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聖伯多祿堂
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 | |
---|---|
重慶南路天主堂 聖伯多祿加尼削堂 | |
![]() 1996年重建的聖伯多祿堂新堂 | |
國家/地區 | 中國 |
位置 | 上海市徐匯區重慶南路270號 |
所屬宗派 | 天主教 |
歷史 | |
原名 | 聖伯多祿加尼削堂 |
其他奉獻 | 聖伯多祿·加尼削 |
祝聖日期 | 1934年 |
主保聖人 | 聖伯多祿 |
建築 | |
教會地位 | 總鐸座堂 |
功能狀態 | 活躍 |
建築風格 | 拜占廷式建築 |
建築年份 | 1934年 |
動工日期 | 1933年10月8日 |
廢棄日期 | 1995年1月(舊堂) |
詳細規格 | |
容納人數 | 1000 |
建築面積 | 2,700 m2(29,000 sq ft)(舊堂) 4,114 m2(44,280 sq ft)(新堂) |
建築材料 | 鋼筋混凝土 |
鍾 | 3隻 |
行政 | |
堂區/牧區 | 重慶南路堂區 |
總鐸區 | 市區總鐸區 |
教區 | 上海教區 |
教省 | 江蘇教省 |
聖職人員 | |
總主教 | 陸新平 |
主教 | 沈斌 |
堂區主任司鐸 | 吳建林 |
堂區助理主任司鐸 | 於呈祥、任亞寧 |
地圖 | |
![]() |
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英語:St. Peter's Church)是一座位於中國上海市黃浦區重慶南路270號的天主教堂,初奉耶穌會聖人伯多祿·加尼削為主保,稱聖伯多祿加尼削堂;後改奉聖伯多祿宗徒為主保。該堂始建於民國22年(1933年),後因修建南北高架路而於1995年拆遷重建,次年開放新堂。該堂是是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的重點教堂[1],也是上海教區市區總鐸區的總鐸座堂[2]。
歷史
[編輯]震旦公學聖堂
[編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震旦學院由徐家匯老天文台(現址匯師小學)遷到了盧家灣呂班路校址(今重慶南路上海交通大學盧灣校區)。由於三年前已經被耶穌會接管,震旦學院內擔任行政工作和任教職人員的外國修士數量變多,他們都要過宗教生活,故震旦學院內有一小教堂。這樣,震旦大學的小教堂就成為校內天主教友過宗教生活的場所[3]。
震旦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初辦時,只是馬相伯的事業,還沒有學生教友。遷到呂班路後,教會逐步把學院辦成了有醫學院、法學院、理工學院的正規大學,並於民國21年(1932年)改名震旦大學。民國13年(1924年),震旦大學共有學生392人,其中72人是教友。隨著教友的增加,震旦大學內的小教堂已顯得太小。因此,民國22年(1933年)10月8日,教會奠基建造一所較大的教堂,次年落成,因是震旦大學附屬教堂,故而奉震旦大學主保聖伯多祿·加尼削為主保,取名聖伯多祿加尼削堂。大堂落成後,不僅滿足了震旦大學天主教友師生宗教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成了當地教友開展宗教活動的主要教堂。後來,由於教友們普遍對聖伯多祿·加尼削不熟悉,改用聖伯多祿宗徒來命名,稱聖伯多祿堂[3]。
成為公共教堂
[編輯]自民國2年(1913年)擴界後,聖伯多祿堂所在地被劃分進上海法租界[4]。民國36年(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原來聚居在虹口耶穌聖心堂、南市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堂區的大批富裕信徒移居租界內避難,居住在該堂周圍地段,於是該堂的定位發生了變化,從原來一所學校的教堂成為公眾教堂,並成為上海教區一個重要堂口[5]。截止到民國26年(1937年),堂區規冊上已登記了341名領洗者和190192人次的聖體聖事[6]。而從開堂至民國30年(1941年),教友人數則由數百人猛增到3000人,且知識分子較為集中[5]。民國35年(1946年)10月,惠濟良主教在伯多祿堂為蔣介石做六十歲祝壽彌撒。
