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加布里埃爾·鄧南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代蒙特內沃索親王義大利語Principe di Montenevoso
加布里埃爾·鄧南遮
OMS英語Military Order of Savoy CMG英語War Merit Cross (Italy) MVM
攝於1922年
意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司令官
任期
1919年9月12日—1920年12月30日
意大利眾議院議員
任期
1897年4月5日—1900年5月17日
選區濱海奧托納
個人資料
別名Il Vate (詩人);Il Profeta (先知)[1]
出生(1863-03-12)1863年3月12日
意大利王國佩斯卡拉
逝世1938年3月1日(1938歲—03—01)(74歲)
意大利王國加爾多內-里維耶拉
墓地意大利勝利莊園(位於加爾多內-里維耶拉加爾達湖畔)
國籍意大利
政黨歷史右翼英語Historical Right
(1897年至1898年)
歷史極左翼
(1898年至1900年)
意大利民族主義協會
(1910年至1923年)
配偶瑪麗亞·阿杜安英語Maria Hardouin1883年結婚)
伴侶埃萊奧諾拉·杜塞 (1898年至1901年)
兒女馬里奧·鄧南遮義大利語Mario D'Annunzio(1884年-1964年,第二代蒙特內沃索親王)
加布里埃利諾·鄧南遮英語Gabriellino D'Annunzio(1886年-1945年)
烏戈·韋涅羅·鄧南遮義大利語Ugo Veniero D'Annunzio (1887年-1945年)
雷娜塔·安圭索拉·鄧南遮(1893年-1976年)
加布里埃萊·克魯伊亞斯·鄧南遮 (1897年-1978年)
父母弗朗切斯科·保羅·拉帕涅塔-鄧南遮(父)
路易莎·德·貝內迪克蒂斯(母)
專業記者、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軍人、政治人物
軍事背景
服役意大利皇家陸軍
服役時間1915年-1918年
軍銜准將
中校
少校
部隊第三軍
阿迪蒂突擊隊
航空服務部隊義大利語Servizio_Aeronautico
參戰
寫作生涯
創作時期20世紀
體裁詩歌、小說、戲劇
主題個人主義存在主義鄧南遮主義義大利語Dannunzianesimo
文學運動頹廢派唯美派
代表作
活躍年代1879年-1938年
受影響於尼采叔本華瓦格納左拉莫泊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喬萬尼·維爾加焦蘇埃·卡爾杜奇梅特林克
施影響於墨索里尼徐志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喬伊斯何塞·亞松森·西爾瓦喬瓦尼·帕皮尼英語Giovanni Papini三島由紀夫

簽名

加布里埃爾·鄧南遮義大利語Gabriele D'Annunzio;1863年3月12日—1938年3月1日),意大利詩人記者小說家演說家[2]戲劇家、戰爭英雄[3]冒險家[4]與政治活動家[5][6]在文學上,鄧南遮是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美好年代)最具藝術才華和政治影響的意大利文人[7]:344,也是唯美主義文學[8]頹廢派文學的代表人物[9],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詩集《新歌》《讚歌》,劇本《琪珴康陶》,小說《玫瑰三部曲》(包括《歡樂》、《無辜者》與《死的勝利》)等[10]。在政治上,鄧南遮被認為是「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理想和實踐的先驅[11][12]」、法西斯主義創始人墨索里尼的榜樣(儘管鄧南遮本人並不是法西斯主義者)[13]

1863年,鄧南遮生於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富裕家庭。其自幼喜好文學,並在16歲時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早春》,受到了一定歡迎。1881年,已經小有名氣的鄧南遮進入羅馬大學文學系就讀,並在次年出版了詩集《新歌》,在文藝界嶄露頭角,但由於鄧南遮的生活問題,他並未完成大學學業。離開大學後,鄧南遮繼續同社會名流結交,並創作一系列文學作品,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聲譽。他在1880年代創作的早期作品,如《處女地》、《少女的書》與《桑·潘塔萊奧內》均受到真實主義的影響。而在1889年至1894年,鄧南遮的《玫瑰三部曲》相繼問世,這也意味着他的文風向頹廢主義轉變。[14][15][16]

