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6月17日) |
32°09′15″N 118°57′15″E / 32.15417°N 118.95417°E
棲霞寺 | |
---|---|
![]() | |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南京市棲霞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南朝齊 |
認定時間 | 2002年 |
棲霞寺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西麓,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位列「天下四大叢林」。
棲霞寺於1983年被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的隋代舍利塔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旁的千佛崖石窟及明徵君碑於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棲霞寺始建於南北朝齊永明七年(489年),原為南齊隱士明僧紹的私宅,依明僧紹表字「棲霞」而稱「棲霞精舍」,後改「棲霞寺」,是佛教三論宗的祖庭。唐代潤州棲霞寺與齊州靈岩寺、荊州玉泉寺,台州國清寺並稱「四大叢林」。南宋建炎四年(1130),棲霞寺毀於戰火。[1]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重建棲霞寺,「詔贈贍僧田、山1300餘畝,視天界、靈谷為比翼焉」。成化六年(1470),棲霞寺僧人因寺田高額賦稅而紛紛逃亡,寺產被占,香火幾斷。嘉靖十一年(1532),興善、法會二僧恢復棲霞寺,索回寺田。萬曆年間,住持明通重建棲霞寺,占地120畝,僧人100餘,寺田2000餘畝,隸屬於靈谷寺,位列南京五座次大剎。[1]
清乾隆年間,清高宗六下江南,五次下榻棲霞寺,極愛棲霞山景。兩江總督尹繼善在棲霞山為乾隆建有行宮。咸豐五年(1855),棲霞寺與乾隆行宮皆毀於太平天國之亂。民國八年(1919),金山寺高僧宗仰復建棲霞寺,後住持若舜募資續建、重塑金身。[1]
1983年,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建築
[編輯]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過海大師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棲霞寺舍利塔
[編輯]棲霞寺舍利塔建於隋代隋文帝時期,為八角五層石塔。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石窟
[編輯]千佛崖石窟始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歷經各代鑿建,現有佛像515尊。棲霞飛天壁畫在2000年進行的考古研究中被發現,為目前千佛岩內唯一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壁畫。
相關事件
[編輯]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約有2萬名難民被撤離到棲霞寺。
2005年8月,以南京大屠殺期間棲霞寺求助難民為主題的電影《棲霞寺1937》發布。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南京通史 清代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4: 323-324. ISBN 978-7-5533-0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