堂區曲折發展
[編輯]1949年,堂區教友人數有5691人[7]。此後宗教活動正常進行[3],與君王堂成為盧灣區唯二倖存下來的天主堂。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伯多祿堂被關閉,建築與電子管風琴等設施均遭嚴重破壞[8]。1969年,原址設工藝機修廠,1971年改為盧灣區文化館[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調整,堂區恢復宗教活動;1983年3月,在瑞金一路90號設善牧堂作為臨時教堂[8]。1984年12月23日[7]復名遷回,教區以當時文化館歸還回來的部分教堂(即小劇場)改為臨時教堂。當時,主日約300人、四大瞻禮日約500人進堂望彌撒[8]。
1994年,隨着南北高架路工程籌建,盧灣區文化館動遷,於4月將教堂全部歸還上海教區。然而由於工程建設,老堂必須拆除重建。於是由市政建設方高架工程指揮部經費撥出1千萬元補償教會,1995年1月,拆除老堂,在原址西側稍移後按原建築風格重建。1996年7月,新堂建成;21日,新堂開放,金魯賢主教主持復堂大禮彌撒[1]。
1993年起,上海教區原先在君王堂設有英文彌撒,但後來隨着外籍教友增多,無法容納,於是自2002年5月26日起將教區英語彌撒遷移至該堂[1]。英文彌撒為每周六(500人)、周日(600至700人)各一台。同時,為了滿足其他語種的天主教信徒的需要,又增加了每月第二個周日下午的法文彌撒(150人),由中國神父主持,還開設不定期的韓文彌撒(300人)和德文彌撒(30~40人),均由該國來華的神父主祭。每年到教堂參與宗教活動的外國人約有7萬人次[9]。2022年秋開始,聖伯多祿堂維修[10],英文彌撒遷移至張家樓耶穌聖心堂。
現在,聖伯多祿堂為市區教友較為集中的一所聖堂,為市區總鐸座堂,有常駐神父4位[10]。該堂國籍前任本堂和副本堂神父有王仁生、宋之楨、陳雲棠、沈保智、張亮賢、蔣潤生[8]。現任主任司鐸為教區副主教吳建林[10],副本堂司鐸為於呈祥、任亞寧。
建築
[編輯]1934年落成時,聖伯多祿堂是鋼筋混凝土建築[6],為拜占廷式建築風格,建築面積約2700平方米[9]。中央有大穹窿,彌撒間後面有5座邊祭台。大門左側有方形鐘樓,裝置着三隻大銅鐘;正門上有頭戴教宗冠冕的聖伯多祿石像浮雕,由整塊大理石雕塑而成。中殿山牆側與唱經樓上飾有巨大的玫瑰窗[3]。堂內正廳寬闊,兩側過道,堂內無支柱,處處可看到祭台,並清晰聽到講道聲。面對祭台設大型唱經樓,有30年代最新樂器電子管風琴伴奏,可供百餘人登樓唱經[8]。全堂可容1000餘人[5]。


1996年重建後,新堂占地面積2556平方米,有三層,比原堂增加了兩層;建築面積共4114平方米,較原來增加了1414平方米[7]。大堂安排在三樓,建築結構與原堂基本相似[9]。中間仍是一個拜占庭式大穹頂,由四道相互垂直的大跨度圓拱所承托着。祭台上方是用古希臘建築元素所搭出的一個金色壁龕。四根大科林斯柱支撐起一座三角形山花牆,在其下方則又是四根小科林斯柱架構成的一道圓拱,中間安放着張開雙臂的耶穌像。壁龕底部從左到右依次放置聖伯多祿、聖若瑟、聖母和聖保祿的聖像。大堂底下兩層作辦公和活動用房,原有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上海天主教知識分子聯誼會等部門入駐[3]。
堂區事業
