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湯米·羅賓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湯米·羅賓遜
史蒂芬·克里斯朵夫·亚克西-列侬
英文名Tommy Robinson
國籍英國
職業活動家
知名於極右翼活動家 英國防衛聯盟
政黨英國自由黨(2012)
刑事指控藐視法庭罪
刑事處罰服刑18個月
刑事狀況服刑中
兒女3

湯米·羅賓遜(真名史蒂芬·克里斯朵夫·亞克西-列儂)是一位英國極右翼伊斯蘭主義活動家[1]他是英國最著名的極右翼活動家之一。湯米·羅賓遜於2024年10月因藐視法庭罪被判19個月監禁,他目前正在服刑。[2]他創建了英國右翼英國防衛聯盟(English Defence League),曾是英國法西斯主義的英國國家黨的成員,也當任過英國自由黨的副主席。[3]

早年經歷

[編輯]

羅賓遜於1982年11月27日出生於盧頓[4]他被繼父托馬斯·列儂收養。他的母親是愛爾蘭人,在當地的麵包店工作。羅賓遜的父親是英國人。羅賓遜曾到盧頓機場申請為航空工程當學徒,但在2003年因襲警入獄而被解僱。他還跟隨着盧頓足球俱樂部的一個足球流氓團體從事足球流氓活動。

英國防衛聯盟

[編輯]

羅賓遜2009年創建了英國防衛聯盟且成為其的領導人,該組織以反穆斯林主義為主。羅賓遜聲稱他是在閱讀一篇有關伊斯蘭主義者試圖在盧頓招募塔利班成員的報紙報道後決定成立英國防衛聯盟。[5]早期,該組織的主要成員是英格蘭南部的足球球迷,所以有一定的足球流氓成分。在此時間,羅賓遜被多次逮捕。

2013年10月,羅賓遜退出了英國防衛聯盟,並在衛報上為反伊斯蘭主義道歉。[6]

後續活動

[編輯]

2014年11月26日,羅賓遜在牛津聯盟發表演講。[7]反對法西斯主義聯合會(UAF)對此表示抗議,批評牛津聯盟為他提供平台。2015年7月結束監禁後,羅賓遜與英國的佩吉達(Pegida)組織重新參與反伊斯蘭示威。[8]2015年10月,羅賓遜在佩吉達的反伊斯蘭集會上發表講話,抨擊他認為偽裝成難民的伊斯蘭恐怖分子威脅。羅賓遜於2015年自費出版了自傳《國家的敵人》。[9]羅賓遜著的第二本自費出版書籍《穆罕默德的《可蘭經》:為何穆斯林因伊斯蘭教殺人》於2017年出版,但亞馬遜拒絕銷售此書。[10]2018年10月,羅賓遜與24名所謂「英國軍隊新兵」合影並發布到臉書,英國軍方對這一事件展開調查,表示「極右意識形態與軍隊的價值觀和精神完全不符」。[11]2018年11月,羅賓遜被任命為英國獨立黨(UKIP)關於「性侵幫派」問題的顧問。[12]2019年3月,羅賓遜在沒有邀請的情況下出現在一名極右派問題記者家門口,並試圖恐嚇他。他在直播中公開了該記者的住址,並威脅揭露其他記者的住址,隨後警方趕到現場。[13]2020年1月,羅賓遜因違反新冠疫情規定,在倫敦海德公園的發言人角被逮捕。2021年5月,羅賓遜參加了倫敦支持以色列的遊行。[14]2022年1月,羅賓遜放映了他的73分鐘紀錄片《英國的強姦:倖存者故事》。[15]2020年2月,羅賓遜訪問了俄羅斯,與俄羅斯媒體接觸,獲得了積極報道,俄羅斯國家媒體將他描繪為言論審查的受害者,並支持俄羅斯總統普京[16]2024年7月,羅賓遜因散布關於紹斯波特兒童大規模刺殺事件的錯誤信息而被指控煽動暴力,引發了全英範圍的極右暴亂。暴亂者在南港高呼羅賓遜的名字。[17]

