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公投
外觀

獨立公投是一個地區的居民舉行投票,以決定是否成為一塊獨立的領土,多源於民族自決的因素。成功的獨立公投或可能不會導致獨立,這取決於政治因素以外有關的領土的共識結果。
過去的獨立公投
[編輯]提議成立的國家 | 公投年份 | 獨立前所屬國家 | 是否多數贊成獨立 | 是否獨立 | 是否得到中央政府承認 | 備註 | 地圖 |
---|---|---|---|---|---|---|---|
![]() |
1817 | ![]() |
是 | 是 | 否 | 智利在1818年宣布獨立,並在隨後的智利獨立戰爭中取得獨立 | ![]() |
![]() |
1846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853 | ![]() |
是 | 是 | 是 | 雖然馬里蘭取得獨立,但1854年獨立後當地的族群就開始攻打馬里蘭。1857年,馬里蘭共和國被利比里亞吞併。 | ![]() |
![]() |
1905 | ![]() |
是 | 是 | 是 | 全民投票是關於選民是否贊成批准解散兩個憲法國家之間的聯盟 | ![]() |
![]() |
1918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33 | ![]() |
是 | 否 | 否 | ![]() | |
![]() |
1945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45 | ![]() |
是 | 是 | 是 |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於1946年1月5日公告表示接受公投結果,承認外蒙古獨立。[1]蒙古人民共和國之主權獨立地位就此確立並逐漸獲得國際承認。 | ![]() |
![]() |
1946 | ![]() |
是 | 否 | 否 | 獨立宣言被丹麥取消;維持高度自治。 | ![]() |
![]() |
1955 | ![]() |
否 | 否 | 是 | 後加入西德(西德後與東德合併為單一的德國)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是 | 是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6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62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64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64 | 是 | 事實上 | 否 | 大多數黑人不能在公民投票投票;因此結果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國際社會上拒絕。這促使有爭議的單方面宣布獨立。 | ![]() | |
![]() |
1967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67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69 | ![]() |
否 | 否 | 是 | 問題是西巴布亞是否想放棄對印度尼西亞的主權,據稱多數是承認的。 | ![]() |
![]() |
1969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與關島一體化 | ![]() |
![]() |
1970 | ![]() |
是 | 是 | 是 | 問題是巴林偏好併入伊朗還是維持主權獨立 | ![]() |
![]() |
1974 | ![]() |
多數贊成聯繫國地位 | 獲得聯繫國地位 | 是 | 公民投票決定紐埃是否成為新西蘭的聯繫國。此後,庫克群島和紐埃的地位有時被認為是獨立的。 | ![]() |
![]() |
1974 | ![]() |
是 | 是 | 是 | 該國於1975年7月6日宣布獨立,馬約特仍然在法國控制之下。 | ![]() |
![]() |
1975 | ![]() |
否 | 否 | 是 | 只有選民將成為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投了贊成票 | ![]() |
![]() |
1976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改善現狀 | ![]() |
![]() |
1977 | ![]() |
是 | 否 | 是 | 1994年全面獨立的計劃被取消了 | ![]() |
![]() |
1977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77 | ![]() |
是 | 否 | 否 | 由尼維斯改革黨組織但沒有得到聖基茨和尼維斯政府承認的公民投票。 | ![]() |
![]() |
1979 | ![]() |
是 | 是 | 是 | 由米爾頓·卡托的聖文森特工黨組織的全民公決。 | ![]() |
![]() |
1980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0 | ![]() |
是 | 事實上 | 僅得到南非承認 | 像其他班圖斯坦一樣,其獨立不是國際公認。 | ![]() |
![]() |
1982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3 | 是 | 是 | 是 | 密克羅尼西亞成為美國的聯繫邦 | ![]() | |
![]() |
1983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3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批准與美國的《自由聯合協定》 | ![]() | |
![]() |
198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批准與美國的《自由聯合協定》 | ![]() | |
![]() |
1984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6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7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0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否 | 得到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承認 | 科索沃地區首次公民投票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獨立於1993年實現。 | ![]() |
![]() |
1991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行政地位,並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後依然維持自治。 | ![]() |
![]() |
1991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並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後依然維持獨立。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2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2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2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 | ![]() |
![]() |
1992 | ![]() |
是 | 否[2] | 否 | ![]() | |
![]() |
1993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3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3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3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決定重組荷屬安的列斯群島。 | ![]() |
