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正教上海教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教區

Шанхайская епархия

東正教上海教區(中文)
教會管區
東正教會
基本資訊
教座位置 中國上海市徐匯區
管轄範圍上海市
禮儀形式拜占庭禮
所屬教省中華東正教會
創設時間1924年5月[1]
主教座堂主顯堂復興路聖母堂天使長加夫里洛教堂聖母大堂
首長職銜上海主教
教務首長
宗主教基里爾
大總主教暫缺
教區主教暫缺
統計資料
教友人數2萬餘(1942年),後為18人(1965年)[2],現不明
聖堂數10[1]
神職人員3[3]→1

東正教上海教區東正教上海市設立的一個教區,是一個以俄僑為主體的教會[2]。成立於民國13年(1924年)5月,西蒙任首任主教。民國35年(1946年),因時任主教聖伊望反對中華東正教會大主教魏克托爾俄語Виктор (Святин)歸正莫斯科牧首區蘇聯背景),教會分裂。分裂狀況持續至1949年春伊望離滬[4]。1965年,東正教上海教區活動停止[5]

傳教歷史

[編輯]

建立教區前的傳教工作(1901—1924)

[編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上海有俄僑28人[2]沙俄政府以途經上海的俄商和俄海員日益增多為藉口,欲在上海建立東正教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同意了沙俄政府提出的在上海建立東正教堂的要求[6]。次年,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道團閘北地區購地籌建東正教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建成第一座東正教堂——主顯堂[2]

十月革命後,眾多俄僑流亡上海,由吉洪司祭(正教會)英語Priesthood (Eastern Orthodox Church)主持的俄國災民賑濟會假座俄國駐滬總領事館舉辦各種宗教道德座談會和報告會。在這基礎上,俄僑著名醫師卡扎科夫倡議組織上海俄僑正教協會,藉以團結流亡在滬的俄僑東正教徒。民國12年(1923年)2月22日,在上海召開代表會議,成立上海俄國正教協會,並通過協會組織章程;會議推選西蒙為名譽會長,卡扎科夫醫師為該協會會長[7]

西蒙主教時期(1924—1930)

[編輯]

民國13年(1924年)5月,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道團大主教英諾肯提乙俄語Иннокентий (Фигуровский)宣布成立中華正教會,歸屬流亡在塞爾維亞的俄羅斯正教會域外教會白俄背景)。該會在北京成立總會,傳教總部設在天津,下轄北京上海哈爾濱新疆天津五個教區,任命主顯堂堂長西蒙司祭為上海教區首任主教[2]。祝聖儀式於 9 月 4 日在哈爾濱聖尼古拉斯大教堂舉行。

20世紀20年代,隨着原俄國人大量來滬,東正教傳入盧灣區(現黃浦區)及徐匯區境內。民國13年(1924年)4月,貝當路(現衡山路)737弄1號俄國商業學校附設教堂,稱提喚堂,供師生祈禱[1]。12月初,俄國退伍海陸軍人聯合會創建第一所教堂,堂址霞飛路(今淮海中路)588弄13號,次年3月21日正式開放,主持人司祭尼古拉夫斯基,遂名聖尼古拉夫斯軍人小教堂[8]

民國15年(1926年)12月,俄僑於惠民路120弄5號募捐租賃兩幢二層樓房,改建成教堂,稱救主堂。東正教傳入楊浦區境內[1]

民國16年(1927年),有1000餘名俄僑手持蠟燭參加了主顯堂的復活節晨禱[9]

魏克托爾主教時期(1931—1933)

[編輯]

民國20年(1931年)6月26日,西蒙晉升為中華正教會大主教,仍駐節上海。次年10月21日,魏克托爾於南斯拉夫王國任上海主教[2]

同年,魏克托爾向東正教徒和白俄僑民集資,在亨利路(今新樂路55號)建造東正教堂及主教府,即聖母大堂[10]。同時,原沙俄中將格列博夫發起募資建立聖尼古拉斯堂,堂址高乃依路18號(今皋蘭路16號)。12月18日,舉行奠基典禮。在聖母大堂建成以前,此堂為上海東正教徒、尤是旅滬俄僑宗教生活的中心[1]

