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森·威爾斯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 |
---|---|
![]() 1937年的威爾斯 | |
出生 | 喬治·奧遜·威爾斯 George Orson Welles 1915年5月6日 ![]() |
逝世 | 1985年10月10日![]() | (70歲)
墓地 | ![]() |
職業 |
|
活躍時期 | 1931–1985 |
知名作品 | |
配偶 | |
伴侶 | |
兒女 | 3個,包括比阿特麗斯·威爾斯 |
簽名 | |
![]() |
喬治·奧遜·威爾斯(英語:George Orson Welles,1915年5月6日—1985年10月10日)是一位集導演、演員、編劇、製片人和魔術師於一身的美國藝術家,因在電影、廣播和戲劇領域創作出具有開創性的作品而廣受讚譽[1][2]。他被公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之一[3]。
威爾斯在21歲時便為聯邦劇場計劃執導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舞台劇,包括1936年的《巫毒麥克白》和1937年的《風雲時代》。他與約翰·豪斯曼共同創辦了保留劇目劇院——水星劇院,該劇團於1937年至1941年間在百老匯上演了多部劇作,其中包括一部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戲劇《凱撒》。1938年,他的廣播選集節目《空中水星劇場》為他登上國際舞台提供了契機。在節目中,他利用自己導演和解說的身份,改編了H·G·威爾斯的小說《星際戰爭》,使部分聽眾誤以為地球真的遭到火星人入侵。這一事件使當時年僅23歲的威爾斯一舉成名[4]。
威爾斯執導的首部長片是《公民凱恩》,其在片中身兼編劇、製片人、導演三職,還親自出演了主角查爾斯·福斯特·凱恩。該片一直被視為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影評人西西莉雅·艾格在《PM雜誌》中評論道:「看過這部電影,就仿佛你以前從未真正看過電影。」[5]此外,他後來執導的長片作品,包括《安培遜大族》、《奧賽羅》、《歷劫佳人》、《審判》以及《夜半鐘聲》等等,均獲得影評界廣泛讚譽[6][7]。
他獨特的導演風格體現在層次分明和非線性的敘事結構、戲劇性的燈光布置、獨特的攝影角度、借鑑自廣播的音效技巧、深焦鏡頭以及長鏡頭運用。由於其作品中所體現的強烈的作者性,使威爾斯成為作者論中「終極作者導演」的範式樣本[8]。威爾斯是好萊塢片場系統的局外人,早期曾與各大主要電影公司爭取藝術控制權,後來主要依靠歐洲各地獨立投資人的支持繼續創作生涯。威爾斯曾獲得一項奧斯卡金像獎和三項葛萊美獎,還榮獲金獅獎、金棕櫚獎、奧斯卡榮譽獎、AFI終身成就獎及英國電影協會會士等多項殊榮。2002年,他在英國電影協會組織的導演與影評人投票中被評為「史上最偉大導演」[9][10]。2018年,《每日電訊報》將他列入「好萊塢最偉大演員」榜單[11]。與威爾斯曾在電影《奧賽羅》中合作過的演員阿佛列·麥克·連摩爾曾這樣評價威爾斯:「奧遜身上的勇氣,如同他其他所有特質——想象力、自我中心、慷慨、冷酷、寬容、急躁、敏感、粗獷與遠見一樣,都是極為誇張且超乎尋常的。」[12]:xxxvii
早年(1915-1931)
[編輯]
喬治·奧遜·威爾斯於1915年5月6日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基諾沙,是理查德·海德·威爾斯[13]:26與比阿特麗斯·艾維斯·威爾斯的兒子[14][15]:602:9。他的名字取自其一位曾祖父奧遜·S·海德以及哥哥喬治·海德[13]:37。
儘管威爾斯家境富裕,但在1919年父母分居並搬至芝加哥後,他仍經歷了生活上的困苦。他的父親曾因發明一種自行車燈而賺得一筆財富[16],但後來因酗酒成性而停止工作。母親比阿特麗斯則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師從知名鋼琴家戈多夫斯基[17]。曾為了維持自己與兒子的生計,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由藝術教育家杜德利·克拉夫特斯·沃森主持的講座中擔任鋼琴伴奏。威爾斯的鋼琴與小提琴課程也由她親自安排。至於威爾斯的哥哥迪基,則因患有學習障礙被送入收容機構[18]:7[19]:326。比阿特麗斯於1924年5月10日,也就是威爾斯九歲生日那天,因罹患肝炎在芝加哥一家醫院去世[20][21]。
自從母親去世後,威爾斯便放棄了音樂事業。人們決定讓他在夏天前往紐約州五指湖的懷俄明村,到由莉迪亞·艾弗里·庫恩利·沃德創辦的私人藝術聚居地與沃森一家共同生活[22]:8。在那裡,他與阿迦汗三世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不久後,威爾斯迎來了他後來所稱的所謂「混亂時期」:他與父親以及莫里斯·伯恩斯坦(芝加哥的一名醫生,也是威爾斯父母的摯友)一起住在芝加哥的一間公寓裡[23]:133。不久之後,他酗酒成性的父親徹底退出商業活動,帶着他前往牙買加和遠東各地旅行。旅行歸來後,他們在伊利諾伊州大迪圖爾一家由他父親經營的旅館裡定居。然而,這家旅館後來毀於大火,父子二人只得再次開始四處漂泊的生活[22]:9。

