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里齊亞

戈里齊亞 | |
---|---|
市鎮 | |
Comune di Gorizia | |
坐標:45°56′07″N 13°37′09″E / 45.9352°N 13.6193°E | |
國家 | ![]() |
大區 |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 |
省份或廣域市 | 戈里齊亞省 |
面積 | |
• 總計 | 41 平方公里(16 平方英里) |
海拔 | 84 公尺(276 英尺) |
人口(2004年12月31日) | |
• 總計 | 39,615人 |
• 密度 | 966人/平方公里(2,502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編 | 34170 |
電話區號 | 0481 |
網站 | www.comune.gorizia.it |
戈里齊亞(意大利語:Gorizia;斯洛文尼亞語: Gorica,戈里察; 德語:Görz,戈爾茨)位於意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腳下,鄰近斯洛文尼亞邊境,是戈里齊亞省的首府。
該市的名字來自斯洛文尼亞語單詞gorica「小山」,這是斯洛文尼亞人居住地區的一個常見地名。
歷史
[編輯]中世紀
[編輯]戈里齊亞最初是一座了望塔或一座控制着索查河淺灘的史前城堡,最初是一個小村莊,距離連接阿奎萊亞和埃莫納(現代盧布爾雅那)的羅馬格米納大道不遠。戈里齊亞這個名字首次記錄在1001年4月28日的一份文件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將城堡和戈里齊亞村捐贈給阿奎萊亞牧首約翰二世和弗留利的埃彭施泰因伯爵。該文件將戈里齊亞稱為「斯拉夫語中被稱為Goriza的村莊」(Villa quae Sclavorum lingua vocatur Goriza)。
早在1107年,就有人提到巴伐利亞-邁因哈德貴族血統的邁因哈德伯爵,他在蒂羅爾州的利恩茨附近擁有財產;作為阿奎萊亞牧首區的一員,他在前弗留利馬克被授予大片莊園,包括戈里齊亞,早在1127年就自稱戈里齊亞伯爵。13世紀末,戈里齊亞家族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貴族住宅之一。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由於與阿奎萊亞和其他伯國的頻繁戰爭,以及將領土分為兩個主要核心,戈里齊亞伯國的邊界經常發生變化:一個圍繞德拉瓦河上游,中心位於利恩茨,另一個圍繞戈里齊亞本身。在12世紀至16世紀初,戈里齊亞是這個基本獨立的戈里齊亞伯國的政治和行政中心,伯國在權力鼎盛時期包括今天的戈里齊亞地區、弗留利東南部、喀斯特高原、伊斯特拉半島中部、克恩頓州西部和東蒂羅爾,以及與白卡尼奧拉的溫迪克馬克。
從11世紀開始,該市有兩個不同的發展層次:上城堡區和下城堡區。上城堡扮演政治行政角色,下城堡扮演農村商業角色。中央廣場的名字,至今在兩種語言中都被稱為Travnik或Traunig(斯洛文尼亞語中的「草地」),證明了這一時期。
15世紀末,城市權利擴大到了下城。
哈布斯堡統治期
[編輯]1500年,戈里齊亞伯國消亡,他們的領地在1508年和1509年被威尼斯共和國短暫占領後,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下,這座城鎮在城堡腳下展開。許多來自意大利北部的定居者搬到了那裡,開始了他們的商業活動。戈里齊亞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城鎮,講弗留利語、德語和斯洛文尼亞語。
16世紀中葉,戈里齊亞成為新教改革的中心,新教改革從鄰近的東北部地區克拉尼斯卡和克恩頓蔓延開來。著名的斯洛文尼亞新教傳教士普里莫日·特里巴爾也訪問了該市並在那裡傳教。然而,到本世紀末,在當地院長約翰·陶徹爾的領導下,天主教反宗教改革在戈里齊亞獲得了力量,陶徹爾後來成為盧布爾雅那的主教。陶徹爾在將耶穌會教團帶到該市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該教團在戈里齊亞的教育和文化生活中發揮了作用。
戈里齊亞最初是戈里齊亞伯國的一部分,自1754年以來,一直是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親王伯國首府。在教會事務中,1751年阿奎萊亞大主教被鎮壓後,戈里齊亞大主教管區作為其在哈布斯堡王朝領土上的合法繼承人成立。戈里齊亞因此成為羅馬天主教的宗教中心。戈里齊亞總教區幅員遼闊,向北延伸至德拉瓦河,向東延伸至庫帕河,的里雅斯特、特倫托、科莫和皮錢教區受戈里齊亞大主教的管轄。大教堂周圍開發了一個新的城鎮區,阿奎萊亞大教堂的許多珍寶都轉移到了這裡。許多新別墅的建造向該市傳達了典型的巴洛克晚期外觀,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特徵。城牆內還建造了一座猶太教堂,這是戈里齊亞相對寬容的多民族性質的另一個例子。