民國21年(1933年),一·二八事變發生,主顯堂遭日軍炮火擊毀[1]

伊望主教時期(1933—1949)

[編輯]

民國22年(1933年)2月中旬,西蒙大主教在籌建聖母大堂時患重感冒,最終於24日去世。魏克托爾隨後接任中華正教會大主教。次年,伊望接任主教[5]。同年3月31日,聖尼古拉斯堂建成。6月4日,舉行聖母大堂奠基典禮[1]

民國24年(1935年)6月24日,由司祭李遜一發起,成立上海中國正教協會。協會由虞洽卿擔任會長,文子正等擔任副會長[7]

民國25年(1936年)2月,聖母大堂建成,伊望兼任堂長[1]。同年,上海中國正教協會在聖母大堂開辦華俄學校,並在白克路(今鳳陽路)鵬飛小學增設夜校部招收中國學生,聘請俄僑擔任俄語教師。同年4月,又增設漢語官話課,招收俄僑學生[7]。該年有旅滬俄僑16229人,絕大部分信仰東正教[2];參加復活節晨禱儀式的俄僑多達1萬人以上。次年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華俄學校停辦,上海中國正教協會亦停止活動[7]

民國29年(1940年),復活節參加晨禱的俄僑達到1.2萬人,在上海的數百名東歐國家外僑也參加了晨禱儀式。是夜,上海各個東正教堂張燈結彩,徹夜祈禱[9]。民國31年(1942年)5月,中華正教會任命羅果仁大司祭為聖母大堂堂長[1]。這一年,上海有俄僑2.1萬人、東正教堂10所[4]

教區分裂

[編輯]

抗戰結束後,民國35年(1946年)初,大主教魏克托爾宣布中華東正教會歸正莫斯科牧首區,改稱中華東正教會。

1月15日,魏克托爾抵達上海,要求伊望服從教區當局並加入莫斯科宗主教區,但後者拒絕了。魏克托爾於是提議上海神職人員以大會形式,承認阿列克謝一世牧首的首領地位。隨後兩個月內,上海的局勢仍然不明朗。蘇聯領事館在移民中鼓動承認蘇聯公民身份並返回蘇聯。同時,魏克托爾則斥責了伊望[11]。伊望則堅持反蘇立場,並向國民政府密告魏克托爾在上海淪陷期間「通敵」。流亡在慕尼黑的俄羅斯正教會域外教會則於5月10日電令伊望「堅守崗位」,並晉升伊望為大主教[2]。6月15日,魏克托爾正式向伊望遞交了莫斯科牧首關於免去他主教職務的命令,並任命前新疆教區主教尤韋納利俄語Ювеналий (Килин)為新的上海教區主教。國民政府方面承認伊望為管轄所有堂口的主教[11],並於8月由上海警備司令部扣押了魏克托爾;後者經蘇聯政府干預後釋放。為此,魏給伊望絕罰處分。上海東正教會至此分裂。聖尼古拉斯等2所教堂歸屬中華東正教會,聖母大堂等7所教堂歸屬域外教會。俄僑在政治上也出現分化。次年,蘇聯政府開始撤回本國僑民。民國37年(1948年),蘇籍僑民增至1萬餘人,無國籍俄僑(白俄)降至9000餘人[4]

民國38年(1949年)初,國際難民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Refugee Organization將部分無國籍俄僑撤至菲律賓,這項工作從1月持續到5月初;伊望隨後則轉去西歐及美國舊金山[2]。同時,隨着大批俄僑撤離上海,上海俄國正教協會自行結束[7]。1966年7月2日,他在祈禱時去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上海俄僑不足2000人,上海教區則由蘇聯籍大司祭羅果仁主持,有外籍神父7人[2]

