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巡洋艦列表

日本重巡洋艦名錄收錄了所有大日本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建造的重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在1920至1940年代間建造了一系列重型巡洋艦。最初建造的是古鷹級巡洋艦,該級原計劃建造四艘;然而最後兩艘在建造過程中進行了改裝,配備了新設計的炮塔,因此成為獨立的青葉級。其後繼者妙高級巡洋艦是首批為符合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條款而設計的巡洋艦,但仍超出了條約限制,而後續的高雄級巡洋艦設計則基於妙高級並進行了改進。
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將日本重型巡洋艦總數限制在十二艘,此時日本已達到該限額。因此日本帝國海軍訂購了最上級巡洋艦作為裝備155毫米艦炮的快速巡洋艦,但這些軍艦設計時已考慮可輕易換裝203毫米艦炮,日本退出條約後於1930年代末完成了此項改裝。該級最後兩艘在建造時修改設計為偵察巡洋艦,成為利根級,其獨特設計是將所有主炮集中於艦艏,艦艉則專門用於水上飛機操作。日本最後一級重型巡洋艦是伊吹級,其設計主要基於最上級。
所有巡洋艦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參與了珍珠港襲擊、菲律賓海戰、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以及所羅門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菲律賓等戰役。「三隈」號於1942年6月在中途島被擊沉,而「古鷹」號、「加古」號和「衣笠」號則在10月和11月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被擊沉。「愛宕」號、「摩耶」號、「鳥海」號、「最上」號、「鈴谷」號和「筑摩」號於1944年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沉沒,隨後「那智」號和「熊野」號於一個月後沉沒。「青葉」號、「羽黑」號、「足柄」號和「利根」號在1945年遭空襲和潛艇攻擊沉沒。「妙高」號和「高雄」號在戰爭結束時被英國皇家海軍俘獲,並於1946年被鑿沉。「伊吹」號在建造期間被改裝為快速航空母艦,但從未服役並在戰後被拆解,而其姊妹艦則被取消建造並在未完工狀態下拆解。
建造者 | 艦隻的建造者的名稱以及建造時的所在地 |
---|---|
主炮 | 主炮數量和口徑 |
裝甲 | 艦體裝甲的最大厚度 |
排水量 | 作戰時艦隻滿載排水量[a] |
推進器 |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
成本 | 購買或者建造艦艇的費用 |
服役 |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
開建日期 | 開始安放龍骨、開始艦體建造的日期 |
下水日期 | 艦隻下水的日期 |
交付日期 | 艦隻交付使用或正式入役的日期 |
結局 |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
古鷹型
[編輯]
古鷹級是日本首型重型巡洋艦,其設計目標是要超越美國海軍的奧馬哈級和英國皇家海軍的霍金斯級[2]。該級艦最初裝備六門203毫米艦炮,分別安裝在六座單裝炮塔中,但在1930年代的大規模現代化改造中,這些火炮被替換為三座雙聯裝炮塔共六門同型艦炮。此次改造還強化了防空武器,更換了鍋爐和魚雷發射管,並重建了上層建築[3]。雖然採取了減重措施,但艦體仍然超重,影響了性能表現[4]。
「古鷹」號和「加古」號服役後被編入第5巡洋艦戰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們於1941年支援了威克島和關島的入侵行動。次年初參與新幾內亞戰役的初期階段,為拉包爾、卡維恩、萊城和薩拉毛亞的登陸提供掩護。隨後支援所羅門群島戰役的初期登陸行動,並於5月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兩艦後被調往支援瓜達爾卡納爾戰役,8月在薩沃島海戰中與美國巡洋艦和驅逐艦部隊交戰。兩艦均未受損[5][6],但「加古」號在撤退途中於次日被美國潛艇「S-44」號三次魚雷擊中而沉沒[6]。「古鷹」號在10月的埃斯佩蘭斯角海戰中被美軍魚雷和炮火擊中沉沒[5]。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古鷹」號 | ![]() |
6門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單裝艦炮(建成時)[7]
3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2型聯裝炮(1939年改裝)[8] |
76公釐(3.0英寸)[7] | 8,585公噸(8,449長噸)(建成時)[7]
10,507公噸(10,341長噸)(1939年改裝)[8] |
4具螺旋槳,10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2座艦本式呂號煤油混燒鍋爐驅動4台三菱帕森斯式蒸汽輪機,34.5節(63.9公里每小時;39.7英里每小時),102,000匹指示馬力(76,000千瓦特)[7]32.95節(61.02公里每小時;37.92英里每小時),103,390匹指示馬力(77,100千瓦特)(1939年改裝)[8] | 1922年11月17日[9] | 1925年2月25日[9] | 1926年3月31日[9] | 1942年10月12日在薩沃島海戰中被美軍擊沉,同年11月10日除籍[9] |
「加古」號 | ![]() |