1890年代後期,鄧南遮與著名女星埃萊奧諾拉·杜塞相識相戀,並為她編寫戲劇《死城》、《琪娥康陶》等,文風開始轉向唯美主義。同時,鄧南遮受到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學思想影響,逐漸在作品中倡導超人說軍國主義思想(如《戰艦》)。1900年,鄧南遮又根據自己的情史,創作了小說《火》,宣揚享樂主義作風。1904年出版的《阿爾基俄涅》則使鄧南遮作為詩人的名聲大振。1910年,生活作風放蕩的鄧南遮負債纍纍,遷居法國,並創作了《聖賽巴斯蒂安的殉道者》、《庇隆內》、《金銀花》等劇作。[14][15][16]

早在1897年,鄧南遮便成為意大利的眾議院議員,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起初,鄧南遮支持右翼,後來又與歷史極左翼一同反對過路易吉·佩盧的右翼政府,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同情者,直至1907年為止。1915年,鄧南遮從法國回到意大利,以52歲高齡志願入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鄧南遮還親自駕駛飛機作戰,並因此右眼失明。1919年,因不滿於意大利殘缺的勝利義大利語Vittoria_mutilata,鄧南遮率領部隊攻占阜姆城,並建立獨立的義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頒布《卡爾納羅憲章》,推行法團主義[17],直至被意大利軍隊驅逐為止。此後,鄧南遮公開向墨索里尼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靠攏,並居住在意大利勝利莊園。1938年,鄧南遮因腦溢血病逝,享年74歲[18][1][14][19][20]

姓名

[編輯]
鄧南遮的出生證明

1851年,加布里埃爾·鄧南遮的父親弗朗切斯科通過法律程序,在原姓「拉帕涅塔」後附加姓氏「鄧南遮」。這一姓氏源自弗朗切斯科的姨丈安東尼奧·鄧南遮(Antonio d'Annunzio),由於安東尼奧的妻子不孕、沒有子嗣,因此安東尼奧將遺產授予子嗣眾多的拉帕涅塔家族。加布里埃爾的出生證明與官方文件均僅以"鄧南遮"這一單姓示人,而「拉帕涅塔」的消失緣由無人知曉,至於「加布里埃爾」這一名字是為了紀念海上去世的親屬。[21]

根據傳聞:加布里埃爾·鄧南遮最初被命名為加埃塔諾(Gaetano),不過由於他那如同天使一般的外表,便被改名為加布里埃爾[22]。事實上,這一傳聞完全是虛構的,加布里埃爾·鄧南遮的出生證明並沒有「加埃塔諾」的字眼。

早期生活(1863年-1881年)

[編輯]
鄧南遮出生地及故居英語Birthplace of Gabriele D'Annunzio Museum
年僅七歲的鄧南遮

1863年3月12日上午8時,加布里埃爾·鄧南遮出生在佩斯卡拉老城義大利語Pescara Vecchia曼索內街(corso Manthoné)[23]的一個中等資產階級家庭[24]。他是弗朗切斯科·保羅·拉帕涅塔-鄧南遮(Francesco Paolo Rapagnetta-D'Annunzio,1838年-1893年)與路易莎·德·貝內迪克蒂斯(Luisa de Benedictis,1839年-1917年)的第三個孩子。[25]其姐為安娜·鄧南遮(Anna,1859年-1914年)與埃爾維拉·鄧南遮(Elvira,1861年-1942年),其妹為埃內斯蒂娜·鄧南遮(Ernestina,1865年-1938年),其弟為安東尼奧·鄧南遮(Antonio,1867年-1945年)。[26]

1881年,加布里埃爾進入了羅馬大學。大學期間,鄧南遮參與各個文學性社團,並為當地報紙撰寫文章和評論。 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宣傳尚未收復的義大利

