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對日戰爭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 |
---|---|
作者 | 喬治·弗里德曼 |
類型 | 書本 |
語言 | 英文 |
主題 | 美日關係 |
出版資訊 | |
出版機構 | 聖馬丁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1991-05-01 |
出版地 | 美國 |
權威控制 | |
ISBN | 0-312-07677-0 |
華文譯本 | |
譯名 | 即將到來的對日戰爭 |
地緣政治分析家喬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和梅雷迪思·勒巴德(Meredith LeBard)在1991年出版的《即將到來的對日戰爭》一書中認為,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另一場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後者正在成為前者的經濟威脅。這本書的日文標題翻譯為《即將到來的對日戰爭:「第二次太平洋戰爭」不可避免》。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A 'Second Pacific War' is inevitable(ザ・カミング・ウォー・ウィズ・ジャパン: 「第二次太平洋戦争」は不可避だ)。[1]
弗里德曼和勒巴德關於美國和日本在20年內爆發戰爭的預測並沒有成為現實,日本經濟最終因泡沫經濟而停滯不前。這本書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在日本人中,但也受到了批評性的負面評價。對這本書的回顧性分析是從美國對日本或其他在經濟上挑戰美國的國家持消極態度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討論。
發展
[編輯]弗里德曼和勒巴德在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教書時寫了這本書——弗里德曼在狄金森學院教授政治學,勒巴德在哈里斯堡地區社區學院教授寫作課。弗里德曼在 1989 年提出了這個想法,並邀請勒巴德作為合著者,使書中內容更加豐富。弗里德曼和勒巴德在寫這本書時都沒有去過日本。[2]這本書於1990年6月宣布出版,暫定名為《第二次美日戰爭》(the Second U.S.-Japanese War),弗里德曼表示,這本書將闡述「未來20年內美日發生重大衝突的可能性很大,包括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3]
這本書最初於1991年5月1日在美國發行。[4]1991年5月21日,日語翻譯版發行。[5][6]日文版由小林沙智(Sachi Kogabayashi)翻譯,德間書店出版。[1]
梗概
[編輯]弗里德曼和勒巴德在書中指出,隨着蘇聯解體,冷戰即將結束,美國與日本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大,因為美國不再有足夠的理由容忍作者所認為的日本經濟入侵。弗里德曼和勒巴德預測,美日之間的一系列貿易戰將導致兩國最終決裂。[7]作者還表示,就像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日本帝國一樣,日本將尋求控制原材料來源,並將美國趕出西太平洋。[4][8]兩位作者認為,美日熱戰的唯一替代方案是「漫長而痛苦的冷戰」。[9]
作者還對歐洲做出了預測:到1992年,歐洲一體化將導致美國「被擠出」歐洲和蘇聯市場。[10]弗里德曼和勒巴德進一步預測,這將導致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採取孤立主義和「抨擊日本」的言論,從而推動將日本進口產品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11]
弗里德曼和勒巴德認為,日本武裝力量可以迅速擴大為「世界級軍事力量」。他們還認為,日本憲法第 9 條只是「法律擬制」,不會阻止日本重新武裝或進行侵略運動。[12]為了應對這一威脅,弗里德曼和勒巴德建議將美國海軍保持在1991年的規模,並通過削減美國陸軍和戰略部隊的經費來擴大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規模。[13]
弗里德曼和勒巴德預計,日美之間的衝突將在「一代人」內展開,世界將「在熱戰威脅到來之前陷入新的冷戰」。[13][14]他們預測戰爭藉口將是美國切斷對日本的原材料供應。[12]書中附帶的一張地圖顯示,到2000年,亞太地區將被劃分為美國和日本的勢力範圍,其中印度尼西亞、朝鮮、馬來西亞、泰國和緬甸被描繪為日本的盟友,而台灣、澳大利亞、新加坡和韓國被描繪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其他領土(包括中國、越南、蒙古、菲律賓、老撾和柬埔寨)則被標記為「有爭議的」。[15]
該書最初的封面上寫道:「未來二十年,衝突將進一步升級,並可能(實際上是很有可能)爆發武裝衝突,即第二次美日太平洋戰爭」。[16]後來的版本用積極評價取代了這一說法。[17]
反響
[編輯]
