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社會主義/特選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些子頁面外觀的布局設計位於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布局

特選條目列表[編輯]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

向日葵圖標

生態社會主義綠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生態學是一種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綠色政治生態學以及另類全球化運動意識形態。生態社會主義者大致上相信,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全球化帝國主義,在壓迫人民的國家和跨國體制的監督下於全球擴張,是造成社會排斥貧窮戰爭以及環境退化的原因。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

基督教十字

基督教社會主義普遍是指那些在政治立場上將基督教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視之為互相連繫的有基督教思想的左翼人士。構成基督教社會主義基礎的要素見於《舊約》和《新約》。它們包括申命記15:1-5、以西結書18:7、以賽亞書58:2-7、雅各書2:14、雅各書5:1-6、約伯記31:16-25、28、約翰福音11:10-11、利未記25:35-38、路加福音4:18、馬太福音6:24、馬太福音19:23-24、馬太福音25:40-46、箴言28:3-28和箴言31:9。值得說明的是基督教社會主義者中雖然有很多虔誠的基督徒(但不一定都是),但基督教社會主義是作為一種政治思想,與其他基督宗教的「神學思想」有着相當不同。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3

自由意志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運動中一系列反權威政治學說,其反對中央集權國有理念,是主張基層工人自治的流派。自由意志社會主義的理念與無政府主義左翼自由意志主義的理念有所重疊,它批判雇傭勞動制,提倡工人自治、參與型經濟(或地方計畫經濟)和去中心化的政治組織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4

紅玫瑰花圖樣經常被用作社會民主主義的象徵圖案

社會民主主義是一種社會主義思想,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參與民主制。社會民主主義主張實行收入再分配,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共同利益。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和團結。20世紀後半葉,西歐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5

國際工人協會西班牙分支首先使用的標誌

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組織,旨在聯合各類左派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團體及為工人階級進行階級鬥爭工會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協會書記(即會務秘書,幇助大會主席喬治·奧哲爾工作及總書記處理會務行政),工薪每月五英鎊。由於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

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民主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反壓迫、剝削的鬥爭實踐使歐洲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他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敵人,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範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這種意識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產生。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6

21世紀社會主義是一個社會主義流派,最初由德國社會學家、政治分析家海因茨·迪特里希英語Heinz Dieterich提出,後被許多拉丁美洲左翼領導人採納。迪特里希在1996年提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形式出現的「20世紀社會主義」未能解決人類的緊迫問題,例如貧困、飢餓、勞動力剝削、經濟壓迫、性別歧視種族主義、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以及缺乏真正的參與式民主。「21世紀社會主義」具有民主社會主義的成分,但主要類似於馬克思主義修正主義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7
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政治學術語,最早出現於1840年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所著的《什麼是所有權?》一書中,用以指代一個崇尚科學的政府治理下的社會。

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演變成私有制的階段社會,並不是人類犯錯而背離本性(空想社會主義),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中,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上起了進步的作用。社會主義革命能夠成功和發生,也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單有對立關係,還有繼承關係。在繼承關係中,無產階級要把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繼承下來,如果不繼承這種社會化大生產,就不能消滅私有制。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8
自由社會主義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提出的一種融合了自由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政治哲學。其與左翼自由意志主義理念相近或重疊,它並沒有完全廢除資本主義並用社會主義取代的目標,但它支持以市場社會主義為基礎的混合經濟,包括私有財產和資本的社會所有制。自由社會主義者通常不支持中央集權或國家形式的社會主義,而是支持通過個體工人合作社市場社會主義來實現財產集體化。這種形式的工人社區合作社可以被視為是自由主義的表現: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自由意願加入,但如果不利於自己的自我發展,個人也可以隨時離開。自由社會主義者認為集體財產的引入消除了對工人和雇主的依賴,從而給工人帶來了真正的自由。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9
社會主義女權團路易莎·索莫諾伊麗莎白·雷諾於1899年創立,兩人都是工人出身的社會主義者,都希望將女權主義帶給法國的工人階級。此前社會主義運動和女權運動均已經存在,但在該團成立之前幾乎沒有交疊。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0
哈克尼閃光者是一個由廣泛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女性組成的集體,她們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舉辦了不少著名的蘇式政治宣傳展覽會。哈克尼閃光者在英國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活躍,是盛行於20世紀下半葉的一些致力於提高人們對與時代相關的社會或政治問題的意識的團體或集體當中的一個例子。該組織的最初目標是讓無形的事物變得可見,並記錄婦女在家庭內外的工作,幫助闡明兒童保育的理由,並展示婦女和兒童保育的複雜社會和經濟問題。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1
社會主義抵抗英國的一個托洛茨基主義組織。該組織成立於2002年,其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托洛茨基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政治立場為極左翼。2009年7月,第四國際原英國支部國際社會主義團體併入該組織。該組織與第四國際保持合作關係。它參加了英國泛左翼政黨左翼團結。該組織曾派代表出席歐洲反資本主義左翼的會議。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2

