounts. Taylor & Franci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bMJGGNz17gC&dq=%22Japanese+Surrendered+Personnel%22+%22not+prisoners+of+war%22&pg=PA322. 2006 [2025-05-09]. ISBN 978-0-415-30951-6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7. ^ Connor, Stephen. Side-stepping Geneva: Japanese Troops under British Control, 1945–7.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2010-04-01, 45 (2) [2025-05-09]. ISSN 0022-0094. doi:10.1177/0022009409356751 (英語). 
  8. ^ 8.0 8.1 Gerlach, Christian. The Extermination of the European Jew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e27CwAAQBAJ&dq=.+The+Extermination+of+the+European+Jews.&pg=PA235. 2016-03-17 [2025-05-09]. ISBN 978-0-521-88078-7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Rollings, Charles. Prisoner Of War: Voices from Behind the Wir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Ebury Publishing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ngxrw5lk_gC&dq=Germany+signed+the+Geneva+Convention+on+Prisoners+of+War&pg=PA5. 2011-08-31 [2025-05-09]. ISBN 978-1-4464-9096-9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0. ^ 10.0 10.1 10.2 10.3 Tanaka, Yuki. Hidden Horrors: Japanese 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Rowman & Littlefield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CkzDwAAQBAJ&q=Hidden+Horrors. 2017-10-06 [2025-05-09]. ISBN 978-1-5381-0270-1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1. ^ Bix, Herbert P.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Harper Collin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jxCLxj78tkC&q=Hirohito+and+the+Making+of+Modern+Japan. 2001-09-04 [2025-05-09]. ISBN 978-0-06-093130-8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2. ^ 12.0 12.1 卡特期间的芬兰战俘. 
  13. ^ 馬爾米, 蒂莫. Jatkosodan suomalaiset sotavangit. ISBN 951-0-28690-7. 
  14. ^ Scheck, Raffael. French Colonial Soldiers in German PRISONER-OF-WAR Camps (1940–1945). French History. 2010-09-01, 24 (3) [2025-05-09]. ISSN 0269-1191. doi:10.1093/fh/crq035. 
  15. ^ Nitz, Kiyoko Kurusu. Japanese Military Policy towards French Indochi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Road to the Meigo Sakusen (9 March 1945).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3-09, 14 (2) [2025-05-09]. ISSN 1474-0680. doi:10.1017/S0022463400011000 (英語). 
  16. ^ Nitz, Kiyoko Kurusu. Japanese Military Policy towards French Indochi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Road to the Meigo Sakusen (9 March 1945).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3-09, 14 (2) [2025-05-09]. ISSN 1474-0680. doi:10.1017/S0022463400011000 (英語). 
  17. ^ 17.0 17.1 Dogliani, Patrizia, CHAPTER 4 From Allies to Enemies: Prisoners of the Third Reich in Italy – The Case of the Rimini Enclave, 1945–1947, Berghahn Books: 65–73, 2016-08-01 [2025-05-09], ISBN 978-1-78533-259-3, doi:10.1515/9781785332593-010/pdf?licensetype=restricted (英語) 
  18. ^ Day of mourning will honor German POWs held in U.S.. NBC News. 2004-11-15 [2025-05-09] (英語). 
  19. ^ 赫爾穆特, 沃爾夫. 英国手中的德国战俘 – 概述. 德國戰俘歷史科學委員會. 
  20. ^ 埃利斯,約翰. 狙击数据手册:所有参战国的基本事实和数据. ISBN 978-1-85410-254-6. 
  21. ^ 資料來源:R. Overmans, Soldatenhinter Stacheldraht,Ullstein 2002。p272-273。
  22. ^ 戈肯-海德爾,烏爾里克. 士兵暗示:德国两军战争. ISBN 978-3-549-07121-2. 
  23. ^ Labanca, Nicola, Overy, Richard , 編, The Italian W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0, 2023-02-03 [2025-05-09], ISBN 978-0-19-288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