拿破崙戰爭期間,戈里齊亞於1809年至1813年間併入法國伊利里亞行省。奧地利恢復統治後,戈里齊亞及其伯國被併入伊利里亞王國的行政單位。在此期間,戈里齊亞成為奧地利貴族的熱門避暑勝地,被稱為「奧地利尼斯」。被1830年七月革命廢黜的前法國統治者波旁家族的成員也在該市定居,其中包括在戈里齊亞度過最後幾年的最後一位波旁君主查理十世。與大多數鄰近地區不同,1848年的民族革命之春在戈里齊亞幾乎沒有被注意到,從而重申了其作為一個平靜而忠誠的省級城鎮的聲譽。

1849年,戈里齊亞伯國與的里雅斯特和伊斯特拉一起被納入奧地利濱海區。1861年,該地區被重組為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親王伯國,並獲得了地區自治權。當時,戈里齊亞是一個多民族城鎮;市中心講意大利語和弗留利語、斯洛文尼亞語和德語,而郊區則以斯洛文尼亞語和弗留利語為主。儘管意大利-弗留利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之間存在一些緊張關係,但該市繼續保持相對寬容的氣氛,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弗留利文化都在這裡蓬勃發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戈里齊亞有大約31,000名居民,是奧地利濱海區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的里雅斯特和普拉(波拉)。另有14,000人居住在郊區,使其成為阿爾卑斯-亞德里亞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之一,領先於克拉根福、馬里博爾、薩爾茨堡、博爾扎諾和特倫托。在城市範圍內,約48%的人口以意大利語或弗留利語為第一語言,而35%的人口講斯洛文尼亞語。在郊區,講斯洛文尼亞語的人口占主導地位,對講意大利語/弗留利語的人口比例為77%對2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10個月裡,戈里齊亞並不在前線,但戰爭中的第一位戈里齊亞受害者早在1914年8月10日就發生了,當時露茜·克里斯塔爾尼希伯爵夫人在為奧地利紅十字會執行任務時駕駛汽車時被鄉土突擊隊警衛槍殺。[1]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站在協約國一邊,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始於1915年5月24日。戈里齊亞以西的山丘很快成為意大利和奧匈帝國軍隊激烈戰鬥的戰場。該市本身遭到嚴重破壞,到1916年初,大部分居民已被疏散。1916年8月,意大利軍隊在第六次伊松佐河之役中占領了戈里齊亞,前線向該市東郊移動。隨着1917年10月和11月的卡波雷托戰役,當同盟國將意大利人推回皮亞韋河時,該市又回到了奧匈帝國的控制之下。
卡波雷托戰役後,戈里齊亞成為三個相互競爭的政治陣營的焦點:統一的斯洛文尼亞民族主義政黨,要求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建立一個半獨立的南斯拉夫國家;要求在奧地利邦聯內建立一個獨立自治的東弗留利的弗留利保守派和基督教社會主義者;以及致力於與意大利統一的意大利地下領土收復主義運動。1918年10月下旬,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斯洛文尼亞單方面宣布成立一個由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組成的獨立國家,而弗留利人繼續要求在哈布斯堡統治下建立一個自治區。戈里齊亞變成了一個有爭議的城鎮。1918年11月初,它再次被意大利軍隊占領,意大利軍隊立即解散了另外兩個相互競爭的勢力(斯洛文尼亞派和弗留利派),並引入了自己的民政管理。
意大利王國時期
[編輯]在意大利執政的最初幾年,戈里齊亞被納入威尼斯朱利亞(1918-1919)。1920年,該市鎮和整個地區正式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自治伯國於1922年解散,1924年併入烏迪內省(當時稱為弗留利省)。1927年,戈里齊亞成為威尼斯朱利亞行政區內的省會。在法西斯政權期間,所有斯洛文尼亞組織都被解散,禁止公開使用斯洛文尼亞語。因此,成立了具有反法西斯和往往是領土收復主義議程的斯洛文尼亞地下組織,如激進的起義組織TIGR。許多斯洛文尼亞人逃往南斯拉夫王國和南美洲,特別是阿根廷。這些移民中的許多人在新的環境中變得突出起來。很少有講斯洛文尼亞語的知識分子和公眾人物決定留在這個城鎮,而那些決定留在這裡的人,比如作家弗蘭切·貝夫克,都受到了迫害。
