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戲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戲魚(1903年4月—1994年10月2日),本名李濂河南省濟源縣人。鄭州大學教授。

生平簡述[編輯]

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穎好學。膺從師輩,每有心得,酷愛書法,才華出眾。青年時正逢濟源奉仙觀重修並改名道德宮,其碑匾即由他撰文書寫,譽滿鄉里。[1]

1926年大革命時期,從北京大學放假回鄉,曾短時間擔任濟源縣國民黨縣黨部宣傳部長。

從1925至1935年在清華北大十年。其間對美學產生濃厚興趣。研練書法,博覽歷代名跡,吸取眾家之長,書體以行書見長,並富於書卷氣。經美學大師鄧以蟄宗白華教授的悉心指教,逐步走上中國美學研究之路。1936年,在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即由姚華弟子創辦的京華美術專門學校)任教授。

1939至1956年,一面在清華、北大及北京其他院校從事教學,一面深入學習研究美學理論。先後在《清華學報》、《北師學刊》、《湖社月刊》、《上海大公報·藝術周刊》、《北京晨報·學園》等報刊上發表關於書法創作、書法理論和美學理論等方面的文章。

1957年在北京大學被打成「右派」。鄭州大學校長到京勸說他回河南任教。離京時致信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己之遭遇申述不平。六十年代初,河南省委文教書記劉仰嶠率工作組到鄭州大學,對一些統戰對像中的「右派」重新甄別,然後「一風吹」(摘帽),李戲魚由此解脫。

在鄭州大學先後任中文系教授、圖書館館長。

一生摯友中有同鄉楊放之。又與同省籍學者馮友蘭交誼深厚,終生對馮執弟子禮。五七年離京以後一直保持書信聯繫,每入京必詣馮府問候請益,即使在「文革」期間亦然。[2]

「文革」後撰寫《建立中國美學體系芻議》,在《鄭州大學學報》發表,後被收入復旦大學出版的《中國美學史論文專集》,在美學界引起反響。

著有《中國美學論叢》,其前三部——《禮樂論》、《中國詩論》、《中國畫論》——已經出版,其後四部即《書論》、《文論》、《音樂舞蹈論》與《建築雕刻論》則未及付梓。馮友蘭在為《中國畫論》所作序言中說他「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特立獨行,神遊乎中」。

1994年10月2日在鄭州病逝。

參考資料[編輯]

  1. ^ 參見濟源當代人物介紹《李戲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ISBN7-01-002757-9)中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