[編輯]1986年6月,由中國現代皮膚病學奠基人之一、瑞金醫院皮膚科首任科主任朱仲剛教授等人發起,上海教區成立上海市天主教知識分子聯誼會,1992年曾移到鉅鹿路君王堂二樓[3],1996年起會址定於聖伯多祿堂內。該會是由居住在上海市的天主教界知識界人士發起組成的非營利性群眾團體,其宗旨為「榮主愛國、團結教友、遵紀守法、服務社會」。會內設醫務組、愛心組、書畫組、教師組、聯絡組。2010年時有會員664人[11]。該會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加強與海外天主教人士及團體的交往[12]。
1998年10月至2010年,上海教區光啟社曾進駐聖伯多祿堂;該社是上海教區在1984年10月開辦的一所神學及出版機構,前身為上海耶穌會主辦的漢學研究所[13]。社址初在蒲西路120號主教府處,1993年遷移鉅鹿路君王堂,1998年10月又遷到伯多祿堂[14]。2010年,遷回徐家匯漕溪北路中金國際廣場[15]。
附屬小堂
[編輯]堂區還附屬一個小堂,名樹本堂,又名法僑小堂、聖母堂,俗稱安南教堂,位樹本路(今建德路)1號,專供法籍與安南籍巡捕家屬及僑民舉行聖事。抗戰勝利後,有少數中國教徒活動。文化大革命中被關閉[8]。
彌撒時間
[編輯]- 周一至周六:
- 7:00 (中文彌撒),每逢首瞻禮六(每月第一個周五)彌撒後有聖體降福
- 提前主日彌撒(周六): 17:00(英文彌撒),18:30(中文彌撒)
- 主日:
- 7:00(第一台中文彌撒)
- 9:00(第二台中文彌撒),每月一、三主日彌撒後有追思
- 11:00(英文彌撒)
- 17:00(韓文彌撒)
- 每月一、三主日:
- 15:30(德文彌撒)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上海市志·民族、宗教分志·宗教卷·天主教·教堂·重建教堂. 上海通. 2023-09-15 (中文).
- ^ 圣伯多禄堂(重庆南路). 天主教上海教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13) (中文).
- ^ 3.0 3.1 3.2 3.3 3.4 3.5 張淵源. 圣堂探址44|天主教上海教区,卢家湾圣伯多禄堂. 聖愛 (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 2020, (第10期).
- ^ 專業志 >> 上海租界志 >> 總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 ^ 5.0 5.1 5.2 上海宗教志·天主教·场所·开放教堂. 上海通. 2007-03-23 (中文).
- ^ 6.0 6.1 上海天主教指南. 上海: 土山灣印書館. 1937.
- ^ 7.0 7.1 7.2 上海通志·民族、宗教·天主教·修会、教堂. 上海通. 2008-07-11 (中文).
- ^ 8.0 8.1 8.2 8.3 8.4 8.5 8.6 卢湾区志·民族、宗教·宗教·天主教. 上海通. 2001-12-16 (中文).
- ^ 9.0 9.1 9.2 卢湾区志1994-2003·民族、宗教事务·宗教·天主教. 上海通. 2013-09-17 (中文).
- ^ 10.0 10.1 10.2 圣伯多禄堂(重庆南路). 天主教上海教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13) (中文).
- ^ 上海市志·民族、宗教分志·宗教卷·天主教·团体·上海市天主教知识分子联谊会. 上海通. 2023-09-15 (中文).
- ^ 教友组织. 天主教上海教區. 2010-12-25 (中文).
- ^ 光启社简介. 天主教上海教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7) (中文).
- ^ 上海宗教志·天主教·出版、医院和社会事业·出版. 上海通. 2007-03-23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中文).
- ^ 上海市志·民族、宗教分志·宗教卷·天主教·教育、文化与公共事业·出版. 上海通. 2023-09-15 (中文).