威爾斯曾就讀於威斯康星州麥迪遜的一所公立學校,自四年級起開始在那裡接受教育[22]:9。1926年9月15日,他進入位於伊利諾伊州伍德斯托克的托德男子中學就讀[23]:3。該校是一所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十年前他的哥哥理查德·艾夫斯·威爾斯(Richard Ives Welles)也曾在此就讀,後因故被開除[13]:48。在托德中學期間,威爾斯深受教師羅傑·希爾的影響。希爾為他提供了一個非正式且靈活的教育環境,使他能夠專注於自身感興趣的領域,這種自由探索的氛圍對其後來的藝術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就學期間,威爾斯積極投身戲劇創作,曾親自策劃並參與演出了多部戲劇,同時嘗試運用多種戲劇形式進行實驗[24]。

1930年12月28日,威爾斯的父親因心臟和腎功能衰竭,於芝加哥一家酒店去世,終年58歲。不久之前,威爾斯曾對父親說過,除非他戒酒,否則自己將不再見他。這句話成為他們之間的最後告別。威爾斯終其一生為此深感內疚和痛苦,卻始終無法表達。53年後,他在接受傳記作家芭芭拉·利明採訪時回憶道:「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我從未、從未……我不想原諒我自己。」[26]:32–33, 463其父親在遺囑中允許威爾斯自行指定監護人。在羅傑·希爾婉拒擔任這一職務後,威爾斯選擇了莫里斯·伯恩斯坦[27]:71-72[28][29]。
1931年5月從托德學校畢業後[23]:3,威爾斯獲得了哈佛學院的獎學金。他原計劃就讀哈佛,但其導師羅傑·希爾建議他考慮申請康奈爾學院[30]。然而,威爾斯最終選擇出門旅行。其間曾在芝加哥藝術學院短暫學習,師從鮑里斯·安尼斯菲爾德[31]:117,後者鼓勵他投身於繪畫創作[22]:18。
早年職業生涯(1931–1935)
[編輯]
父親去世後,威爾斯用部分遺產前往歐洲旅行。他曾回憶道,自己在愛爾蘭一邊徒步旅行、一邊作畫的途中,來到了首都都柏林,走進蓋特劇院並謊稱自己是百老匯的明星,藉此爭取試鏡機會。劇院經理希爾頓·愛德華茲事後表示,儘管當時並未相信威爾斯的話,但他大膽自信的態度以及充滿激情的試鏡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32]:134。1931年10月13日,威爾斯在蓋特劇院首次登台亮相,出演了阿什利·杜克斯根據德國猶太裔作家利翁·福伊希特萬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戲劇《猶太人蘇斯》,在劇中飾演符騰堡公爵卡爾·亞歷山大一角。此後,他在該劇院的多部劇目中飾演配角,並親自參與部分作品的策劃、製作和舞台設計。1932年3月,威爾斯在都柏林的艾比劇院出演了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創作的戲劇《周而復始》,隨後前往倫敦尋求演出機會。但由於未能獲得工作許可,因此不得不返回美國[19]:327–330。
威爾斯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成名只是曇花一現,便將重心轉向托德學校的一個寫作項目。該項目後來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最初出版的前三卷以《人人的莎士比亞》為題[33][34][35],後來該系列更名為《水星莎士比亞》。1933年春,威爾斯搭乘伊斯布蘭森美國出口輪船公司的貨輪「埃克瑟蒙特號」前往北非的摩洛哥,並在航行途中撰寫了這一寫作項目的前言。抵達後,他應塔米·埃爾·格勞伊之邀,前往格勞伊在丹吉爾附近的阿特拉斯山脈中的宅邸作客[36]。
1933年,霍滕西和羅傑·希爾邀請威爾斯參加一次在芝加哥舉行的聚會,他在會上結識了桑頓·懷爾德。懷爾德安排他前往紐約拜訪亞歷山大·伍爾科特,並藉此機會向他介紹凱瑟琳·康奈爾,後者正在籌組一個巡迴劇團, 計劃開展為期七個月的跨洲巡演。康奈爾的丈夫,同時也是導演的格思里·麥克林蒂克當即與威爾斯簽約,並安排他出演三部戲劇,分別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溫波爾街的巴雷特一家》和《坎迪達》。三劇自1933年11月起輪換演出,首場在紐約州的布法羅登台,隨後展開超過200場的全美巡演[19]:330–331[22]:46–49。