4具螺旋槳,10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2座艦本式呂號煤油混燒鍋爐驅動4台川崎布朗式蒸汽輪機,34.5節(63.9公里每小時;39.7英里每小時),102,000匹指示馬力(76,000千瓦特)(建成時)[7]32.95節(61.02公里每小時;37.92英里每小時),103,390匹指示馬力(77,100千瓦特)(1939年改裝)[8] | 1922年11月17日[9] | 1925年4月10日[9] | 1926年7月20日[9] | 1942年8月10日在辛貝里島東北被美軍擊沉,同年9月15日除籍[9] |
青葉型
[編輯]
「青葉」號和「衣笠」號最初是作為古鷹級成員開始建造的,但日本帝國海軍軍令部向基本設計課施壓,要求四艘艦全部裝備新設計的203毫米雙聯裝炮塔。由於「古鷹」號和「加古」號的修改為時已晚,只有「青葉」號和「衣笠」號獲得了新炮塔並被列為獨立艦級。相較於古鷹級的其他改進包括重建的上層建築[10]、重新設計的副炮以及新增的飛機彈射器[11]。與其前型艦相同,青葉號和衣笠號也存在超重問題,影響了性能表現[4]。
兩艦在和平時期先後隸屬於第5、6、7巡洋艦戰隊。1941年12月日本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它們支援了威克島和關島的入侵行動。次月為拉包爾和卡維恩的登陸提供支援,2月又支援萊城和薩拉毛亞的登陸。5月參加珊瑚海海戰,數月後參與瓜達爾卡納爾戰役。10月參加薩沃島海戰,11月參加埃斯佩蘭斯角海戰[12][13],其中「青葉」號在後者中被敵軍四十發炮彈擊中嚴重受損,並導致海軍少將五藤存知陣亡[12]。「衣笠」號則在11月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遭空襲沉沒[13]。「青葉」號在1943至1944年間主要往返於各基地之間,直至10月被潛艇魚雷擊中後又遭美軍飛機攻擊。因損傷無法修復而轉入預備役。該艦停泊在吳港直至1945年4月遭多次空襲沉沒,戰後殘骸被拆解[12]。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青葉」號 | ![]() |
3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C型聯裝炮(建成時)[14]
3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聯裝炮(1940年改裝)[15] |
76公釐(3.0英寸)[14] | 8,900公噸(8,759長噸)(建成時)[14]
10,822公噸(10,651長噸)(1940年改裝)[15] |
4具螺旋槳,10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2座艦本式呂號煤油混燒鍋爐驅動4台三菱帕森斯式蒸汽輪機,34.5節(63.9公里每小時;39.7英里每小時),102,000匹指示馬力(76,000千瓦特)[14]
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33.43節(61.91公里每小時;38.47英里每小時),104,200匹指示馬力(77,700千瓦特)(1940年改裝)[15] |
1924年2月4日[16] | 1926年9月25日[16] | 1927年9月20日[16] | 1945年7月24日吳港空襲時受損傾覆,同年11月20日除籍,1946年11月29日開始被解體[16] |
「衣笠」號 | ![]() |
4具螺旋槳,10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2座艦本式呂號煤油混燒鍋爐驅動4台川崎布朗式蒸汽輪機,34.5節(63.9公里每小時;39.7英里每小時),102,000匹指示馬力(76,000千瓦特)(建成時)[14]
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33.43節(61.91公里每小時;38.47英里每小時),104,200匹指示馬力(77,700千瓦特)(1940年改裝)[15] |
1924年1月23日[16] | 1926年10月24日[16] | 1927年9月30日[16] | 1942年11月14日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被美軍擊沉,同年12月15日除籍[16] |
妙高型
[編輯]
妙高級是日本帝國海軍首型為符合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條款而設計的巡洋艦,該條約將巡洋艦排水量限制在一萬噸。該級艦裝備十門203毫米主炮,旨在超越其他海軍設計的任何巡洋艦,最初為節省重量未計劃配備魚雷。然而海軍技術部武器科因新型強大的九三式魚雷正在研發而向設計方施壓要求加裝魚雷發射管,此要求最終被採納[17]。該級艦最終出現超重問題,吃水深度增加超過一米[18]。
1937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這些巡洋艦護送部隊至舟山[19][20][21][22],其中「妙高」號於1938年5月參與廈門入侵行動[19]。1941年12月,各艦參與菲律賓入侵,為登陸行動提供掩護。1942年2月參加爪哇海海戰,擊沉多艘荷蘭與英國艦艇,包括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19][20][21][22]。「妙高」號和「羽黑」號5月參加珊瑚海海戰[19][21],6月與姊妹艦共同組成中途島戰役支援艦隊但未接敵。它們參與瓜達爾卡納爾戰役支援行動,隨後兩年間主要在各基地間轉移,偶與敵軍交火。四艦均參加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19][20][21][22],其中「那智」號於次月遭航母「列克星敦」號艦載機擊沉[20]。「羽黑」號1945年5月被英國驅逐艦擊沉[21],「足柄」號次月遭潛艇「鋒利」號魚雷擊沉[22]。「妙高」號在萊特灣受損,戰後被英軍俘獲,1946年7月於馬六甲海峽被鑿沉[19]。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妙高」號 | ![]() |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D型聯裝炮(建成時)[23]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聯裝炮(1935年改裝)[24] |
