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城陰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密故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山東省高密市
分類古遺址
時代東周至東漢
編號8-0070-1-070
認定時間2019年10月7日

城陰城,其遺址稱高密故城遺址,亦稱城陰城遺址,是位於中國山東省高密市的一座古代城市[1],始建於戰國時期。自秦朝開始為歷代管轄高密一帶的行政區劃治所所在地,後因北齊時代的戰亂而廢棄。如今城內大部分建築已無存,僅有部分城牆遺址尚高於地面[2][3]

1986年,該城獲高密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濰坊市政府確定爲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5]。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名稱[編輯]

元代於欽所著《齊乘》一書記載 「 (濰) 水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韓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陰城」[3]

此外,亦有史書將該城稱為龍且城,如顧炎武認為此城接近西楚將領龍且被打敗之地,遂以龍且一名稱呼該城。[7]

當該城以高密治所之身分或作為一行政區劃出現時,可直稱為「高密」。

方位與城市形態[編輯]

方位[編輯]

城陰城坐落於濰河中游地區,地處膠萊平原南部,高密西南部,距城區25公里,距離井溝鎮田莊村約一公里。

城市形態[編輯]

城陰城為方城,其規模在當時的山東地區屬於較大城市。根據1981年所進行之實地測繪和調查工作,及對主要遺存進行之鑽探可得知,城為長方形,四周夯土城牆。城牆原高約10米,寬約20米,城牆之外置城壕。城址東西長1950米,南北長1850米,總面積為3607500平方米。共開城門6座,城外有護城河環繞。東、西、北面各開一門,南牆開三門。南牆三門各距約500米。城內有4條主要道路,東門到西門道路最長,將城分為前後兩區。中間開南北路至北門,又將後城區一分為二。城區前部分東西開各有通向南東門和南西門。前區的地面建築較後區密集。其中前區有兩組較大的宮殿遺址群:前一遺址群主殿東西長198米,南北長75米,夯土牆基寬4—6米;後一遺址群主殿東西長130米,南北長60米,夯土厚約半米。前殿正中有磚鋪甬路直通南中門。兩座宮殿遺址群主殿東、西、北三面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建築。居民區遺址主要分布在城北區和城東南區,發現遺址40多處。城區還有手工業作坊遺址,其中冶鐵和鑄銅作坊尤為突出。整個遺址文化遺產較為豐富。在遺址範圍內先後出土原鑄五銖30餘枚,漢半兩石范兩塊,貨布、泉、大布黃千百枚,齊法化、齊之法化、銅劍、銅戈、銅鏃、銅鏡、大銅塊、薰爐、鋪首、銀質印章、銅質印章、鐵鋤、鐵犁、陶壺、陶釜等農具及生活用具[8],以及多式瓦當和花磚等建築材料。另外,古城周邊還存有許多漢墓群。其中頃王冢、小妹冢、山陰冢、古王冢、離狐令鄭君墓等封土至今猶明。墓區曾出土大批畫像石,頗具文物價值。其中尤以大圈墓區出土的《孫仲隱墓誌》為最。由於近地表的文化層早已被破壞殆盡,現已無從具體得知漢代以後的修建情況[9]

現今,僅古城北牆一段被勘認為西漢初期的殘垣尚高於地面。

歷史[編輯]

城陰城始建時間在史料中並無明確記錄,由於關於該城的明確及規模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因而大部分學者認為其建城時間應不晚於戰國時期[10]。但亦有學者明確指出其建城時間可追溯至更早的萊國初建時期。學者杜在忠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進入農業社會後,東萊夷族中的一個氏族定居在這裡,並築城發展成萊國的一個方國。城陰城選址也符合先民鄰水源聚族而居的原則。東夷人以鳳凰為氏族圖騰,而高密亦有別稱「鳳城」,被認為是東夷之遺風。[11]更有觀點認為其為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但就維邑是否即為城陰城,學界仍有不同觀點。之後城陰城亦曾被莒國統治。公元前721年,紀國國君與莒國國君在此會盟。[12]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國。部分學者據此判斷城陰城始建時間從萊國滅亡看應不晚於公元前567年。維邑自此屬於齊國[13]。維邑後改稱夷維。齊相晏嬰便為夷維人。公元前284年,樂毅戰勝齊國時,齊宗室子孫為避秦禍「亡之齊高密」[14],是為城陰城在史藉中最早被叫做高密的記載。秦朝時在此正式設置高密縣。西漢推行郡國並行制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置夷安縣,設膠西國,治所城陰城[15]。至劉端(公元前165-106)繼任膠西王時,因其為人殘暴兇狠,屢次觸犯法令,漢武帝削奪其大半封地,又封齊孝王子劉定為稻夷侯,治稻城,侯國,屬琅琊郡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膠西郡改高密國,仍建都城陰城,歷四代。有學者認為,此為城陰城衰落之始。至南北朝時期,城陰城已不復兩漢時繁華。北魏時,大臣刑杲稱王反叛,與中央軍在城陰城拉鋸作戰,城陰城初受戰火。不久,流民耿翔起兵「寇掠三齊」,城陰城再受戰火,遭到嚴重破壞。北齊末年,後周滅齊時,城陰城又再度淪為戰場,最終被付之一炬[16]

相關遺址[編輯]

稻城[編輯]