1934年,威爾斯在演員兼導演保羅·斯圖爾特的介紹下,結識了導演諾爾斯·恩特里金,並因此獲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廣播工作——在《空中美利堅學校》節目中擔任配音演員[19]:331。同年夏天,威爾斯與托德學校在伊利諾伊州伍德斯托克的歌劇院裡聯合舉辦了一場戲劇節,邀請都柏林蓋特劇院的米歇爾·麥克·利亞莫爾與希爾頓·愛德華茲,以及多位紐約舞台明星共同出演劇目,其中包括《翠兒比》、《哈姆雷特》、《酒鬼》與《沙皇保羅》。此外,威爾斯還在伍德斯托克的一座舊消防站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一部名為《歲月之心》的時長八分鐘的短片[19]:330–331。
1934年11月14日,威爾斯在紐約與芝加哥名媛兼女演員弗吉尼亞·尼科爾森登記結婚[19]:332[37]。由於兩人未經家人同意就結婚,引發了尼科爾森一家的強烈不滿。為此,為了平息爭議,雙方於1934年12月23日在新澤西州新娘教母的豪宅中舉行了一場正式婚禮[27]:182。
凱瑟琳·康奈爾重新製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於1934年12月20日在紐約的馬丁·貝克劇院首演[19]:331–332[38]。這場百老匯演出使年僅19歲的威爾斯引起了戲劇製作人約翰·豪斯曼的注意。豪斯曼當時正為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的一部詩體劇《恐慌》尋找擔任首演男主角的演員[39]:144–158。隨後,威爾斯於1935年3月22日首次在CBS電台的節目《時代進行曲》中表演了《恐慌》中的一個片段。該表演隨後被用作該劇的新聞報道內容[22]:70–71。
到了1935年,威爾斯開始在曼哈頓擔任廣播演員,以補充他在劇院裡的收入。他參與了多檔廣播節目的演出,包括《美國時間》、《美國縱覽》、《哥倫比亞工作坊》和《時代進行曲》,並與許多後來成為他水星劇院核心班底的演員合作[19]:331–332。批評家理查德·弗朗斯對此寫道:「在首次登台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威爾斯就已躋身廣播演員的精英行列,其薪資僅次於收入最高的電影明星。」[40]:172
劇院生涯(1936-1938)
[編輯]聯邦劇院項目
[編輯]聯邦劇院項目是羅斯福新政時期設立的一個項目,隸屬於公共事業振興署,旨在於大蕭條期間資助戲劇及其他現場藝術演出和娛樂活動。該計劃源於1935年的《緊急救濟撥款法案》,主要目的是為藝術家、作家、導演及劇場工作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在項目主任哈莉·弗拉納根的領導下,聯邦劇院計劃被打造成了一個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劇院體系,不僅推動了與現實緊密相關的藝術創作,鼓勵實驗與創新,而且還使數百萬美國人首次有機會觀看現場戲劇演出[41]。
1935年,聯邦劇院計劃紐約分部下屬的「非裔劇團」負責人約翰·豪斯曼邀請威爾斯加入該項目。儘管當時威爾斯並非失業狀態,威爾斯還是加入了這個項目。憑藉每周1500美元的廣播節目收入,威爾斯將其中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舞台劇製作中,從而繞開了繁瑣的行政程序,使得劇目的籌備得以更加迅速和專業[19]:11–13。
聯邦劇院計劃為威爾斯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理想的環境。由於該項目的核心目標是提供就業機會,威爾斯得以僱傭大量藝術家、工匠和技術人員,成功組建了一個龐大的演員團隊[42]:78。他執導的首部作品是根據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改編的舞台劇[43]。這部作品因其獨特的設定而被稱為「巫毒麥克白」。威爾斯將背景設定在一個虛構的島嶼,靈感來自海地國王亨利·克里斯托夫的宮廷,並將原作中的蘇格蘭巫術元素替換為海地巫毒文化[44]:179–180[45]:86。該劇於1936年4月14日在哈萊姆的拉斐特劇院首演,反響熱烈,20歲的威爾斯因此被譽為天才[46]。此後,該劇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全國巡演,行程大約4000英里,期間還在達拉斯的得克薩斯百年博覽會上駐演了兩周[47]。
繼《巫毒麥克白》之後,威爾斯與埃德溫·登比合作,將1851年法國作家歐仁·馬蘭·拉比什與馬克-米歇爾創作的五幕鬧劇《意大利草帽》改編為英語劇《馬吃帽子》。該劇自1936年9月26日至12月5日在紐約的馬克辛·艾略特劇院上演,由約瑟夫·科頓主演[26]:114[48]:34。隨後,威爾斯又創作了改編自《浮士德博士悲劇》的舞台劇版本,並於1937年1月8日至5月9日在同一劇院上演。該劇以黑暗舞台和燈光為主要視覺統一元素[19]:335。