![]() |
1994 | 不適用 | 是 | 是 | 是 | 問題是摩爾多瓦是否應該保持其獨立國家地位 | ![]() |
![]() |
1994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199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
199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
199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
1995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5 | ![]() |
否 | 否 | 是 | 「否」領先「是」1.16% | ![]() |
![]() |
1995 | ![]() |
是 | 否 | 否 | 註冊選民中304人投贊成票,4人投反對票。[3]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私人國家而不是「事實上」狀態。 | ![]() ![]() |
![]() |
1997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昂儒昂事實上保持獨立,直到2008年。 | ![]() ![]() |
![]() |
1998 | ![]() |
是 | 否 | 是 | 62%的選民投票支持獨立,但需要2/3的選票。 | ![]() |
![]() |
1998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9 | ![]() |
是 | 是 | 是 | 公民投票是由聯合國組織的。2002年實現獨立。 | ![]() |
![]() |
2000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成為荷蘭王國內的一個構成國 | ![]() |
![]() |
200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與荷蘭一體化 | ![]() | |
![]() |
200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與荷蘭建立直接的憲政關係 | ![]() | |
![]() |
2005 | ![]() |
是 | 否 | 否 | ![]() | |
![]() |
2005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成為荷蘭王國內的自治國家 | ![]() |
![]() |
2005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成為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的剩餘部分(組成集體) | ![]() | |
![]() |
2006 | ![]() |
是 | 是 | 是 | ![]() | |
![]() |
2006 | ![]() |
是 | 維持「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否 | 問題是南奧塞梯是否應該保留「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 |
![]() |
2006 | ![]() |
是 | 維持「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否 | 問題是德涅斯特里亞是否應該保留「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 |
![]() |
2006 | ![]() |
多數贊成聯繫國地位 | 未獲得聯繫國地位 | 是 | 全民投票是關於托克勞是否應成為新西蘭的聯繫國。60%的選民投票贊成,但需要2/3的選票。 | ![]() |
![]() |
2007 | 多數贊成聯繫國地位 | 未獲得聯繫國地位 | 是 | 全民投票是關於托克勞是否應成為新西蘭的聯繫國。64%的選民投票贊成,但需要2/3的選票。 | ![]() | |
![]() |
2011 | ![]() |
是[4] | 是 | 是 | 獨立成功,2011年7月9日獲得獨立,並加入聯合國。 | ![]() |
![]() |
2012 | ![]() |
否 | 否 | 是 | 獨立公投失敗,依舊維持現狀。 | ![]() |
![]() |
2014 | ![]() |
是[5] | 事實上[6] | 否 | 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公投,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獨立沒有得到烏克蘭政府的確認。 | ![]() |
![]() |
2014 | 是[5] | 事實上[6] | 否 | 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公投,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沒有得到烏克蘭政府的確認。 | ![]() | |
![]() |
2014 | ![]() |
是 | 否 | 否 | 全民投票是由一個私人組織通過自己組織的投票亭進行的,2013年威尼斯公民投票,沒有選民驗證,沒有意大利國家或威尼斯地區政府的合作。89%的居民投票從意大利分裂。[7][8] | ![]() |
![]() |
2014 | ![]() |
否 | 否 | 是 | ![]() | |
![]() |
2014 | ![]() |
是 | 否 | 否 | ![]() | |
![]() |
2014 | ![]() |
否 | 否 | 是 | 大多數人投票決定自治,但投票率低使結果無效。 | ![]() |
![]() |
2016 | ![]() |
是 | 否 | 否 | 被描述為「鬧劇」,投票率只有2.91%。 | ![]() |
![]() |
2017[9] | ![]() |
否 | 否 | 是 | 公民投票將決定波多黎各是否該加入美國並成為其第五十一個州,或尋求獨立。如果大多數選民選擇「獨立/自由聯盟」選項,那麼這兩個選擇之間的在進行另外一次獨立公民投票。然而,大多數選民投票選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 ![]() |
![]() |
2017[10][11] | ![]() |
是 | 否[12] | 否 | 在伊拉克北部爭議領土對於第140條進行公投 | ![]() |
![]() |
2017[13] | ![]() |
是[14] | 否[15] | 否 | 加泰羅尼亞共和國在宣布獨立後數日覆滅,前政府主席卡萊斯·普吉德蒙流亡比利時。 | ![]() |
![]() |
2018 | ![]() |
否 | 否 | 是 | 根據1998年法國中央政府和新喀里多尼亞代表簽訂的《努美阿協議》而舉行的第一次獨立公投 | ![]() |
![]() |
2019[16] | ![]() |
是 | 最遲於2027年獨立[17] | 是 | 該地區曾於1975年-1976年、1990年-1998年宣布獨立並建立北所羅門共和國、布干維爾臨時政府;2000年,布干維爾革命軍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簽署和平條約,取得自治權,並約定在10年內擱置有關獨立的全民公投。[18][19]本次公投沒有法律約束力,即使大多數選民支持獨立,巴布亞新幾內亞國民議會仍對布干維爾的未來走向擁有最終決定權。 | ![]() |
![]() |
2020 | ![]() |
否 | 否[21] | 是 | 根據1998年法國中央政府和新喀里多尼亞代表簽訂的《努美阿協議》而舉行的第二次獨立公投 | ![]() |
![]() |
2021[22] | ![]() |
否 | 否 | 是 | 根據1998年法國中央政府和新喀里多尼亞代表簽訂的《努美阿協議》而舉行的第三次獨立公投[22] | ![]() |
![]() |
2024 | ![]() |