政治生涯

[編輯]

2019年,羅賓遜參選歐盟英格蘭西北選區議員,獲得了百分之2.2的選票後敗選。[18]

違法行為

[編輯]

羅賓遜的刑事記錄包括暴力犯罪金融和移民欺詐、持有可供販賣的可卡因公共秩序犯罪

襲擊罪: 2005年4月,在盧頓皇家法院,羅賓遜因2004年7月對一名下班警察實施襲擊罪和阻礙逮捕罪被定罪。羅賓遜被判處12個月和3個月監禁,合併執行。2011年9月,在普雷斯頓地方法院,羅賓遜因2011年4月2日頭頂黑本一名男子而被定罪。2011年11月,他被判處12周監禁,緩期12個月執行。[19]

公共秩序犯罪: 2011年7月,在盧頓和南貝德福德郡地方法院,羅賓遜因2010年8月24日在盧頓帶領盧頓足球俱樂部的支持者參與一場涉及100人的鬥毆而被定罪,罪名是使用威脅、侮辱性或侮辱性的行為。他被判處12個月社區康復令、150小時無薪工作,並被禁賽三年。[20]

使用偽造護照: 2012年10月,羅賓遜因非法進入美國而被逮捕。他使用一張名為安德魯·麥克馬斯特的護照搭乘從倫敦希思羅機場飛往紐約市的維珍大西洋航空航班。因為有犯罪記錄,他之前被禁止進入美國。抵達約翰·F·肯尼迪國際機場後,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工作人員核查了他的指紋,發現他並非麥克馬斯特。在接受第二次面談時,他離開了機場,非法進入了美國。他在美國停留了一晚,並在第二天用自己的護照返回英國。[21]

按揭欺詐:2012年11月,羅賓遜因涉及三項通過虛假陳述實施欺詐的合謀指控而被起訴,與其他五名被告一起。他對兩項指控認罪,並在2014年1月被判處18個月監禁。[22]

跟蹤:2021年1月17日晚上10點後,羅賓遜前往記者莉齊·迪爾登的家中,此前她曾就羅賓遜涉嫌濫用支持者捐款一事向他請求評論。他錯誤地指控她的伴侶是戀童癖,並威脅每晚都回去。他因這一事件被逮捕,並在其電報頻道上發布了記者伴侶的照片,稱有關伴侶的「嚴重指控」已被提出。有人指控他威脅這對情侶,以防止該報道的發布。迪爾登的文章於2021年3月18日發布。[23]2021年3月19日,羅賓遜被發出臨時跟蹤禁令。

2021年10月13日,羅賓遜在西敏寺地方法院因跟蹤這對情侶被定罪,並被禁止接觸或提及他們五年。2023年10月19日,他因承認對迪爾登伴侶的指控為虛假,失去了對跟蹤禁令的上訴。

分流令:2023年11月27日,羅賓遜因拒絕離開前一天倫敦反猶示威活動的現場,被依據《第35條》分流令控告,他稱自己是以記者身份出席的。他被戴上手銬帶走,並且在警方使用PAVA噴霧劑後被帶走。他於1月在西敏寺地方法院出庭。被釋放後,他聲稱阻止他進入倫敦或參加示威的保釋條件是「公然侵犯」人權。[24]

2024年1月22日,羅賓遜在西敏寺地方法院否認了《第35條》指控,聲稱他以記者身份參加遊行。地區法官安排了4月22日的審判,並拒絕了他要求禁止公開發布地址的申請。倫敦警察局表示,羅賓遜「在警察嘗試給他戴上手銬時進行抗拒」並且「在使用PAVA噴霧前多次警告」。

個人生活

[編輯]

羅賓遜在2011年與詹娜·沃爾斯結婚,兩人相識約10年,育有三名孩子。[25]這對夫婦於2021年2月離婚。[26]2010年,羅賓遜在盧頓經營了一家日光浴沙龍。[27]