在聯邦劇院計劃之外,作曲家阿隆·科普蘭曾邀請威爾斯執導歌劇《第二場颶風》。該劇面向高中生觀眾,並於1937年4月21日在紐約的顯利街社區中心音樂學校首演,原定演出三場且如期結束[19]:337。同年,威爾斯排演了由馬克·布利茨斯坦創作的政治題材音樂劇《搖籃會搖響》[49],該劇原定於1937年6月16日在馬克辛·艾略特劇院舉行預演,但由於公共事業振興署的預算削減,不僅導致該劇院被臨時封鎖,還禁止使用任何由聯邦政府出資購置的道具和布景。面對這一突發狀況,威爾斯臨時決定將演出地點遷往20個街區外的新世紀劇院。為此,部分劇組成員與觀眾徒步前往新劇院。由於樂手拒絕以政府設定的非工會薪資在商業劇場演出,再加上演員工會堅持認為該劇屬於聯邦劇院計劃項目的一部分,未經許可不得在其他場所演出。因此,最終只有作曲家布利茨斯坦登台演奏鋼琴並介紹劇情,而部分演員則在觀眾席中完成表演。儘管該劇的演出形式簡陋,但這場即興演出仍然獲得了觀眾的熱烈反響。
水星劇院
[編輯]
1937年,威爾斯與豪斯曼脫離聯邦劇院計劃,共同創辦了一個名為水星劇院的劇團。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具有反主流和傳統價值觀的雜誌《美國水銀》[22]:119–120。威爾斯擔任該劇院的執行製片人。劇團的初創成員包括約瑟夫·科頓、喬治·科盧里斯、傑拉爾丁·菲茨傑拉德、阿琳·弗朗西斯、馬丁·加貝爾、約翰·霍伊特、諾曼·勞埃德、文森特·普萊斯、斯特凡·施納貝爾和海勒姆·謝爾曼等演員。
水星劇院於1937年11月11日首演了改編版的《凱撒大帝》,威爾斯將該影視劇改編為現代裝反法西斯大戲。約瑟夫·科頓後來評價該劇「如此有力,如此具當代感,令百老匯震動」:108。舞台完全開放,沒有幕布,背景是深紅色的磚牆;場景轉換僅通過燈光實現:165。舞台上設有一排高台,其中一塊高台上刻有方格,格內裝有由讓·羅森塔爾(Jean Rosenthal)設計的直射燈,照明效果再現了紐倫堡黨代會的「聖光大教堂」效果[50]。諾曼·勞埃德回憶道:「他將劇本當作昨夜剛發生的政治大戲來導演。」
自1938年1月1日起,《凱撒大帝》與《鞋匠的假日》同場輪演,均移至更大的國家劇院演出。隨後登場的劇目有1938年4月29日的《碎心客棧》和1938年11月5日的《丹東之死》:344。此外,《搖籃會搖響》不僅於1937年12月在水星劇院以刪節版清唱劇形式呈現,還於1938年1月4日至4月2日在溫莎劇院上演:340。水星劇院的巨大成功還使威爾斯於1938年5月9日登上《Time》封面,化妝成《碎心客棧》中的肖托弗船長,正值他23歲生日三天後[51]。
廣播生涯(1936-1940)
[編輯]

威爾斯是一位多產的廣播表演者,身兼演員、編劇、導演與製片人等多種角色[42]:77。1935年至1937年間,他活躍於各大廣播錄音棚,參與多個節目演出[40]:172。1937年,威爾斯以編劇兼導演的身份為互助廣播網製作了為期七周的廣播劇《悲慘世界》,並首次在廣播劇中引入旁白[19]:338。此外,1937至1938年間,他還為廣播劇《魅影奇俠》中的拉蒙特·克蘭斯頓一角配音[42]:83[52]。
1938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威爾斯製作《水星劇院廣播劇》,這是一檔為期13周的文學改編廣播節目,配樂則由知名作曲家伯納德·赫爾曼創作[53]:46。其中,同年10月30日播出的劇集《世界大戰》(改編自作家H·G·威爾斯的同名小說)憑藉其逼真的新聞播報形式,意外引發了大規模聽眾恐慌,許多人看完這場節目之後誤以為火星人真的入侵了地球。這一轟動性事件極大地提升了威爾斯的公眾知名度[4][54][55][56]。該節目自1938年12月起更名為《金寶湯劇場》,並獲得了金寶湯公司的贊助。1939年,節目製作團隊遷至洛杉磯,在此地又製作播出了20集。最終,威爾斯於1940年終止了與金寶湯公司的合同[57]。
好萊塢(1939-1948)
[編輯]公民凱恩(1941)
[編輯]威爾斯於1939年與RKO影業簽訂了一份開創性合約,授予他兩部影片的創作控制權和最終剪輯權。他執導的首部長片電影《公民凱恩》由他與赫爾曼·J·曼凱維奇共同編劇[58]:16,並取材自美國報業大亨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生平[59]:231;影片憑藉攝影指導格雷格·托蘭德的深焦攝影與突破性的敘事結構,徹底革新了電影藝術[60]。儘管影評界盛讚不絕,然而赫斯特發動的傳媒攻勢仍限制了其上映範圍,致使該片票房平平。《公民凱恩》最終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61],並在1962年至2012年間連續蟬聯英國電影學會雜誌《視與聽》評選的「有史以來最佳影片」榜首[62]。
安培遜大族(1942)
[編輯]威爾斯在RKO影業執導的第二部影片《安培遜大族》改編自布思·塔金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富裕家族的衰敗。由於預算超支且試映反響不佳,RKO在威爾斯原本131分鐘的版本中剪掉了43分鐘,還在違背他意願的情況下修改了片尾[63]:1[64]。儘管如此,該片仍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奧斯卡提名,並於1991年被列入美國家影片登記表。
戰時工作
