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訥
外觀
汝訥 | |
---|---|
大明江西南安府知府 | |
籍貫 | 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 |
字號 | 字行敏,號周庵 |
出生 | 宣德八年(1433年) |
逝世 | 弘治六年(1493年) |
出身 | |
|
汝訥(1433年—1493年),字行敏,號周庵,南直隸吳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生平
[編輯]父早卒,由祖母呂氏照料。少從進士奚昌學習《尚書》。景泰四年(1453年)舉應天鄉試,數次會試落第,以優等試薦修《英廟實錄》。成化三年(1467年)《實錄》成,授中書舍人。擢南京兵部武選司員外郎,遷郎中。出為福建汀州府知府,丁憂去職。服闕,改江西南安府知府。弘治六年(1493年)解職還鄉,是年秋,以腰病不能起,七月七日病歿。[1]
著作
[編輯]工書法,「得晉人筆意」,小楷尤可愛,士大夫爭取之。[2]。著有《學鳴集》《學鳴集》《北遊稿》、《懷麓堂集》、《匏翁家藏集》等[3]。
家族
[編輯]曾祖汝琪,祖汝璣,父汝思逺。[4]
參考資料
[編輯]- ^ 《家藏集》明故中順大夫江西南安府知府汝君墓誌銘 弘治六年,南安府知府汝君述軄於朝,以老例得致仕。命下,君即日馳歸,未幾病作,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享年六十一。其孤舟等卜,明年十二月某日,葬於呉江縣某都某地,託兵部主事呉鋆奉其先友史明古之狀來乞銘。鋆為君之子壻初訃於予,予方為之悼,惜曰:君勞於仕宦久矣,始就間適何遂至此今之葬,予能忘情乎?且明古與君知契尤深,自以敘君平生甚悉,則予又能已於言乎?君諱訥,字行敏,汝氏,蘇州呉江人。其先葢出商之汝鳩、汝方;至春秋時,晉有大夫叔齊及寛;漢有魯相郁;自魏晉以降,未有顯者。今其族獨盛於呉江,居黎里者十室而五,多不相通,葢同所出也。君之曾祖曰琪,祖曰璣,父曰思逺,世掌田賦於鄉。思逺蚤喪,君賴祖母呂氏撫育以長。少從故進士奚昌授尚書。景泰四年,以縣學弟子鄉試中式,屢試禮部不中。君素善書,會修英宗皇帝實録,選入史館。嵗餘,將再從禮部試期,必取甲科。時李文逹公為總裁官,沮之。實録成,竟授中書舍人,一時朝臣當受誥敕者,率欲得君書蹟,來請於門者不絶。君不以勞辭,或以金幣酬謝,輒卻去,曰此職業也。秩滿,擢南京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再遷郎中。精勤明敏,益舉其職。今冡宰致仕三原公為司馬,最器許君,公退輒召與語。凡掌武選十年,擢知汀州,俄丁生母憂。服除,改知南安。南安距庾嶺,為海南貨物所入之道,其細民仰負荷為生,大姓則居積致富,商賈雜處,往往爭利搆訟,官吏受賕,多不得平。君視犯者,一斷以法,迄無所上下。至於細民,尤加意撫䘏之,必不得已,始施鞭撻。人以為得牧守體。自君入官,行履完潔,交遊所與,能逺貴勢,且為人坦易,表裏一致,平居善談笑,脫去富貴氣習。其於財利漠然,未嘗枉已。茍一介之取,尤不與人較。有粥田者既受直後輒倍約或勸君訟,君曰:與小人較,自失多矣。卒讓與之。故仕宦三十年,田廬無所增益。卒之日,家無遺財,其亷介可知也。君喜為詩格韻平暢所著有《學鳴集》若干巻。書法清勁,得晉人筆意。父思逺以君貴,贈南京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母黃氏為宜人,生母計氏封太宜人,妻陸氏封宜人,先卒。三男子曰舟;曰礪;皆業進士;曰霖,尚幼。五女子長即適主事呉鋆,次適金澤,餘皆在室。男孫一,曰世恩。銘曰:嗟嗟汝君,美而有文。我識其人,白而長身。孰不出仕,仕而不反。游樂於鄉,君則不晚。南安之政,視民恐夷。峴山之淚,橫浦之碑。曷不百年,以慰民思。乃歛以殯,子孫環視。亦有知友,事行以次。後知其藏,我銘在是。
- ^ 吳寬《家藏集》:其為書楷正有法,表然出儕輩,凡卿大夫士所得誥敕,皆願得君手筆,故君書傳於世日多。」
- ^ 《汝氏世譜·卷五》:永州府知府來齋公家傳」有汝諧按語:「松陵獻集潘力田先生曰:『自洪、永以來,縉紳先生類多兼能。如……王公問、汝公泰並工書法……。』舊譜未稱來齋公工書法,或因周庵公傳誤歟。
- ^ 汝訥之父,一說為汝昊,一說為汝思聰。潘檉章《松陵文獻》卷四「汝訥」條:「父思聰、子泰……年五十始舉於鄉,又七年而成進士,時弘治九年也。」此據墓誌銘。
官銜 | ||
---|---|---|
前任: 諸觀 |
明朝南安府知府 弘治年間-1493年 |
繼任: 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