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福星號炮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福星」號炮艇,攝於約1880年
歷史
大清帝國
艦名 福星
建造者 福州船政局
下水日期 1870年5月30日
結局 1884年8月23日沉沒
技術數據
船型 木質炮艇
排水量 515長噸(523公噸)
船長 170英尺2英寸(51.87公尺)
型寬 19.7英尺(6.0公尺)
吃水 9.8英尺5英寸(3.11公尺)
動力輸出 400匹指示馬力(3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往復式發動機
船速 8(15公里每小時;9.2英里每小時)
武器裝備
  • 1門16公分(6.3英寸)克虜伯炮英語Krupp gun
  • 2門12公分(4.7英寸)克虜伯炮

「福星」號清朝新式海軍建造的一艘木質炮艇,於1870年在福州船政局建成,是湄雲級炮艇的第二艘,與其姊妹艦「湄雲」號同型。「福星」號終生駐防福州船政局,並在中法戰爭馬江海戰中參戰。在戰鬥打響後不久,該艇就被法軍以杆雷擊沉。

設計

[編輯]

「福星」號是福州船政局繼「湄雲」號和「萬年清」號之後建造的第三艘艦船。這一時期建造的艦船均採用木質(多為柚木)結構[1]。「福星」號全長170英尺(52公尺),舷寬19.7英尺(6.0公尺),吃水深度9.8英尺(3.0公尺),排水量515長噸(523公噸)[2]

該艦除單軸蒸汽機動力外,還配備全套帆裝系統[1]。蒸汽機輸出功率400匹指示馬力(300千瓦特),使「福星」號航速可達8(15公里每小時;9.2英里每小時)。武備為三門克虜伯炮:一門16公分(6.3英寸)炮與兩門12公分(4.7英寸)炮[2]

服役歷史

[編輯]
1885年查爾斯·庫瓦塞格英語Charles Kuwasseg所繪《福州炮擊圖》(Bombardment of Foutcheou),呈現了「揚武」號後方「福星」號遭攻擊的場景

1884年7月,「福星」號與巡洋艦「揚武」號及兩艘平甲炮艇一同停泊於福州船政局[3]。當月中旬起,由於中法兩國政府為避免戰爭展開談判,法國海軍開始向附近派遣船隻。此後法軍漸失耐心,於8月初炮擊台灣。儘管法國海軍已在福州附近現身,中國艦隊卻未能得到及時增援以加強實力。[4]

8月21日談判破裂後,法國艦隊每日進行備戰部署。8月23日法方發出攻擊預警,但中方未採取應對措施[5]。下午2時許,標誌中法戰爭全面爆發的馬江海戰打響[6]。中國旗艦「揚武」號在開戰27秒後即遭法軍早已派出裝備杆雷的魚雷艇摧毀[6][7]。當法軍「46」號艇撞擊「揚武」號時,「福星」號被「45」號艇的杆雷擊中,隨後又遭法軍交通艇發射的杆雷擊沉[5]

注釋

[編輯]
  1. ^ 1.0 1.1 Wright (2000),第37-38頁.
  2. ^ 2.0 2.1 Wright (2000),第36頁.
  3. ^ Wright (2000),第60頁.
  4. ^ Wright (2000),第61頁.
  5. ^ 5.0 5.1 Wright (2000),第62頁.
  6. ^ 6.0 6.1 Wilson (1896),第8頁.
  7. ^ Roche & Cowen (1884),第8頁.

參考

[編輯]
  • Branfill-Cook, Roger. Torpedo: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Revolutionary Naval Weapon. Anaheim, CA: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4. ISBN 978-1-47384-258-8. 
  • Roche, James F.; Cowen, L.L. The French at Foochow. Shanghai: Celestial Empire. 1884. 
  • Wilson, H. W.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2. Boston, Massachusetts: Little Brown英語Little Brown. 1896. 
  • Wright, Richard N.J. The Chinese Steam Navy.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1-861-76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