[編輯]1942年,威爾斯受美洲事務協調辦公室委任為美洲文化親善大使,開始拍攝《一切為真》,這是一部旨在歌頌北美與南美文化的合集式影片。由於預算緊張及RKO高層人事變動,該項目最終被迫取消。與此同時,威爾斯還製作了多檔愛國主題的廣播節目,包括《你好,美洲人》和《無限雲高》,為戰爭努力提供宣傳支持[65]。
陌生人(1946)、上海小姐(1947)和麥克白(1948)
[編輯]威爾斯於1946年執導並主演的《陌生人》是一部以納粹逃犯為題材的黑色電影,該片不僅提前完成且成本低於預算,首映時票房創下了他人生唯一的商業成功——以103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收穫了320萬美元的票房[66]。隨後,他又為哥倫比亞影業執導了另一部黑色電影《上海小姐》,由他與麗塔·海華斯聯袂主演,因片廠重度剪輯而刪減了整整一小時的鏡頭,雖最初票房失利,卻在後來成為黑色電影的經典[67]。此後,威爾斯又為共和國影業拍攝了低成本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的改編版,採用預錄對白與程式化場景布景,儘管最初因蘇格蘭口音問題受到批評,卻在歐洲贏得極大讚譽,尤其受到法國劇作家讓·科克托的青睞[68]。
歐洲時期(1948-1956)
[編輯]
在歐洲,威爾斯主演了多部重要影片,包括1949年的《黑魔王》、《黑獄亡魂》,以及《狐狸王子》[69]。他自籌資金拍攝了《奧賽羅》,並在意大利與摩洛哥取景,儘管製作過程困難重重,改影片仍於1952年奪得戛納影展的國際影展最高獎(金棕櫚獎的前身)[70][71]。1952年,威爾斯為廣播劇《黑色博物館》擔任旁白,1953年又分別出演了BBC的《我的歌》和CBS的《李爾王》。1955年,他自編自導自籌的驚悚片《阿卡丁先生》問世,同年還為BBC執導了兩部系列節目:《奧遜·威爾斯素描簿》和《跟隨奧遜·威爾斯環遊世界》[72]。
重返好萊塢(1956-1959)
[編輯]
1956年,威爾斯重返好萊塢[73],執導了電視試播片《青春之泉》,該片贏得了皮博迪獎。並客串出演了《我愛露茜》[74]。1958年,他又執導並聯袂主演了《歷劫佳人》,創造出一部黑色電影傑作。雖然環球影業曾對該片進行重剪,但剪輯師沃爾特·默奇在1998年卻按照威爾斯的原始構想完成了修復版本[75]:175–176[76]。同時,從1957年起,他開始拍攝《堂吉訶德》,這是一個斷斷續續進行、未能完成的項目。
重返歐洲(1959–1970)
[編輯]
威爾斯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繼續拍攝《堂吉訶德》,並主演了《大衛與歌利亞》等影片。1962年,他在巴黎執導了根據卡夫卡同名小說改編電影的《審判》[77]。1965年,他在西班牙拍攝的莎士比亞史詩《夜半鐘聲》,被他視為最得意之作[78]。1966年,他又為法國電視台執導了《不朽的故事》。此後,他拍攝了1968年的CBS特別節目《奧遜的樂隊》,但最終未能完成。
晚年職業生涯(1970–1985)
[編輯]1970年,威爾斯再次回到好萊塢,着手拍攝《風的另一邊》,這部未完成的影片直到2018年才得以上映。四年後又創作並主演了電影隨筆《偽作》,其在此片中探討藝術偽造[19]:443。他在晚年時也參與了一些影視劇和紀錄片的創作和製作工作,包括客串電影《誰來愛我》。
逝世與遺產
[編輯]1985年10月10日,威爾斯因心臟病發作在洛杉磯逝世。1987年,他的骨灰被安葬於西班牙龍達。他的追思會在美國導演工會舉行。威爾斯以深焦、長鏡頭與敘事創新著稱,對後世導演如弗朗索瓦·特呂弗等影響深遠。《公民凱恩》、《午夜鐘聲》與《恐懼角》堪稱其代表作。他曾獲頒奧斯卡榮譽獎、美國電影學會終身成就獎及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等獎章[19]。
個人生活
[編輯]

威爾斯先後與維吉尼亞·尼科爾森[19]:332、麗塔·海華斯[79]以及保拉·莫里結婚,並育有女兒比阿特麗斯·威爾斯[19]:419。自1966年起,他與導演兼演員奧雅·科達保持長期伴侶關係[27]:255–258。威爾斯身材高大,聲線渾厚,但晚年飽受肥胖等健康問題困擾[23]:144[80]:12:329。他信奉無神論[80];在政治上傾向進步主義,反對種族主義[81]:295–297:46。
參考來源
[編輯]- ^ Buffum, Richard. Magic Loomed Large in World of Orson Welles. Los Angeles Times. 1985-10-20 [2025-07-05] (美國英語).
- ^ Naremore, James. Orson Welles: Director, Magician and Pedagogue
. New England Review. 2015, 36 (2): 70–74. ISSN 1053-1297. JSTOR 24772596. doi:10.1353/ner.2015.0061.