杜潤臣主教時期(1950—1965)

[編輯]

1950年9月26日,莫斯科牧首區任命華籍天津教區主教杜潤臣負責上海教區。11月26日,杜潤臣帶領王泉生、盧亞夫等從北京來到聖母大堂,接管上海教區工作[10]。這時,東正教徒不足1000人(含中國教徒45人)[2]

1953年12月2日,杜潤臣主教在給尼古拉都主教的信中說:

新中國誕生後,(……)除東正教以外,無論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經過了革新,都在蒸蒸日上,惟獨東正教依然如故,毫無進展,反而趨向末路,這是令人痛心的事。

東正教在中國自立的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不可能的事,教友的稀少,人材的缺乏,經濟的困難,這一切是你所知道的,可是另有更大的難處,是東正教會尚存在着人為的很多缺點,成了教會發展的障礙,且被社會人士所不齒,(……)兩年前確有不少的基督徒和外教人來考查東正教,對教義甚為滿意,但日久發現了俄中神品生活的腐化,貪愛世俗,爭名奪利,等等暗昧的行為,都已退去矣,至於基督徒進東正教的問題,已是事過境遷,早成泡影了,許多傳道的機會都已錯過。(……)

在上海的教會,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困難萬分,(……)祇有以信心仰望上帝施恩了。[12]

1956年3月30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關於交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俄羅斯東正教會和莫斯科大主教區所屬東亞教區財產的議定書》,規定上海東正教會與俄羅斯東正教和莫斯科牧首脫離關係。5月,上海市人民委員會與蘇聯政府訪華代表團對上海市東正教會房地產進行交接,並簽署了交接文件[2]。同月24日,魏克托爾離開中國,前往蘇聯;1966年9月18日,他在克拉斯諾達爾病逝。9月28日,在滬東正教房地產正式移交中國政府[4]。同年,在聖母大堂成立自主中華東正教會,杜潤臣被推選為上海市政協特邀委員[10]

1958年初,上海教徒有136人(含中國教徒52人);其中國籍主教1人、神父3人。1961年,全市教徒有86人(含中國教徒44人);仍有中國籍主教1人、神父3人主持宗教活動。1965年3月3日,杜潤臣主教病故,此時僅有中外教徒18人。舉行完主教喪禮後,上海教區所有宗教活動停止,教職人員由政府安排轉業[4]。杜主教死後埋在上海天主教息焉公墓。至此,以東正教上海教區為名義的所有東正教活動都已經結束。目前,上海教區的東正教友和全中國大陸境內的一樣,由莫斯科牧首直接管轄。

教堂

[編輯]
東正教上海教區惠民路救主堂舊址
上海東正教教堂一覽表[1]
堂名 創建年月 地址 備註
主顯堂 1905年2月2日 河南北路43號 1932年遭毀。
聖尼古拉斯軍人小教堂 1922年秋 淮海東路583弄13號 1934年3月關閉
提喚堂 1924年4月 衡山路737弄1號 1948年停止活動
救主堂 1926年12月 惠民路120弄5號 1956年宗教活動停止
聖母堂 1927年春 復興路1233號 1936年2月停止宗教活動
俄國女中聖母堂 1930年 茂名南路 1948年宗教活動停止
安得烈堂 1931年 霍山路
1933年遷至南昌路220弄13號
1948年停止宗教活動
聖尼古拉斯教堂 1934年3月31日 皋蘭路16號 1955年8月關閉,2010年恢復外籍人士宗教活動
聖母修道院教堂 1934年5月 復興中路1229號 1948年宗教活動停止
聖母大堂 1936年2月 新樂路55號 1962年停止宗教活動,2013年恢復外籍人士宗教活動

