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獸名數目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歐洲歷史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移動自申請成為管理員頁面[編輯]

有些基督教的末世學說認為啟示錄的預言將會在未來發生,指出反基督者會在“大患難”(Tribulation)期間利用獸名印記控制世界……
……隨着科技發展,陰謀論者提出過各種可能性,指印記可能是指植入體內的晶片等等。
有人認為數字666代表反基督者的名字。曾有人把某人的名字與666拉上關係從而“證明”他就是反基督者。
根據聖經,有人推論“666”其實代表人類。……
又有人認為“666”是破解名字的密碼。最廣為人知的方法是A=100、B=101,如此類推。希特勒的名字"HITLER"加起來就等於666……
……六百六十六在羅馬數字中是DCLXVI,有人提出這是Domitianus Caesar Legatos Xti Violenter Interfecit的首字母縮略詞,意思是「殘殺基督使者的皇帝图密善」。

上述內容如果作為玩笑或趣聞尚可,作為百科知識羅列一堆就有很大問題了。我沒有去查找英語原文如何書寫,但翻譯後應該進行必要的校訂。從類似問題上,導致我不能肯定Gakmo先生對條目內容的把握。--冷玉 13:14 2005年1月13日 (UTC)

上面這一段相當重要,也是對於666的詮釋之一,如果這樣的說明入不了百科全書,那麼要放什麼?尤其對於我們出身於亞洲文化、非基督教徒的讀者而言,那些都是相當重要的資訊。如果沒有這些詮釋,我們怎麼知道西方對於666的恐懼與避諱。就說4吧,中國人(起碼台灣人)避諱的也很多。台灣很多樓房都沒有4樓的,如果今天我們寫了一個詞條,然後說明台灣有許多樓房沒有4樓,單單是出於避諱4的諧音死,您也認為這是「玩笑」或「趣聞」嗎?Richy 13:44 2005年1月13日 (UTC)
兩點意見:①我可以將反對意見修正為中性意見,因為我相信Gakmo的人品。見Gakmo的對話頁;②維基百科不能允許「偽知識」泛濫,例如「HITLER=666」、「666……意思是「殘殺基督使者的皇帝圖密善」」,牽強附會的成分太大。偽知識可以作為反例出現,但需要明確指出,這個原則我會堅持。--冷玉 15:21 2005年1月13日 (UTC)
分成三點來說:一、對於偽知識的反對不應該變成對人的反對。這是把應該對事的討論與處理,拿來對付人。二、所謂的偽知識前提是有真知識的存在,不過如果你有聽過蝴蝶效應的話,就應該知道,人類並非全知全能,亦即知識亦有其盲點,我們既無法排除任何事務對於某事可能存在的影響(由於我們不知道其因果關係存在),要稱某些事情為偽知識,恐怕就有問題。三、維基百科的中立性不是建立在只有科學論點之上,除了科學主義之外,還包括了神祕主義、經驗、思想及幻想及其他各種的世界觀及宇宙論,請不要把維基百科變成科學至上百科。--虎兒 16:07 2005年1月13日 (UTC)
我們大家近來很多的分歧頗有意思:好像大陸朋友中理工科出身頗多,而台灣朋友中文科出身較多,這種知識背景的差異有可能比兩岸認知差異還大。對上文說一下看法:先說「三」、科學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科學之外還有藝術、宗教等門類,科學之中還有假說、前科學的階段,很有價值的經驗、直覺也未能列入科學範疇。認清各個體系的優勢和局限,有助於實現中立的目標;再說「二」、科學雖遠沒有完善到解釋一切、解決一切的地步,但不應因此去誇大不可知部分甚至懷疑當前科學體系的基礎。例如違反能量守恆原理的「永動機」問題,不能用「科學還未窮盡一切可能」的理由進行宣傳介紹。對現有科學體系的反證要有嚴謹的證明,對未知內容的猜測在未證實前不應作為事實、結論進行傳播。神秘主義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目前公認科學是行之有效的系統;最後說到「一」、我沒有與Gakmo住在一起,沒有直接接觸,由事及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_^ --冷玉 02:22 2005年1月14日 (UTC)
從這一點來說,我也理解冷玉反對的意見,當我閱讀這一段的時候,沒有認為這段有太大的問題,有點不那麼嚴肅,但是這正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就如中國對6,8的喜愛和4的厭惡,西方人對13的厭惡一樣。我覺得可以拿出來討論甚至於爭辯。--用心閣 01:09 2005年1月14日 (UTC)
反映對數字好惡的這部分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HITLER=666」、「666……意思是「殘殺基督使者的皇帝圖密善」」之類的胡亂聯繫--冷玉 02:22 2005年1月14日 (UTC)

我想問題可能出在身上。原文有:"One interpretation is simply that ...... Another interpretation is that ....."。試比較兩種翻譯:

  1. 其中一種詮釋是......另外一種詮釋是......
  2. 有人認為......又有人認為......

我選擇了第二種,一來較簡潔,二來「詮釋」總是由人提出的吧,用「有人認為」感覺沒有什麼不妥。於是後來索性把原文"scholars who believ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refers to real people and events argues..."的翻譯由原本的「認為啟示錄預言實事的學者提出...」(參見頁面較早版本[1])也改為「有人認為」。可能我們訴諸權威的心理(appeal to authority, 西方的社會心理學有很多相關的論述,如en:Milgram_experiment)會使我們覺得「有學者認為」比「有認為」更有說服力。我一直認為知識不一定來自專家;普通人也能夠「生產」知識,也不一定見得是錯誤的知識(相信不少維基朋友也不是學者)。只要是知識,無論出自誰人的口,就可以流傳、被應用、被驗證、被改寫。這大概是Larry Sanger所說的反精英主義(anti-elitism)作祟[2] 日後我會更小心。希望各位能抽空讀讀一些主要由我翻譯的條目如國家元首國際聯盟瑞典語。有人關注自己有份編譯的條目是很值得高興的事 :-) -- Gakmo (Talk) 06:56 2005年1月14日 (UTC)

我認為翻譯成「有人認為」是有商榷之處:作為一種正式的文本,和口頭語言和一些非正式的文本不一樣。 「有人認為」正是因為簡短,而給人不正式的感覺。我認為「有一種觀點認為」,或者「有些研究認為」都要更正式一些。 可能是行文上的不同。我感覺這段英文文本寫的就不夠好,有一些隨意。--用心閣 09:15 2005年1月14日 (UTC)

聖經原文[編輯]

是希臘語嗎?應該是希伯來文吧。 不是很確定?確定者請改一下—林雪凡 (留言) 2008年5月2日 (五) 07:21 (UTC)[回覆]

沒錯是希臘語。我記得看過一些聖經歷史的書,當中有人質疑《啟示錄》的真實性,因為相傳《啟示錄》的作者與《約翰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人,但《啟示錄》的文筆很不通順,但《約翰福音》的行文卻很流暢。後來有人指:《約翰福音》有約翰的弟子作潤筆,所以行文才會比較流暢,但《啟示錄》是約翰被流放時所寫的,所以沒有人替他潤飾。可以參考兩篇福音的條目。--石添小草 (talk to me) 2008年5月2日 (五) 07:56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獸名數目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9日 (六) 14:2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