'My name is Orson Welles. I am an actor. I am a writer. I am a producer. I am a director. I am a magician. I appear on stage and on the radio. Why are there so many of me and so few of you?'
- ^ Orson Welles is Dead at 70; Innovator of Film and Stage. The New York Times. 1985-10-11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8).
- ^ 4.0 4.1 Bartholomew, Robert E. Little Green Men, Meowing Nuns and Head-Hunting Panics: A Stud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nd Social Delusion.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1: 219. ISBN 978-0-7864-0997-6.
- ^ Kael, Pauline. Raising Kane. The New Yorker. 1971-02-12.
- ^ List-o-Mania,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American Movies. 1998-06-25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8).
- ^ Great Movie: Chimes at Midnight. 2006-06-04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4).
- ^ Rosenbaum, Jonathan. Discovering Orson Wel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ISBN 978-0-520-24738-3 (英語).
- ^ Sight & Sound |Top Ten Poll 2002 – The Directors' Top Ten Directors. BFI. 2006-09-05 [200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3).
- ^ Sight & Sound |Top Ten Poll 2002 – The Critics' Top Ten Directors. BFI. 2006-09-05 [200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The 50 greatest actors from Hollywood's Golden Age. The Daily Telegraph. 2018-06-25 [2019-11-09].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 ^ Welles, Orson; Bogdanovich, Peter; Rosenbaum, Jonathan. My Orson [new introduction by Peter Bogdanovich]. This is Orson Welles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1998: vii–xxxix. ISBN 9780306808340.
- ^ 13.0 13.1 13.2 Charles, Higham. Orson Welles: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American Genius. 1985-01-01. ISBN 978-0312589295.
- ^ Ancestry.com, Illinois, Deaths and Stillbirths Index 1916–1947 [database online], Provo, Utah. Ancestry.com Operations 2011.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14.
- ^ McGilligan, Patrick. Young Orson. New York: Harper. 2015. ISBN 978-0-06-211248-4.
- ^ Orson Welles Biography. 特納經典電影頻道.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0).
- ^ Ex-Kenoshan Gains Prestige. Kenosha Evening News. 1923-01-29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9).