飛越維也納上空

[編輯]
鄧南遮在飛越維也納上空中,從飛機下扔下的義大利語宣傳單
1915年,鄧南遮在的里雅斯特上空投擲的宣傳單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鄧南遮回到意大利,發表公開演說,呼籲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自從1908年與萊特兄弟有過一次飛行,鄧南遮對航空有著興趣。隨着戰爭暴發,鄧南遮自願參軍,以一名戰鬥機飛行員的身分聲名大噪。在一次飛行事故中,鄧南遮失去了一隻眼睛。

鄧南遮(左)與一名同僚

1918年2月,鄧南遮參加了對巴卡爾的轟炸行動,提振因卡波雷托戰役受損的士氣。 1918年8月9日,作為第87戰鬥機中隊指揮官,鄧南遮組織了飛越維也納行動英語Flight over Vienna,帶領9架飛機往返700英里,在維也納投下宣傳傳單。 [27]

進軍阜姆城

[編輯]
1919年9月,阜姆居民歡迎鄧南遮與他的夥伴
1919年阜姆。中間拄著拐杖的是鄧南遮,身邊的士兵不少來自義大利皇家陸軍的阿迪蒂突擊隊。 向右面對鄧南遮的是阿迪蒂突擊隊波隆那旅指揮官阿圖羅-阿沃利奧中尉

第一次戰爭加強了鄧南遮的極端民族主義領土收復主義的想法。鄧南遮展開廣泛的行動,希望義大利是以一流歐洲強權之姿,與戰時盟友一同作戰。 1919年9月12日,因不滿巴黎和會上移交人口大多為義大利人的阜姆的要求,鄧南遮率領2000名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占領城市,迫使美英法的占領部隊撤出。[28]鄧南遮等人試圖讓意大利吞併阜姆,但遭到義大利政府拒絕。意大利政府封鎖阜姆,要求投降。

鄧南遮隨後宣布在阜姆成立獨立國家「義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卡納羅憲章》影響了後來意大利的法西斯體系,包含鄧南遮自稱「領袖」(Duce)。一部份的意大利皇家海軍加入了鄧南遮。[29]鄧南遮嘗試為其他被壓迫的民族,如鄧南遮在1920年試圖武裝的愛爾蘭人,提供國聯之外的另一種選擇;並尋求與巴爾幹地區的各種分離主義團體結盟,特別是在巴爾幹的義大利分離主義份子,但是沒有取得多大成功。[30][31]直到1920年12月,在意大利海軍的轟炸下,無視拉巴洛條約而向意大利宣戰的鄧南遮,最終投降。

晚年

[編輯]
晚年的鄧南遮正在讀書 (Mario Nunes Vais 攝)

在向阜姆進軍之後,鄧南遮隱居加爾達湖,在寫作中渡過晚年。 雖然鄧南遮對墨索里尼有很大的影響,但他從未直接捲入意大利法西斯的政治活動。1922年,向羅馬進軍之前,鄧南遮因不明原因從窗邊跌落,受傷但未死。

1924年,鄧南遮受國王伊曼紐三世授予貴族頭銜蒙特內沃索親王義大利語Principe di Montenevoso。 1938年,因中風去世。 墨索里尼國葬鄧南遮,葬於義大利勝利莊園

同法西斯主義的關聯

[編輯]

鄧南遮通常被認為是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先驅者。在阜姆的時候,鄧南遮與國家工團主義者阿爾塞斯特·德·安布里斯英語Alceste De Ambris共同起草《卡爾納羅憲章英語Charter of Carnaro》。 安布里斯提供了法律和政治框架,鄧南遮則增添了一些文學修飾。安布里斯是一群意大利海員的領袖,叛變後,率艦投靠鄧南遮。憲法建立了一個法團主義國家。九個團體代表不同的經濟部門(工人、雇傭主、專業人員等),第十個(鄧南遮的發明)則代表「優秀」的人類(英雄、詩人、先知、超人)。憲章還宣布,音樂是國家的基本原則。