101公釐(4.0英寸)[23] | 12,374公噸(12,179長噸)(建成時)[23]
13,192公噸(12,984長噸)(1935年改裝)[24] 14,984公噸(14,747長噸)(1939年改裝)[24] |
4具螺旋槳,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5節(65.7公里每小時;40.9英里每小時),130,000匹指示馬力(97,000千瓦特)(建成時)[23]
34節(63公里每小時;39英里每小時)(1935年改裝)[24] 33.88節(62.75公里每小時;38.99英里每小時),132,830匹指示馬力(99,050千瓦特)(1939年改裝)[24] |
1924年10月25日[25] | 1927年4月16日[25] | 1929年7月31日[25] | 1946年7月8日在馬六甲水道被英軍擊沉,同年8月10日除籍[25] |
「那智」號 | ![]() |
1924年11月26日[25] | 1927年6月15日[25] | 1928年11月16日[25] | 1944年11月5日在馬尼拉灣被美軍艦載機擊沉,1945年1月20日除籍[25] | ||||
「足柄」號 | ![]() |
1925年4月11日[26] | 1928年4月22日[26] | 1929年8月20日[26] | 1945年6月8日在邦加水道被英軍潛艇擊沉,同年8月20日除籍[26] | ||||
「羽黑」號 | ![]() |
1925年3月16日[26] | 1928年3月24日[26] | 1929年4月25日[26] | 1945年5月17日在檳榔嶼被英軍驅逐艦擊沉,同年6月20日除籍[26] |
高雄型
[編輯]
高雄級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妙高級,並實施了多項旨在改進前型艦缺陷的修改與升級。這些改進包括加厚裝甲以及將魚雷發射管抬高至上一層甲板以提高安全性[27]。該級艦雖仍按《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設計,但再次出現超重和穩定性問題,其龐大的上層建築及眾多部件超預期的重量使情況進一步惡化[28]。
「高雄」、「愛宕」和「鳥海」三艦在馬來亞入侵行動開始後追擊英國Z艦隊[29][30][31],而「摩耶」號則支援菲律賓入侵作戰[32]。1942年間該級艦參與多項作戰行動,包括荷屬東印度群島和阿留申群島的入侵,以及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的東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等。1943至1944年間主要在各基地間轉移,偶與美軍交火。各艦均參加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和10月萊特灣海戰[29][30][31][32],期間「愛宕」號和「摩耶」號被潛艇擊沉,「鳥海」號遭空襲沉沒[29][30][31][32]。「高雄」號被兩枚魚雷重創後撤退至新加坡,因無法修復而被用作浮動防空炮台。戰後被英軍俘獲,1946年10月於馬六甲海峽被鑿沉[29]。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高雄」號 | ![]() |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型聯裝炮[33] | 127公釐(5.0英寸)[33] | 12,374公噸(12,179長噸)(建成時)[33]
14,838公噸(14,604長噸)(1939年改裝)[34] |
4具螺旋槳,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5節(65.7公里每小時;40.9英里每小時),130,000匹指示馬力(97,000千瓦特)(建成時)[33]
34.25節(63.43公里每小時;39.41英里每小時),133,100匹指示馬力(99,300千瓦特)(1939年改裝)[34] |
1927年4月28日[35] | 1930年5月12日[35] | 1932年5月31日[35] | 1946年10月29日在馬六甲海峽被鑿沉,1947年5月3日除籍[35] |
「愛宕」號 | ![]() |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型聯裝炮[33] | 12,374公噸(12,179長噸)(建成時)[33]
15,152公噸(14,913長噸)(1939年改裝)[34] |
4具螺旋槳,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5節(65.7公里每小時;40.9英里每小時),130,000匹指示馬力(97,000千瓦特)(建成時)[33]
34.25節(63.43公里每小時;39.41英里每小時),133,100匹指示馬力(99,300千瓦特)(1939年改裝)[34] |
1927年4月28日[35] | 1930年6月16日[35] | 1932年3月30日[35] | 1944年10月23日在巴拉望水道被美軍擊沉,同年12月20日除籍[35] | |
「摩耶」號 | ![]() |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1型聯裝炮(建成時)[33]
4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1型聯裝炮(1944年改裝)[36] |
12,374公噸(12,179長噸)(建成時)[33]
15,159公噸(14,920長噸)(1944年改裝)[36] |
