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澳大利亞政府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澳洲政府
Australian Government
概述
成立1901年1月1日,​124年前​(1901-01-01
國家 澳大利亞
領導人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任命者澳大利亞總督薩曼莎·莫斯廷
(按照憲政慣例及首相建議行事)
主要機構澳大利亞內閣
部門16個政府部門英語List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 entities
負責澳大利亞眾議院/澳洲國會[註 1]
年度預算 6,681億 (2023–24)[3]
駐地坎培拉國會大廈行政翼
網站官方網站

澳洲政府(英語:Australian Government),通稱為「澳洲聯邦政府簡稱為「聯邦政府」(Commonwealth Government),是澳大利亞聯邦行政機關。澳洲是一個奉行聯邦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聯邦行政政府由總理及其內閣部長組成,負責領導各政府部門英語List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 entities及相關行政機構[4]

根據《澳洲憲法》,行政權屬於澳洲君主,並由其委任的總督依據聯邦行政會議建議下行駛權力;實際上,內閣是澳洲政府中的主要決策機構,負責制定政策及安排政府議程,行駛或建議行駛聯邦行政職權。在問責政府的原則下,政府須依賴國會制定法律徵稅撥款總理及其內閣亦須獲眾議院問責及信任方可施政[5]

澳洲總理是聯邦政府的首腦,負責領導政府施政並揀選其他內閣成員;該職位並無明文載於《憲法》條文,而是基於西敏制憲政慣例而設。按照慣例,澳洲總督會任命一名能夠獲得眾議院多數議員信任的政黨黨魁,出任總理並籌組政府,而該人選通常為眾議院第一大黨多數聯盟的領袖[6]

2022年聯邦大選後,現屆聯邦政府由澳洲工黨組成。現任總理工黨黨魁安東尼·阿爾巴尼斯,於2022年5月23日獲時任澳洲總督戴維·赫爾利正式委任。

行政會議

[編輯]

聯邦行政會議是一個正式的政府機構,它的存在和定期會議使得澳大利亞內閣的決定具有法律效力;同時它也需要履行其他職能。澳大利亞聯邦所有部長都是聯邦行政會議的正式成員,並有權使用前綴「尊敬的」,這是一個他們可以終身保留的尊稱。聯邦行政會議通常由澳大利亞總督負責主持;如果總督缺席,則會提名另外一位部長為「行政會議副主席英語Vice-President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並由他來主持會議。自2017年12月20日起,現任副主席為馬提亞斯·科爾曼

有時當聯邦政府處於「看守英語Caretaker government of Australia」狀態時,它會代表政府行使職權,這通常是大選之前或之後的一段時間內。

聯邦內閣

[編輯]

澳大利亞內閣是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的資深部長所組成的議事會議,向澳大利亞國會負責。部長由澳大利亞總督根據澳大利亞總理的建議任命,總理向總督榮幸服務。內閣的會議內容執行嚴格保密,並每周舉行一次,用於討論重大問題並制定政策。在聯邦政府的行政機構內,除內閣之外還有一個類似「外閣」的外部部門,它由其他非閣員的部長和政務次長(Parliamentary Secretary)們組成;他們負責一些特定的政治領域並向資深部長們匯報工作。

澳大利亞聯邦憲法》並不承認內閣是一個法律實體,它完全按照慣例而存在。內閣的決定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卻是聯邦行政會議的實際表達;而聯邦行政會議則是澳大利亞的最高行政機關。在實際情況中,聯邦行政會議僅僅是與內閣會面並將內閣做出的決定升格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法規。內閣所有閣員都是聯邦行政會議成員。雖然澳大利亞總督是聯邦行政會議的主持者,但是他幾乎不參加任何聯邦行政會議。內閣會內部選舉並任命一名資深部長為行政會議副主席,由他在總督缺席的情況下主持聯邦行政會議。

直到1956年之前,所有政府部長都是內閣閣員。但是這種內閣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不切實際;1956年,羅伯特·孟席斯建立了兩級制內閣,只有資深部長才能出任內閣閣員,他們在國會裡也被稱為「前台」(Front Bench)。除了惠特拉姆政府,幾乎所有後來的澳大利亞政府都沿襲這樣的做法。

