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什麼是哲學? (著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什麼是哲學?/何謂哲學?
簡體中文版封面
原名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作者吉爾·德勒茲
皮埃爾-菲利克斯·伽塔利
譯者張祖建
林長傑
類型文學作品[*]
語言法語
主題元哲學
發行資訊
出版
  • 1991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法文版)
  • 1994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英文版)
  • 2004 (台灣商務印書館,繁體中文)
  • 2007 (湖南文藝出版社,簡體中文)
出版機構午夜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1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點法國
媒介平裝小32
頁數532 (2007 湖南文藝版)
規範控制
ISBN9787540439132

什麼是哲學?》 (法語: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是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和精神分析學家皮埃爾-菲利克斯·伽塔利在1991出版的一本著作。兩位作者最早在他們四十多歲時相識,彼時正值1968年五月風暴過後不久。此後,他們合著了許多作品,包括《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第一卷《反俄狄浦斯》(1972);第二卷《千高原》(1980))以及《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作》(1975)。《什麼是哲學?》是他們最後一本共同署名的著作。書中,作者將哲學、科學與藝術劃爲思想的三種模式。[1]

概念[編輯]

在寄給一位譯者的信中,德勒茲提到,他寫作《什麼是哲學?》的目的是討論「純粹內在性的問題」,並解釋他爲何把斯賓諾莎視作「哲學家中的王子」。[2]在《什麼是哲學?》的探討中,重點關注的概念包括內在性平面、概念性人物、地理哲學、功能素(functives)、前景(prospects),觸興英語Affect (philosophy)(affects)、感知物與混沌(percepts and chaos),以及本身被理解爲哲學的基本組分的一些概念。

寫作背景[編輯]

在一篇關於François Dosse英語François Dosse所著德勒茲和迦塔利的傳記的書評中,Adam Shatz寫道,雖然這本兩人最後的合著是由德勒茲獨自「寫的」,但是這本書「陰鬱和低調得反常」,而又富於「抒情」,迦塔利的理念仍然清晰可見。[3] Mathias Schönher 則認爲,《什麼是哲學?》是德勒茲和迦塔利一起寫作的最後一本書。作爲證據,他從當代出版檔案館英語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Archives(IMEC)的檔案那裏引用了迦塔利文集中的草稿和工作筆記。[4]

反響[編輯]

主流媒體[編輯]

Leon H. Brody認為,德勒茲和迦塔利對哲學的本質以及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有「獨特的洞察」,但他同時認為,由於這本書的寫作方式,不清楚他們的結論是否正確,也不清楚他們的觀點是否完全可理解。[5]

學術界[編輯]


其中,Stuhr在《美學和藝術批評雜誌英語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中稱此書是重要的高度的原創性和富有挑戰性的著作。他讚揚了德勒茲和伽塔利對概念之本性以及對哲學與科學和藝術的關係的討論。[19] Plotnitsky在《段落 (雜誌)英語Paragraph_(journal)》雜誌中針對艾倫·索卡爾Jean Bricmont英語Jean Bricmont的批評為該書作出辯護。[20]。Smith寫道德勒茲和伽塔利對哲學的定義是著名的。[14] Schmidgen則認爲,哲學和科學的目的的區別沒有德勒茲和伽塔利所說的那麼明顯。[17]

批評[編輯]

在索卡爾和Bricmont的著作《時髦的空話 : 後現代知識分子對科學的濫用》(Fashionable Nonsense : Postmodern Intellectuals' Abuse of Science)的一個章節中,他們批評本書是在以無意義或誤導的方式使用諸如"混沌"這樣的科學術語。 他們列舉了一些他們認為是"偽科學語言"的情況。[21]

英國保守主義哲學家羅傑·斯克魯頓在《傻瓜、欺詐和煽動者:新左翼的思想家》(Fools, Frauds and Firebrands: Thinkers of the New Left,2016)一書中也批評了 《什麼是哲學?》,稱其寫得很差。[22]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註釋[編輯]

  1. ^ Smith & Protevi 2018.
  2. ^ Deleuze 1990,第11頁.
  3. ^ 3.0 3.1 Shatz 2010,第9–12頁.
  4. ^ Schönher 2020,第37–40頁.
  5. ^ 5.0 5.1 Brody 1994,第80頁.
  6. ^ Rajchman 1994,第22-23頁.
  7. ^ Stanley 1995,第28頁.
  8. ^ Patton 1995,第10-12頁.
  9. ^ Loudon 1995,第343-345頁.
  10. ^ Arnott 1999,第49-56頁.
  11. ^ Stengers 2005,第151-167頁.
  12. ^ Bell 2008,第89-101頁.
  13. ^ Grottenboer 2011,第15-30頁.
  14. ^ 14.0 14.1 Smith 2012,第62-73頁.
  15. ^ Striphas 2012,第78-84頁.
  16. ^ Cole 2015,第1009-1022頁.
  17. ^ 17.0 17.1 Schmidgen 2015,第123-149頁.
  18. ^ Schönher 2019,第89-107頁.
  19. ^ Stuhr 1996,第181-183頁.
  20. ^ Plotnitsky 2006,第40-56頁.
  21. ^ Sokal & Bricmont 1999,第155-159頁.
  22. ^ Scruton 2016,第192-193頁.

參考文獻[編輯]

Books
Book Chapters
Journals
Online Encyclopediae
  • Daniel Smith; John Protevi. Gilles Deleuze. Edward N. Zalta (編).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8.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18 [First published in Summer 2008]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