4具螺旋槳,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5節(65.7公里每小時;40.9英里每小時),130,000匹指示馬力(97,000千瓦特)(建成時)[33]34.25節(63.43公里每小時;39.41英里每小時)(1944年改裝)[36] | 1928年12月4日[35] | 1930年11月8日[35] | 1932年6月30日[35] | 1944年10月23日在巴拉望水道被美軍擊沉,同年12月20日除籍[35] | |
「鳥海」號 | ![]() |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型聯裝炮[33] | 12,374公噸(12,179長噸)[33] | 4具螺旋槳,12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5節(65.7公里每小時;40.9英里每小時),130,000匹指示馬力(97,000千瓦特)(建成時)[33] | 1928年3月26日[35] | 1931年4月5日[35] | 1932年6月30日[35] | 1944年10月25日在薩馬島被美軍擊傷後被己方驅逐艦擊沉,同年12月20日除籍[35] |
最上型
[編輯]
日本於1930年簽署《倫敦海軍條約》,將重型巡洋艦數量限制在十二艘——此時已達上限。日本遂訂購最上級巡洋艦,以利用剩餘的輕巡洋艦建造噸位配額[37]。該級艦最初配備五座三聯裝共十五門155毫米艦炮,但設計時已預留便捷換裝雙聯裝203毫米艦炮的條件。日本於1936年退出國際條約後,最上級各艦自1939年起實施現代化改裝,其中核心改動就是將主炮更換為203毫米艦炮[38]。
1941年7月參與法屬印度支那占領行動,12月支援馬來亞入侵。1942年2月為蘇門答臘登陸提供掩護[39][40][41][42],其中「最上」號和「三隈」號參加巽他海峽海戰[39][40]。4月四艦編入航空艦隊襲擊印度洋英軍,6月調赴中途島戰役[39][40][41][42]。「最上」號和「三隈」號遭美軍空襲,導致「三隈」號沉沒[39][40]。「最上」號隨後進行改裝,拆除後部炮塔改為水上飛機設施[39]。「鈴谷」號和「熊野」號年底支援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參與東所羅門海戰和聖克魯斯群島海戰[41][42]。1943至1944年間各艦根據美軍行動在各基地間機動,先後參加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和10月萊特灣海戰[39][41][42],期間「最上」號和「鈴谷」號沉沒[39][41]。「熊野」號次月在菲律賓戰役中遭空襲沉沒[42]。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最上」號 | ![]() |
5座155公釐(6英寸)60倍徑三聯裝炮(建成時)[43]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1型聯裝炮(1939年改裝)[44] 3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1型聯裝炮(1943年改裝)[45] |
140公釐(5.5英寸)[43] | 11,169公噸(10,993長噸)(建成時)[43]
14,146公噸(13,923長噸)(1939年改裝)[44] 14,142公噸(13,919長噸)(1943年改裝)[45] |
4具螺旋槳,8座大型以及4座小型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7節(69公里每小時;43英里每小時),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建成時)[43]
152,432匹指示馬力(113,669千瓦特)(1939年改裝)[44] 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1943年改裝)[45] |
1931年10月27日[46] | 1934年3月14日[46] | 1935年7月28日[47] | 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受創,後被己方驅逐艦擊沉,同年12月20日除籍[47] |
「三隈」號 | ![]() |
11,169公噸(10,993長噸)(建成時)[43]
13,887公噸(13,668長噸)(1939年改裝)[44] 14,142公噸(13,919長噸)(1943年改裝)[45] |
4具螺旋槳,8座大型以及4座小型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7節(69公里每小時;43英里每小時),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建成時)[43]
152,432匹指示馬力(113,669千瓦特)(1939年改裝)[44] 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1943年改裝)[45] |
1931年12月24日[47] | 1934年5月31日[47] | 1935年8月29日[47] | 1942年6月7日在中途島西北被美軍炸沉,同年8月10日除籍[47] | ||
「鈴谷」號 | ![]() |
13,440公噸(13,228長噸)(建成時)[43]
13,887公噸(13,668長噸)(1939年改裝)[44] 14,142公噸(13,919長噸)(1943年改裝)[45] |
4具螺旋槳,8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節(65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建成時)[43]
152,432匹指示馬力(113,669千瓦特)(1939年改裝)[44] 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1943年改裝)[45] |