注釋

[編輯]
  1. ^ Tommy Robinson. The Telegraph. 2025-01-11 [2025-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23) (英語). 
  2. ^ Tommy Robinson jailed for contempt of court. BBC News. 2024-10-28 [2025-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26) (英國英語). 
  3. ^ 'A Violent Man Making Violent Threats'. HuffPost UK. 2013-06-16 [2025-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英語). 
  4. ^ Reporters, Telegraph. Who is Tommy Robinson - the former EDL leader once branded a 'bigoted lunatic'. The Telegraph. 2017-06-20 [2025-01-14].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英國英語). 
  5. ^ Under the skin of English Defence League. 2009-10-12 [2025-02-08] (英國英語). 
  6. ^ Malik, Shiv. Ex-EDL leader Tommy Robinson says sorry for causing fear to Muslims. The Guardian. 2013-10-11 [2025-02-08].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英國英語). 
  7. ^ EDL founder Tommy Robinson speaks at the Oxford Union. BBC News. 2014-11-27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2) (英國英語). 
  8. ^ Across Europe with Tommy Robinson: inside the new wave of anti-immigration protest coming soon to Britain. The Telegraph. 2015-12-04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5) (英語). 
  9. ^ What's it like to be Britain's most hated man? Ask Tommy Robinson. The Telegraph. 2016-02-04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4) (英語). 
  10. ^ Tommy Robinson Book Removed From Amazon, Just Days After Facebook Account Disabled. HuffPost UK. 2019-02-28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英語). 
  11. ^ Army investigates Tommy Robinson photo with soldiers. 2018-10-09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7) (英國英語). 
  12. ^ Dyer, Henry. Labour MP Naz Shah Sues Brexit Campaigners Leave EU over Grooming Gangs Slur. Byline Times. 2020-09-03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英國英語). 
  13. ^ Walker, Peter; Parveen, Nazia. Journalist calls police as Tommy Robinson makes video at his home. The Guardian. 2019-03-05 [2025-02-08].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英國英語). 
  14. ^ Jewish groups condemn Tommy Robinson after he attends pro-Israel march. The Independent.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3) (英國英語). 
  15. ^ Bagdi, Annabal. Grooming gang victims urged to come forward in wake of Tommy Robinson rally. Birmingham Live. 2022-01-30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英語). 
  16. ^ Mulhall, Joe. Tommy Robinson: Putin’s Useful Idiot?. HOPE not hate. 2022-03-17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5) (美國英語). 
  17. ^ Quinn, Ben. Are the authorities powerless to stop Tommy Robinson’s online output?. The Guardian. 2024-08-06 [2025-02-08].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1) (英國英語). 
  18. ^ Tommy Robinson sulks after humiliating defeat in European elections. Metro. 2019-05-27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7) (英語). 
  19. ^ EDL leader Stephen Lennon convicted of assault. BBC News. 2011-09-29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英國英語). 
  20. ^ EDL founder Stephen Lennon guilty over football brawl. BBC News. 2011-07-25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5) (英國英語). 
  21. ^ EDL leader Stephen Lennon jailed for false passport offence. BBC News. 2013-01-07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9) (英國英語). 
  22. ^ EDL founder Stephen Yaxley-Lennon admits mortgage fraud. BBC News. 2013-11-26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5) (英國英語). 
  23. ^ Tommy Robinson ‘misused’ donations from far-right supporters. The Independent. 2021-03-18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英語). 
  24. ^ Weaver, Matthew. Tommy Robinson charged over refusal to leave march against antisemitism. The Guardian. 2023-11-27 [2025-02-08].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7) (英國英語). 
  25. ^ Anil, Pratinav. Tommy Robinson, England's class clown. UnHerd. 2024-08-27 [202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5-24) (英國英語). 
  26. ^ Tommy Robinson: The rancour, rhetoric and riches of brand Tommy. BBC News. 2019-07-11 [2025-02-08] (英國英語). 
  27. ^ Collins, Lauren. England, Their England. The New Yorker. 2011-06-27 [2025-02-08]. ISSN 0028-792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