- ^ Heyer, Paul, The Medium and the Magician: Orson Welles, the Radio Years 1934–1952.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ISBN 0-7425-3797-8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Welles, Orson; Bogdanovich, Peter; Rosenbaum, Jonathan. This is Orson Welles. HarperCollins. 1992. ISBN 978-0-06-016616-8.
- ^ Chicago Musicians Mourn Passing of Mrs. Welles. Chicago Tribune: 10. 1924-05-13 [2014-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5).
- ^ The Gordon Collection of String Music.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Library Bulletin. Winter 1952 [201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布雷迪, 弗蘭克, Citizen Welles: A Biography of Orson Welles. 紐約: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89 ISBN 0-684-18982-8
- ^ 23.0 23.1 23.2 23.3 Tarbox, Todd. Orson Welles and Roger Hill: A Friendship in Three Acts. Albany, Georgia: BearManor Media. 2013. ISBN 978-1-59393-260-2.
- ^ France, Richard. Orson Welles on Shakespeare: The W.P.A. and Mercury Theatre Playscripts.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134-97993-6.
- ^ Todd School Class Photo (Includes Orson Welles). Woodstock Public Library Archives. 1930 [2024-07-24].
- ^ 26.0 26.1 Leaming, Barbara, Orson Welles, A Biography. Viking, 1985, ISBN 0-670-52895-1
- ^ 27.0 27.1 27.2 Feder, Chris Welles. In My Father's Shadow: A Daughter Remembers Orson Welles.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Algonquin Books. 2009. ISBN 978-1-56512-599-5.
- ^ Maloney, Russell. The Young Orson Welles. The New Yorker. 1938-10-01 [2024-07-07].
- ^ U-M's new Orson Welles acquisition from his daughter reveals never-before-seen work.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ews. 2017-04-24 [202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7).
- ^ When Orson Welles was recommended to Cornell College. Cornell College. 2015-05-06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One Man's Time and Chance, a Memoir of Eighty Years 1895 to 1975, Cover | www.lookatillinois.info. lookatillinois.info. [202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英語).
- ^ Liammoir, Micheal Mac. All For Hecuba: An Irish Theatrical Biography. The Lilliput Press. 2008-10-14. ISBN 978-1843511519.
- ^ Courtney, Angela. The Boy Genius and the Bard: Orson Welles, Childhood, and Everybody's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2006-12, 2 (2): 194–207 [2024年7月7日]. doi:10.1080/17450910600983828.
- ^ Welles, Orson; Hill, Roger. Everybody's Shakespeare: Merchant of Venice. oldfloridabookshop.com. [2024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7月7日).
Published by the press at Todd School, a residential school for boys, attended by Orson Welles in his youth. Black and white illustrations throughout. 28, 64 pp. [92 total] 6 1/4 x 10 3/4 inches First Edition.
- ^ The Mercury Shakespeare / edited for reading and arranged for staging. Shakespeare, William 1564-1616., Orson Welles 1915-1985, editor.; Roger Hill 1895-1990, editor. New York; London : Harper & Brothers 1939. University of Iowa Libraries. [2024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7月7日).
[v. 1] The merchant of Venice.--[v. 2] Twelfth night.--[v. 3] Julius Caesar.--v. 4 Macbeth. Facsimiles on lining-papers. "[Volume 1-3] published [in 1934] under the title of 'Everybody's Shakespeare.'."
- ^ Orson Welles writes the Introduction to Everybody's Shakespeare in the North Atlantic. Wellesnet. 2007年9月23日 [2018年4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8日).
- ^ McBride, Joseph. 书评,《在我父亲的影子中:奥森·威尔斯之女的回忆》. 《明亮之光電影期刊》. 2009年11月23日 [2020年11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0日).
- ^ Romeo and Juliet. 百老匯網絡數據庫. [2014年4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7日).
- ^ John Houseman. Run-Through: A Memoir. Simon and Schuster. 1972-03-06. ISBN 978-0671210342.
- ^ 40.0 40.1 Richard France. The Theatre of Orson Welles.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01-01. ISBN 978-0838719725.
- ^ Flanagan, Hallie. Arena: The History of the Federal Theatre. New York: Benjamin Blom, reprint edition [1940]. 1965. OCLC 855945294.
- ^ 42.0 42.1 42.2 Wood, Bret. Orson Welles: A Bio-Bibliography.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0. ISBN 978-0-313-26538-9.
- ^ Collins, Charles. 'Macbeth' as Negro Play Comes to Great Northern Theater. Chicago Tribune. 1936年8月30日 [2015年2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13日).