1933年12月11日[47] | 1934年11月20日[47] | 1937年10月31日[47] | 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被美軍炸沉,同年12月20日除籍[47] | ||
「熊野」號 | ![]() |
13,440公噸(13,228長噸)(建成時)[43]
13,887公噸(13,668長噸)(1939年改裝)[44] 14,142公噸(13,919長噸)(1943年改裝)[45] |
4具螺旋槳,8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節(65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建成時)[43]
152,432匹指示馬力(113,669千瓦特)(1939年改裝)[44] 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1943年改裝)[45] |
1934年4月5日[47] | 1936年10月15日[47] | 1937年10月31日[47] | 1944年11月25日在馬尼拉返回途中被美軍炸沉,同年12月15日除籍[47] |
利根型
[編輯]
「利根」號和「筑摩」號原本是最上級的最後兩艘,但日本海軍軍令部在建造期間修改設計要求,使其成為航母編隊的「偵察巡洋艦」。因此這兩艘艦成為獨立艦級,其主炮全部集中於艦艏,艦艉則專門用於水上飛機操作。該級巡洋艦原計劃裝備三聯裝155毫米艦炮,但在建造期間就更換為雙聯裝203毫米艦炮。[48]
兩艦在1941年12月為執行珍珠港襲擊的航母提供護航,並用水上飛機進行空中偵察,數日後又支援威克島戰役。1942年初,它們支援荷屬東印度群島作戰和達爾文空襲,4月為印度洋襲擊行動的航母提供空中偵察。6月在中途島戰役中執行相同任務,年底支援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包括東所羅門海戰和聖克魯斯群島海戰。1943至1944年間主要在各基地間機動,多為應對美軍行動。兩艦又為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和10月萊特灣海戰提供偵察[49][50],其中「筑摩」號在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航母「大黃蜂」號的艦載機擊沉[50]。「利根」號1945年3月在吳港遭空襲受損,7月被後續空襲擊沉。其殘骸於1948年打撈拆解[49]。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利根」號 | ![]() |
4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E3型聯裝炮[51] | 145公釐(5.7英寸)[51] | 13,320公噸(13,110長噸)[51] | 4具螺旋槳,8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節(65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51] | 1934年12月1日[52] | 1937年11月21日[52] | 1938年11月20日[52] | 1945年7月24日在吳港空襲中被美軍擊傷坐沉,同年11月20日除籍,1948年前解體[52] |
「筑摩」號 | ![]() |
1935年10月1日[52] | 1938年3月19日[52] | 1939年5月20日[52] | 1944年10月25日在薩馬島海戰中被美軍魚雷擊傷,之後被己方驅逐艦擊沉,1945年4月20日除籍[52] |
伊吹型
[編輯]伊吹級的設計基於最上級最後兩艘艦的改進方案,這兩艘在建造時就已對前兩艘進行了改良。伊吹級與前型的主要區別在於裝備了四聯裝魚雷發射管,而非此前巡洋艦的三聯裝型號[53]。1941年底訂購兩艘,1942年初開工建造[54],但第二艘開工不到一月即取消建造以便騰出船塢建造航母「天城」號,該艦始終未獲命名。首艦「伊吹」號繼續建造,但在1943年下水後工程暫停。日本海軍曾考慮將其改裝為油輪,最終決定改為快速航母並於12月開工改造。1945年3月為優先建造潛艇而停工,此時完成度約80%。未完工的「伊吹」號在戰後被拆解[53]。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伊吹」號 | ![]() |
5座200公釐(8英寸)50倍徑三年式2號聯裝炮[55] | 140公釐(5.5英寸)[55] | 13,890公噸(13,671長噸)[55] | 4具螺旋槳,8座艦本式呂號重油專燒鍋爐驅動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35節(65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152,000匹指示馬力(113,000千瓦特)[55] | 1942年4月24日[55] | 1943年5月[56] | 不適用 | 不適用 |
第「301」號 | ![]() |
1942年6月1日[55] | 取消建造,就地解體[55] |
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引文
[編輯]- ^ Gröner 1990,第ix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15–16, 52–53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251–257頁
- ^ 4.0 4.1 Lacroix & Wells 1997,第58頁
- ^ 5.0 5.1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Furutak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20-09-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1).