盧森堡主義是一種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基於羅莎·盧森堡的著作中體現的政治思想而形成。這個詞最初是由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在譴責盧森堡的追隨者偏離傳統的列寧主義時使用,但現在這個詞已經被她的追隨者用以自我描述,他們認為盧森堡主義比列寧主義更接近「正統的馬克思主義」。

羅莎·盧森堡早在1904年就批評了列寧所提倡的民主集中制,認為這是「極端的集中主義」、「無情的集中主義」。1918年,她又在《論俄國革命》中強烈批判布爾什維克黨對政治自由的限制,預見性地警告他們的軍事共產主義政策將會走向獨裁。羅莎·盧森堡主張無產階級專政,但反對一黨專政。在此方面,她撰寫了文章《自由的定論》。另一方面,羅莎·盧森堡也對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思潮作尖銳批評,反對其主張的拋棄資本主義崩潰論,以及在資產階級憲政民主框架下進行議會鬥爭的觀點,稱之為「把社會改良從階級鬥爭的一個手段變成階級鬥爭的目的」。在此方面,她撰寫了文章《社會改良還是社會革命?》。

和羅莎·盧森堡一樣,盧森堡主義者既認同俄國革命的意義,也出自於對集權主義的批判而對後來的斯大林主義高度集權的政治實踐和理論進行了嚴厲批判。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3

左傾意識形態與LGBT權利的鬥爭之間的聯繫有着悠久而複雜的歷史。早期參與LGBT權利鬥爭的著名社會主義者包括愛德華·卡彭特奧斯卡·王爾德哈里·海貝亞德·魯斯汀艾瑪·戈德曼丹尼爾·蓋林等。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4
三重壓迫是由克勞迪婭·瓊斯美國黑人社會主義者提出的理論。該理論指出,不同類型的壓迫之間存在着密切聯繫,尤其是階級壓迫種族壓迫性別壓迫。該理論預設所有這三種類型的壓迫均要被同時面對。它也被稱為「雙重危險」、簡·克勞或三重剝削。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5

齊美爾瓦爾德會議,是第二國際1915年9月5日到9月8日於瑞士齊美爾瓦爾德村舉辦的會議。這是一場全世界社會主義者的會議,一般將這次會議視為左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右翼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不和的開端。

這場會議有38名來自俄羅斯波蘭義大利瑞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國法國荷蘭瑞典挪威的代表參加。(實際上沒有挪威人參加會議,挪威的社會主義者代表是瑞典人圖雷·尼曼。)在會議前夕,列寧組織了名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社會主義國際主義者團體,與會議中佔大多數傾向中道的成員(所謂的「齊美爾瓦爾德中道派」,以羅伯特·格林為領袖)相互對立。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6

第二國際,正式名稱是社會主義國際,是一個由世界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政黨組成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成立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1916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內部分裂,該組織陷於瓦解。一戰結束後,原第二國際左派組建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中派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第二半國際),右派重組了社會主義國際(伯爾尼國際、黃色國際)。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7

