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衝擊反應模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衝擊—反應模式[註 1][參 1]英語:impact-response model[參 2]),又名衝擊—回應模式[註 2][參 2]衝擊—反應理論[註 3][參 3]衝擊—反應範式[註 4][參 4]衝擊—反應論[註 5][參 5][參 6][參 7],由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提出,指中國的發展是因為西方對中國進行衝擊而產生的反應。[參 1]

內容

[編輯]

近代中國長期處於由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和程朱理學等傳統思想所構成的靜態、停滯狀態;而西方在資產階級革命後,通過工業革命實現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構成了一個動態、先進和不斷變革的社會。根據這一模式,西方的多方面衝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領域的壓力——迫使中國這個原本內生動力不足的社會必須作出反應,從而引發一系列歷史變革,推動中國步入近代化的進程。

然而,這種反應往往表現為一種被動和局限性的調整,因為中國傳統體制和思想根深蒂固,導致其對外部衝擊的吸收和轉化並不徹底或順暢。也就是說,單純依賴外部衝擊來推動內部變革,容易忽略中國內部固有的惰性與結構性阻力,從而使得中國近代化的轉型進程既曲折又遲緩。

這種模式強調,理解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必須同時關注外部因素(西方現代化進程所產生的巨大衝擊)與內部因素(傳統體制和文化所固有的惰性)的有機結合,只有兩者綜合考量,才能較為全面地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真實面貌。[參 1][參 8]

例證

[編輯]

後期修改

[編輯]

後來,費正清對該理論進行了修改,認為中國的發展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自身的經濟、政治等多反面的發展,西方的衝擊是次要的,而且是有限的。[參 1]

尾注

[編輯]
  1. ^ 有時加上引號,即「衝擊—反應」模式;有時也會去掉中間的連接符,作「衝擊反應模式」。
  2. ^ 有時加上引號,即「衝擊—回應」模式;有時也會去掉中間的連接符,作「衝擊回應模式」。
  3. ^ 有時加上引號,即「衝擊—反應」理論;有時也會去掉中間的連接符,作「衝擊反應理論」。
  4. ^ 有時加上引號,即「衝擊—反應」範式;有時也會去掉中間的連接符,作「衝擊反應範式」。
  5. ^ 有時加上引號,即「衝擊—反應」論;有時也會去掉中間的連接符,作「衝擊反應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郭燕飛.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略论. 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10, 27 (5): 131–133 [2017-05-30]. ISSN 2095-7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 ^ 2.0 2.1 朱世達. 中美文化冲击—回应片论. 美國研究. 1993, (2) [2025-02-05]. 
  3. ^ 朱英. 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09-01. ISBN 978-7-5201-1755-5. [前略]『衝擊——反應』的理論框架看待近代中國的歷史, 認為中國是一個停滯不變的社會, 自身缺乏發展動力, 只是在西方勢力的刺激之下才做出一定反應, 得到有限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頗有影響的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 很早也持中國社會內部缺乏發展動力的觀點。美國新一代 [後略] 
  4. ^ 黃濤. “冲击—反应”范式只是一种外部视角. 歷史評論. 2022, (6) [2025-02-05]. 
  5. ^ 王四達. 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到“冲击-反应”论.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 2012, (3) [2025-02-05]. 
  6. ^ 曾亞雄. “冲击—反应论” 与马克思的中国观. 江漢論壇. 2003, (9). 
  7. ^ 高尚. “冲击—反应论”与"中国中心观"的辨正. 綏化學院學報. 2020, (2): 52–55. 
  8. ^ 田正平, 楊雲蘭. “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失语症——以《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为例. 教育史研究輯刊. 2005, (2):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