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在1991年5月出版的《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批評該書的評論,稱其「根本無法證明其所宣布的觀點」,「即將到來的戰爭雖然很難令人信服,但並不愚蠢」,並預測「我認為,並希望,20年後,警告潛艇決鬥的段落會顯得很奇怪」。[18]維克多·V·菲克在1991年9月至 10月的《挑戰》雜誌上對這本書發表了褒貶不一的評論。菲克認為這本書「因其勇氣和坦率而值得尊敬」,但也認為「弗里德曼和勒巴德對戰爭的預測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之上,這些假設更像是鬆散的鵝卵石,而不是堅實的基石」。菲克還批評了這本書,他認為這本書將日美緊張關係的責任完全歸咎於美國,但他也表示,這「駁斥了他們所有的書都是在抨擊日本的指控」。[19]雷·克萊恩(Ray S. Cline)在1991年秋季版《外交政策》雜誌上的一篇評論將這本書總結為「片面的、聳人聽聞的」。[8]
1991年7月,尼爾·博伊德在加拿大《金融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批評這本書是基於「過時的觀念」,並否認和平可能來得太容易。[20]《經濟學人》1991年7月的評論稱兩位作者「危言聳聽」,並指責他們借用轟動效應來」譁眾取寵「,隨後又表示,美日關係比弗里德曼和勒巴德所描述的要密切和複雜得多。[21]
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島田晴夫(Haruo Shimada)稱這本書「非常危險,因為不了解情況的美國人可能會相信它」。[22]佐木昭一(Shoichi Saeki)在《文藝春秋》上的一篇評論中說:「任何有常識的人都會嘲笑日美之間的戰爭預測」。[6]傑夫·金斯頓在《日本時報》上指責作者「異想天開的假設和簡化的分析」,並表示接受這本書的預測意味着接受「一個難以置信的事件」,而日本人要像書中預測的那樣建立一個地區集團,就必須避免被視為威脅。金斯頓進一步批評了這本書,指出作者「輕率第忽視了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深厚聯繫」,並指出美國不太可能對日本實施廣泛的制裁,因為這將對美國產生經濟影響。[23]《東京商業》雜誌稱這本書是「聳人聽聞的廢話」。[24]
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校加里·安德森在 1992 年春季的《海軍戰爭學院評論》上發表書評,稱該書提出了「評論家不應忽視的引人深思的論點」,但他也表示,他們並不認為弗里德曼和勒巴德所預測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13]美國陸軍工程學校分析師傑布·斯圖爾特(Jeb Stewart)在1992年11月的《工程師》雜誌上對該書的評論中表示「書中內容在邏輯上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因為他認為該書未能充分解釋中日關係的作用,以及斯圖爾特認為日本在這種衝突中需要在反彈道導彈系統上進行大量投資。[25]
美國版在發行九個月內售出 4 萬冊。日文版在發行三周內售出 6 萬冊。[5]據報道,截至1992年2月,日文版已售出約35萬至40萬冊。1991年12月7日,一部根據該書改編的紀錄片在日本電視台播出。[26]
遺留問題
[編輯]1994年3月,弗里德曼和勒巴德發文稱,日本經濟繁榮的結束、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形成,以及他們所描述的日本自由民主黨的垮台,表明他們的預測正在成為現實。並警告稱,美國將很快不再容忍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這將「為下一個行動奠定基礎,其影響將遠遠超出貿易衝突」。[27]弗里德曼和勒巴德結婚後,[28]繼續撰寫了《戰爭的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力量、技術和美國的世界主導地位》和《情報優勢:如何在信息時代獲利》。[29]弗里德曼還撰寫了更多的預測作品,包括2009年出版的《未來100年:21世紀預測》和2011年出版的《下一個十年:我們去過哪裡……我們要去哪裡》。[30]在前一本書中,弗里德曼再次預測了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這一次將會在2050年代。
弗里德曼和勒巴德預測的美日衝突並沒有在他們最初預測的20年內發生,截止到2025年也沒有發生。[31]自1991年以來,美國對日本的看法變得更加積極,2021年2月的蓋洛普調查顯示,84%的美國人對日本持「非常好」或「大部分很好」的看法,高於1991年11月的48%的數據。[32]
爭議
[編輯]對該書的回顧性分析,結合其寫作年代的「反日」和美國普遍的反亞裔情緒,將其與其他「歷史修正主義」文本列為一類。在 2005 年出版的《哥倫比亞亞裔美國人歷史指南》一書中,蓋瑞·Y·沖宏 (Gary Y. Okihiro) 認為該書以及《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都基於這樣的假設:「日本和中國始終根深蒂固地將美國視為對手和敵人,這種觀點不僅基於經濟和政治競爭,也基於文明衝突」,不過沖宏也指出,弗里德曼和勒巴德否認該書名為「反日」情緒。納雷爾·莫里斯在2013年出版的《抨擊日本:1980年代以來的反日主義》一書中,將該書與1980年代發布的其他警告進行了比較,例如亨利·斯科特-斯托克斯在1986年發出的警告,即美國可能面臨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自殺式」日本。
拓展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ザ・カミング・ウォー・ウィズ・ジャパン : 「第二次太平洋戦争」は不可避だ. 1991 [March 15, 2021] –透過Japanese Parliamentary Library Search Tool.
