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空如來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空如來藏(梵語:aśūnya-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是二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之一,出自《勝鬘經》。

《勝鬘經》中將如來藏分為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1]空如來藏面對無明(煩惱[2])又離開又不離開,偏向於離開;不空如來藏不離開一切的佛法與佛法修持結果。

窺基(632年—682年)認為[3]不空如來藏得名於它包含了一切的無漏法的種子與現行[4]

清涼澄觀(737年—838年)謹慎地描述了與窺基類似的觀點,並說明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這兩個意思,是一個意思,但有必要用兩個名字來解釋清楚。[5]

永明延壽(904年—976年)引用並贊同了清涼澄觀的上述觀點,在引用的過程中,句式變化而顯示出「不空如來藏是真心」的觀點。[6]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2025-07-10].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2. ^ 《勝鬘經》把煩惱解釋為廣義的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
  3. ^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三
  4. ^ 窺基以《入楞伽經》(共十卷)第八卷初為據,說「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藏識有漏,虛妄不實,故名為空;能含一切無漏種,故名如來藏。」
  5.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1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5-07-10] (中文(簡體)). 又妄心之性等者。此下一對成上二義。然有二意。一如次成上。謂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成上即性。真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謂此之二性別名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為妄覆名如來藏。直語藏體。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淨真心。不與妄合名為空藏。具恆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離。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無二者。上二即離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離。不即不離為心之性。後二即空之實為不空。即實之空為空藏。空有不二為心之性。然空有無二之性。即是不即不離之性。故但云一也。 
  6. ^ 宗镜录/宗镜录卷六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5-07-10] (中文(簡體)). 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