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殖民署
![]() |
帝國殖民署 | |
---|---|
Reichskolonialamt | |
![]() | |
![]() 帝國殖民署使用的旗幟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907年5月17日 |
前身機構 | |
解散時間 | 1919年2月20日 |
後繼機構 | 帝國殖民部 |
管轄範圍 | 帝國總理府 |
駐地 | 威廉大街62號 柏林 |
首長 |
|
帝國殖民署(德語:Reichskolonialamt),又稱德意志殖民事務局,是德意志帝國設立的政府機構,負責管理德國殖民帝國的海外領地。該機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2月20日被廢除。繼任機構為魏瑪共和國設立的帝國殖民部(Reichskolonialministerium),主要處理殖民地的清算與移交事務。
發展與重組
[編輯]自1884年起,德國便設有殖民事務機構,負責帝國政府行政部門在政策與管理上的殖民事務。根據帝國總理利奧·馮·卡普里維於1890年4月1日的命令,殖民事務由隸屬於外交部(Auswärtiges Amt)的殖民部(Kolonialabteilung)主管,由一名部主任直接向總理負責。
根據1896年7月18日的法律,該部門還與總部原設在帝國海軍部(Reichsmarineamt)的殖民軍或保護軍(Schutztruppe)共同接受管理。19世紀末,人們逐漸認識到應設立一個更高級別、直接向總理負責的獨立機構。
1907年5月17日,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將殖民部及保護軍司令部從外交部中分離,升格為獨立的中央政府機構——帝國殖民署(Reichskolonialamt),由一名內閣級別的國務秘書管理。該局隨後遷入柏林威廉大街62號(該建築於1938年拆除),該地點自1905年起便是外交部殖民部的所在地。保護軍指揮結構也進行了重組,搬遷至威廉大街附近的毛爾大街45/46號。
此次立法代表着一次徹底的機構重組,是對全國範圍內所謂「霍屯督選舉」(即1907年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反應的直接結果——當時媒體揭露了殖民地的腐敗、虐待與管理不善,特別是德屬西南非洲的赫雷羅人和納馬人大屠殺,引發帝國議會的解散。重組也伴隨着殖民地公務體系的大規模人事更換。
新設立的殖民事務局由國務秘書伯恩哈德·登堡領導,直接向德國總理匯報。
外交部殖民部歷任主任
[編輯]- 弗里德里希·理查德·克勞爾(Friedrich Richard Krauel,1848–1918),任期:1890年4月1日 – 1890年6月30日
- 保羅·凱澤爾(Paul Kayser,1845–1898),任期:1890年7月1日 – 1896年10月14日
- 奧斯瓦爾德·馮·里希特霍芬(1847–1906),任期:1896年10月15日 – 1898年3月31日
- 格哈德·馮·布赫卡(Gerhard von Buchka,1851–1935),任期:1898年4月1日 – 1900年6月12日
- 奧斯卡·威廉·施圖貝爾(Oscar Wilhelm Stübel,1846–1921),任期:1900年6月12日 – 1905年11月16日
- 霍亨洛厄-朗根堡親王恩斯特二世(1863–1950),任期:1905年11月16日 – 1906年7月5日
- 伯恩哈德·登堡(1865–1937),任期:1906年9月5日 – 1907年5月16日
殖民事務局國務秘書
[編輯]- 伯恩哈德·登堡(1865–1937),任期:1907年5月17日 – 1910年6月9日
- 弗里德里希·馮·林德奎斯特(1862–1945),任期:1910年6月10日 – 1911年11月3日
- 威廉·索爾夫(1862–1936),任期:1911年12月20日 – 1918年12月13日
- 約翰內斯·貝爾(1868–1949),1919年2月13日 – 6月20日,作為殖民問題特使參加巴黎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