當非工黨組建政府時,澳大利亞總理可以自行決定所有內閣和部長的任命,儘管他們在實際情況中會和他們的高級同事就任命進行協商。而當自由黨及其前身(國民黨統一澳洲黨)與國家黨及其前身(澳大利亞鄉村黨)組建聯合政府時,初級聯盟政黨的領袖有權提名其政黨成員並向總理建議部長職務的分配。

工黨於1901年首次組建政府的時候,時任總理的克里斯·沃森仍然有權獨自挑選其部長人選。然而在1907年,工黨通過決議,未來工黨組建政府的時候,將由工黨國會黨團成員選擇部長人選;但是總理仍然有權分配職務。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2007年。在1907年到2007年期間,儘管當選總理的工黨領袖在政府成員挑選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其他工黨領導者也在其中發揮了重大影響。在2007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的時候,時任反對黨領袖的工黨競選人陸克文宣稱,如果他當選總理,他將獨自挑選部長。而當工黨贏得當年大選後,他也是這樣做的。[7]

內閣除了在首都堪培拉舉行會議之外,也會在澳大利亞各州的州首府舉行會議,例如:悉尼墨爾本。陸克文贊同在其他城市舉行內閣會議,特別是一些地區性主要城市。[8]澳大利亞各州及領地的首府都設有聯邦國會辦公室英語Commonwealth Parliament Offices, Sydney,例如悉尼的辦公室就在菲利普街英語Phillip Street, Sydney

政府部門

[編輯]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目前設有16個部門。[9][10][11]

中文譯名[12] 英文原名
農業、漁業和林業部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restry
律政部 Attorney-General's Department
氣候變化、能源、環境和水部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Energy,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國防部 Department of Defence
教育部英語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就業及職場關係部英語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財務部 Department of Finance
外交貿易部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衛生和老年護理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內政部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
工業、科學及資源部英語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
基礎建設、運輸、地區發展、通訊和藝術部 Department of Infrastructure, Transport, Reg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總理及內閣部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社會服務部英語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
財政部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退伍軍人事務部英語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公有實體

[編輯]

國會法案所規定的公司

[編輯]

政府商業實體

[編輯]

下列公司或商業實體是依據《公共治理、績效與責任規定(the Public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ule)》第五章所成立的公營企事業單位(Government Business Enterprises[15]

其他公有非金融公司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參見1975年澳洲憲政危機.[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ach, Stanley. The Crisis of 1974–75. Platypus and Parliament: the Australian Senat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anberra, ACT: Department of the Senate. 2003. ISBN 978-0-642-71291-2 (英語). 
  2. ^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ractice 7th. Canberra,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 May 2018 (澳大利亞英語). 
  3. ^ Chalmers, Jim. Budget Paper 1: Budget Strategy and Outlook (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 Budget 2023–24: 90. 9 May 2023 [11 March 2024]. 
  4. ^ Infosheet 19 - The House,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www.aph.gov.au. [2025-05-10] (澳大利亞英語). 
  5. ^ Cabinet - Parliamentary Education Office. peo.gov.au. [2025-05-10] (英語). 
  6. ^ About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web.archive.org. 2012-02-27 [2025-05-10]. 
  7. ^ Ben Worsley. Rudd seizes power from factions.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201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6). 
  8. ^ Cutting bureaucracy won't hurt services: Rudd.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201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9. ^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s Order (PDF). 總理內閣部 (堪培拉: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 2013-09-18 [2019-02-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4). 
  10. ^ Minute Paper for the Executive Council (PDF). 總理內閣部 (堪培拉: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 2015-09-21 [2019-02-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9-10). 
  11. ^ Government by Portfolios.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12.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澳大利亚主要政府机构网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使館.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13.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ct 1983. Federal Register of Legislation.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14. ^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Act 1991. Federal Register of Legislation.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15. ^ Current Government Business Enterprises. 澳大利亞財政部.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