教職人員

[編輯]
姓名 聖名 生卒 職務 晉鐸
西蒙主教(謝爾蓋·安德烈耶維奇·維諾格拉多夫) 西蒙 1876年—1933年2月24日 上海教區主教(1924年9月17日—1931年6月26日) 1920年7月25日
魏克托爾(列昂尼德·維克托羅維奇·斯維亞金) 魏克托爾 1893年8月2日—1966年9月18日 上海教區主教(1932年10月21日—1933年3月1日) 1922年
上海及舊金山的聖伊望 伊望 1896年6月4日——1966年7月2日[13] 上海教區主教(1934年5月28日——1949年5月4日) 1926年11月21日
杜潤臣 德奧多若 1886年2月11日——1965年3月3日 上海教區主教(1950年9月26日——1965年3月3日) 1941年9月16日
王泉生 彌哈依爾 1924年1月27日[14]——2015年6月2日[15][14] 司祭[16] 1958年[14]
文子正 伊利亞 1896年11月19日——2007年6月9日[17] 首席司祭 1925年
盧亞夫 艾夫盎頡爾 1927年4月21日——2017年3月5日[18] 大輔祭[19] 1950年6月[18]
李奉慈 彌哈伊爾 1925年1月28日——2016年5月12日[20] 金盔大司祭[21][22] 1950年8月[2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宗教志》>>第六编 其他宗教>>第二章 东正教>>第一节 场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1月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宗教志》>>第六编 其他宗教>>第二章 东正教.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1月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7) (中文(中國大陸)). 
  3. ^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文献资料>>教区>>上海教区. 中國正教會. 2001年1月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1)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4.2 4.3 4.4 上海通志·民族、宗教·其他教·东正教. 上海通. 2008-07-11 (中文). 
  5. ^ 5.0 5.1 《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宗教志》>>大事记.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1月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中文(中國大陸)). 
  6. ^ 張綏. 《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5年11月 (中文(簡體)). 
  7. ^ 7.0 7.1 7.2 7.3 7.4 上海宗教志 >> 第六编其他宗教 >> 第二章东正教 >> 第二节团体. 上海通.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7-03-26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中文). 
  8. ^ 卢湾区志 >> 第三十二编民族·宗教 >> 第二章宗教 >> 第六节 东正教. 上海通. 2001-12-16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中文). 
  9. ^ 9.0 9.1 上海宗教志 >> 第六编其他宗教 >> 第二章东正教 >> 第四节宗教活动. 上海通.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7-03-26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中文). 
  10. ^ 10.0 10.1 10.2 徐汇区志 >> 第二十四篇宗教·民族 >> 第四章道教·东正教 >> 第二节 东正教.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11. ^ 11.0 11.1 Л. В. Литвинова. ИОАНН.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3. Церковно-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10: 230-238. ISBN 978-5-89572-042-4. 
  12. ^ 杜潤臣. 杜润臣主教致尼古拉都主教的信. 中華正教會. [202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13. ^ 上海及旧金山的圣伊望. 中國正教會. 2005-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查莫羅語). 
  14. ^ 14.0 14.1 14.2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News>The oldest Chinese priest dies.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2015年6月4日 [2017年10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24日) (英語). 
  15. ^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Fr Michael Wang Quansheng. 中國正教會.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英語). 
  16. ^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司祭弥哈依尔·王泉生神父. 中國正教會.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中文(中國大陸)). 
  17. ^ 大司祭伊利亚·文子正神父. 中國正教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18. ^ 18.0 18.1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Protodeacon Evangelos Lu Yafu. 中國正教會. 2017年3月6日 [2017年10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9月25日) (英語). 
  19. ^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大辅祭艾夫盎颉尔·卢亚夫神父. 中國正教會.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1) (中文(中國大陸)). 
  20. ^ 20.0 20.1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Mitred Archpriest Michael Li Fengci. 中國正教會.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5) (英語). 
  21. ^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首席司祭弥哈伊尔李奉慈老神父获赐戴宝冠. 中國正教會. 2007年1月18日 [2017年10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2月1日) (中文(中國大陸)). 
  22. ^ 中國正教會. 中国正教会>>金盔大司祭弥哈伊尔·李奉慈神父. 中國正教會.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