該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於20世紀20年代根據當地建築師馬克斯·法比亞尼制定的計劃進行了重建。在此期間建造了幾座理性主義建築,其中包括一些法西斯建築的優秀範例。該市鎮的邊界擴大了,吸收了薩爾卡諾(索爾坎)、波德戈拉、盧奇尼科和聖彼得迪戈里齊亞(戈里察附近聖彼得)的郊區,以及沃爾托伊巴(Vrtojba)、博卡維扎(布科維察)和聖安德烈(什坦德雷日)的主要農村定居點。根據1921年的意大利人口普查,擴建後的城鎮約有47,000名居民,其中45.5%是斯洛文尼亞人,33%是意大利人(主要是威尼斯人),20.5%說弗留利語。
貝尼托·墨索里尼曾兩次訪問該城:1938年和1942年。
1943年9月意大利停戰後,城鎮不久就被斯洛文尼亞游擊隊占領,但很快就落入納粹德國的統治之下。1943年至1945年,它被納入亞德里亞濱海戰區。德國人在這裡經營着一個Stalag 337戰俘營的分營。1945年5月和6月,該鎮曾被南斯拉夫軍隊短暫占領。隨着南斯拉夫游擊隊於1945年5月抵達戈里齊亞,對政權的反對者或潛在反對者開始了激烈的鎮壓。至少有1048名意大利平民和軍人失蹤。[2]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南斯拉夫軍隊在戈里齊亞(以及弗留利和威尼斯朱利亞的其他地區)對意大利裔群體實施的許多殺戮和暴力行為都是鐵托實施的種族清洗的一部分。不久,政府被移交給同盟國,同盟國在激烈的種族和政治動盪中統治了該市兩年多。
戰後分割和回歸意大利
[編輯]1947年9月15日,該城被劃歸意大利。戈里齊亞市的幾個外圍地區(索爾坎、普里斯塔瓦、羅日納多利納、克龍貝爾克、戈里察附近聖彼得、弗爾托伊巴、斯塔拉戈拉、艾謝維察、沃爾奇亞德拉加、布科維察和沃格爾斯科)與前戈里齊亞省的絕大多數地區一起移交給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戈里齊亞市戰前約一半的地區,約占人口的20%,被南斯拉夫吞併。國家邊界就在市中心附近劃定,基本上就在博希尼鐵路線以西,將戈里齊亞置於外圍地區。該市的幾個地標,如科斯塔涅維察修道院(Convento di Castagnevizza)、克龍貝爾克城堡(Castello Coronini)、斯維塔戈拉(聖山)朝聖地、舊猶太公墓和北部火車站,都在邊境的南斯拉夫一側。1948年,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當局(在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特別支持下)開始建造一座名為新戈里察的新城,就在邊境的另一側。
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戈里齊亞為逃離南斯拉夫吞併地區的數千名伊斯特拉意大利人提供了庇護。其中許多人定居在該城,並在塑造其戰後的民族和政治身份方面發揮了作用。
雖然戈里齊亞是一個邊境城市,但與南斯拉夫的邊境只有部分越過該市。一些曾經屬於戈里齊亞的重要舊建築被納入南斯拉夫領土:其中包括連接的里雅斯特和菲拉赫的跨阿爾卑斯線的舊火車站,以及城鎮地標。儘管戈里齊亞的局勢經常與冷戰期間的柏林局勢相提並論,但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在戈里齊亞問題上關係良好。其中包括有利於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仍然存在的和諧共處精神的文化和體育賽事。
隨着南斯拉夫的解體,邊境一直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之間的分界線,直到斯洛文尼亞於2007年12月21日實施《申根公約》。
地理
[編輯]
戈里齊亞位於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邊境的威尼斯平原的東部邊緣。坐落在喀斯特高原的山坡上,屬尤利安阿爾卑斯山的石灰岩高原,在索查河和維帕瓦河的交匯處,早在遙遠的時代,東方和西方之間的自然通信路線。
戈里齊亞被索查河所覆蓋,這條河流流入斯洛文尼亞戈里齊亞省的2⁄3,戈里齊亞省的1⁄3。索查河在戈里齊亞附近進入意大利領土。它的最大流量記錄於1924年在索爾坎(新戈里察省),當時它達到2500立方米/秒。特別是,維帕瓦河在位於城市南部的意大利薩沃尼亞迪松佐市匯入索查河。
沿着索查河,在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之間的邊界,位於斯洛文尼亞的新戈里察市,其領土是戈里察市的一個組成部分,直到1947年,當時伊斯特拉和大部分威尼斯朱利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失敗後被巴黎條約割讓給南斯拉夫。
氣候
