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OA-2009-BLG-387Lb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OA-2009-BLG-387Lb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母恆星
母恆星 MOA-2009-BLG-387L
星座 人馬座
赤經 (α) 17h 53m 51s
赤緯 (δ) -33° 59′ 25″
光譜類型 M[1]
軌道參數
半長軸 (a) 1.8 +0.9
−0.7
[1] AU
公轉週期 (P) 1970 +2.2
−1.6
[1] d (5.4[2] y)
物理性質
質量(m)2.6 (+4.1/-1.6)[1] MJ
發現
發現時間 2011年2月21日公布[2]
發現者 弗吉尼亞·巴蒂斯塔 等[2]
發現方法 微引力透鏡
發現地點 SAAO/珀斯/卡諾普斯
AO/FCO/懷斯/HO/SSO/LSO/ORM[2]
發表論文 已發表[2]

MOA-2009-BLG-387Lb是一顆圍繞人馬座紅矮星MOA-2009-BLG-387L公轉的太陽系外行星。它的發現在2011年2月21日被公布,從而成為第11顆利用微引力透鏡方法發現的系外行星。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質量是木星的兩倍,公轉軌道比地球遠約80%,公轉周期約為1970天。但是,由於現在對其母星MOA-2009-BLG-387L的特徵所知甚少,因此也很難確定這顆行星準確的物理特性。

發現[編輯]

MOA-2009-BLG-387是在2009年7月24日由天文物理重力微透鏡觀測科學小組探測到的微引力透鏡事件。天文物理重力微透鏡觀測的任務是尋找並證明在恆星和其他恆星或物質處於幾乎完全對齊時所產生的微引力透鏡事件,這種事件是偶然而且短暫的,可以引起引力透鏡效應,使光線發生彎曲,出現扭曲、放大但可以理解的圖像。在此後數天內,南非天文台珀斯天文台卡諾普斯山天文台記錄下這次透鏡事件的分離了約7天的焦散線[2]

2010年6月7日,在微引力透鏡事件結束後約一年,一個科學小組利用在智利甚大望遠鏡的NACO自適應光學設施,以確定這次微引力透鏡事件使其背景星發生引力透鏡效應的恆星的視星等,希望能和在發生微引力透鏡事件檢測到這顆恆星視星等的大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前後兩次探測的視星等有偏差,這可能是有誤差產生,也可能提示可能存在行星。後續的觀測證實了行星的存在。這顆行星和其母恆星的質量存在嚴格的比率。但恆星的質量不確定,存在一個很大的置信區間,這個區間涵蓋了紅矮星的質量範圍,所以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2]

2011年2月21日,歐洲南方天文台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公布了MOA-2009-BLG-387Lb的發現[2]

特徵[編輯]

MOA-2009-BLG-387Lb是一顆氣體巨行星,質量估計是木星質量的2.6倍,距離母恆星的平均距離為1.8AU,軌道周期約為1970天[1]。雖然估算出行星的質量和平均距離,但其置信區間很大,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是由於不知道母恆星的確切參數造成的.[2]

MOA-2009-BLG-387Lb是M-型紅矮星MOA-2009-BLG-387L目前已知擁有的唯一一顆行星。MOA-2009-BLG-387L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0.19倍。這個行星系統距離地球約5700秒差距(18591光年[1]。它們都以「MOA」命名,MOA即是天文物理重力微透鏡觀測(Microlensing Observations in Astrophysics)的縮寫,MOA在2009年探測到那次微引力透鏡事件並對數據進行梳理,提供了發現這顆系外行星的希望[2]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Jean Schneider. Notes for star MOA-2009-BLG-387L. 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11 [13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Batista, V.; Gould, A.; Dieters, S.; Dong, S.; Bond, I.; Beaulieu, J. P.; Maoz, D.; Monard, B.; Christie, G. W. MOA-2009-BLG-387Lb: a massive planet orbiting an M dwar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1-05, 529: A102. Bibcode:2011A&A...529A.102B. ISSN 0004-6361. arXiv:1102.0558可免費查閱. doi:10.1051/0004-6361/2010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