墨索里尼從鄧南遮身上模仿和學習了獨裁者的文化。鄧南遮就像是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施洗約翰一般,義大利法西斯所使用的儀式與符號幾乎就在鄧南遮向阜姆進軍期間發明出來,[12][32]包括陽台樣式、羅馬式敬禮、模仿《伊里亞德阿基里斯的哭喊聲、與群眾間充滿戲劇性和修辭的對話、宗教符號的政治運用。[12]此外,還包括在阜姆的政府體制:法團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戲劇把戲、情緒化的民族主義儀式;還有黑杉軍,即阿迪蒂突擊隊,擁有紀律、野獸般的反應和對異己的強大武裝鎮壓能力。[33]蓖麻油,是一種瀉藥。據說,鄧南遮甚至開創了強灌大量蓖麻油的酷刑,用以羞辱、殘廢或殺死反對者。而墨索里尼的黑衫軍承繼了這個手法。[34][35][36]

鄧南遮擁護義大利向外擴張的外交政策,甚至歡迎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侵略

與墨索里尼的競爭關係

[編輯]

儘管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深受《克瓦內爾憲章》的影響,但鄧南遮及安布里斯都不想積極參與義大利法西斯運動。兩人都拒絕了法西斯主義者參加1921年5月15日選舉的徵招。 在向羅馬進軍之前,安布里斯甚至批評法西斯運動。

1922年8月13日,鄧南遮因從窗戶跌落而嚴重受傷;與弗朗西斯科·薩維里奧·尼蒂及墨索里尼共同舉行的「全國和解會議」的計劃遭到取消。這一事件從未得到解釋,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一起謀殺鄧南遮的計劃。 儘管鄧南遮在這次事件後退出了公眾目光,但墨索里尼仍然定期向鄧南遮發放慰問金,作為不再重新參與政治舞台的賄賂。當一位密友問及此事時,據稱墨索里尼說:「當你有一顆蛀牙時,你有兩種可能性:要麼拔掉牙齒,要麼塞滿金子。對付鄧南遮,我選擇了後者。」[37]

不過,直到1938年去世之前,鄧南遮仍一直試圖干預政治。 他在1933年寫信給墨索里尼,試圖說服他不要參與軸心國希特勒的協議。1934年,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會面後,鄧南遮試圖破壞兩者之間的關係,甚至寫了一本關於希特勒的諷刺小冊子。

文學地位

[編輯]

在生涯高峰,鄧南遮的作品以原創性、力量與頹廢聞名。雖然作品享譽盛名,並影響許多的意大利作家,但鄧南遮世紀末風格的作品卻鮮為人知。而鄧南遮的文學名聲也擺脫不掉法西斯的陰影。1898年,《時代雜誌》批評鄧南遮的小說《入侵者》(L'innocente )「邪惡」、「徹頭徹尾的自私和腐敗」。[38]1901年,鄧南遮的悲劇《黎米尼的富蘭采絲卡英語Francesca da Rimini》(Francesca da Rimini ) 則因道德理由未通過審查。[39]

作品

[編輯]

小說

[編輯]
  • 1889年:《歡樂》(Il Piacere)
  • 1891年:《喬瓦尼·埃皮斯科波》(Giovanni Episcopo)
  • 1892年:《無辜者》(L'innocente)
  • 1894年:《死亡的勝利》(Il trionfo della morte)
  • 1895年:《岩石中的處女》(Le vergini delle rocce)
  • 1900年:《火》(Il fuoco)
  • 1910年:《是或不是》(Forse che sì forse che no)

悲劇

[編輯]
  • 1899年:《死城》(La città morta)
  • 1899年:《琪娥康陶》(La Gioconda)
  • 1904年:《火焰中的埃塞俄比亞》(L'Etiopia in fiamme)
  • 1904年:《約里奧的女兒》(La figlia di Jorio)
  • 1905年:《莫吉奧下的火把》(La fiaccola sotto il moggio)
  • 1908年:《船》(La nave)
  • 1909年:《費德拉》(Fedra)