[編輯]戈里齊亞在北部被山脈保護,因此不受寒冷的北風的影響:儘管如此,它幾乎位於阿爾卑斯山和喀斯特山口的出口處,但它受到來自東部/東北部的沉降風的影響,風力特別強。這種通常乾燥的風有時會帶來大量降雪。吹在戈里齊亞的由於來自維帕瓦河谷,因此在城市之前遇到了人口中心東部山丘的障礙,這大大減輕了它的風力。
然而,戈里齊亞屬於濕潤的亞熱帶氣候(柯本氣候分類:Cfa),氣候相對溫和,受到來自西南部的涼爽潮濕風的影響,這些風滲透到城市開放的低地。在夏季,風暴和暴雨相當頻繁:暴風雪通常伴隨着大量降雨。根據1971年至2000年的30年平均參考值,最冷月份1月的平均氣溫為+3.3°C,而最熱月份7月的平均氣溫為+23.0°C。[3]
人口
[編輯]歷史人口
[編輯]在20世紀60-70年代是戈里齊亞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了42000人以上,隨後人口逐步回落到現在的33,615人。
少數族裔
[編輯]居住在當地的大多數人都是意大利人,但也不少來自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少數族裔。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戈里齊亞有3962名來自意大利以外的居民。占總人口的11.8%。最大的群體如下:[4]
- 斯洛文尼亞人 717人
- 科索沃人 417人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人 298
- 羅馬尼亞人 285
- 摩洛哥人 200
- 烏克蘭人 198
- 中國人 183
- 北馬其頓人 167
- 巴基斯坦人 167
- 克羅地亞人 129
宗教
[編輯]戈里齊亞的大部分人口是羅馬天主教教派。該鎮是戈里齊亞總教區的所在地,他是阿奎萊亞總教區的三位合法後裔之一(與威尼斯宗主教區和烏迪內總教區一起)。因此,在18世紀中葉至1920年期間,戈里齊亞是一個都主教的中心,該主教區由盧布爾雅那、的里雅斯特、波雷奇-普拉和克爾克教區組成。在此期間在戈里齊亞生活和工作的宗教人物包括紅衣主教雅各布·米西亞、主教弗蘭契謝克·博爾吉亞·塞德伊、神學家安東·馬赫尼奇和約西普·斯雷布爾尼奇,以及方濟各會修士和語言學家斯坦尼斯拉夫·什克拉貝茨。
該地區有許多重要的羅馬天主教聖禮建築,其中包括Sveta Gora(「聖山」)的聖所和科斯塔涅維察修道院,這兩座修道院現在都位於斯洛文尼亞。
直到1943年,戈里齊亞都有一個猶太社區;其大多數成員在大屠殺中被謀殺。[5]戈里齊亞有一個路德宗社區。
文化
[編輯]儘管大多數人認同意大利文化,但戈里齊亞是弗留利和斯洛文尼亞文化的中心。[6]1918年之前,三種語言的戈里齊亞文法學校是斯洛文尼亞土地和奧地利濱海區意大利人最重要的教育機構之一。
如今,戈里齊亞擁有幾個重要的科學和教育機構。的里雅斯特大學、烏迪內大學和新戈里察大學都有部分校區和學院位於戈里齊亞。
戈里齊亞也是合唱比賽「C.a.Seghizzi」國際合唱比賽的舉辦地,該比賽是歐洲合唱大獎賽的成員之一。
主要景點
[編輯]
戈里齊亞城堡建在中世紀的城牆內,曾經是伯國行政和司法權力的所在地。它分為蘭茲宮(16世紀拆除了一座高塔)、孔蒂宮(13世紀)和威尼托宮。Lanzi是武裝警衛,這個詞是國土傭僕的意大利語形式。聖巴多羅買的宮殿教堂收藏了威尼斯畫派的油畫和文藝復興時期壁畫的痕跡。還有一個戈里中世紀博物館。
戈里齊亞大教堂(最初建於14世紀)與該市的許多建築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完全被毀。它按照1682年建築的形式重建,這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有華麗的灰泥裝飾。中殿附有一座哥特式聖阿卡提烏斯教堂。
戈里齊亞聖依納爵·羅耀拉教堂,由耶穌會士於1680年至1725年建造。它有一個中殿,側堂祭壇上有珍貴的雕塑。1721年,克里斯托夫·陶施在聖壇上繪製了《聖依納爵的榮耀》。
奧斯拉維亞戰爭紀念碑。
聖羅赫教堂。
蘭蒂埃里伯爵之家,在歷史上曾是皇帝和教皇的居所。
佩岑施泰因宮(19世紀),由尼科洛·帕卡西設計。
跨阿爾卑斯/歐洲廣場,位於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的國境線上。
名人
[編輯]- 洛伊澤·布拉圖日(1902–1937),作曲家和反法西斯烈士
- 露茜·克里斯塔爾尼希(1872-1914)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 查理十世(1757-1836),法國最後一位波旁王朝國王
- 費爾多·德拉克(1905–1968),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舞台導演
- 諾拉·格雷戈爾(1901-1949),女演員
- 塞爾蓋·馬謝拉(1912–1941),南斯拉夫皇家海軍中尉,南斯拉夫人民英雄
- 阿圖羅·雷焦(1863-1917),國際象棋大師
- 愛德華·魯斯揚(1886-1911),飛機製造商和飛行員
- 卡爾·馮·謝爾澤(1821-1903),探險家和自然科學家