- ^ Booknotes (transcript). CSPAN2 (National Cable Satellite Corporation). June 9, 1991 [March 14, 2021].
- ^ McDowell, Edwin. After the Cold War, the Land of the Rising Threat.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8, 1990: C13 [March 15, 2021].
- ^ 4.0 4.1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Publishers Weekly. May 1991 [March 14, 2021].
- ^ 5.0 5.1 Books: US, Japan. Los Angeles Times. May 21, 1992: A3 [March 14, 2021].
- ^ 6.0 6.1 Kurtenbach, Elaine. Books's Predictions of War Derided, But It's a Bestseller. Associated Press. June 12, 1991 [March 14, 2021].
- ^ Toal, Gerard. The New East-West Conflict? Japan an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New World Order'. Area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June 1993, 25 (2): 127–135 [March 14, 2021]. JSTOR 20003239.
- ^ 8.0 8.1 Cline, Ray S.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Foreign Affairs. Fall 1991 [March 14, 2021].
- ^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Kirkus Reviews. May 1991 [March 14, 2021].
- ^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1st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383 [March 15, 2021]. ISBN 0-312-07677-0.
- ^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1st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385 [March 15, 2021]. ISBN 0-312-07677-0.
- ^ 12.0 12.1 War between US, Japan, inevitable, argues book. Calgary Herald. June 11, 1991: 32 [March 14, 2021].
- ^ 13.0 13.1 13.2 Anderson, Gary. Friedman, George and LeBard.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pring 1992, 45 (2): 121–123 [March 14, 2021].
- ^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1st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376 [March 15, 2021]. ISBN 0-312-07677-0.
- ^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1st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318–319 [March 15, 2021]. ISBN 0-312-07677-0.
- ^ Uriu, Robert M. Clinton and Japan: The Impact of Revisionism on US Trade Policy.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2009: 71 [March 15, 2021]. ISBN 9780199280568.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280568.003.0003.
- ^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1st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Book jacket (Paperback edition) [March 15, 2021]. ISBN 0-312-07677-0.
- ^ Fallows, James. Is Japan the Enemy?. The New York Review. May 30, 1991 [March 14, 2021].
- ^ Fic, Victor V. Review: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Challenge (Taylor & Francis, Ltd.). September–October 1991, 34 (5): 59 [March 14, 2021]. JSTOR 40721288. doi:10.1080/05775132.1991.11471539.
- ^ Boyd, Neil. Outmoded ideas fail to explain a future US war with Japan. Thomson Corp. July 1, 1991: 29 [March 15, 2021].
- ^ From oranges to bazookas?. The Economist 320 (7715). July 13, 1991: 92 [March 15, 2021].
- ^ Book's prediction of war derided. The Vincennes Sun-Commercial. June 12, 1991: 19 [March 14, 2021].
- ^ Kingston, Jeff.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isn't inevitable. The Japan Times 31 (25). June 24-30, 1991: 15 [March 15, 2021].
- ^ Thomas, Mike. A Cynical Package. Business Tokyo (8). August 1991: 14 [March 15, 2021].
- ^ Stewart, Jeb. Book Review. The Engineer. November 1992, 22: 19, 31 [March 14, 2021].
- ^ US-Japanese Relations: Beyond the war of words.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16, 1992 [March 14, 2021].
- ^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Japan's economic crisis puts it on a collision course with the US. The Indianapolis Star. March 13, 1994: 49 [March 14, 2021].
- ^ Bendarzsevszkij, Anton. From the Cathedral to the Geopolitical Negotiating Table. Geopolitika.hu. PAGEO Research Institute. March 20, 2017 [March 15, 2021].
- ^ Geopolitical Futures: Staff. Geopolitical Futures. [March 15, 2021].
- ^ Drezner, Daniel W. Future Imperfect. Texas Monthly. February 2011 [May 13, 2021].
- ^ Ashton, Matthew. The danger of political predictions. politics.co.uk. December 29, 2011 [March 15, 2021].
- ^ Country Ratings. Gallup.com. Gallup, Inc. February 21, 2007 [June 3, 2021]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