黑豹黨是一個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黑人民族主義共產主義政黨,存在於1966年-1982年。其宗旨主要為促進美國黑人的民權,另外他們也主張黑人應該有更為積極的正當防衛權利,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黑豹黨唯一的海外支部在阿爾及利亞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8

玻利瓦爾革命委內瑞拉的一個大型社會運動,主要的領導者是烏戈·查維茲,他同時也是第五共和運動的創建者以及前任的委內瑞拉總統。這項社會運動的目的是要在委內瑞拉實行玻利瓦爾主義,此種政治思想可追溯至南美洲革命家西蒙·玻利瓦爾在19世紀時所提倡的一類民主社會主義形式。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19

布朗基主義是指由法國社會主義者和政治家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的政治主張和理論為核心的政治思想,其強調社會主義革命應由相對少數的高度組織化和秘密的密謀者施行。在奪取政權後,革命者應利用國家的力量來推行社會主義。布朗基主義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政變主義」——即認為政治革命應該採取政變的形式。布朗基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直接衝突,導致被馬克思主義者們定性為空想社會主義典型以及極左冒險主義代名詞。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0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一個社會主義國際政黨組織。該組織與大不列顛社會黨一同創立於1904年。該組織自稱信奉古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忠誠於被定義為一種與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各成員黨與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有很大不同。該組織奉行的意識形態是不可能主義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1

社會主義青年組織國際聯盟是一個國際青年勞工組織,為第二國際的青年組織。1907年8月24日至27日,來自13個國家的21名青年代表在德國斯圖加特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上舉行會議,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組織國際聯盟,總部設在維也納。社會主義青年組織國際聯盟擁有來自106個國家之145個成員,包括122個正式成員和23個具有觀察員身分的成員。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2

社會黨國際是一個由世界各國的社會黨所組成的國際政黨組織。該組織的名稱取自原來的社會主義國際,也就是成立於1889年的第二國際。現今的社會黨國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形,於1951年6月3日正式成立,成員主要是歐洲地區受納粹壓迫的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第二國際瓦解。戰後,原第二國際的左、中、右三派分別建立了共產國際維也納國際伯爾尼國際。1923年,伯爾尼國際與維也納國際合併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是為社會黨國際的前身。1940年,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止運作。當葡萄牙西班牙於1974年及1975年正從獨裁轉為民主政體時,社會黨國際曾經支援這兩國的社會民主黨重新建立。另外直到1976年的日內瓦大會之前,社會黨國際仍只有少數於歐洲以外的成員,且於拉丁美洲仍無正式影響。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社會黨國際吸收了一批左翼民族主義政黨(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和後共產主義政黨(如意大利的左翼民主黨)加入。

截至2007年6月,有各類成員黨和組織約161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政黨組織。此外,活動於歐洲議會歐洲社會黨,為社會黨國際的聯繫組織之一。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3

空想社會主義,直譯為烏托邦社會主義,後來的社會主義者將其稱為「空想」具有貶義,以暗示其想法是天真和不切實際的。這種學說最早見於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一書,流行於19世紀初期的西歐,代表人物為羅伯特•歐文聖西門夏爾•傅立葉,主張建立一個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

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應該建築在人類的理性正義的基礎上。這種社會至今還未出現,是由於人們不認識和承認的緣故。他們覺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這種思想,並推廣開去,就能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空想社會主義者反對資本主義,並認為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是由於人類在道德法律上犯了錯誤,背棄了人類的本性的緣故,他們的目的是要消滅這種錯誤。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4
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涉及市場經濟框架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合作社社會所有制經濟體系。市場社會主義與非市場社會主義的區別在於其市場機制被用於分配資本品的和生產資料。根據市場社會主義的具體模式,社會所有的企業產生的利潤(即沒有重新投入到擴大公司淨收入或由私人企業主用於個人消費)能夠以各種方式直接報酬給雇員,作為公共財政來源或者以社會紅利分配給人民。

