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啦啦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啦啦文化,或稱啦啦族,俗稱啦啦仔啦啦妹口頭語:Lala zai、Lala mui),是馬來西亞俚語,用以指稱一類打扮張揚、個性叛逆、文化素養較低的年輕人。「啦啦」群體通常過份追求潮流,但卻沒有成熟的時尚觸覺,表現低俗浮夸,穿搭風格往往與其本身不協調。[1]在言行舉止方面,一般上「啦啦」的形象為教育程度不高,講話經常刻意加入各種髒話,喜歡染髮刺青、穿環和前衛潮服,並經常留連潮流商品林立的購物商場、電玩中心夜店等娛樂場所,相當於香港所謂的MK文化[2]

起源

[編輯]

一般認為啦啦文化起源於吉隆坡金河廣場,即是馬來西亞最早建設的時尚購物商場。[1][3]不同年代的啦啦與其時的潮流文化有連帶關係,1990年代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電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台灣偶像劇的高潮時期;2010年代之後由韓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歡模仿當代流行偶像的髮型及服飾裝扮。現今則普遍存有柔佛新山一帶盛產「啦啦仔」的偏見,認為當地青年的裝扮風格大多浮誇俗氣,如紋身、染髮、背「阿窿包」(斜背或側背式長方形扁平包)、穿戴仿冒名牌衣服等。[4][5]

「啦啦」一詞與某種海鮮俗稱同名,即是「蜊仔」(lâ-á)[6];與之衍生出「啦啦妹」也被稱為「西蚶妹」(siham mui),即「螄蚶」(sai-ham)。但不確定「啦啦文化」與其之間是否有關係。有一種間接的解釋認為,或許是因為蛤蜊為海洋生物,而大海「豐富多彩」,因此用來指稱染髮鮮艷、穿着花哨的年輕人為「啦啦族」[3]。也有認為「啦啦」本身並無實際含義,是源自馬來西亞式華語英語中的常見語氣助詞 「啦」("la"/ "lah"),暗指這一群體教育程度不高,口語中經常摻雜許多非正式的語助詞。

相關作品

[編輯]

馬來西亞本地團體低清(Dissy)曾創作一系列歌曲反映當地啦啦文化特色。其中代表作《山頂黑毒蛇》在YouTube點擊量突破2000萬、在抖音播放量超過3億,更被中國網友翻唱和台灣綜藝節目改編。[7]

  • 《山頂黑毒蛇》(2020年)
  • 《Steady Bom Bibi》(2021年)
  • 《Settle》(2022年)
  • 《Tokong》(2024年)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鄧雁霞.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二)·70~90年代·啦啦文化朝圣地. 星洲網.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中文(馬來西亞)). 
  2. ^ 搜查線:啦啦仔飛波跳飛機 馬拉粵語聽過未. 東網. 2016-05-05 (中文(香港)). 
  3. ^ 3.0 3.1 李系德. 金河广场书香vs啦啦文化. 星洲網.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0) (中文(馬來西亞)). 
  4. ^ “新山都是啦啦仔!” 受访青年:装扮属于个人风格. 中國報.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1) (中文(馬來西亞)). 
  5. ^ 【柔佛人头条】“我们没闹事不是“啦啦仔” ” 喜欢文身染发有个性. 中國報.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1) (中文(馬來西亞)). 
  6. ^ 李成鋼. 从蜊仔到啦啦 | 龙门阵 | 评论.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0) (中文(馬來西亞)). 
  7. ^ 林佚. 一窥本地啦啦文化与道上兄弟的跌宕命运──从“山顶黑毒蛇”到“TOKONG”. 星洲網 副刊 影音 試聽間. 2025-02-17 (中文(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