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陽核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陽構造圖:
1. 太陽核心
2. 輻射層
3. 對流層
4. 光球
5. 色球
6. 日冕
7. 太陽黑子
8. 米粒組織
9. 日珥

一般認為太陽核心是由太陽中心點至0.2倍太陽半徑的區域[1],是太陽系內溫度最高的地方。它的密度高達150,000 kg/m³(是地球上水的密度的150倍),溫度則為15,000,000K(作為對比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是5,770K)。[2]

太陽核心由高溫高密度的等離子體(離子和電子)組成,中心壓力估計約為2,650萬吉帕斯卡[3]。由於中心的核聚變活動,太陽等離子體的中氫的質量占比從外核的約占70%,下降到中心的34%。[4]

核心質量占太陽總質量的34%,但體積僅占3%,且產生了99%的太陽核聚變能。太陽中心的核聚變由兩種不同的反應主導:質子-質子鏈反應(負責太陽大部分能量釋放)以及CNO循環,反應的最終結果均為四個氫原子核融合成一個氦原子核。

組成成分

[編輯]

太陽的組成成分隨着深度的增加而變化。在光球層(太陽的可見表面),約占73%至74%的質量,其餘主要為,這與木星的大氣組成以及大爆炸後最早星際氣體的原始組成相同。在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減少了氫的占比。氫的質量占比在到達核心半徑後開始迅速下降(在太陽半徑的25%處,氫仍占約70%質量),並在太陽核心內隨半徑急劇下降,直到在太陽中心降至約33%。剩餘等離子體中含有約2%重元素,其餘約65%則為氦。[5]

能量供應

[編輯]
質子﹣質子鏈反應太陽或更小的恆星上佔有主導的地位。
碳氮氧-I循環 - 氦核在左上方那一步驟釋放。。

太陽的能量主要來自將融合為時的核融合反應。核心是太陽內部唯一能經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地方,以陽光的形式釋放出,從核心向外傳輸的能量加熱了太陽其餘的部分。所有經由核融合產生的能量在太陽內部必須多次遊遍各個層次之後,才能以陽光或微粒的動能形式逃離太陽。

核心反應速率與平衡

[編輯]

在太陽核心內,每秒鐘大約有 3.6×1038質子(氫原子核)聚變成為原子核;每秒鐘 430 萬噸的質量轉換成能量;每秒鐘釋放出的能量是 3.87×1026 焦耳,相當於 9.1×1010 百萬噸TNT爆炸當量。核融合的效率取決於密度,所以融合的效率在核心會取得自動修正的平衡:融合速率略微升高將加速核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熱膨脹會將質量向外推擠使密度略微下降使反應速率下降。這種速率下降造成核心的收縮和冷卻,又會加速融合的效率,使他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然而,由於太陽核心中的氫原子核會逐漸聚變成更重密度更高的氦原子核,太陽會在主序星階段逐漸變熱。這會逐漸增加了核心的內部重力,促使核聚變速率逐漸提高。由於核心密度逐漸增大,這一過程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漸加速。在過去的四十五億年中,太陽的亮度估計增加了30%[6],並將繼續以每億年1%的速度變亮[7]

能量的傳輸

[編輯]

在核融合釋放出的高能量光子γ射線X射線)經由迂迴曲折的路徑與減速,和在一定的吸收和再輻射轉換成更低的能量型態後,才能抵達太陽的對流層(相當於地球的地函),因此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抵達太陽的表面。 估計「光子旅行時間」可以長達5,000萬年[8],最短的也要17,000年[9]。最後,光子穿過透明的光球層之後抵達表面,以可見光的型式離開太陽。在核心產生的單個γ射線光子在離開太陽進入太空之前,都已經通過吸收和再輻射被轉換成數百萬個可見光的光子。但同樣在核心產生,不同於光子的中微子,卻幾乎不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因而幾乎立刻就能抵達太陽的表面並逃逸入太空。許多年來,測量到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數量都遠低於理論上的預測,因而產生了太陽中微子問題。直到最近才經由對中微子振盪的理解,解決了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arcía, Rafael A.; Turck-Chièze, Sylvaine; Jiménez-Reyes, Sebastian J.; Ballot, Jérôme; Pallé, Pere L.; Eff-Darwich, Antonio; Mathur, Savita; Provost, Janine. Tracking Solar Gravity Modes: The Dynamics of the Solar Core. Science. 2007-06-01, 316 [2025-03-19].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1405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2). 
  2. ^ NASA/Marshall Solar Physics. web.archive.org. 2019-03-29 [202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9. 
  3. ^ Sun Fact Sheet. nssdc.gsfc.nasa.gov. [202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4. ^ Solar System Astronomy Lecture Number 22. web.njit.edu. [2025-03-19]. 
  5. ^ Helio- and Asteroseismology. solar-center.stanford.edu. [202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3). 
  6. ^ The Sun's Evolution. faculty.wcas.northwestern.edu. [202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9). 
  7. ^ Earth Won't Die as Soon as Thought. www.science.org. [202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英語). 
  8. ^ Lewis, Richard.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Universe. Harmony Books, New York. 1983: 65. 
  9. ^ Plait, Phil. Bitesize Tour of the Solar System: The Long Climb from the Sun's Core. Bad Astronomy. 1997 [2006-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