在城陰城西南,有一座與城陰城有着密切關係的古城-稻城。稻城長2.5公里,寬0.75公里,面積1.875平方公里,為漢武帝所封齊孝王之子稻侯劉定之都。漢朝於此立堰造塘,灌溉稻田千頃,規模宏大,[17],收入頗為可觀,[18]此城因此得名。《高密縣誌》記載:「縣西南五十里,濰水堰側,土人呼堰為趙貞女坊,南有高堤,即稻城遺蹟,春秋稱狼邪之稻,漢有唐堰蓄濰水以溉稻,因名其城。漢武帝封齊孝王子定為稻侯即此。」[19]劉定約於公元前114年去世,其子劉陽都襲爵。其後的稻侯依次為劉咸,劉閱,劉永。共五代130餘年。劉永繼位後的稻侯國,史無記載。如今該城遺址已蕩然無存。

文保措施[編輯]

高密市政府為該城僅存的北城牆遺址建築了防護圍牆,並對外介紹該城史事。高密市政府表示,會採取進一步保護措施,並希望國務院將該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為此,高密市爭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80萬用於開展城陰城遺址勘探並按國保申報標準,對故城遺址進行文物考古勘探、現場測繪、現狀拍攝、史料收集等現場勘察工作,並完善基礎信息。

2017年,高密城陰城遺址考古勘探項目正式立項,並對外發布招標公報[21]。但由於投標人不足三家,項目最終流標[22]

2019年10月7日,城陰城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5月,中央電視台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前往此城拍攝考察[23]。2019年10月7日,高密故城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密市博物館指,高密故城遺址入選第八批國保不僅確證了高密的悠久歷史,亦有利於爭取更多文保資金,增強高密民眾的文化自信,並在文化旅遊方面取得進步[24]

相關[編輯]

參考[編輯]

  1. ^ 濰坊市人民政府. 城阴城遗址. sd.dzwww.com. 濰坊市政府門戶網站. 2010-07-22 [2020-08-15]. [失效連結]
  2. ^ 《高密縣誌》
  3. ^ 3.0 3.1 :《齊乘》:「(濰) 水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韓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陰城。」
  4. ^ 濰坊市政府文化和旅遊局. 潍坊地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濰坊市政府門戶網站. [2020-08-20]. [失效連結]
  5. ^ 山東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606处). sd.dzwww.com. 大眾日報. 2013-11-15 [201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6). 
  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发布通知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國政府網. [2020-08-20]. 
  7. ^ 顧炎武, 《山東考古錄》」. 《山东考古录》载:“龙且城一名城阴城……此城近破龙且处,遂以龙且名之耳。”. 中國. 
  8. ^ 房道國 劉會先, 《山東地區漢代農業考古資料概述》農業考古 2006年4期. 《山东地区汉代农业考古资料概述》. 中國: 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 2006. 
  9. ^ 李儲森, 《山東高密城陰城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1991,(5). 《山东高密城阴城调查简报》. 中國: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1. 
  10. ^ :《山東古國考》 王獻堂:「萊國為宗主國,是逢公伯陵之後裔,其屬國有紀國(時在今江蘇省贛榆縣北部);州國(今安丘市杞城);維邑(今高密市);棠邑(今平度市棠鄉)及今膠東半島的萊州、萊陽、萊西等國。」
  11. ^ 《萊國與萊夷古文化探略》 杜在忠 《東嶽論叢》,1984年第1期。
  12. ^ :《寰宇記》「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紀子帛、莒子盟於密。」《注》曰:「密莒邑也,漢以為高密縣」。
  13. ^ 春秋左氏傳 宣公九年》:夏.仲孫蔑如京師.齊侯伐萊.秋.取根牟.
  14. ^ 《史記·樂毅傳》:「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史記》
  15. ^ 「西漢文帝十六年分為膠西國,封膠西王印都高密(在今縣西南五十里之城陰城)。」 (編). 民国24年《高密县志》. 中國. 
  16. ^ 半島都市報. 战火起,古城毁,仅剩土墙. 常州博物館. [2020-08-19]. 
  17. ^ 於欽(元代). 「稻城,高密西南濰水堰側……即稻城遺址,春秋稱琅琊之稻。」 , 編. 《齐乘》. 
  18. ^ 晉伏琛(或作伏琛之)撰. 「高密郡有古斷水處,因造魚梁,歲收意數,故號曰萬疋梁。」 , 編. 《齐地记》. 
  19. ^ 「縣西南五十里,濰水堰側,土人呼堰為趙貞女坊,南有高堤,即稻城遺蹟,春秋稱狼邪之稻,漢有唐堰蓄濰水以溉稻,因名其城。漢武帝封齊孝王子定為稻侯即此。」 (編). 《高密县志》. 
  20. ^ 高密市文化和旅遊局. 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情况. 高密市政府門戶網. [2020-08-20]. [失效連結]
  21. ^ 高密城阴城遗址考古勘探项目二次招标公告. www.ccgp.gov.cn. [202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22. ^ 中國政府採購網. 高密城阴城遗址考古勘探项目流标公告. 2017-09-30 [202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中文(簡體)). 
  23. ^ 濰坊市政府. 《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到高密采访. 濰坊市政府門戶網. [2020-08]. [失效連結]
  24. ^ 高密市博物馆2019年工作年度报告_高密市博物馆. gmsbwg.com. [202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