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
Οικουμενικό Πατριαρχείο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聖喬治主教座堂正門頂部的普世牧首區徽章
首席巴爾多祿茂
語言通用希臘語
總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喬治主教座堂
領土土耳其克里特島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十二群島以及希臘北部地區
分布烏克蘭加拿大芬蘭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韓國等地
創始人使徒安得烈
獨立330年自赫拉克勒亞都主教區
信徒希臘國內350萬人,以外150萬人
官方網站官方網站[1](英文)
Facebook官方頁面[2](英文)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希臘語Οἰκουμενικὸν Πατριαρχεῖον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羅馬化Oikoumenikòn Patriarcheîon Konstantinoupóleos國際音標:[ikumenikˈon patriarˈxion konstantinuˈpoleos]),也稱新羅馬牧首區土耳其語Rum Ortodoks Patrikhanesi)或君士坦丁堡教會希臘語Εκκλησία τη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ς),是東正教自主教會之一,因主教座位於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而得名,其在西元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召開後成為牧首區。最高領袖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現任(第269任)為巴爾多祿茂[1]

因著君士坦丁堡作為東羅馬帝國首都的歷史地位,以及君士坦丁堡教會是大多數現代東正教教會發源教會英語Mother church,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在整個東正教中擁有特殊榮譽,並在全世界東正教的教長中享有「同儕之首」(primus inter pares)的地位,被視為全世界東正教徒的代表和精神領袖[2];即使君士坦丁堡後來成為穆斯林國家治下的城市,其在全世界東正教會的首席地位仍維持至今。

歷史

[編輯]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的前身——拜占庭主教區,相傳是由使徒安得烈創立[3]。330年君士坦丁大帝羅馬帝國首都從羅馬遷至拜占庭,將該地改為君士坦丁堡,同時將君士坦丁堡主教區升格為總主教區[3]

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鑑於君士坦丁堡「現在是新羅馬」,承認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主教權力平等[3]。451年卡爾西登會議重新肯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領導地位,並將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大片地區劃歸他的管轄[3]。在6世紀,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頭銜正式改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普世牧首[3]

7世紀以來,由於伊斯蘭國家的擴張,主教轄區被穆斯林征服的東方牧首紛紛逃亡君士坦丁堡,加強了普世牧首的權力[3]。在很長時期中,他們的繼任人選都照例要由普世牧首決定[3]

拜占庭正教從君士坦丁堡傳到東歐大片地區,包括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俄羅斯[3]。君士坦丁堡牧首作為東方基督教諸教會的首腦,成為了羅馬主教對基督教世界普世性主張的挑戰[3]。1054 年,東方的正教會與西方教會正式分裂[3]。直至1964年,普世牧首雅典納哥拉和天主教教宗保祿六世才再次擁抱[3],但兩個教會依然在教義上有所區別[4]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因十字軍於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從1206年移位尼西亞,直至1261年米海爾八世拉丁帝國奪回君士坦丁堡[3]

1453年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攻下,成為其首都,穆罕默德二世承認普世牧首真納迪烏斯二世奧斯曼帝國東正教臣民(米利特)的宗教、政治領袖[3]。但此後普世牧首的領袖地位漸漸衰落[3]

1593年,牧首耶利米亞斯二世宣布莫斯科教區為自立教區[3]。此後,希臘(1833年)、羅馬尼亞(1865年)、塞爾維亞(1879年)、保加利亞(1870年)和阿爾巴尼亞(1937年)國家教會,依次成為自立教區[3]

1922年,小亞細亞色雷斯的約150萬希臘、東正教居民,在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中被驅逐至希臘[3]。因此,小亞細亞的基督徒所剩無幾,受君士坦丁堡管轄的教區數量也進一步減少[3]。因時任牧首梅勒蒂烏斯四世(Meletius IV)在希臘土耳其戰爭中的反土耳其態度,以及土耳其共和國的世俗化運動(包括廢除哈里發制度)[5],土耳其曾試圖驅逐牧首,唯在希臘及西方國家的反對下作罷[6],只限制其政治權力,只保留宗教領域內的權力[7]

現狀

[編輯]

目前,君士坦丁堡牧首和君士坦丁堡會議所管轄的地理範圍在土耳其僅有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區連同迦克敦代雷柯伊阿達拉以及格克切島博茲賈島等4個近郊教區[8]。在希臘,名義上歸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轄的有聖山隱修區帕特莫斯島上的福音聖約翰隱修院、北部幾個教區,佐澤卡尼索斯群島4個教區以及克里特島上一個自主教會[8]

歐洲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希臘正教總主教區、都主教區以及芬蘭自治教會愛沙尼亞自治教會都接受君士坦丁牧首的領導[8]。君士坦丁牧首在亞洲及大洋洲有多個都主教區,分別為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區韓國及北亞都主教區紐西蘭及大洋洲都主教區新加坡及南亞都主教區

自從1586年起,牧首座設在伊斯坦布爾北區芬內爾聖喬治座堂。牧首必須是土耳其出生的公民,由各都主教區會議選出[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Biography - The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www.patriarchate.org. [2019-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美國英語). 
  2. ^ Winfield, Nicole; Fraser, Suzan. Pope Francis Bows, Asks For Blessing From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holomew In Extraordinary Display Of Christian Unity. Huffington Post. 30 November 2014 [2019-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7).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Constantinople | Eastern Orthodox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英語). 
  4. ^ Stormon, Edward J., ed. Towards the Healing of Schism: The Sees of Rome and Constantinople: Public State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Holy See and the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1958-1984. Vol. 3. Paulist Press, 1987.
  5. ^ Mustafa Kemal (Atatürk), A Speech Delivered by Uhazi Mustapha Rental... October 1927, (Leipzig, 1929), pp. 572, 583 - 585, 588 - 589, 598, 681.
  6. ^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ary Papers, "Lausanne Conference on Near Eastern Affairs, 1922- 1923」, "Records of Proceedings and Draft Terms of Peace, Turkey No' 1 (1923)」.
  7. ^ Psomiades, Harry J. "The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under the Turkish Republic: the first ten years." Balkan Studies 2.1 (1961): 47-70.
  8. ^ 8.0 8.1 8.2 8.3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五卷》 (M)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年4月: 512頁. ISBN 7-5000-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