短篇故事集

[編輯]
  • 1918年:《復興》(La Riscossa)[40]
  • 1882年:《未開墾之地》(Terra vergine)
  • 1884-1886年:《佩斯卡拉的小說》(Le novelle della Pescara)

詩集

[編輯]
  • 1879年:《早春》(Primo vere)
  • 1882年:《新歌》(Canto novo)
  • 1893年:《天堂詩篇》(Poema paradisiaco)
  • 1903–1912年:《天空、海洋、大地和英雄的讚歌》五卷(The five books of Laudi del cielo, del mare, della terra e degli eroi)
  • 《瑪雅》(Maia - Canto Amebeo della Guerra)
  • 《埃萊克特拉》(Elettra)
  • 《阿爾基俄涅》(Alcyone)
  • 《梅洛佩》(Merope)
  • 《阿斯特洛佩》(Asterope - La Canzone del Quarnaro)
  • 1914年:《獻給塞爾維亞的頌歌》(Ode alla nazione serba)

自傳性作品

[編輯]
  • 《無天鵝的麗達》(La Leda senza cigno)
  • 《夜曲》(Notturno)
  • 《鍛爐的火星》(Le faville del maglio)
  • 《加布里埃爾·鄧南遮的秘密之書》(Le cento e cento e cento e cento pagine del Libro Segreto di Gabriele D'Annunzio tentato di morire o Libro Segreto)