市場社會主義與混合經濟的概念不同,因為與混合經濟不同,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是一種完整並具有自我調節系統的模式。 市場社會主義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內實施的社會民主政策不同:社會民主主義旨在通過稅收、補貼和社會福利計劃等政策措施實現更大的經濟穩定和平等,而市場社會主義旨在通過改變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模式實現類似目標 。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5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一般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重視社會福利,採用生產資料公有制,通常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由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性社會型態。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成果是根據按勞取酬的原則分配(即「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6

英語版國際歌

國際歌》是最著名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頌歌。這個名稱來源於「第一國際」,原法語歌詞由巴黎公社委員歐仁·鮑狄埃於1871年巴黎公社被鎮壓期間創作,創作之初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法國工人黨黨員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歌曲頌讚了巴黎公社成員們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氣概,後被翻譯成世界上的許多種語言,傳遍全球。《國際歌》不僅由共產主義者傳唱,而且也在很多國家的社會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社會民主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及其他左派人士中廣泛流傳。它曾經是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的會歌,但第三國際沒有採用它為會歌。現在,各國共產黨的代表大會和重要活動上都會演奏《國際歌》。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7
第三世界社會主義夸梅·恩克魯瑪莫迪博·凱塔艾哈邁德·塞古·杜爾菲德爾·卡斯特羅朱利葉斯·尼雷爾薩拉赫丁·比塔爾米歇爾·阿弗拉克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胡安·庇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蘇加諾戴維·本-古里安穆阿邁爾·卡扎菲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佛使比丘沃爾特·利尼以及其他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領袖等人提出的一種社會主義變體。他們都將非蘇聯版本的社會主義視為將國家建設得強大和發達的答案。可以說,拉丁美洲的新「左傾」領導層(參見21世紀社會主義)以其反美主義、與欠發達東歐的聯繫、與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團結意識以及親阿拉伯主義/親伊斯蘭主義等特徵,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型的第三世界社會主義。

這種思想可以被視作第三世界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一種特定形式,由非洲社會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納賽爾主義庇隆主義尼赫魯主義勞工錫安主義伊斯蘭社會主義佛教社會主義美拉尼西亞社會主義等組成。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8

聖保羅論壇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左翼政黨和組織的年會。1990年,在巴西勞工黨的發起下,聖保羅論壇的首次會議在巴西聖保羅舉行。聖保羅論壇堅持「反帝國主義、反霸權主義、反對一切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反干涉」的主張,近年來的論壇宣言中均提出了針對新自由主義的「替代方案」或「替代模式」等概念。該組織的不少成員現在是本國的執政黨參政黨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29

費邊社英國的一個社會主義團體,成立於1884年,由一群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所發起,以古羅馬名將費邊做為學社名稱的來源,意即師法費邊有名的漸進求勝的策略。其奉行的思想被稱為費邊主義,又稱費邊社會主義。費邊社的傳統重在務實的社會建設,倡導建立互助互愛的社會服務,其實質在於把資本主義社會傳統的自由政治與社會主義傳統的民主政治相結合,從而推行和平憲政和市政社會主義的道路。主張通過漸進溫和的改良主義方式來走向社會主義,而非透過列寧主義所主張的階級革命,並強調通過教育的途徑讓權力回到知識精英的手中。




Portal:社會主義/特選條目/30

勞工黨巴西的一個政黨。隨着勞工黨在1990年代從泛社會主義思想開始轉變,一些學者將其在21世紀的意識形態歸類為社會民主主義。2003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 勞工黨與其他幾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巴西聯邦。2002年議會選舉後,勞工黨以歷史上最高的支持率首次成為眾議院參議院第一大黨,總統盧拉是勞工黨最有名的成員。他的繼任者迪爾瑪·羅塞夫也是勞工黨的成員,於2011年1月1日上任,成為巴西首位女性總統,2016年被右翼政敵彈劾。

勞工黨和巴西社會民主黨都出於反對1964年巴西政變和隨後的軍事獨裁統治的反對派,1994年至2014年間,兩黨是當代巴西政治的最大對手,他們的候選人總是競逐一二名。在過去六次總統選舉的投票中。雙方一般禁止任何形式的聯盟或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