- ^ 6.0 6.1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Kako: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20-09-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 ^ 7.0 7.1 7.2 7.3 7.4 7.5 7.6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56頁
- ^ 8.0 8.1 8.2 8.3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57頁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61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52–54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68–70頁
- ^ 12.0 12.1 12.2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Aob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04-06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 ^ 13.0 13.1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Kinugas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04-06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7).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62頁
- ^ 15.0 15.1 15.2 15.3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63頁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67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82–84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92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Nach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07-27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20.0 20.1 20.2 20.3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Nach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07-27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21.0 21.1 21.2 21.3 21.4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Haguro: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12-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 ^ 22.0 22.1 22.2 22.3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Ashigar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10-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68頁
- ^ 24.0 24.1 24.2 24.3 24.4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70頁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80頁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81頁
- ^ Patton 2006,第36–48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127–128頁
- ^ 29.0 29.1 29.2 29.3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Takao: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07-29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3).
- ^ 30.0 30.1 30.2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Atago: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11-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4).
- ^ 31.0 31.1 31.2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Choka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05-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9).
- ^ 32.0 32.1 32.2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May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11-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 ^ 33.00 33.01 33.02 33.03 33.04 33.05 33.06 33.07 33.08 33.09 33.10 33.11 33.12 33.13 33.14 33.15 33.16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83頁
- ^ 34.0 34.1 34.2 34.3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89頁
- ^ 35.00 35.01 35.02 35.03 35.04 35.05 35.06 35.07 35.08 35.09 35.10 35.11 35.12 35.13 35.14 35.15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96頁
- ^ 36.0 36.1 36.2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91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156–157, 434–435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442–443頁
-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Mogam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10-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40.0 40.1 40.2 40.3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Mikum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07-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 ^ 41.0 41.1 41.2 41.3 41.4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Suzuy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10-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1).
- ^ 42.0 42.1 42.2 42.3 42.4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Kumano: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8-10-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4).
- ^ 43.00 43.01 43.02 43.03 43.04 43.05 43.06 43.07 43.08 43.09 43.10 43.11 43.12 43.13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199頁
-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00頁
-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04頁
- ^ 46.0 46.1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06頁
- ^ 47.00 47.01 47.02 47.03 47.04 47.05 47.06 47.07 47.08 47.09 47.10 47.11 47.12 47.13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07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503頁
- ^ 49.0 49.1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Tone: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05-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6).
- ^ 50.0 50.1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Chikum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9-05-01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08頁
- ^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11頁
- ^ 53.0 53.1 Lacroix & Wells 1997,第540–541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539–540頁
- ^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沼風 & 陳叔陽 2010,第212頁
- ^ Lacroix & Wells 1997,第824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德國戰艦:1815年–1945年].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語).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ISBN 0-87021-893-X (英語).
- Lacroix, Eric; Wells, Linton.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311-3 (英語).
- Patton, Wayne. Japanese Heavy Cruisers in World War II. Squadron Signal Publications. 2006. ISBN 0-89747-498-8 (英語).
- Whitley, M. J. Cruis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rms and Armour Press. ISBN 1-85409-225-1.
- 劉怡.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艇全览. 經典戰史回眸·兵器系列 第1版. 武昌: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年7月. ISBN 9787307077089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2-04 [2020-03-06]. ISBN 9787543681934. OCLC 886031914 (中文(中國大陸)).
- 沼風. 旧日本海军舰船1870-1945 (VOL. 1). 陳叔陽. 重慶: 電腦版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0-04. ISBN 9787894762993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編輯]- 王子午. 决定版 日本海军轻巡洋舰全集. 戰艦 (《戰艦》雜誌社). 2010. ISSN 1671-1645 (中文(中國大陸)).
- 王子午. 决定版 日本海军重巡洋舰全集. 戰艦 (《戰艦》雜誌社). 2010. ISSN 1671-1645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