- ^ Hill, Anthony D. The A to Z of African American Theater.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09. ISBN 978-0-8108-7061-1.
- ^ Kliman, Bernice W. Macbeth.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7190-2731-4.
- ^ Callow, Simon. Orson Welles: The Road to Xanadu. Penguin. 1995: 145. ISBN 978-0-670-86722-6.
- ^ All-Negro Cast to Produce Macbeth. The Olney Enterprise. 1936年8月14日.
- ^ Cotten, Joseph. Vanity Will Get You Somewhere. Mercury House. 1987. ISBN 978-0-916515-17-1.
- ^ Barone, Joshua. 'The Cradle Will Rock' Returns With Its Brazen Politics Intact. The New York Times. 2017年7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27日).
- ^ Lighting, Women in. R.A.W: Jean Rosenthal | Extras. Women in Lighting. [2025-07-06] (英語).
- ^ Orson Welles, May 9, 1938. Time. [2015年8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8月31日).
- ^ The Shadow. RadioGOLDINdex. [2014-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 ^ Orson Welles on the Air: The Radio Years. New York: The Museum of Broadcasting, catalogue for exhibition October 28 – December 3, 1988.
- ^ Campbell, W. Joseph. Getting It Wrong: Ten of the Greatest Misreported Stories in American Journalism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ISBN 978-0-520-26209-6.
- ^ The spoof in Georgia: Evocative of the 'War of the Worlds?. wordpress.com.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 ^ The Myth of The War of the Worlds Panic. Slate. 2013-10-28 [201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 ^ Learn Out Loud. Learn Out Loud. [201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 ^ Carringer, Robert L. The Making of Citizen Kane
.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ISBN 978-0-520-20567-3.
- ^ Meryman, Richard. Mank: The Wit, World and Life of Herman Mankiewicz.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1978. ISBN 978-0-688-03356-9.
- ^ McMahon, Thomas, "Orson Welles", Authors & Artists for Young Adults: Vol. 40. Michigan: Gale Research, 2001 ISBN 0-7876-4673-3
- ^ The 14th Academy Awards | 1942. www.oscars.org. 2014-10-03 [2025-07-07] (英語).
- ^ David Thomson. Is Citizen Kane still the greatest film of all time?. Sight and Sound. 2012-05-10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
- ^ Carringer, Robert L.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A Reconstruc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ISBN 0-520-07857-8.
- ^ Orson Welles Running into Trouble on Citizen Kane Follow-Up,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Collider. 2015-03-31 [2017-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9).
- ^ Benamou, Catherine L., It's All True: Orson Welles's Pan-American Odysse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ISBN 978-0-520-24247-0
- ^ The Stranger. AFI Catalog of Feature Film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Kehr, Dave. The Lady From Shanghai. Chicago Reader. 1985-11-22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 ^ Orson Welles doth foully slaughter Shakespeare in a dialect version of his "Tragedy of Macbeth"—or so sayeth Life magazine. Wellesnet. 2009-06-19 [2011-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7).
- ^ Ebert, Roger. The Third Man. Chicago Sun Times. 1996-12-08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Bogdanovich, Peter. This is Orson Welles Revised. 1998: 411.
- ^ Lane, Anthony. Nobody's Perfect. 2002: 585–586.
- ^ King Lear (1953). DVD Talk. [2025-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英語).
- ^ Thevoz, Seth. Orson Welles and pan-Europeanism 1957–1970. ibtaurisblog. I.B. Tauris. 2012-08-30 [2018-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 ^ I Love Lucy (1956–57), 'Lucy Meets Orson Welles'. The Classic TV Archive. [2015-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Heston, Charlton, In the Arena: 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ISBN 978-0-684-80394-4
- ^ Welles, Orson. Rosenbaum, Jonathan , 編. Memo to Universal: Touch of Evil.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 ^ Welles BBC interview. Wellesnet.com. [201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 ^ Lane, Anthony. Tights! Camera! Action!. The New Yorker. 1996-11-25 [2024-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 ^ Ramón, David. Dolores del Río. México: Clío. 1997: 11. ISBN 978-968-6932-35-5.
- ^ 80.0 80.1 Lybrary: Barton Whaley. www.lybrary.com. [2025-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英語).
- ^ McBride, Joseph, What Ever Happened to Orson Welles? A Portrait of an Independent Career.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6, ISBN 0-8131-2410-7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奧森·威爾斯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奧森·威爾斯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 互聯網百老匯資料庫(IBDB)上奧森·威爾斯的資料(英文)
- TCM電影資料庫上奧森·威爾斯的資料(英文)
- 爛蕃茄上的Orson Welles
- 網同「大國民」--奧森·韋爾斯紀念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