- 貝尼托·墨索里尼 (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Duce,戈里齊亞榮譽市民。
- 弗蘭切·貝夫克(1890-1970),作家、詩人和翻譯家
- 安德烈·布達爾(1889-1972),作家和翻譯家
- 西蒙·格雷戈里契奇(1844-1906),詩人
- 尤利烏斯·庫吉(1858-1944),作家和登山家
- 帕羅·莫倫希(1943-2021),小說家
- 弗爾維奧·梅里亞(生於1956年),作家
- 洛倫佐·達·彭特(1749-1838),詩人和歌詞作者
- 恩格爾伯特·貝塞德尼亞克(1894-1968),政治家
- 達爾科·布拉蒂納(1942-1997),斯洛文尼亞-意大利政治家、社會學家和電影評論家
- 安東·馮·多布爾霍夫-迪爾男爵(1800-1872),奧地利政治家
- 卡洛·法韋蒂(1819-1892),意大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政治家和詩人
- 約西普·費爾福利亞(1880-1958),斯洛文尼亞社會民主黨政治家、律師和人權活動家
- 安東·菲斯特(1808-1881),奧地利革命活動家、作家和教育家
- 卡雷爾·拉夫里奇(1818-1876),斯洛文尼亞政治家和律師
- 托馬日·馬魯希奇(1932-2011),斯洛文尼亞政治家和律師
- 博古米爾·沃什尼亞克(1882-1955),南斯拉夫自由派政治家、律師和歷史學家
- 格拉齊亞迪奧·伊薩亞·阿斯科利(1829-1907),語言學家
- 弗蘭科·巴薩利亞(1924-1980),精神病學家
- 馬丁·鮑切爾(1595-1668),歷史學家
- 瓦茨拉夫·別洛赫拉德斯基(1944年出生),哲學家
- 米爾科·布雷齊加(Milko Brezigar,1886-1958),經濟學家
- 約翰內斯·克里斯蒂安·布倫尼克(Johannes Christian Brunnich,1866-1931),化學家
- 內洛·克里斯蒂亞尼(1968年出生)科學家
- 喬納森·凱(1942年出生),語言學家
- 米爾科·科斯(1892-1972),歷史學家
- 布蘭科·馬魯希奇(1938年出生),歷史學家
- 彼得·安德烈亞·馬蒂奧利(1501-1577),自然學家
- 弗爾維奧·梅利亞(1956年出生),天體物理學家
- 卡洛·米可斯泰特(1887-1910),哲學家
- 奧古斯特·皮列維茨(1887-1944),文學歷史學家和圖書館員
- 卡洛·魯比亞(1934年出生),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 約日科·沙夫利(1943-2011),歷史學家
- 弗拉基米爾·特魯赫拉爾(1912-1977),詩人和神學家
- 安東·馬赫尼奇(1850-1920),天主教主教、作家和政治活動家
- 艾薩克·塞繆爾·雷焦(1784-1855),學者和拉比
- 托比亞·廖內利(1647-1714),方濟各會修士和傳教士
- 安東尼奧·祖切利(1663-1716),非洲剛果王國傳教士
友好城市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Comune di Gorizia Official Homepage
- Gorizia and Environs
- Pictures of Gorizia and inform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 Gorizia oggi: news from Goriz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這是一篇意大利地理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 ^ Nello Cristianini. L'ultima estate. 2004. ISBN 978-1495363924.
- ^ L'ELENCO DEI MILLE DEPORATI IN SLOVENIA NEL 1945 (PDF). digilander.libero.it (意大利語).
- ^ Tabella climatica mensile e annuale (TXT). Archivio climatico DBT, ENEA.
- ^ Demographic balance and foreign resident population as at 31 December 2023 by gender and citizenship. ISTAT.
- ^ Gorizia.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21-12-10.
- ^ Lo spirito di Gorizia, esempio per l'Europa. avvenir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