否 | 否 | 是 | 公民投票將決定波多黎各是否該加入美國並成為其第五十一個州、成為聯繫邦或尋求獨立。然而,大多數選民投票選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 ![]() |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國民政府發表公告承認外蒙獨立,中央日報(上海版)1946年1月6日,第2版
國民政府發表公告承認外蒙獨立 (1946年1月5日)
(中央社重慶五日電)國府於一月五日發表承認外蒙獨立之公告如下:外蒙古人民於民國卅四年十月廿日舉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投票事務人員之報告,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國防會最高委員會之審議,法定承認外蒙古之獨立,除由行政院轉飭內政部將此項決議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 ^ Ildar Gabidullin; Maxim Edwards. Remembering referendums: Tatarstan and Crimea. Al Jazeera. April 20, 2014.
韃靼斯坦方面,1992年的全民投票使其主權建設項目合法化,正如凱瑟琳·格蘭尼(Katherine Graney)所說,「像一個國家不成為一個國家」。
- ^ Roth, Christopher F. 我们分手吧! 从阿布哈兹到桑给巴尔的分离主义运动和阿富汗国家的完整指南 (PDF). Litwin Books, LLC. March 2015: 90 [2017-01-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5-10).
1995年,喬治舉行公民投票,選擇獨立的塞浦路斯人 304-4.
- ^ South Sudan backs independence – results. [2017-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 ^ 5.0 5.1 In eastern Ukraine, polls close amid allegations of double-voting - CNN.com. CNN. 11 May 2014 [3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6.0 6.1 Russia Praises Ukraine's Autonomy Law for Rebel Areas. WSJ. 17 September 2014 [3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2).
- ^ Roberts, Hannah. Venice votes to split from Italy as 89% of the city's residents opt to form a new independent state. Mail Online. 2014-03-21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 ^ 89% of Veneto residents vote for independence from Rome. RT. 2014-03-23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 ^ Ricardo Rosselló oficializa el próximo plebiscito de status.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3).
- ^ 當地時間6月7日晚,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今年9月25日將在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以及轄區外的庫爾德地區舉行獨立公投。截止到發稿時,伊拉克中央政府未就聲明表態。 摩蘇爾戰事現在已接近尾聲,伊拉克國內政治矛盾再度浮出水面。近期中央政府與庫爾德政府曾因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歸屬問題引發新一輪衝突。有分析指出,本次庫爾德地區獨立公投,勢必將引發戰後伊拉克政壇的進一步動盪。
- ^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9月25日将举行独立公投. [201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7).
- ^ Iraqi Kurds offer to 'freeze'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result. BBC. 25 October 2017 [27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Calvo, Amanda. Catalan parliament votes yes to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next September. Reuters. 2016-10-06 [2016-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Catalonia chief opens door to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201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 ^ Catalonia independence: Spain takes charge of Catalan govern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28 October 2017
- ^ Ball rolling on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Radio New Zealand. 2016-05-22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 ^ Bougainville sets 2027 deadline for independence from Papua New Guinea. France 24. 2021-07-06 [202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英語).
- ^ Mair, John. Bougainville agrees with PNG to delay independence vote till November. Reuters. 2019-08-05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6) (英語).
- ^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now set to be held on 23 November. Radio New Zealand. 2019-08-05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英語).
- ^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not binding - PM. Radio New Zealand. 2019-03-11 [201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3) (英語).
- ^ Sartre, Julien; Doherty, Ben. New Caledonia rejects independence from France for second time. The Guardian. 4 October 2020 [4 October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國英語).
- ^ 22.0 22.1 France accords New Caledonia a third, and final, referendum on independence. RFI. 2021-04-09 [202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