書信體作品《從他到她,獨自一人》(Solus ad solam)在死後出版。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Alosco, Antonio. Il percorso socialista di Gabriele D'Annunzio tra storia e letteratura. Forum Italicum: A Journal of Italian Studies. May 2020, 54 (1): 377–390. ISSN 0014-5858. doi:10.1177/0014585820909283可免費查閱 (意大利語). 
  2. ^ (英)伊恩·懷斯特威爾著;尚亞寧,顏世雲,張春紅譯.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九州出版社. 2017-06: 122. ISBN 978-7-5108-5290-9. 
  3. ^ Gabriele D’Annunzi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 
  4. ^ (美)卡爾·蘭道爾(Carl Landauer)著;群 立譯. 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 从产业革命到希特勒攫取政权 上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 商務印書館. 1994: 1147. ISBN 7-100-01071-3. 
  5. ^ 宋炳輝. 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以作家翻译为中心.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10: 72. ISBN 978-7-309-09987-4. 
  6. ^ 陳潔倩,黃紅霞 (編). 英汉·汉英历史学词汇手册.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2-02: 42. ISBN 978-7-5446-1989-9. 
  7. ^ 張世軍. 意大利文学史.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04. ISBN 7-81080-718-8. 
  8. ^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 (編). 鲁迅藏书研究 鲁迅研究资料增刊.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1-12: 247. ISBN 978-7-5059-1540-4. 
  9. ^ 謝佩佩譯著. 自我探索与觉醒 托齐《闭着的眼睛》. 河海大學出版社. 2021-06: 6. ISBN 978-7-5630-6986-6. 
  10. ^ 邓南遮. 辭海網絡版. 
  11. ^ 曹卉. 意大利文学对歌剧发展的影响.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20-07: 70. ISBN 978-7-5657-2719-1. 
  12. ^ 12.0 12.1 12.2 Ledeen, Michael Arthur. Preface 2, illustrated.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ISBN 9780765807427. 
  13. ^ (加)馬克·拉伯伊著;殷倩譯. 古列尔莫·马可尼传 联络世界的人.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2-03: 397. ISBN 978-7-5710-1054-6. 
  14. ^ 14.0 14.1 14.2 胡敬署,陳有進,王富仁等主編 (編). 文学百科大辞典. 華齡出版社. 1991: 780-781. 
  15. ^ 15.0 15.1 呂進等 (編). 外国名诗鉴赏辞典.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1188. 
  16. ^ 16.0 16.1 吳明明等. 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287. 
  17. ^ Parlato, Giuseppe. La sinistra fascista [The fascist left]. Bologna: Il Mulino. 2000: 88 (意大利語). 
  18. ^ (法)伊莎貝爾·布利卡(Isabelle Bricard)編著;陳良明等譯. 名人死亡词典. 灕江出版社. 2001-01: 167–168. ISBN 7-5407-2656-3. 
  19. ^ De Filippo, Francesco. Gabriele D'Annunzio fu anche socialista. ANSA. 12 December 2014 [11 Jul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5) (意大利語). 
  20. ^ 刁紹華主編. 外国文学大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501–502. 
  21. ^ For the birth certificate of D'Annunzio, see Registro: 1863. Portale Antenati: 27. [8 May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8) (意大利語).  For the urban legend, see Rapagnetta, Amedeo. La vera origine familiare e il vero cognome del poeta abruzzese Gabriele D'Annunzio. Lanciano: Carabba. 1938 (意大利語). 
  22. ^ Room, Adrian. Dictionary of Pseudonyms: 13,000 Assumed Names and Their Origins 5th. McFarland. 10 January 2014: 132. ISBN 978-0-7864-5763-2. 
  23. ^ Museo “Casa natale di Gabriele D'Annunzio” Pescara. Direzione Regionale Musei Abruzzo. 
  24. ^ 懷文 (編).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 修订版.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9-02: 738. ISBN 7-5339-0108-8. 
  25. ^ Gabriele d’Annunzio: la famiglia e gli studi. Fondazione Il Vittoriale degli Italiani. 
  26. ^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Volume 32: Dall'Anconata–Da Ronco. Rome: Istituto dell'Enciclopedia Italiana. 1986. 
  27. ^ Chisholm, Hugh, ed. (1922). "D'Annunzio, Gabriel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2th ed.). London & New York.
  28. ^ H.R. Kedward, Fascism in Western Europe 1900–45, p 40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1
  29. ^ D'ANNUNZIO PAYS DESERTING SAILORS; Hands Out 10,000 Francs to Crew of Destroyer—Its Officer Bound to Gun.WRANGEL TROOPS NEAR BYMany in Rome Look Hopefully to Giolitti to Find a Way Outof Flume Crisis. The New York Times. 1920-12-11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30. ^ Mark Phelan, 'Prophet of the Oppressed Nations: Gabriele D'Annunzio and the Irish Republic, 1919–1921, History Irelandvol. 21, no, 5(Sept/Oct 2013, pp. 44–50.
  31. ^ Ekrem Vlora. Lebenserinnerungen: 1912 bis 1925 [Memoirs: 1912–1925]. Walter de Gruyter. 1973: 154 [2018-12-10]. ISBN 9783486475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9) (德語). 
  32. ^ Paxton, Robert O. Taking Root. Vintage Series reprint. Random House, Inc. 2005: 59–60. ISBN 9781400040940. 
  33. ^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aly, H. Stuart Hugh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53, pp. 76 and 81–82.
  34. ^ Cecil Adams, Did Mussolini use castor oil as an instrument of tor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Straight Dope, 22 April 1994. Accessed 6 November 2006.
  35. ^ Richard Doody, Stati Libero di Fiume – Free State of Fiume. [200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8). , The World at War.
  36. ^ Cali Ruchala, "Superman, Supermidget": the Life of Gabriele D'Annunzio, Chapter Seven: The Opera. [2006-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0). , Degenerate magazine, Diacritica (2002).
  37. ^ he Vittoriale degli Italiani, Fred Licht,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Vol. 41, No. 4 (Dec. 1982), pp. 318–324
  38. ^ "D'Annunzio.; Books That Prove Him to Be Entirely Selfish and Corrupt", New York Times, 5 March 1898. p. RBA145.
  39. ^ "D'Annunzio's Tragedy Prohibited by Censor.; Further Performances of Francesca da Rimini at Rome Forbidden on Moral Grounds", New York Times, 31 December 1901. p. 5.
  40. ^ First edition of warlike prayers held on the Italian front from November 1917 to May 1918, in 16 °, pp. 171 broch. orig. xilografata, frontispiece and trim always engraved on wood by Sarto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